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反思不足(大全8篇)

司马光教学反思不足(大全8篇)

ID:3605162

时间:2023-09-25 19:27:35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司马光教学反思不足(大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司马光教学反思不足篇一

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例学生已感知到司马光聪明,但没有深刻细致的体验。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溺死的原因:缺氧,进而分析救人的方法不外乎有两种:一是人离开水,二是水离开人。让学生体验文本情况人离开水难度较大,也耗时,相反让水离开人来得容易些,时间也不长,所以司马光选择砸缸是最为“上”的方法,进而启发学生要从多个角度去想问题,从根本去解决问题。

感悟司马光机智后引导思考:其他小朋友会吓哭,会喊人,说明也不是傻子,可为什么没想到或想不出办法呢?学生读文进行对比很快发现其中奥妙:其他小朋友都慌了,只有司马光没有慌,进而启发学生:遇到任何事情不能慌要冷静。

课始让学生初步形成“缸挺贵”的概念,学生质疑:司马光把缸砸了,不怕被骂吗?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是无价的,司马光为了救人,宁可自已担着被骂的`风险,勇气可嘉。

在体验“机智”时,让学生也想办法救人,当一名学生说可爬到假山上从缸上方拉人出水,让学生评论此法虽然可行但是很危险,引导学生认识司马光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之一:珍重自己。从体验“勇敢”时,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是无价的,要珍爱他人。在此基础上拓展“惜时”也是“惜生命”的表现。惜时,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深奥,因而设计情境“你们已经五十多岁了”学生讶异时,相关链接到非洲某部落岁数的计算方式,进而让学生感悟到“时间就是生命”。

遇事不慌司马光,砸缸放水救儿郎。

智勇双全惜生命,古至今来美名扬。

司马光教学反思不足篇二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种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第一自然的内容说一说。”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有个学生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2)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3)自己与主人公的比较。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这时,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

司马光教学反思不足篇三

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简单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资料,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在介绍完司马光后,看图学习了故事的开头,研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看着图猜猜哪个是司马光,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开始行动了,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高高的举起来了。学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马光,而要让学生说理由时,学生又变得支支吾吾了。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过了一会儿,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请了一个女同学,她说:“因为课文中写道‘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说法。

这时,我看到还有小手高高的举着,他说;“因为是司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边,所以,他就是司马光。”我表扬他会读书,会思考。这个环节能够说进行的很顺利,学生说的也很好。接下来,研读“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时,令我没想到的状况发生了。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在让学生模仿小朋友们慌了的表现时,“吓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让学生做“叫着喊着”时,第一个男同学说:“快来人啊,有人掉进大水缸里了。”他在说的时候,声音很急,把两只手放在了嘴边,做喊的样貌,能够说模仿的很像。这时,我却听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声音。

于是,我立刻进行了引导:“有一个小朋友掉近水缸里了,这个时候,你站在旁边会笑吗?”同学们纷纷摇头。“如果你在旁边,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有小朋友说:“啊呀!怎样办呢?”有小朋友说:“得立刻救他,要不然他会死的。”我及时进行了补充“这个时候,大家的心里都很着急,不可能会笑”。

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我又请了第二个学生来模仿,这个学生模仿的更像,大声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了叫、喊的尝试,我留意了一下学生的表情,我看到还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丝的遗憾。

在课堂上,虽说我努力的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学着叫、喊,透过主角互换,体会当时花园里的小朋友的慌乱;在出现意外状况时也进行了引导,可还是有学生却它当成了一种游戏,对同学入情入境的模仿报以的是轰笑,我们的'学生到底缺失了什么?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不足篇四

《司马光》是一篇具有很强教育意义的文章,以小故事的形式的告诉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一、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以多种方式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是学习语文很好的办法,也是颇有效果的一种方法。在朗读中,孩子们不仅识记了生字宝宝,而且理解了课文。

二、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别的小朋友与司马光的反应时,我让孩子们先自由读课文,然后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通过模仿他们的动作,让孩子们真实感受理解课文。

