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语文园地六教案部编版 语文园地一四年级教案(优秀8篇)

最新四年级语文园地六教案部编版 语文园地一四年级教案(优秀8篇)

ID:3444440

时间:2023-09-24 01:18:26

上传者:温柔雨 最新四年级语文园地六教案部编版 语文园地一四年级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语文园地六教案部编版篇一

教学要求:

1、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积累《所见》一诗。

2、积累带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朗读句子,表达句子意思。

3、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成员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

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成员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的地方。最后开始实施方案。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让同学把课本看到第一课,找到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句子。

2、点名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

3、男生、女生分别读一些有新鲜感的句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4、师总结:有新鲜感的句子一般都运用了某些写作手法。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还可以尝试仿写。

二、词句段运用

1、把课本上13面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两行词语找男生读一次。

2、学生都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3、分组说说自己的发现。

4、师点拨。

5、课下让学生积累词语。

6、老师点名让学生读课本演示出来的三个句子。体会句子意思。

7、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8、同学间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组织兴趣小组。

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建立兴趣小组。

2、小组内为取小组名字献计。

3、最后把小组名字定下来。

4、学生间相互交流活动内容。老师在一旁点拨,然后学生再思考。活动内容要围绕小组名字来。

5、老师总结,学生课后思考。

二、日积月累

1、师范读古诗。

2、师引导。

3、生模仿读。

4、同学间比赛读

5、师生合作、表演。 然后竞赛背诵。

四年级语文园地六教案部编版篇二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身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身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身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示出自身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身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局部。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安排同学观察自身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四年级语文园地六教案部编版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

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

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2指导归纳段意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指导用“稠密”造句

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课件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师引读课文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更可贵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四年级语文园地六教案部编版篇四

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身边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如朋友、老师、同学、爸爸,妈妈以及邻居...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也能反映他们的优秀品质,他们或热心助人;或勇敢正直;或勤劳简朴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激发兴趣,选材构思

1、同学们,请大家想想,你的朋友、同学或者亲属、邻居中,你最熟悉的有哪些?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先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小组交流。回忆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哪件事使你印象最深,非常难忘,值得你写的?(值得宣传、值得他人学习的事。)(先在小组说一说,大家通过互相交流,达到启发、补充的目的。然后调整自己要写的内容。/article/)

3.全班交流。教师随学生讲述作及时评议,尤其要表扬能运用新鲜感的个性化语言表达的那些学生;同时也要及时引导,对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的孩子,要帮助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还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既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自主习作,表达真情实感

1、请你把自己想好的内容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他(她)在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等来描写。尝试写作。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回,进行现场指导。

五、修改誊写,相互评议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每段应该开头空两格,一篇习作要分成几段,标点须点在格子里,最后的标点要点在末尾,不能点在另起一行的第一格。字迹要端正。)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四年级语文园地六教案部编版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诗

1.了解作者生平

2.释题

3.激趣

师:古代有许多关于描写田园的诗歌,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对农村生活这么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走进诗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同学们,首先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读流

利。(生自由读)

2.师指名读并评价

(师评价指向:1.字音读准。2.能比较熟练的把古诗读出来。3.找一个字音读得准的学生领读生字,学会生字。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

3.齐读

4.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含义深远,读起来不容易理解,但要学好它也不难,关键是掌握方法,谁能说说,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用了哪些方法?(板书:借助注释)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学习,我们可以逐字逐句地讨论,借助注释把诗句弄明白,如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我们等会交流。

5、小组学习,师巡视,可参与其中。

6、全班交流,弄清诗的意思,也可提出不懂之处。

师小结:同学们要相信自己,通过自己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准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说一说。(生说)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后面的古诗学习中我们再一一解决;理解了意思,这样读起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有人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何处呢?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交流)

2、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桑阴”“学种瓜”还有插图知道了这首

古诗是描写夏季的,这种通过文字感受内容和情感的方法很好。那么,通过每句话,想想在你的脑海里还出现了哪些画面或者就这幅种瓜图的具体情景吗?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生读诗,闭眼想象,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重点指导两幅图:

第一幅图:全村劳动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三种不同感受地读第一句:

师:是啊!看到这一片欣欣向荣的自然之景,怎能不让诗人高兴愉悦呢?(想象一片长出农物的田地,带着高兴愉悦情感来读)看着这愉快、繁忙的劳动场景,怎能不让诗人感到激动呢?(带着激动的情感来读一读)看着这朴素、善良、勤劳的人们又怎能不让人感到亲切呢?(全班齐读)

看着童孙勤劳的样子,作为父母一定是多么的欣慰、高兴呀!谁再读读?

5.回归整体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想象,如果现在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田园生活?你怎么形容?(生活温馨、恬静、愉快……)

师总结:是啊!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诗人心醉,朴素纯真的人们让诗人亲切,好学的孩童让诗人身心愉快,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朴实无华的人们,我想他在写这首诗时候一定在笑、在回味。

师范读

生指名读

生背诵

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1.拓展视野,进一步感受

(过渡)师:田园生活其乐融融、充满情趣,难怪许多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留下诗作。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也是由范成大所写的田园诗《乡村四月》,可以借助注释,说说大意,也可以谈谈读后的想法。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3.总结

师:是啊!在田园诗人的笔下,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那里的人民过着俭朴而充实的生活,就连小孩都那么惹人喜爱。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品读田园诗都歌。不过。田园诗歌只是古代诗歌里的其中一种。而每首诗歌都是一曲动人的歌,优美的画,但愿你们在今后的唐诗宋词学习中积累更多!

