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汇总9篇)

想象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汇总9篇)

ID:3561115

时间:2023-09-25 07:39:14

上传者:影墨 想象力教学设计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汇总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想象力教学设计篇一

4月10日进行了小组教学,讲授了《语言的魅力》一课。在这课教学中我的教学目的有:

(1)学习重点段落第1、6自然段,抓住词语,理解句子。

(2)体会诗人添加上几个字后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是有魅力的语言,学习使用有魅力的语言并通过课后第5个练习体现。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后,经过老师们的评课和自我的反思,这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年级的语文讲读课文的分析是以学习理解词语和句子为主,这节语文课缺少指导学生理解和使用已经学习过的和新的解词方法运用的训练,因而没有达到理解重点语句的目的。在让学生抓住词语理解句子时,词语的理解方法,理解那些词语,都是老师指出的,不是以学生的问题为依据而出现的。再一个问题是:“春天到了,可是……”你想到了什么?没有让学生让书中的语言来回答,学生的想象脱离了文本,使学生对重点段的出现偏离;朗读是学生对文本理解后的反馈,但缺少老师的指导。

课后,我做了两点(1)结合了老师们的建议,重新设计了教案;(2)认真思考了对课文的重难点的突破。老师在课堂上知道指导学生运用什么方法去突破中难点,既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积累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突破中难点,获得新知识的目的。

想象力教学设计篇二

《语言的魅力》是一篇打动人心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的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法国著名诗人让?比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对盲老人泠漠无情,到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心底漾出了喜悦之情。

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自己扮演成课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这一环节很感兴趣,参与热情高涨,对人物的把握也比较到位。语言机智、幽默、优美都是语言的'魅力,学习语文,不仅要懂得欣赏其语言的魅力,还要应用到交流交际中,让美的语言为生活增添色彩。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欣赏到人物语言的机智,认识到语言对生活的重要性,培养运用有魅力的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想象力教学设计篇三

故事讲得是一位诗人在一个街边乞讨的盲人老妇身边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结果竟让以前不施舍的路人纷纷解囊相助。“春天来了”四个简单的字为何能有如此大的魔力?它不仅唤醒人们的同情心,还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呢?这是一个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心灵对话的导火索。

在教学课课的过程中,围绕这个问题,我鼓励学生主动地阅读,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感悟,发展思维。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在阅读、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我的具体做法是:

二、激发学生想象,形成鲜明对比。

对诗人加的四个字“春天来了”,让学生对春天的景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抒发对春天的感受,继而把孩子们的思绪收回来,“这一切美妙的景象对于这个盲人老妇来说似乎与她没有多大关系,她的眼睛里只有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让无限春光与老妇人眼前无尽的黑暗形成对比,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同情心自然地生发出来,从而体会到了“春天来了”四字的作用,领会到了语言的魅力。

三、联系生活,适当拓展。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到现实生活中,交流他们在课前搜集的打动人的语言。

本节课教学不尽人意之处是:

当诗人看到路人都纷纷向老人施舍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没有抓住“欣慰”一词让学生多角度思维,诗人欣慰的是什么呢?不然,学生对诗人加了几个字后的这句话所表现出来效果会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想象力教学设计篇四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的课程,主要是通过色彩基本知识的学习,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绘图功能,让学生观察和体验色彩,从中让学生认识和感受色彩的魅力。

我的指导思想是: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优质资源,在交流中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让学生用眼睛和心灵来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习到的色彩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运用到绘画中。同时我也是用这一指导思想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我的课堂亮点是:谜语,名画欣赏导入。魔术,音乐,视频的加入,结合图片更加深刻的感受色彩,激发学生兴趣。分小组交流探讨新知识并反馈,学生都动了起来;课堂抢答环节中,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巩固所学知识并应用,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交流探讨充分。

我的课堂不足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绘画材料准备不充分,教学效果不太突出,一部分学生只能在课后完成。应该更深入地挖掘电子白板的绘图功能,有效教学。应该设计一些简单的构图,运用创意思维绘画,降低难度,既能看到教学效果又能在课堂上解决学生作业,为评价做好铺垫。

我的弥补措施是:

1、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积极的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把好的新的技能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降低教学难度,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赶上。

2、布置课堂练习时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知不同层次要求的练习,确保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打造高效课堂,减负增效。

