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学反思(大全5篇)

竹石教学反思(大全5篇)

ID:3453669

时间:2023-09-24 03:19:13

上传者:HT书生 竹石教学反思(大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竹石教学反思篇一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了下来,少年又镇定了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从四个层次上进行了反思。

一、抓住时机,让现实与文本结为一体。

在讲这篇课文时,奥运会刚刚结束,在奥运会中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一直感动着我想,这种精神不正与顶碗少年相似吗?于是我在课文导入时以奥运会中的几位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导入,重点以杜丽事迹为主引入,我边出示图片边讲解:作为上届奥运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的获得者,作为本届家门口奥运上肩负首日夺金的杜丽,由于肩上的担子重,心里上的压力大,最终导致痛失金牌的巨大打击。然而杜丽4天后一扫夺金失利的阴霾,调整自己的心态,轻装上阵,沉着冷静,为中国射击队夺得了在本届奥运会的第4枚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赢得的第19枚金牌。学生很感兴趣。我顺势引导: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在我们的课文里也有顶碗少年这样一个故事。就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新课标》中对人文性的理解曾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由此可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采用一个大问题: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整体默读课文,自读自悟,边读边画批。这样不但有效地进行了读的训练,而且学生之间也进行了很好的交流。

三、以情促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一种心灵的滋长,是一种生命的呵护。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竹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竹石教学反思篇二

每一次教学活动后,我都会细细思考:这次活动中,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这次教研室组织的教学+反思活动,我的收益颇多,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原境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其中有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自由流淌。我想: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平时训练的精彩。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就像王老师说的,作为一个上过很多公开课的老教师应该能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我的不能顺应学生,因为我的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诗歌教学,教师要动用教具,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意境之读时,我虽借助了图片,自己口头演示了风声、雨声,但学生的思维还是没调动起,想象能力还是没有激活。其实,这时,我应积极地、快速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去适应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边想象边画《竹石》图,引导他们创作,他们的画上可加狂风暴雨,甚至可加坚强的竹子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后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提问解疑。可引导学生互评画,根据画引导学生提问,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张有驰,才会表现出他们的灵性和创造力。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其实,课堂是学生的,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但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应该更清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在乎公开课的成败,在乎学生的真学习、真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落学生,才会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这课堂才是永远的精彩。

充满智慧的课堂必须有一个有智慧的教者。课堂要呈现出美丽,就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调动学生的情感,抓住课堂中的新生成。经过王老师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我将《竹石》教案调整:

导入部分,让学生自主探究文题及出处;初读诗歌,用不同方式多读,整体把握诗歌内涵。设计竹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句话看出?。精读时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词语,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意境,拉近学生与诗人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笔画画竹石,体会诗人写《竹石》的目的,在学生互评《竹石》画后可质疑,抓诗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解疑,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揣摩、去想象、去思考、去挖掘、去吸取。根据词句想象画面,进入情境,体会竹子的坚强不屈。相机引导学生联想到《青松》、《咏梅》等。通过联系相关的诗词,拓宽教学空间,给学生以文化的濡染。

语文课堂如一片云彩,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我们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中不变的是关注学生。这样,我们才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让课堂像云一样轻盈快活,像纱衣一样五彩斑斓,任学生思维自由驰骋,任学生的精神自由舒展!

竹石教学反思篇三

同学们在学习拓展阅读课文《竹颂》时,按照自读、齐读、质疑、探究、小节、背诵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很快进入了质疑阶段。一位同学首当其冲,提出问题:“请问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赞美竹的什么?”话音刚落,便有好几只手高高举起。我说:“不急,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你们还要找出答案的依据。”小手放下了,眉头皱起来了。短暂的沉默之后,一位女同学自信地举起了手。她回答道:“请同学们看第3自然段的最后。‘在盛夏的烈日下,你又给人们送出暑天的凉风。’我觉得这里赞美了竹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同学们频频点头。在她的'带动下,又有几只小手举起来了。大家在探究中总结出来,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竹的无私奉献、坚毅刚强、纯洁朴素以及坦直忠诚等品格。

紧接着,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让大家眉头打结的问题:“课文中有一句话‘清新的晨雾里叮咚的泉水声,和那鸟儿悠扬的叫声,我的心消融在无边的沉静中’。既然说是沉静,为什么又有泉水声和鸟鸣声呢?这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呢?”相比之下,这个问题有了难度和深度,挑战性更大了。在思索过程中,一位同学说:“我来试试解答这个问题吧。我认为,泉水声和鸟鸣声给人一种听觉上的美的享受,而无边的沉静则是一种心灵上的美的感受。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非常的和谐。”同学们听了频频点头,眼里流露出钦佩的神情。这个聪明的小家伙真像个小哲学家,解释得特别有韵味,我也禁不住颔首微笑。接着他的话,我在黑板上书写了“幽静”两个字。我问:“在山谷里,是不是只有一点声音都没有才叫做幽静呢?”大家马上否认,有的说:“山间的幽静应该有鸟声的点缀。”有人马上补充:“还有山泉的叮咚声,风声、雨声、虫鸣等都可以加强幽静的感觉。”

竹石教学反思篇四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课伊始,说到诗人郑燮,有些学生很陌生,但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学生知道郑燮就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素有“诗书画”三绝。诗人十分喜爱竹,所以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竹石》。学生在了解了诗人和创作背景后,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咬定”“千磨万击”等词感受竹石的高尚品质。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也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领悟了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再引导学生读诗,以诵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竹石教学反思篇五

本首古诗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1.故事导入,初步了解诗人。这个环节用故事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读诗、学诗的欲望,给本课开了一个好头。

2.学会按节奏读诗并知道诗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我安排了听录音环节,学生听后画出节奏,并汇报,最终确定诗的节奏,然后按照节奏练读,汇报读,当学生把诗读熟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古诗的意思。这个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并借助小组的力量初步了解了诗的大概意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强。

3.悟诗情:我采用逐句分析、朗读的形式进行,在分析中学生明确了古诗的深刻含义,再带着理解来读,学生走进了古诗,读得入情入境,达到了理想效果。最后介绍诗人郑燮充满磨难的一生,学生自然的认识到了,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今后将如何面对困难。学生也受到了生命的感动,懂得了要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当然坌棵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

1.每个环节之后教师的总结语很苍白,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教育机智的问题,这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锻炼的。

2.在让学生画古诗的节奏之前应告诉孩子用什么符号画节奏。

3.悟诗情后学生的情感已经被激发,此时朗读古诗时如能配乐效果会更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