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大全5篇)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大全5篇)

ID:3426144

时间:2023-09-23 20:53:38

上传者:紫衣梦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大全5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时间、资源和任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一

本学期我担任五、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任务。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教学实施上,必须贯彻标准的这种根本理念,使得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粹的知识学习。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别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部分。必须认识到,这样三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之中并且互为影响的。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在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态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的,而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知识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具体的课程单元中, 要逐渐地习惯于全面地考虑和把握教学目标。无论是什么样的具体内容,也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事先从目标出发进行考虑:在这一单元、主题或课题的学习中,可能促进学生哪些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可能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可能给予学生哪些知识经验的获得?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把握。当然,在不同的内容中,态度、能力、知识目标必然地会各有侧重。

学生并非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并不是从这门课的学习才开始的。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已经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行为习惯,具有了很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很自然地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基本相适应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了初步的社会积极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正是从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继续予以教育和提高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要把教学内容当作学生完全不懂的东西来加以讲解,加以灌输。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的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

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样才符合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连续性过程的规律。所有这些,仅仅依靠原有的生活经验是不够的,要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思考和尝试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向更成熟、更高级的水平发展,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扩充、提升。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当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等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而这些成分的形成、变化与提高,都是以个体的亲身经历、主观体验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就不会有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性。而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动当中才可能产生。因此,如何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是教师带有根本性的任务。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二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去。三年级三个班共139人,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长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册有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如《我想要我能要》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见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6、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9、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

约。

第二周——1、自画像(2课时)

第三周——2、同学之间(2课时)

第四、五、七周——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2-3课时)——4、同样是学习(2-3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赖皮(2课时)

第九周——6、平安回家(2课时)

第十周——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2-3课时)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课时)

第十二周——9、家庭树(2课时)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爱(2课时)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现在的我能做什么?(2-3课时)——12、家庭的记忆(2-3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课时)第十九周复习总结

第二十周期末考查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三

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经过了上个学期的施教,学生基本适应了我的教学风格,能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但也有几个学生,上课时喜欢开小差,随意发言,作业也不能主动积极地完成,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本册教材的基本特点如下

1、综合性

(1)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因此,本册教材的内容为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历史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多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学习也是整体的。本册教材仍然重视各知识层面的互相联系和支持,更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2、开放性

教材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力图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的社会,了解社会,研究社会。单元主题的设计上都采用的“你”、“我”两种人称的叙述方式。

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快乐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教材注重丰富学生的内容体验,帮助他们深入的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中的道德敏感性。

4、形式活泼

本册教材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图文并茂,轻松有趣;采用对话式语言,富有亲切感。

一单元《我学习我快乐》

引导学生增强时间观念,学习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初步做到生活有规律,学习和做事讲究效率。引导他们注意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促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

二单元《家庭因我而美丽》

鼓励孩子们主动和家人沟通,难处自己的创意,开展有意义的家庭活动,参与制定美好的家庭计划。重视将教育延伸到生活中,帮助孩子们体会家庭的快乐,主动创造家庭之乐。促进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形成。初步培养学生的家庭安全意识,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三单元《共享友爱阳光》

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的平常而真实的友情,学会在人与人之间相处中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帮助学生获得友谊,在集体中积极愉快的生活和成长;引导学生完善自己,在矛盾和摩擦中互相宽容,勇于认错和改正错误。同时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轰动。共享友爱阳光。

四单元《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乡或社区的劳动者带给自己的方便,了解劳动者的艰辛,初步学会尊重劳动者和他人的劳动,尝试在利索能力及的前提下为他人提供方便;知道生活离不开人们的劳动,任何物品来之不易,从而珍惜劳动成果。

五单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初步了解不同民族的习惯于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引导孩子了解民族交流的一般常识,懂得和各民族的同胞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祖国的深远意义。引导学生对祖国各民族的饮食、服饰手工艺、节日文化进行主动探索,发现中华民资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使学生在感性的认识上,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进而转化为增进民族团结的动力和行为。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周次内容课时

1-4《我学习,我快乐》8

5-8《家庭因我而美丽》8

9-11《共享友爱阳光》6

20复习,检测2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四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提高四个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五

五(7)班共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18人,同学学习认真,基础掌握比较扎实,同学间能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上课气氛较活跃,布置的预习作业完成率较高。还有十多位同学学习习惯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情况比较严重,以致学习效果差,作业马虎,回答问题举手发言人不多,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够突出。

五、六年级年龄段( 12~ 13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十分迅速的。针对这一年龄特点,本册以五年级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我们”的意识的形成,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祖国、民族的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教材也注意到该年龄段的少儿在自我分化中的具体特点,如他们所意识到的客体我往往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特别是同伴们的评价同样也开始从自己的各种行为表现中认识“我”,注意到了他们在自我形象等方面的敏感性,注意到了他们的自我期待往往投射于所崇拜的偶像等特点,同样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的儿童普遍较缺乏自信心的文化心理特点,教材的设计努力从这些特点出发。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1、引导儿童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形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关心他人的生活态度。

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标签:九年级政治教学计划,初一政治教学计划,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能够 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能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有开放的国际意识;让他们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了解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5、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1、以往品德课与社会课分别授课的情况下,由于实施这方面教育的场景被窄化,品德课往往是在纯道德的场景中进行的,容易陷于枯燥的道德说理,新的课程为爱祖国的教育开拓了比较广阔、多面的场景,在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社会的等等多种场景下,爱祖国就可以不再是单纯的道德的教育,而可能是发生在多种教育因素影响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产生单因素影响所不可能有的作用。

2、新课程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过程,强调“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教师的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根据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3、与实际多结合避免空洞的说教。

4、理解教材,用好教材。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