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研修数学观课报告(精选5篇)

远程研修数学观课报告(精选5篇)

ID:3481199

时间:2023-09-24 10:06:24

上传者:梦幻泡 远程研修数学观课报告(精选5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远程研修数学观课报告篇一

认真观看了聂大庆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崔美华执教老师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郭艳红执教老师的《威尼斯的小艇》三节课,感受最深的应是三位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把握。《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朴归真,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三位老师的语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也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

聂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在导入环节上,聂老师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老先生旧地重游时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选择季老先生由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理解文本,在以读为主的过程中开展角色体验,情境想象等多样的言语训练,深入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聂老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是紧紧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与“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两个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本,找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在教学中,聂老师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聂老师还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课外及多媒体资源,介绍德国秀美景色及作者,让学生对德国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接下来的具体教学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聂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语,反复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聂老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教学重点,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以读书为本,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习惯,提升阅读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崔老师执教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本文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崔老师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颇有感受的地方就是崔老师引导学生对第一自然段数字的解读,学生通过朗读、交流讨论,在崔老师的引导下去感悟数字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数字中,获得了阅读感官,得到了阅读感悟。在此基础上,崔老师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领到接近生活的感受中,让他们在形象感悟中解读文本。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连续用了“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等数字,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崔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具体数字展开读书感悟。让学生与数字对话,尽情抒发自己的个性感悟,理解隐含在数字背后的谈迁的精神和情感。通过读书感悟,让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读到语言背后的精彩。从而进一步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同时,崔老师的扣词导读,感悟形象,紧扣“信念”、“厄运”、“打不垮”等课文中的关键词,前后联系,在多样的阅读中(如浏览、用心去读、朗读、引读、范读等)中感悟了谈迁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击(第2节)引读,在对话中在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螺旋式地引导学生读文本,从而把人物形象展现出来。

崔老师在教学中还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崔老师倡导的“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体现。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也正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扶后放”的过程。

郭老师执教的《威尼斯的小艇》是编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的第八组。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能独立读懂一篇课文,并且能从内容中体会思想。通过本课的教学,郭老师也正是让学生在“自能读书”的基础上向“自能作文”迁移,训练他们“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也是这一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郭老师以“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精读2、4两个重点段落,落实训练点。

本节课上郭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每一次的读都是一次情感的升华,都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通过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读,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去感悟文本中的情与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郭老师也精心创设一定的情景,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文本中,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不仅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利于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在课文第六自然段的处理上,郭老师在课件文字的渲染下,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并通过朗读将威尼斯夜色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进一步感受到艇动城闹、艇停城静的特点。郭老师的课堂也正好迎合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学习了三位老师的课,我对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好的朗读是完美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艺术的创造。我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学必须立足课堂,以读为本,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远程研修数学观课报告篇二

在今天的观课议课活动中,我选择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自己的观察视角,实地观察了杨志波老师的一节数学新授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我选择的观察视角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以下几个观察维度: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课堂气氛营造、师生双边活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通过这几个维度的观察与诊断,旨在正确认识、了解教学中课程开发、师生的双边关系的处理,课堂教与学的关系。

(一)总体评价:

让学生经历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算理,会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初步构建加减法认知体系,提高迁移的意识和计算能力。使学生感受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

(二)主要优点:

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程资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上、课堂氛围”等方面的优点作如下分析:

a、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该教师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利用黑板、卡片、教学挂图、模型、实物等常规媒体,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欢欣愉悦的教学环境,使数学学习更好地体现生活性和思维能力。

2、所利用的教学资源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学科认知发展水平,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真实。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该教师适当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积极利用声像资源等,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丰富、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4、丰富的课程资源,较好地开拓了教和学的渠道,更新了教和学的方式,使数学教学更加真实、生动、开放和灵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5、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尽可能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应用于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逻辑思维的能力。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启发的作用。

b、课堂气氛营造

1、该教师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能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了高度的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受;关注个体差异,能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不同潜能,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空间。

2、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注意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该节课课堂教学气氛和谐,教学内容和步骤安排合理,课堂互动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如:两两练习、自编习题、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大量采取,在老师的调控下,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数学,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练习巩固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4、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算理错误时,该教师能选择恰当的时机和灵活的方法恰到好处地处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错误,体现了高超的教学智慧和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

c、师生双边活动

1、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直接讲解、间接渗透、学生相互交流等方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应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和语言交际的能力。

2、教学中,教师注重分层练习,在玩中学习。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既让学生放松,又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既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又适应了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提高了实际应用的能力,达到了多元培养目标。

3、课堂上,师生交往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d、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

1、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观察比较,巧妙记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2、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呈现和学习,始终都从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化数学知识并采用循序渐进引向深入,为学生提升“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好了前提铺垫。

3、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语言教学途径,强调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并重。教学活动中,学习交流目的明确,操作要求具体。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语言实践内化语言,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4、在教学中,教师较好地处理好了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数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活动不仅限于课堂,还延伸到课堂之外。活动设计有利于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联系,促进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素质的综合发展。

e、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利用成功体验激趣,直观教学激趣等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中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营造积极氛围,激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热情。

