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反思(大全6篇)

司马光教学反思(大全6篇)

ID:3517568

时间:2023-09-24 20:15:17

上传者:薇儿 司马光教学反思(大全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司马光教学反思篇一

正式教学《司马光》一文之前,我们班的小朋友几乎都已经知道了有这么一个:机智果敢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了解到学生对故事梗概的意识已经存在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引领他们进行文本挖掘。借助教学挂图,我通过几个细节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的花园,并且重点引导注意到那口缸上:(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师:那是一口怎样的缸?

生:那口缸上有很漂亮的花纹。

师:你真有艺术的眼光,一眼发现它很美。

生:那口缸很大。

生:可能有一个小孩那么高,缸口嘛很大,可能有我们的桌子(的长)那么宽。

师:你还能用其他事物来进行对比,真不简单!

生:我想这口缸是用来浇花的,它里面一定装有水……

师:只是装了一点水这么简单吗?作者看到的是怎样的水?

生:不是。是“装满”了水的缸。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何种方式让他们体验文本是教师思考的问题,但是,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收获包括文本基础在内的一切知识点的源泉。学生的眼观、手摸等亲身体验是打开他们学习知识的一个突破口。

司马光教学反思篇二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还能根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重难点。于是我将课文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积极地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们一下子就理解到了司马光爱动脑筋,遇事沉着、不慌张。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这样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他正在找石头准备砸缸,谁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话音刚落,可爱的同学立刻站起来,尤其是男同学,最后我分别在三班请了林小川同学,在四班请了詹庆超同学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詹庆超同学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并且在后面的朗读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做起这个动作,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紧接着,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最后小结:司马光很聪明,遇事爱动脑筋,刚才同学们也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说明你们也是相当聪明的,希望你们以后能够像今天这样,遇到事情先动脑筋想办法,不要总靠家长和老师来帮助解决问题,寄希望于他人。

司马光教学反思篇三

《司马光》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引导概括内容,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请几位小朋友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谁(司马光),做了一件什么事(砸缸),结果(就出了小朋友)。部分小朋友在初读课文时就可以把课文的大致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我利用说绕口令的方法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孩子们被充分调动,很快走进了文本。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司马光》磨课反思

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 张英妮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都是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主题来编排的。《司马光》这一课是很传统的课文,文中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结合低年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以及课前对我班学生的了解,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2个字,会写“吓、叫”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或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为了达成目标,我在教学时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自己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随文识字,提高学生的认字能力和水平。在朗读组织形式上,有学生个别读,分小组竞赛读,齐读,加上动作朗读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当堂背诵了课文,也感悟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明白在紧急情况下,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学能力和阅读

能力,让学生自己找出他们的不同反应。学生带着感受再读,整节课,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达成了朗读的目标。 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一、这一节课结束后,再一次的回顾整个语文课堂,感觉首先我要精炼自己的课堂用语,让我的语言更亲近孩子们,让自己的反馈语言更适合低年级孩子,用语言的魅力感染孩子,吸引孩子对语文的兴趣。

二、掌控课堂还要加油。回顾这堂课,我给了很多时间给个别孩子发言,却没有很好的兼顾整体学生的状态。在以后的教学中,既要照顾学生整体状态,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整节课都是让学生随文识字,朗读课文,但是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较少,在课堂上到一半以后,学生就有点坐不住了,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与我的课堂语言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课堂语言非常重要,在课前就应该预设很多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应答的准备。课堂生成的东西很少,这就需要不断地锻炼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语言方面和倾听习惯的培养也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想到是否适合孩子,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

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上,要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真备好每节课,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我要不断地努力,改善自己的课堂语言和评价语言,在平日的课堂上多加注意!