三、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课中,别的小朋友的反应跟司马光的反应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孩子们很容易就可以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孩子们相对轻松就做到了“会认、会读”,但是在说话训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虽然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如用“有的···有的···”说话。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还比较局限,视野不够开阔,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完整,把意思表达清楚。

司马光教学反思不足篇五

教学《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探索古代司马光幼年砸缸破水救小孩的故事,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说司马光聪明在何处呢?就在于他的思维方法独特,即紧紧抓住了使水离开人这个问题的中心,用石头破缸。

如果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采取这种形式来分析问题,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恰当路径,或许会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本质就逐步缩小,利用逆向思维来分析将是很有效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有必要逐步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这种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

教学本课还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1、分组讨论。你认为救小朋友可以采用哪些办法?

2、学生汇报小组讨论情况。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可以用梯子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跑去喊大人;有的说一起用力把水缸掀倒;有的说用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这些学生的汇报都是常用的办法,有可能危及落水孩子的生命。而司马光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迅速用石头砸缸。)

3、这些办法中,你认为谁的办法?同学们一致认为司马光的办法。这样同学们对司马光机智聪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反思不足篇六

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达到。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板书:

别的小朋友 司马光

慌 不慌

(吓哭了, 举、砸

叫着喊着

找大人)

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个什么办法去救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小伙伴?经过讨论:

方法1:我叫小伙伴们一起把水缸推倒。

生1:可是这是一口大水缸,而且里面装满了水,肯定很重很重的,我们只有几个小朋友的,推不动的。

生2:而且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哪还有力气去推大水缸呀?

方法2:找跟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生3:他们在花园里玩,不一定有绳子的,有可能等绳子找到了,那个小伙伴也淹死了。

生4:而且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扔给他绳子他不一定抓得到。

孩子们还有很多奇怪的方法,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

就这样在想——否定——再想——再否定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觉得还是司马光的方法最好!这样,难点也就基本解决了。

《司马光》教学反思

上饶市一小 郑熠敏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

“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可爱的曹俊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我提出问题:

“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反思不足篇七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是小学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课文讲述了司马光在童年时代遇事不慌,小小年纪砸缸救人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而且脉络清晰,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都讲得清楚有条理。特别是在遭遇困难时,对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进行的对比描写,简单几句就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刻画得非常生动清楚。“慌”与“不慌”的两种表现截然不同,从而更让司马光这个聪明、遇事机警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让孩子们心生佩服。

第一次在一(3)班试教时,我采用的是顺着故事发展脉络一步一步推进课文的方法,想通过设置故事的悬念让孩子身临其境的了解故事。后来发现这个故事本身非常简单易懂,学生们通过读书,已经非常清楚故事的发展过程,故事的悬念设置缺乏神秘感,孩子们的兴趣点不在上面,对孩子来说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所以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就分散了。而且整堂课的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训练不够。自己反思了一下,觉得这样的课文故事简单移易懂,不能将讲课重点放在理解故事本身,而应该挖掘故事背后的新的兴趣点,让孩子对课文重新产生兴趣。

第二次在一(2)班试教,我调整了教案,第一课时完成生字教学,并教完要求会写的六个生字,并做到读通读顺课文。第二课时,增加了听写生词的环节,把较难写的三个生词作为对第一课时生字掌握情况的检测。课文的讲解上,增加孩子多形式读书的安排,特别是课文的第二、四、五段,让学生们自由读,同桌读,比赛读,学生们很快就把重点段落的背诵任务完成了。课堂进行的比较实效,但是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

第三次在一(4)班试教,这次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讲解花了不少心思。比如讲解第二段时,让孩子了解了“水缸”非常大,而且装满水,孩子掉进去有生命危险。朗读指导时,都先给孩子创设情景,让孩子了解到时情况,带着感情去读。整堂课气氛热烈,孩子们兴趣很浓,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别的小朋友”的慌张,以及表现司马光的不慌,举石砸缸的镇定有力。总观整课,比前两次试教效果要好。但是在延伸拓展时,让孩子们说说还有什么办法救人时,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说的办法不合理、不实用,比如去找绳子爬到树上去救人、或者几个人垒起来把他拖出来。孩子们没有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时间非常紧迫,缸里的水会让孩子很快就窒息。所以学生在想办法时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况,所以想的办法不实用,不合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要改教学内容。

