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反思(通用8篇)

浮力教学反思(通用8篇)

ID:3535001

时间:2023-09-25 00:03:03

上传者:琉璃 浮力教学反思(通用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浮力教学反思篇一

《浮力》一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章《常见的力》里第五节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浮力这一节前,已经学习了“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相对来说,浮力这一节的内容,在教材中展示得比较简单,只提供了三个实验活动。教材让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开拓或挖深。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得出结论——评估与交流”。我归纳出“猜、想、问、做”的学习方法,并应用在这堂课上,得到很好的效果。反思这堂课,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善于利用“科学猜想”,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和注意力,促进他们的定向思维活动,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愿望。

这堂课我借助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文彦博树洞取球》来导入课题,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你猜一猜,文彦博想出一个什么办法来取球”让学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浮与沉”活动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浮与沉比较熟悉,但是对于一些不熟悉的物体就弄不清其浮与沉。因此,教学中,我给出一堆材料:兵乓球、木块、石头、泡沫、钉子和钩码,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些材料是可以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到水里。由于猜想的结果来自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所以,当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猜想时,就产生一种探索的欲望。

2、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出结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讨论、实验、汇报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做适当的、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向科学性、条理性发展。

在探究“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这个问题时,我给予了学生充裕的时间构建正确的慨念,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先讨论实验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有”还是“没有”。学生作出回答后,我并没有马上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话锋一转,“我们怎样通过实验去研究沉入水中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看看怎么设计这个实验。”第一次试教,我拿起一个钩码和一把测力计,让学生以钩码为例,利用测力计去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凭空去想,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一门心思只放在实验器材上,胡乱地摆弄测力计,始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最后,还是我迫不得已直接告诉他们怎样实验。第二次,吸取第一次教训,让学生通过观察书本84页的插图,在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这次,给了他们一个“台阶”,距离“果子”近了,他们有了摘“果子”的欲望,同学跃跃欲试地够一够头上的“果子”。许多同学想到“用测力计钩住钩码,把它放入水中,看读数。”。

由于给他们的“台阶”不够高,学生花尽心思还是没够着,最终,还是我给他们摘下了。第三次试教,我提示学生用测力计和观察书本插图后,当学生仍想不出时,我展示一幅,“在空气中测力计钩住钩码”的图片。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先称一称在空气中的重量,再称一称在水中的重量,如果在水中变轻了,说明受到水的浮里。”这次,我给予学生逐步上升的“阶梯”,终于顺利摘下探索的“甜果”。显然,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构建正确的慨念,比老师直接给出方案要强。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正是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而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

在实验、观察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把实验探究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的数据进行分析,凭现象思考,拿证据说话。教学“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时,第一次试教,学生只关注实验本身,而忽视了实验表格的记录,和实验结果的思考。而作为教师的我同样也忽视了,只在乎学生有没有完成实验操作。

结果让学生反馈实验结果时,学生只能回答钩码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重量,而忘了当初做这个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探究“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第二次试教,我特别提醒了学生“做完实验后要认真填写表格”,结果,学生为填表格而填,而没有认真对实验过程进行思考、反思,有的小组则由组长包办,其他同学做完实验后就各自“玩”了。第三次试教时,学生边实验,我就边提醒学生记录好测力计的读数,当学生操作完实验后,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对两次称得的重量进行分析,并讨论,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这次学生真正关注“我发现了”这部分的思考。

“我对比了‘在空气中的重量’和‘在水中的重量’这两个数据,发现了弹簧称上的指数变小了,钩码在水中的重量要比在在空气中的重量要轻,说明了钩码受到水的浮力。”“钩码是下沉的物体,钩码受到水的浮力,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这次我们也实验证明了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纵观整堂课学生在实验前的讨论、设计方案和实验后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又共用了5分多钟。

3、这堂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整节课的设计以活动贯穿其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先是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也有浮,接着让学生感觉浮起来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最后通过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和在水中重量的比较,分析得出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了浮力的作用。纵观整堂课学生自主实验时间用了大约9分钟。

4、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浮力》,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下沉的。有的学生提到“铁”,我顺藤摸瓜,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铁的物体都是下沉的呢?”,学生马上反映“不是”,“那么谁能举例说说哪种铁制的物体是上浮的物体,哪种铁制的物体是下沉的物体呢?”有的学生想到“铁船”“铁碗”等是上浮的,“铁钉”“铁锤”等下沉的。“讲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吗?”那学生就提出“这么大的铁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而小小的铁订却沉在水中?”“同样的材料,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进而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思考。这正是我后面的教学设计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沉没水中的体积大小的关系”的活动。现在已经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探究的问题。在这种真正的探究动机的作用下,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