《司马光》这篇课文可以说是老教材留下来的一篇经典课文,学生乐学,也易学,而且兴趣浓厚;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缺失了什么。

我在介绍完司马光后,看图学习了故事的开头,研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看着图猜猜哪个是司马光,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开始行动了,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高高的举起来了。学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马光,而要让学生说理由时,学生又变得支支吾吾了。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过了一会儿,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请了一个女同学,她说:“因为课文中写道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说法。这时,我看到还有小手高高的举着,他说;“因为是司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边,所以,他就是司马光。”我表扬他会读书,会思考。这个环节可以说进行的很顺利,学生说的也很好。接下来,研读“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时,令我没想到的情况发生了。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在让学生模仿小朋友们慌了的表现时,“吓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让学生做“叫着喊着”时,第一个男同学说:“快来人啊,有人掉进大水缸里了。”他在说的时候,声音很急,把两只手放在了嘴边,做喊的样子,可以说模仿的很像。这时,我却听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声音。于是,我马上进行了引导:“有一个小朋友掉近水缸里了,这个时候,你站在旁边会笑吗?”同学们纷纷摇头。“如果你在旁边,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有小朋友说:“啊呀!

怎么办呢?”有小朋友说:“得马上救他,要不然他会死的。”我及时进行了补充“这个时候,大家的心里都很着急,不可能会笑”。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我又请了第二个学生来模仿,这个学生模仿的更像,大声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了叫、喊的尝试,我留意了一下学生的表情,我看到还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丝的遗憾。

在课堂上,虽说我努力的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学着叫、喊,通过角色互换,体会当时花园里的小朋友的慌乱;在出现意外情况时也进行了引导,可还是有学生却它当成了一种游戏,对同学入情入境的模仿报以的是轰笑,我们的学生到底缺失了什么?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

上饶市一小 郑熠敏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可爱的曹俊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 1

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司马光》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都是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主题来编排的。《司马光》这一课是很传统的课文,文中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结合低年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以及课前对我班学生的了解,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2个字,会写“吓、叫”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或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为了达成目标,我在教学时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自己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随文识字,提高学生的认字能力和水平。在朗读组织形式上,有学生个别读,分小组竞赛读,齐读,加上动作朗读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当堂背诵了课文,也感悟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明白在紧急情况下,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司马光教学反思篇四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也有过一些积累,如国学诵读当中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句子,所以也不会太陌生。所以我决定采用图文对照、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群儿”中的“儿”指“小孩子”。还有“登”、“持”、“击”等,教学中我让孩子借助注释学习,如,先举出注释中有的“庭”,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时应当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和点拨。

小古文还是要以诵读为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于是范读,跟读,接龙读,师生互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兴趣非常浓厚。我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越读越流利,断句也非常恰当。读得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朗读,而是入情入境地品读。

文章很短,内容也很好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在读通课文之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分组饰演群儿,一人饰演司马光,一人饰演落瓮儿,一人旁白。果然,通过演一演能够帮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学生们大部分都能够按照课文内容演出来。

在对比现代文与文言文的区别时,学生们都能够说出自己的感觉。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文言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学完此文,我又为学生们推荐了了一些简短的文言文,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可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司马光教学反思篇五

为了鼓励大多数的孩子积极思考,我充满激情地说道,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想出了砸缸的办法救伙伴,如果你能想出其他的办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那么你们就比司马光还聪明。话音未落,一个个小手举了起来。

聪明机灵的王玏首先发言,几个小朋友一起用力把缸推到,水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他的话还没说完,就有质疑的声音出来了,那样会把自己的头砸破的。有道理,我连忙说,况且,缸很大又有水,小朋友不一定能推的倒。不过,王玏能想出这种办法来,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王玏高兴地坐下了。

接着李娟发言,搬一个大石头放在缸边,然后站在石头上,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这次没有质疑的声音了。我连忙提出了质疑,这种方法很危险,弄的不好自己也许也被落水的小朋友拉进水缸里,不可取!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六安4名小学生手拉手救同伴结果全部溺水身亡的事件,却不曾在后来的交流中又忘记提起了。明天要再次借此话题讨论,渗入安全教育。

最近表现突出的夏雨馨举手发言,她说可以用脚踢,把缸踢破。我再次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脚能把大水缸踢破吗?孩子们纷纷说不行。我对夏雨馨笑笑说,没关系。

王玏又举手有话要说,他说拿个电钻把水缸捅破。多么大胆的想象啊!我笑着说,古时候有电吗?他不好意思的坐下了。

李翔举手了,他说拿个粗棍子把缸捅破,王玏又说拿刀把缸劈开。接下来各种各样的方法都是围绕着把缸打碎,我连忙问有没有不弄破缸的好办法?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好办法,只想引导孩子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最后让孩子们回家想出好办法,再和同学交流这个问题。