第四次上课,在一(1)班上课,我重新调整了上课的侧重点。在第二段的解读中,除了让孩子了解水缸很大,掉进去很危险。而且创设情景让孩子联想,掉进水里面有什么危险,能不能等很很久来救。学生通过不断思考,想到了,掉进水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水会让人很快就窒息,此时情况危急,时间就是生命,要尽快想办法把缸里的小朋友就出来,也为后面凸显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合理正确进行了铺垫。在教学第四、第五段时,改变了按照课文顺序先讲别的小朋友,再介绍司马光的想法。而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把第四、第五段结合起来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都时刻注意进行两者之间的对比。朗读课文时,也采用分段读的方式,比如,老师读“别的小朋友”的段落(第四段),学生读司马光的段落夸一夸司马光。学生们在不断的对比朗读和讲解中,理解了情况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别的小朋友慌张、哭泣是没有用的,司马光的举石砸缸能让水里的小朋友最快脱险,这种办法非常好。而且有了前面对情况危急的想象介绍,孩子们更容易明白,找大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大人不在现场,就算找来了孩子也一定有救。但是孩子们毕竟还小,当他们解决不了难题,特别是遭遇危险时,让他们树立寻求大人帮助的意识也是对的。所以在课堂最后阶段,我也引导孩子,在实在想不到好办法解决时,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每一次的讲课,无论是孩子呈现的状态,还是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都用不尽相同的地方。而通过不断的磨课,不断的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能让孩子感受得更多,学得更有兴趣,是我们的不懈的追求。


司马光教学反思不足篇八

《司马光》一文,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司马光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时教学时,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安排了趣味识字、朗读训练、模仿动作表演、思维拓展训练、说话练习,多花样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意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很自然地进行德育教育,让教与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但仍存在教学中不周到之处。

其一,缺少了写的环节,虽然第一课时里没有安排写字教学,但我在读完课文后安排了一个“我会填”的训练环节:一()假山一()缸一()(),周书记就特别提出了,在这除了口头填,应给学生一个动笔写的机会。的确,我们班有的小朋友课前准备里总少了课堂练习本。课堂上,能让学生动手就尽量让他们动手训练,无形中督促了孩子们在课前准备好课堂练习本。

其二,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拓展训练: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要求:大胆想象,教学反思《司马光教学反思》。)由于时间仓促,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很正确的评定。孩子们相象丰富,有说找梯子的,也有说几个小朋友叠起来,把那个落水的小朋友扯上来。听了他们的回答,当时只记得表扬大家爱动脑,想出了新办法,就疏忽了提醒孩子们这个办法是否可行。但过后细想,要是找梯子的话那还不如喊大人快,几个小朋友叠在一起,下面的那个孩子能承受得住吗?另外,就此引导到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孩子们像司马光一样,做聪明的孩子。

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与学习,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一点沉着、冷静,对待孩子们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尽量让课堂上不留下遗憾。

课文教学进入尾声,学生了解了司马光在面对困难时沉着机智,想出办法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不仅值得赞扬,更值得我们向他学习,我借机想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还能相处别的办法就出那个小朋友吗?这一问,似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没等我说“你先想一想”,就有几个同学举起了小手,其中就包括“平时最喜欢发言,但他的发言总是不贴边”的王连旺,原本不想叫他说话,可是见他急的直晃举着的小手,,就又一次“心软”叫到了他,他的办法是:把水缸推到,水流出去了,缸里的小朋友也得救了。郭浩洋一边说还一边用简单的动作表演,我一听,笑了。心想:多好的办法呀!这小家伙今天的.发言最“贴边”了。看来,对于郭浩洋这样的孩子,今后还是要多给他一些机会,不能老用那种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因为“人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