2023年小学生数学论文题目集(通用5篇)

2023年小学生数学论文题目集(通用5篇)

ID:3425349

时间:2023-09-23 20:41:11

上传者:MJ笔神 2023年小学生数学论文题目集(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数学论文题目集篇一

记得前几天,哥哥说带我去玩蹦极,我不禁有些好奇,咦?蹦极,一个陌生的词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好像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还没真正玩过呢,由于我的好奇,使我更加对这次冒险充能满了兴趣。

来到目的地,我仰起头,看了看那个约有几十米高的蹦台,不禁有些腿软,额的天啊,那么高,这哪是蹦极啊,分明是自杀吧!正当我神游九天之外的时候,一位大概十七八岁的女生站在跳台上,磨蹭了半天,最后终于下定了决心跳了下来,然后伴随着啊啊啊啊啊啊啊......的杀猪般的叫。

落在了垫子上,看着那个女生的样子,使我不禁得流了一身的冷汗,这时哥哥不知道从哪变出两张蹦极的游戏票,我不由得可怜巴巴的对哥哥说:不去可不可以啊。哥哥一挑眉,一脸奸笑的说:呵呵,你说呢?话音未落,就把我拎去了蹦台那里,工作人员非常敏捷加流利的帮我绑好了安全带。

终于,我在哥哥的半推半就的语言刺激下毅然的踏上了这条路。

妈呀!这也太高了吧,我站在跳台上望着底下如蚂蚁般的人们,腿不禁抖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终于下定了决心,两眼一闭,跳了下去,在半空中,我想大声叫出来,却怎么也叫不出来,伴随着啪的一声,我跌落在垫子上,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我只能勉强睁着眼睛。

不一会儿,工作人员跑了过来,帮我解开安全带,然后对我说小妹妹,你真勇敢,一声也不吭的跳了下来,而且一点也没有犹豫,好佩服你!我听了,勉强扯出一抹苦笑,然后他递给我一张勇者证书,我视若珍宝的抱住了这张纸。

我真的很高兴我成功的挑战了自己,但是我再也不愿意玩蹦极了,太可怕了有木有啊!

小学生数学论文题目集篇二

摘要: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样就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最终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材

现在的教材已经由原来的不可捉摸、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和文字题,转变为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现实生活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独特魅力,感受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但是,学生的地区差异性,教育背景的差异,学习环境的差异等,造成了教师必须进一步地思考如何让日常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改编教材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使情境更接“地气”

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相比,教材更新速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有时会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为此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数学。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究、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认识角”的过程中,课本中为我们提供了“南京长江大桥”这样的情境,我们完全可以变为生活中“兰州黄河大桥”,这样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变日常生活为课堂内容,加深学生的认识。又如,教学“集合”这种思想方法时,我提供了本班学生参加“语文、数学小组的调查表”,学生积极性很高,利用圈一圈、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轻松地将抽象的“集合”思想变为具象的学习内容,很容易就建构了数学模型。

二、变虚拟的生活情境为真实的生活情境,使课堂内容更具生活性和操作性

教材提供的素材,常常把生活情境直观地以图示的方法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不能以“主人公”的形式让学生亲力亲为。所以数学教学可让学生提前感知生活,关注课前,经历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到商场、超市调查各种商品的标价,选择几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绘制成价目表。在课堂上,我利用学生自己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这样,我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普遍应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物体,丰富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触摸、交流讨论,建立实物表象,然后通过自身的体验,形成形体特征,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见,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应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选取合适的情境呈现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要想取得好的数学效果,就要根据趣味性、动态性原则,选取恰当的呈现方式,使课堂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

(1)尽量选取动态方式呈现情境。如,在教学“周长”时,我选择把教室中的一个方阵看作一个图形,我从一个起点开始绕方阵走了一周,让学生体验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经过教师的动态演示,将书本上静态的情境转变成学生动态的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知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因受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有些生活情境不好表现出来,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来表现。把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编成小故事,把小动物进行拟人化处理,配上图片、声音、课件,使学生身处童话动物世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于生活实际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作为教师还应注重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擦亮学生的“数学眼睛”,把学习的时空向课堂外延伸。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后,要求学生到商店观察价格标签,进行购物活动,在实际的环境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又如,学习“统计”后,我有目的地让学生统计班级中近视眼的人数,通过统计,学生了解到班级近视眼人数较多,使他们意识到保护视力的必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完整过程,获得了课堂上得不到的练习机会,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如,学习完“吨、千米”等大单位后,让学生通过坐车发现“1千米有多远”,通过乘电梯感受“吨”这个较大的单位。

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恰到好处而又不生搬硬套。

小学生数学论文题目集篇三

国庆假期中,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准备找找千克和克.走进超市,首先来到了饼干柜旁,这么多琳琅满目的饼干中,选择了最喜欢闲趣饼干,仔细看了看,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了”净含量100克“,说明这包饼干不含袋子的重量是100克,那要是有10包这样的饼干不就是1千克了.

接着们又来到买米的地方,发现一袋米要10千克,如果们家每天吃2千克的话,家每个月就要吃60千克,也就是这样的6袋米了.

后来又看到了16个鸡蛋大约有1千克,一个菠萝大约2千克,一个西瓜大约3千克

今天,收获真多啊,感受到了数学中学到的千克和克这个知识,在生活中数学真的很重要.