五、作业

搜集田园诗歌,可制成书签,配上文字或者图画。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

四年级语文园地六教案部编版篇六

在我们这空气清新,风景秀丽的学校了,有许多小花、小草、大树……可在我的眼里,这些植物都不起眼,最好看的,还是我们这幢楼前的池塘。下面,我来为你介绍介绍吧。

春天,在“叽叽喳喳”的鸣叫下,小池塘在她那甜美的梦中醒来,又张开她那温暖的怀抱,小鱼小虾都拥进了“妈妈”的怀抱。在它周围的花也开了,五彩缤纷、绿意盎然的,美丽极了!

夏天,在炎热阳光的照耀下,池塘里的水暖和极了。有些人路过这里,也要把手伸进去捂捂。池塘后面假山上的“爬山虎”也睡在假山上,吸收着阳光。池塘里的荷花也开得特别美丽,就像一个漂亮的仙女站在舞台上跳着舞。

秋天,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水面上还飘荡着几条小纸船——树叶。周围的菊花也都开了,有白的,有黄的,有紫的,有蓝的……后面的草丛里,小草已穿上了金黄的衣服,准备过冬了。池塘里的小雨也要想温暖的地方躲躲了。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的吹着,池塘睡着了,盖上了一层“冰被子”,小草上也盖上了一层“雪被子”,他们正睡在雪被子下面做梦呢!它们梦到第二年春天,又穿起了绿色的衣裳在风中舞蹈……其它的花也睡了,他们都睡得香极了!

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池塘,你喜欢他吗?

四年级语文园地六教案部编版篇七

教学目标:

1、3个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4、感受初夏的忙碌,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3个生字,理解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初夏农村的忙碌,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从而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板书课题),作者是宋朝的范成大,齐读课题,释题: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的题材。《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军事情报一组大型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和季节的景色和农民,同时也反映了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一首。

3、那么诗里是怎样来写这幅画的?请大家读这首诗,要求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通。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结合下面的注意把诗读通。

2、检查朗读。

供耕织,也傍,绩麻、桑阴,昼出

指名读古诗。(边读边正音)

3、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的意思。

1、学习古诗不但要会读,还要清楚诗的意思,你觉得要读懂诗的意思,有哪些方法?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资料、与同桌交流等。

2、运用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方法来理解这首古诗。(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3、集体交流。

白天去田里耕地除草,晚上回来把收割的麻搓成线,初夏,农村的青年男女各忙各的,谁也没有闲着。小孩子们不懂得怎样种田,但也在桑阴下学着种瓜。

4、理解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四、三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情感。

2、想象长着农作物的田地,带着愉悦的感受读这一句。

3、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第二句,你在第二句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5、你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些孩子?

6、用赞扬和喜欢的语气来读这一句。

五、回归整体。

1、学习了古诗我们对诗的意思都了解了,你觉得初夏的农村给了你什么印象?(忙碌、热闹。)

2、用朗读来体现你对诗的理解。

3、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听的一方注意,可以根据我们刚才的理解给对方一些建议。

4、引导背诵。

(1)记住诗的描写顺序:男人——女人——小孩子

(2)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5、小结。

这是农村最常见的情景,却非常有特色,诗人用清新的句子,写出了农村初夏时紧张劳动的情景,尤其是写小孩子的一句,让我读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多吸收,多想象,多观察,我们也能成为诗人哟。

四年级语文园地六教案部编版篇八

这次口语交际趣味性较强,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可以按照教材提示的步骤安排交际活动,重点放在交流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教材中的左图,可以从树上找到隐藏着的10个头像。右上图,从黑白两色中可以分辨出,中间白色的部分是一个杯子,两边黑色的部分是两个侧面头像。右下图,通过对画面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看出两个头像:一个是小女孩,另一个是老妇人。

可以采取在小组内开展竞赛的方法进行教学,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各自的发现。在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说一说: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此说出观察的感受。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观察的方法和习惯: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习作

本组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与刚刚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写下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有两种习作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一是自己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二是用《观察日记×则》为题,把自己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整理出来。

对本次习作的指导,可以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1、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怎么观察的?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兴趣?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捕捉习作的内容,激起习作的欲望。

2、教师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3、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4、学生试写。

5、选典型的习作进行作中讲解。

6、继续修改完稿。

教师对习作进行批改后,要认真进行讲评,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还可让学生谈谈这次习作的体会。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通过三个例句和一组对话,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正是因为观察得认真、细致,正是因为经历了长期的观察,本组课文的几位作者才有可能把文章写得那么具体,那么准确。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教材中选取的课文中的三个句子,可以让学生再次阅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作者是怎样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的;然后读读对话部分,先看看小林和小东在学习课文时发现了什么,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从课文或其他阅读材料中举出类似的语句,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学习留心观察的方法。

日积月累

这次日积月累的内容是一首花名歌谣,按一年12个月的顺序排列,易读易记。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行试读,提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给予帮助。

对这首歌谣的理解可以分几步走:

1、找出12种花名;

2、联系句子说说各种花的特点或了解到的其他内容;

3、按顺序熟读背诵。

最后还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用一种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说一两句话。

成语故事

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胸有成竹的典故,文字浅显易懂,理解的重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成语内涵的部分。

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读全文,在学生能够流利朗读短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交流: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的意思,并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