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教学后记(实用6篇)

最新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教学后记(实用6篇)

ID:3430408

时间:2023-09-23 21:59:29

上传者:温柔雨 最新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教学后记(实用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教学后记篇一

阅读是学生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只有加强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积累和说写表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我认为自己在这节课中较为成功的是: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等,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既培养了朗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教学课文时,我指导学生想象种田人当时的心理活动、表情、动作、语言。教学课文结尾时,引导学生想象禾苗会对种田人说些什么?作为一个懂得科学知识的小学生,你会对种田人说些什么?在学生奇妙的想像中赋予故事新结尾,揭示故事所反映的道理。不足之处:上完课之后,听了刘教授的话,很多我原本没有意识到的错误让我吓了一大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刘教授说我没有关注所有学生,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进步。说实话这点可能使大多数老师在上公开课时的通病,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专门找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那些差生不管不问,只要教学过程顺畅、好看就行了。今天我明白了:不管什么课,我们都是在为学生讲,而不是其他人。今后讲课时,一些容易理解的问题要留给差生,不能把课堂变成好学生表现的专场。其次,在出示朗读的方法时,顺序不太合理,课文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通,特别是文言文,暴露出自己对文言文的教材没有研究透,暴露出自己的备课有些飘,这一点是今后教学文言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本节课教学还有其它一些不足之处:设计不够新颖,部分学生的朗读不够入情入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强化浮于表面,本来应有练习背诵这一环节,但由于时间限制,没能如期完成。今后要努力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亮点频现,精彩纷呈。教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在教育这条路上我才刚刚起步,就好象是蹒跚学路的小马,外面的世界太大太大,需要进行的磨练还有很多很多,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够有所成长。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教学后记篇二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一位农夫想使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课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组成:拔苗的原因,如何拔苗,拔苗的结果。故事通俗易懂,二年级学生能读懂故事的表层意思,但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趋于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体会深层寓意,对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针对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在体会本则寓言的寓意上,并采用“创设情境“来突破重难点。预设与生成总是有距离的,执教完后,我对这堂课教学有满意的也有遗憾的,下面把自己的感受反思如下: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由自己周末在家读到的寓言小故事入手,说说你读了什么寓言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练习说完整的话。孩子们争先发言,进而也明白了寓言就是借助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然后读课题质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老师总结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拔苗的原因,如何拔苗,拔苗的结果,然后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由于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特别有兴趣。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说出来。老师在指导让学生清楚了解禾苗的生长过程时并不是通过枯燥的解说、问答,而是创设了两个情境,教师直接让学生演一演田里的小禾苗,来问学生:小禾苗,小禾苗,你怎么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呢?小禾苗,小禾苗,让我来帮助你把你拔高?你高兴吗?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然地抒发,一下子就阐明了禾苗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不能违反事物的规律,孩子们接受的又轻松又明了。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本节课在教学中比较重视读的训练,形式多样,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读到农夫一边喘气一边说时,通过初读、评价、比较、示范、再读,学生们都能读出自己感受到的又累又高兴的情绪,张扬了个性又提高了朗读兴趣。

了,也来拔一下他儿子,那会怎么样呢?并自然而然地引出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急于求成,徒劳无功。这一道理是学生们自己在想象说话中慢慢地得出来的,而教师在其中起了引领的作用。而且在后一步的写字教学中我把刚刚所学的寓意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结合起来,教师说:“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写字也一样不能太着急,要耐心得来写,千万不能——学生又一次大声地朗读了黑板上的寓意:急于求成,徒劳无功”。再一次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学生头脑中生根。为了再加深寓言理解让学生扮演农夫、小禾苗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动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

在课的最后,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了解蕴含的道理。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揠苗助长一个故事,懂得的不仅仅是急于求成,徒劳无功一个道理,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在上完课后,我认为还有几个地方在处理上还欠到位:

1、整堂课中,教师说的似乎多了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还不够。

2、朗读指导最好再有层次性一点,体现一定的坡度。

3、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方面还可以再好一点。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教学后记篇三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资料生动趣味,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课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设置了较多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资料。经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可是在设疑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抓住重要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比较琐碎,导致没有供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没有深入细致的让学生理解分析。能够采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说话等方法让学生明白透彻。

第二,综观全堂课,教学设计不够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成分比较少,能够采用读完课文后,让学生对本故事进行表演,以进一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同时还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教学后记篇四

教学这两则寓言故事中,学生针对插图与课文内容提了一些问题,想想还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长》这课,学生对着插图提出质疑:“既然文中写老农干的是筋疲力尽,那为何图中真在拔苗的他连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针对课文内容,学生问:“既然是老农,应该是很有这方面的经验才是,怎么连这简单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刚刚学种田的年轻人比较恰当呢?”