在分析图片时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尽量启发学生思考、找出答案,形成知识,并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并灵活运用色彩三原色,色彩三要素以及色彩的搭配,体验和感受色彩,学会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并运用于生活,使本课学习有益于学生一生。

想象力教学设计篇五

色彩是各省美术联考的必考科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认识能力和色彩技法表现能力。有一定的专业训练并有一定基础的考生在考场上如何正常发挥、施展自己的才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因为很多考生在平日里有较强的绘画写生能力,在考场上却表现得手忙脚乱,无法正常发挥水平,以致考试成绩没有体现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是十分令人扼腕的。就我带美术高考生的几年,我认为能否出色地发挥水平与考生的心理素质及在考试的限定时间内采用正确和有序的作画步骤密切相关。以下是我几年来担任美术生色彩教学工作的心得,总结如下:

首先,进入考场前要保持一份平常心,如同日常训练写生那样让心情放松,同时要有自信心,在限定的时间内写生,要合理地分配时间,明确各时间段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具体来说,有序的作画步骤、有条不紊的作画状态都是正常发挥原有的专业水平与能力的有效保障。

在色彩写生时无论每个人的习惯与偏爱如何都必须遵循绘画艺术的基本规律:即从画面的构图布局定位到整体表现,从重点深入再回到整体调整这样一个表现过程。惟有如此,你的作品才不会给人以琐碎无序、平均杂乱的`感觉。 下面我们根据三小时的考试时间将色彩写生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使考生明确考试时间各阶段的首要任务及前后连贯性的有序关系。

色彩写生的三个关键阶段是:大体铺色阶段、深入表现阶段和整体调整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有机地互相联系的,不能机械地理解。

第一阶段:大体铺色阶段。这个阶段包括构图布局安排,确定单色结构轮廓稿。静物写生构图是根据具体物体及作画者的角度确立横幅或竖幅画面的,构图一般多为三角形构图、复合三角形构图、椭圆形构图等等。三角形构图应避免等腰三角形,因为这样画面会显得呆板。确定了构图后,用淡蓝色或棕褐色(较沉着的颜色)线条勾画轮廓结构,要求比例、透视、形体结构转折准确,并根据物体的主次、强弱简略概括地表现出深浅、虚实关系。

接下来准备铺大体色彩关系。在着色之前,首先应对该组的静物色调有一个总体感受,它是什么色调倾向的静物,从色相上区分是蓝调子还是黄调子,从色性上辨别是暖调子还是冷调子,从色度上去比较是灰调子还是鲜艳调子。上述几个方面都是帮助我们感受和识别色调的有效方法。明确了基本色调后,应把这种感受与认识牢记于心并贯穿于作画过程的始终。有了对整组静物的色调感受和确认,便可以快速地进入大体铺色阶段。铺大体色彩关系应从主要重点物体入手,从暗部、投影等深色落笔。这个阶段应迅速而概括地把整个画面的大体色彩关系全面铺开,比较并把握不同物体间的色彩倾向差别。暗部、中间面、投影、反光色彩应一次铺好,亮面、高光暂时留出。不要在局部细微关系上过多纠缠,简练概括而整体地铺色是这个阶段的工作核心。第一遍铺大体色彩关系时用色不宜太厚,以免深入覆盖时产生于结、龟裂及无法盖住底色等问题。第一阶段的工作应控制在五十分钟左右。

静物写生步骤

1.首先用淡蓝色颜料或铅笔勾出整组静物的布局安排,并简略地画出物体的明暗转折关系,为进一步的铺色、塑造确立准确的定位。

2.分析所摆静物:静物的背景和台面衬布,一般从主体物画起,顺势铺出次体物色彩用比较的方法找出水果的色彩差异和倾向。注意不能在某一物体的描绘过程费时过多,以免陷入局部的孤立刻画之中,铺大的色彩关系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第二阶段:深入表现阶段。这是三个阶段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深入刻画的程度及其表现的效果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

在这一阶段里需要具体深入地表现各部分物体的色彩关系,表现出物体的主次、强弱、虚实的差别,物体丰富的转折层次、体积和空间关系,并应表现出不同物体的质感特征。深入表现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具体的刻画中忘记了整体的比较和整体的深入,切忌在某一物体上孤立地进行。当画一个物体时应时刻把该物体的色彩与其周边的背景及物体色彩进行比较、观察与联系地加以表现。如画一个苹果时,要连同它的背景色彩一起画,这样才会使这一物体与其所处环境的色彩形成一种正确的色彩对比关系。深入刻画阶段应限定在二小时以内。