我的思考,在学生说出各种办法后,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质疑,老师越俎代庖,明显的赶时间。课前预设不够,没有想出儿童可行的救人办法。课堂生成没有很好的处理,由于赶时间而忘记了安全教育的契机。

司马光教学反思篇六

《司马光》是小学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课文讲述了司马光在童年时代遇事不慌,小小年纪砸缸救人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而且脉络清晰,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都讲得清楚有条理。特别是在遭遇困难时,对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进行的对比描写,简单几句就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刻画得非常生动清楚。“慌”与“不慌”的两种表现截然不同,从而更让司马光这个聪明、遇事机警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让孩子们心生佩服。

第一次在一(3)班试教时,我采用的是顺着故事发展脉络一步一步推进课文的方法,想通过设置故事的悬念让孩子身临其境的了解故事。后来发现这个故事本身非常简单易懂,学生们通过读书,已经非常清楚故事的发展过程,故事的悬念设置缺乏神秘感,孩子们的兴趣点不在上面,对孩子来说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所以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就分散了。而且整堂课的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训练不够。自己反思了一下,觉得这样的课文故事简单移易懂,不能将讲课重点放在理解故事本身,而应该挖掘故事背后的新的兴趣点,让孩子对课文重新产生兴趣。

第二次在一(2)班试教,我调整了教案,第一课时完成生字教学,并教完要求会写的六个生字,并做到读通读顺课文。第二课时,增加了听写生词的环节,把较难写的三个生词作为对第一课时生字掌握情况的检测。课文的讲解上,增加孩子多形式读书的安排,特别是课文的第二、四、五段,让学生们自由读,同桌读,比赛读,学生们很快就把重点段落的背诵任务完成了。课堂进行的比较实效,但是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

第三次在一(4)班试教,这次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讲解花了不少心思。比如讲解第二段时,让孩子了解了“水缸”非常大,而且装满水,孩子掉进去有生命危险。朗读指导时,都先给孩子创设情景,让孩子了解到时情况,带着感情去读。整堂课气氛热烈,孩子们兴趣很浓,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别的小朋友”的慌张,以及表现司马光的不慌,举石砸缸的镇定有力。总观整课,比前两次试教效果要好。但是在延伸拓展时,让孩子们说说还有什么办法救人时,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说的办法不合理、不实用,比如去找绳子爬到树上去救人、或者几个人垒起来把他拖出来。孩子们没有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时间非常紧迫,缸里的水会让孩子很快就窒息。所以学生在想办法时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况,所以想的办法不实用,不合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要改教学内容。

第四次上课,在一(1)班上课,我重新调整了上课的侧重点。在第二段的解读中,除了让孩子了解水缸很大,掉进去很危险。而且创设情景让孩子联想,掉进水里面有什么危险,能不能等很很久来救。学生通过不断思考,想到了,掉进水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水会让人很快就窒息,此时情况危急,时间就是生命,要尽快想办法把缸里的小朋友就出来,也为后面凸显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合理正确进行了铺垫。在教学第四、第五段时,改变了按照课文顺序先讲别的小朋友,再介绍司马光的想法。而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把第四、第五段结合起来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都时刻注意进行两者之间的对比。朗读课文时,也采用分段读的方式,比如,老师读“别的小朋友”的段落(第四段),学生读司马光的段落夸一夸司马光。学生们在不断的对比朗读和讲解中,理解了情况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别的小朋友慌张、哭泣是没有用的,司马光的举石砸缸能让水里的小朋友最快脱险,这种办法非常好。而且有了前面对情况危急的想象介绍,孩子们更容易明白,找大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大人不在现场,就算找来了孩子也一定有救。但是孩子们毕竟还小,当他们解决不了难题,特别是遭遇危险时,让他们树立寻求大人帮助的意识也是对的。所以在课堂最后阶段,我也引导孩子,在实在想不到好办法解决时,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每一次的讲课,无论是孩子呈现的状态,还是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都用不尽相同的地方。而通过不断的磨课,不断的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能让孩子感受得更多,学得更有兴趣,是我们的不懈的追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