2.一个小小的数学误会

很多人都以为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可是一直对他很怀疑,果不出所料,今天数学课上老师介绍了阿拉伯数字的真正的来历.原来这是一个误会!阿拉伯数字真正的发明者是印度人,因为当时阿拉伯人的航海业很发达,他们把数字从印度传到了阿拉伯,欧洲人从他们的书上了解了这种简便的记数方法,就认为是他们发明的,所以称它为阿拉伯数字,后来这个误会又传到了中国.

最后,很想对印度人说:”谢谢你们给们人类带来了这么大的方便,就因为这样,很喜欢数学.不仅数字王国很神奇,而且数学的历史知识更是丰富.

3.发现

今天,在家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

发现一杯可乐800克,一杯绿茶500克,一杯冰红茶不知道多少克,于是又补充了一个信息-------冰红茶比可乐少200克,要求三杯一共多少克呢?于是,按照老师教的方法算:800-200=600,再600+500=1100,最后1100+800=1900,所以一共1900克.

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多观察身边的数学问题.

4.巧妙的加法和减法

加法和减法在们的生活中是缺一不可的.身边有许多事情都要用到加法和减法.比如在学校里,统计分数,统计认数-------生活中,妈妈上街买菜付钱;在家里,计算一个月的开支也要用加减法.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加减法有关,所以加减法在们生活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法与减法真奇妙啊!

5.去天目湖的途中

现在,们数学课正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今天是星期天,们全家去天目湖玩,在去天目湖的路上,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小朋友们,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用们学到的知识试一试吧.

6.24时记时法

24时记时法真是无所不能,不信就看看下面是怎样过周末的吧::首先,7:30起床,然后7:45---8:00洗脸,8:00---8:15吃早饭,8:15---9:15做作业,9:15---10:30看电视,10:30---11:00吃中饭,11:00---15:00睡午觉,15:00---16:00玩,16:00---17:30看动画片,17:30---18:00吃晚饭,18:00---20:00看电视,20:00---21:00打电脑,21:00睡觉.24时记时法是不是很伟大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也一定要写一篇这样的日记哦!

7.积少成多

今天下午,和妈妈来到超市买东西.

当们买完所需的东西之后,刚要离开,看见货架上正好摆着火腿肠,于是让妈妈买些火腿肠,妈妈同意了.可是刚走几步,又看见货架上摆着一包一包的,同样品牌,同样重量,里面有10根,每包4.30元.到底买一包一包的呢,还是买一根一根的?犹豫了.突然,的脑子一转,有了,只要比较一下,哪一种合算就买哪一种.于是开始算起来:零卖的如果买10根,每根4角,就是40角,等于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钱,所以决定买散装的.把计算的过程说给妈妈听,妈妈听了直夸爱动脑.

8.数学报

今天,们又发了小学生数学报,这期报纸真的很精彩.

上面讲了怎样让书香伴你左右,茅以升如何苦练记忆力的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等数学小常识,翻开一面,有许多数学的小窍门,如:如何找规律,怎样牢记知识,翻开另一面有一些数学小故事,从中获得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

所以,觉得每一次看数学报都能让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很喜欢它.

《数学的奥妙》湖塘桥中心小学张娜

所以,要提醒你---一定要学好数学哦!

数学又是很奥妙的,它可以让们知道一些未知数.所以有的小朋友觉得数学有点难,有时还要请家教.

但是数学也是很灵活的.除了刚才提到的以外,生活中的数学还有很多种呢!

小学生数学论文题目集篇四

春天到了,又到了养蚕的时候,我问别人要了蚕种,养起蚕来。

蚕种很快便孵出小蚕来,我天天细心伺候它们,很快便长大了。一天,我看着蚕儿们,欣慰地想:再过不久,它们便能吐丝结茧了。这时,我突然看见窗外有只蜘蛛正在吐丝结网。我便想到一个问题:同为吐丝,是蜘蛛高尚还是蚕高尚呢?便问了妈妈,妈妈沉思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蚕更高尚,它吐丝结茧,为人类做贡献。”我又问了爸爸,他说:“我觉得蜘蛛更高尚,它吐丝织网,为人类捉害虫。”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让我有些纠结,相信哪个呢?一番思索后,我决定同意妈妈的观点,因为蜘蛛不仅吃害虫,也吃益虫。可我又突然想到,蚕结茧也是为了变成蛾,要不是人类将它的丝抽走,它早就变成了蛾。想通这点后,我豁然开朗。世间生物本都是自私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只不过我们人类按自己的观点去给它们强硬地贴上了标签,让它们有了高尚和卑劣之分。可实际上,它们只是做了可以让自己生存下来的事。换个角度想想,也许它们就将从善良变成了丑恶,从高尚变成了卑劣。

所以,不能用我们的“高尚”去反驳另一种“高尚”,不能用我们的“高尚”去压制另一种“高尚“。不想明白这点,高尚就将黯然失色!

小学生数学论文题目集篇五

素质教育提倡各科教学都要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基础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教师的心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并尊重和关心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教师要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我们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性,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思想,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四、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教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孟永生工作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双碑校区

看过”五年级数学教研论文“的还看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