5、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小组之间的合作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在小组中,学生的交流更加充分,有分工有合作。而选用4人小组是为了使学生有更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感受浮力。

1、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都比较积极,但是学生对于实验记录显得比较随意,怕麻烦,不太想记录。

2、时间把握不好,三次试教,都拖了堂,课堂内容上要考虑删除一些,特别是最后的环节“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沉入水中的体积”的探究活动,课本没要求学习,考虑删除。

浮力教学反思篇二

虽然这个问题会困扰孩子们,可是他们未必很主动地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在上课时我就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问完这个问题后,我就观察他们的反应。我本来想他们中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分歧,应该有一半人会认为不受水的浮力的。然而出乎我的预料的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的。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觉得这个追问还是有必要的。孩子们的判断,有的来自本身的思考,有的则是来自别人的判断。如果能说出判断依据,那就是自己的思考了。即使自己是蒙的,或者是从了“众”,听一下别人的思考过程也是好的。

从孩子们的发言看,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片面的,表面的,不确定的。所以这节课最大的目的就是用实验来证实他们的猜想。

实验本身比较简单,而操作的难度也不大。所以我就难度体现在了对实验的设计上了。由孩子仿照上一课的实验过程来设计本课的实验方法和过程。而孩子们的表现和证实了他们是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的。

另外,在今天的课上,我又一次重申,要在科学课上学会安静。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倾听,安静地讨论。孩子们也很配合,互相监督着、提醒着,课堂的秩序保持得不错。我表扬了他们,也希望在以后的课上能继续良好的表现!

浮力教学反思篇三

《浮力》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沉与浮”中的一个内容。感受浮力的存在、浮力的基本特点,掌握“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的科学概念。

1、以“生活化”作为主线贯穿整个环节。在导入环节就以常见的生活场景——河面上漂浮的垃圾,引出水的浮力,感受一些物体(塑料袋、泡沫块、瓶子、木块等生活中丢弃的物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在探究环节,最后教学总结环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放手让学生操作。学生在实验中只要测量拉力,计算出浮力就可以了。意图就是想让学生多进行测力计的使用操作,达到锻炼操作技能的目的,虽然这样多耗费了一些时间,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使用混乱,但还是值得的。

1、时间还是控制不好,解决问题环节一个如何使皮球浮起来的问题没有提出,只解决了一个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耗费时间过多,实验操作不熟练,实验程序不明确引起的。

2、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有待于提高。测力计的操作上学期上过一课,现在使用感觉还不熟练,一些学生实验记录表格也看不明白,不知要采集哪些实验数据,实验时,小组成员协作意识不强,没有进行很好的实验分工。

针对这次实验暴露出来的问题,让我更加深切的感觉到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在平时的实验中,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在一次次的失误和失败中锻炼操作技能,同时学会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真正让实验成为得出科学结论、总结科学规律的一个有效历程。

浮力教学反思篇四

浮力是初中阶段综合性最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密度、压强、力的平衡与合成等知识,可以说包括了整个力学部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很多同学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会计算浮力,但是对于各种变化的题型总有下不了手的感觉,综上所述,我设计了浮力复习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利用平衡力求解浮力,第二个利用反作用力来求解浮力,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力的分析、力的平衡,用浮力对比于比较简单、学生掌握比较好的重力进行教学。

力的定义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力的存在一定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1.研究重力: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大小计算公式;强调浮力也是一种力,要研究一种力研究的就是力的产生原因及三要素。对比重力研究浮力。

2.浮力: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大小计算公式;方向。

画力的示意图,为后面的力的平衡做铺垫。

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示意图(理解浮力的方向),画船漂浮在长江和大海里手里示意图(为了引入力的平衡),学生训练画力的示意图,其中包括了密度计和潜水艇,为力的平衡及浮力大小分析做好铺垫。

利用力的平衡知识列出平衡方程组,对比船、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时浮力大小不变,可以利用力的平衡知识来求解浮力的大小,解决密度计原理及船在不同水域受到浮力不变的要点。利用潜水艇的浮力变化来巩固力的平衡解决浮力问题。

1.分析力学题先画出受力示意图(关键)

2.根据力的平衡列出平衡方程

3.浮力变化的因素有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从而解决浮力问题。

第四部分:力的测量,利用重力和浮力测量的异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利用了力的平衡知识,测量浮力利用了力的平衡与合成知识。利用天平或台秤测量重力利用了反作用力知识,从而引入台秤或天平上测量浮力的`方法,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液体的压力,等于台秤或天平增加的压力。