如《鹬蚌相争》这课,学生也对插图存在质疑:“鹬蚌身旁不是有一块大石头吗?鹬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头,让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顿,又不至于被抓吗?”针对内容,问:“既然双方的嘴都被夹住,又怎么能说话呢?”

看对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别欣慰。虽然上面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理由让他们明白,但这些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个性,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教学后记篇五

今天我讲了一节语文课《揠苗助长》,学校的各位领导都来听课,说实话刚开始很紧张,昨天准备了一天的时间,很怕自己讲的不好,也怕自己出错。

第二节课终于开始了,我事先写好了课题,首先我是出示了整个板块地内容:寓言故事,我问学生寓言是什么意思,接着我解释了寓言的意思,然后引出今天我们学习的小故事,也是告诉大家一个小道理。

我让学生自己读题目,学习“揠”字,解释揠地意思:拔,然后紧接着理解课题“揠苗助长”的意思。接着走进课文分为一下几步:

1.教师范读,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圈画出本课的生字,看准字形,校准字音。

2.找四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3.学习生字。

4.指导朗读。

5.通过这个故事你学会了什么道理,你想对农夫说点什么。

6.写字。

整个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自己预想地完成,只是在指导朗读地过程中觉得自己有些啰嗦,啰嗦地原因应该是自己在指导朗读这块是弱点,不太会抓住学生的心里,所以指导的不够深入。

课后各位领导也都给了建议和指导,我觉得很高兴,听了他们说的我豁然开朗,有些迷雾慢慢解开了,李主任告诉我在指导朗读时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抓住重点词语,领着学生从课文中找重点词语,从词语出发,还有如果出示图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像田主任告诉我多把时间留给学生会更好。而且也没有必要总是重复孩子们地话,这样会显得更啰嗦。牛校长.田主任都提到了孩子地写字习惯,以及要规范学生的写字顺序。领导还提到了在指导朗读时一定要具体,三年级地孩子还不能抽象的分析,所以指导时不能大概地概括一定要具体。

听了各位领导的评课,虽然自己有那么多地不足但我仍很开心,因为我知道了自己到底哪里不好,这样以后我会对这些不足之处加倍努力,我一定不会辜负领导对自己地期望,我会不断进步的。因为我相信自己!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教学后记篇六

本次我们名师成长小组的活动主题是读写结合,怎样让读写结合不仅仅是个形式,而具有自己实实在在的作用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后来听了张小娟老师、李冬梅等老师的几节课,发现课上都有写法的指导,那么我一个三年级的老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写作指导?让学生现场开写吗?《小学教学》此时为我解开了疑惑,上面登了一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问题与重建》,里面明确指出:改变只有动手才是写的观念,读与写应是一个整体,读写结合有外显的,能及时练习,看得见,摸得着,更有内隐的,很多阅读中的积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看到这些,我豁然开朗,因此,我不再刻意追求这个点,而是寻找预言中的空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孩子在不断地想、不断地说中,感悟农夫的愚蠢,就在这不断地说中,孩子们更好地积累语言、走入文本,感受农夫一次次内心的变迁。

语文最基本的是什么,就是对文字的把握、对词语的积累,在教学中,以词为基,以句为本: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干嘛用终于?对呀,想出办法不容易,猜猜他都想了多少办法,最后才选择拔?没有意思的讲解,但就在这猜猜中,就在学生的解读中推进了文本,终于的意思孩子也明白了,他的内涵孩子们也刻在了心中。

整节课,引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有了前面的想、前面的表达,才有了后面续说的水到渠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