远程研修数学观课报告篇三

今天我观看了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中心小学的顾建锋老师的课堂实录,《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自动录播教室录制的,虽是借班上课,但是教学效果非常好,是一节值得好好学习的示范课。

顾老师是一位数学素养非常高的老师,无论是粉笔字的板书,数学语言的规范,数学问题的设计,数学思想的渗透等多方面都展示了很高的水平。小学男教师特有的严谨、大气的教学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顾老师首先从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换算入手,引入探究体积单位的换算,这期中渗透了化新为旧的转化思想。在探究新知环节,又是处处渗透转化思想,借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的“化”——乘进率,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的“聚”除以进率。在学习新知的同时,注重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设计了牛奶包装箱、用砖砌墙、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现实问题,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小结中,又一次总结升华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

给本节课的一个建议,由于教学容量大,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有些教学环节完成的比较仓促。如,在小组展示讲解环节,有个小组的展示没有完全展开,教师就草草一带而过。4600立方分米=立方米()立方分米,应该让给小组详细展示复名数换算的过程。

远程研修数学观课报告篇四

观看了济南市长清实验中学张静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节课堂实录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一看再看。当然,之所以吸引我,不是因为教学设计的完美,环节精巧,而是因为学生原始思维的可视化,因为学生数学活动的有效之美,也与我近年的思考和在教学中做的一些尝试产生强烈的共鸣。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基于此,在观看本课时,我确定的观察点为“学生学习”维度中的“目标达成”视角“学生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张静老师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总共有13处学生活动(这里的学生活动指教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学生相对独立地活动一段时间),从内容看,学生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学生活动的时间来看,总时间为30分钟,占本节课总时间的67%。学生相对独立的活动时间能占到这样的比例,说明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活动形式来看,采用了多种活动形式,有口述,书写,操作演示、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测试等,其中以口述和展示交流为主。本节课,集体回答26次,个体口答11人次,个体黑板演示展讲3人次,个体板演展讲4人次,小组合作交流3次,全体测试一次。

学生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张静老师本节课的四点学习目标,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前三点目标着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后一点着重能力及情感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贯穿于在3和4这两条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通过第二环节的自主探究中的三个学生活动实现。从学生的活动设计来看,这些活动都有利于目标达成。从活动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活动都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总体评价: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跃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活动有效调动学生思维,把“看不见的”学生原始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通过学生黑板板演展讲呈现出来,让学生原始思维可视化,以便更好地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从而促进对目标的达成,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彰显活动有效之美。

远程研修数学观课报告篇五

本节课突出的优点:

一、数学活动的起点是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第一环节:“温故导航”的设计遵循了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现实出发,让学生类比平行四边性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引发学生产生数学思考,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也应该先从边的角度进行研究,张老师的数学活动设计起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之上进行的,将新知识的学习类比转化为已有的旧知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轻松的构建了新知识。

二、数学活动的情景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细木条的封闭情景问题,改编为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问题“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后,小明回家用细木棒钉制了一个。第二天,小明拿着自己动手做的平行四边形向同学们展示。小辉却问:你凭什么确定这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呢?大家都困惑了......”,并设计让学生用熟悉的硬纸条动手操作。

张老师根据学生实际,从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这种有目的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活动探究,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发展,让新知识自然产生,既让新知识产生的魅力吸引学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了问题情境之中,以教学的艺术感染了学生。

三、数学活动的数学化是学生原始思维的可视化。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如果将数学解释为一种活动的话,那就必须通过数学化来教数学,学数学。他认为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是数学化,即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中的“三个活动”设计了7人次个体思维可视化的讲台动手操作演示、黑板板演展示交流,有效的重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化的原始思维可视化中经历思维过程,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问题,去解决数学问题,不断提升思维水平,彰显了数学活动的有效之美。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讲台动手操作演示,该生采用分类的方式全面分析,对边在位置上可分为平行和不平行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讲解,考虑问题很全面。让人耳目一新,深感后生可畏,这种课堂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化课堂,它让全班学生经历了原始思维的可视化过程,他们在数学活动的数学化中,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思维水平,也提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水平,还得出并记住了有关“平行四边形从边的角度的三种判定”的数学结论,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了数学模型。

建议:

1、在探究式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了知识与技能以及能力目标,老师还要重视发挥多种形式的评价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能达成的更好,更能激发学生提高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探究式教学中,知识梳理环节不但要有知识的总结,更要注意数学思想、分析方法等的总结。

3、在探究式教学中,本节课的集体回答高达26次太多,有的学生就会滥竽充数,可将其改为学困生抽答,个体抢答、同桌互答等形式。

收获:

1、在探究式教学中,利用素材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是设计好问题的关键。问题要指向教学目标,有层次,并注意质量和数量的统一。

2、在探究式教学中,有效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是重要前提,因此,我们选取素材时应注意生活的趣味性,典型性,针对性,思想性、教育性。

3、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重要标志。素材贴近生活,问题设计难易适当,教师引导及时到位,教学内容适合探究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4、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也要注意活动数学化,还要把“看不见的”学生原始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通过学生演示、板演展讲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思维可视化,从而促进对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