第五部分:利用反作用力求解浮力。这是历年中考题中得分率最低的部分,也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先讲解固体在台秤或天平上称量时为什么压力等于重力,利用到了力的平衡和反作用力知识,那么在原来固体上再加上一个物体后台秤或天平变化的量等于物体重力,从而引入当在液体中加上一个漂浮物体时,增加的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也即等于物体所受浮力,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液体的压力,等于规则容器底增加的液体压力,可以利用液体压力的求法来解决浮力大小问题。

本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内容较多,听课教师反映内容偏难学生难以接受,是有道理的。但是学生经过类比得出浮力等于压力后求解浮力变得简单,很有成就感,而且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自己困惑很久的问题受到很大鼓舞,整节课每个同学都很投入。今天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这节课不仅解决的浮力的问题,其实也解决很多学生受力分析过程中分析不严谨的问题,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浮力教学反思篇五

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例如:轮船、天鹅浮在水面、热气球和氢气球向上飘向空中,引出浮力的概念,进而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疑问进一步探究浮力的规律。在设计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设计存的不足也有很多,本节未增加一些在生活中重要的应用,以产生学习浮力可服务于社会主意识。对浮力的概念理解可进一步深入,举例说明,增强对“浸入、向上”理解。对阿基米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在过程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3、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应增强身的调动学生能力;学生声音轻时,没有很好消除胆怯;学生探究时间把握不够好,有待改善。

浮力教学反思篇六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

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了能与他们日常生活的观察相一致的理解。例如,在他们没有做实验之前,很多同学认为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而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通过实验之后,以后就算大部分的人认为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但是他都不会同意这个观点的。

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时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学生不能在抽象中推理,他必须对某个实验进行推理、归纳,因此,科学教育需要为学生创造课堂学习情境,提供大量的推理材料或问题让学生在解决感兴趣的问题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其次,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学生对水的浮力有所了解,但要想出体验浮力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帮助大家体验水的浮力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想到用手压乒乓球(或泡沫物体),体验手上的感觉,从而体验水的浮力。

浮力教学反思篇七

背景:为迎接区优质课大赛,我校在报名老师中进行海选,据说只有两名老师可以有幸入围。应该说凭我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想入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不报什么希望,顺其自然,。但是“上天只眷顾有准备的人”,所以我莅临听课指导。 教学内容为——浮力。

引入、说说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体验浮力——测量浮力——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练习——小结等环节。

我选择了一个氢气球,幽默的语气开始本节课。(原来打算表演小魔术——不能浮起的乒乓球,后舍去)

把乒乓球和易拉罐用手指按入水中。比较手所受的浮力和现象。

把硬币投入水中,提问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吗?要求学生小组内利用身边的器材,合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说明这一问题。(事实证明:学生能利用弹簧测力计通过称重法比较和测量浮力,解决问题)

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按照探究环节进行,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猜想的理由要求说出(教师可以提示,猜想的依据可以是生活经验、实验现象、公式、学过的知识,甚至是“直觉”,经过前面的'铺垫学生可以说出几个猜想)。难点在于猜想的合并归纳和排除。最后是小组分组实验,交流得出结论。

反思:课后我及时找到听课老师和领导,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用高校长的话说“这节课不愁教学反思的撰写了”。的确,结合自己的感受并大家的意见,现总结如下:

1、要求写出实验验证浮力和密度关系的步骤的环节可以删去。时间占据了六分钟之多。

比如引入用疑问语气,提问用祈使语气,表扬用感叹语气等,语言要波澜起伏,这是个慢功夫,今后注意加强和改进。其六、活动型课和讲授型课的比较。(第三节课听了刘老师同样内容的课,同课异构。)学生更喜欢哪一种?哪一种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和自我建构有没有优势,哪一种更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的长久性?经历挫折和困难,然后解决问题,其中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找机会把这样的体验给我们的学生。

浮力教学反思篇八

本节课主要是对第一章浮力知识进行复习,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可以知道浮力的集中计算方法,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浮力的'应用,会制作密度计。同时学生能够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本节复习课有条不紊的完成了本节的内容,对于本节课对自身来讲是有变化的,也存在一些优点。在课前展示学习目标,可以是学生有的放矢。在板书方面使用动态板书形成本节课的只是网络。对于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习题针对性比较强。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加以改进。虽然课前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复习内容,但是在复习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指向目标以及深浅难易的技巧把握还有待提高。同时在教学中忽视了方法指导,习题设置一方面是复习知识点,另一方面应该将不同的1、2题进行比较,比较这两道题的不同点,但是课堂中这两题完全没有联系,让两道题的价值得不到完全展现,也错失了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如果能够将两题进行比较,那么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也会在这样的比较中逐渐形成知识的迁移,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