3.在铺好大的色彩关系之后,再从主体物进一步深入塑造,并向投影衬布延展,使其具有整体而协调的联系。水果的塑造也是同样道理,只是要注意前后空间距离所形成的主次、虚实变化。深入塑造,避免平均是该阶段的首要任务。

4.全面完整地表现对象后,检查一下整体的色调及和谐的统一关系。同时对个别局部的细节进行调整,减弱琐碎次要的细节,加强重点物体的点睛之笔。高光、罐口、杯盘的边缘都需精心地表现和收拾。

第三阶段:色彩写生的最后一个阶段。考生应留出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整幅画面作整体调整。调整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大的整体关系出发,对画面进行全面检查,调整和修改画面不入调的局部色彩。这个阶段的工作是对画面进行最后润色。对那些重点物体,赋予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主体,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关系,努力使画面的物体鲜明生动、和谐统一。

在考场的三小时里如果能够控制并把握这三个主要阶段,我们就能从容而稳健地完成写生作品,正常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想象力教学设计篇六

语言的魅力在北师大课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里面出现的,是一篇讲述语言神奇的文章。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我们来看看。

这是位有魅力的语文教师。真的好欣赏她。这是她休完产假后第一次听她的课,久违她的课堂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以前总喜欢到她班上听课,喜欢她课堂上那份从容,那份深刻,那份深情,她的举手投足、她的一言一语都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把她对语文的挚爱,对语文的诠释展露无遗。常常沉浸在她的课堂里,感受语文的魅力,享受语文带给我的美好情愫。

这节课最成功之处是学生的情感全部被调动起来了,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主动、那么投入地学习,与上学期上课的感觉有着天壤之别。

之所以能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源于这节课有浓浓的语文味。

一、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师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是“无论”这一段话的反复咀嚼玩味,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感受,指导读再现当时的情景。教师在几个关联词上做了着重号,帮助学生读出文章的语气。接着教师进行了一个语言训练,可谓一剑双雕,教师让学生把这段话描写的情景用一句话概括,先让学生自己说,再出示填空()路过的人,()把钱给了老人。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和精练表达语言的能力,又结合这段话的特点训练学生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教师训练的目标非常明确,训练的方式循序渐进,没有满足于前面的训练,下一步活动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教师问学生:“既然一句话就能表达的东西,作者却用这么多话来表达,哪种表达方式你更喜欢?”学生说书上的表达好,具体了,人物很多。学生的感受是表面的,思考是浅层次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在于点燃。教师接下来的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充分感受到这样表达的妙处。教师让学生再读这句话,再去感受,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感受到人物的衣着不一样,有的学生从“掏”“摸”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不同的人物用不一样的词,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衣着华丽的人是“掏”说明他有钱,很干脆,衣着褴褛的人用“摸”说明他可能也很穷困,有点犹豫,但还是被“春天来了”几个字打动了。教师点拨升华学生的认识:“一个掏,一个摸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读这段话可以想象人物的外貌、动作、甚至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作者自己的语言就充满魅力。”

二是文中描绘春天美景的句子,这几个句子全是反问句,教师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读体会这样表达带来的效果。

学生在这样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和感悟的方法及能力。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充满魅力。

二、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课文。

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比较深刻,比较全面,因此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课文。比如:“春天来了”这四个字,有些教师上课过多局限于这四个字让人们想到许多春天的美景,和后面“我什么也看不见”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激发人们的同情心。而这位教师却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位老人,之前并没有获得人们的帮助,这是为什么?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诗人加了一句话,人们内心那种善良情感被激发了,被释放出来,是诗人的善良,诗人的感情让这句话焕发了魅力。

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到了诗人感到欣慰的原因:诗人为人世间纯美而善良的感情感到欣慰;诗人为这样一位老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感到欣慰;诗人为语言的魅力感到欣慰。学生每谈到一方面,都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来体会,来感悟,这几个体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思考的,几乎涵盖了课文的所有内容。这样的思维是有深度的,有广度的。课文的学习被有机地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容易走向深刻,走向全面。

想象力教学设计篇七

《语言的魅力》是四年级下期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一位衣衫褴褛的盲老人在行乞,他身边牌上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人们无动于衷,后来当法国大诗人让彼浩勒在老人的乞讨牌上改成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人们纷纷慷慨解囊。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打动人心、富有诗意的语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巨大力量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织出爱的纽带。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应该给他们独立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并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本节课支翠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与《语言的魅力》为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理解课文。通过本课教学,她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但这节课支翠老师没有充分运用好学生的朗读,与其改一个可有可无的反问句,不如让学生踏踏实实的来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这也恰好说明了语言的魅力。比如读到让.彼浩勒悄悄翻过木牌时,这个悄悄应该读轻一点才能体现诗人的动作,学生读得太重了,还有读一位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盲老人这句话时应读出盲老人的可怜来,后来盲老人收到了好多钱,说话时应该很高兴应读出他喜悦的心情来,等等,只有让学生完全走进文本,才能把自己融入文本,学生才会体会到了文中角色的心情。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说,在多读中逐渐感悟内容,融入文本。

学习语文,不仅要懂得欣赏其语言的魅力,还要应用到交流交际中,让美的语言为生活增添色彩。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支翠老师做到了亮点的提升,如果在整理一下教学过程,紧紧抓住对比的手法,简化教学环节,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加强朗读,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让学通过朗读感悟,认识到说话的重要性,又通过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在阅读、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想象力教学设计篇八

在一次培训会上,教育专家崔峦老师这样形象地比喻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数学教学是简简单单一条线,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这句话既形象地比喻了语文教学所担负的主要责任——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深刻地指出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没抓好的现状。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语感能力、思维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等诸多方面的语文素养。而这些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某一堂课中全都得到落实。然而,现实中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受制于领导或他人的评课影响,努力地追求“高、大、全”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虽然迎合了“评委”,却是芝麻西瓜一起抓,不会收到良好的课堂实效性。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汲取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优秀做法本着“简简单单的原则”去进行。不求一节课铺展式的全面,但求每一堂课都有所学。

我在教学《语言的魅力》一课时采取了鲜明的“取舍方针”。我没有逐段逐句的去进行繁琐的分析,而是直奔主题。在学生阅读了文章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盲老人的牌子上原来写着什么话?后来大诗人让.彼浩勒在牌子上写了什么话?两次的话产生了怎样的`不同效果,为什么会有这样如此相反的巨大差距呢?是什么原因?请自学课文思考并作出批注或写出你的认识。”学生经过阅读很快地解决了问题而且深刻地体会到,是“语言的魅力”改变了一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合理地分配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还给了原本就应该属于学生的思考时间,而且还教给了学生学习文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因此,不论是对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教师都必须做出适当地筛选、正确地取舍。必须从教学需要或教学实际出发,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在课堂上大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通过对一至两个目标的训练使学生非常深入、透彻地掌握一两个知识点,争取一课一得,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删繁就简、返璞归真!

想象力教学设计篇九

语言的魅力在北师大课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里面出现的,是一篇讲述语言神奇的文章。,我们来看看。

这是位有魅力的语文教师。真的好欣赏她。这是她休完产假后第一次听她的课,久违她的课堂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以前总喜欢到她班上听课,喜欢她课堂上那份从容,那份深刻,那份深情,她的举手投足、她的一言一语都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把她对语文的挚爱,对语文的诠释展露无遗。常常沉浸在她的课堂里,感受语文的魅力,享受语文带给我的美好情愫。

这节课最成功之处是学生的情感全部被调动起来了,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主动、那么投入地学习,与上学期上课的感觉有着天壤之别。

之所以能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源于这节课有浓浓的语文味。

教师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是“无论”这一段话的反复咀嚼玩味,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感受,指导读再现当时的情景。教师在几个关联词上做了着重号,帮助学生读出文章的语气。接着教师进行了一个语言训练,可谓一剑双雕,教师让学生把这段话描写的情景用一句话概括,先让学生自己说,再出示填空()路过的人,()把钱给了老人。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和精练表达语言的能力,又结合这段话的特点训练学生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教师训练的目标非常明确,训练的方式循序渐进,没有满足于前面的训练,下一步活动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教师问学生:“既然一句话就能表达的东西,作者却用这么多话来表达,哪种表达方式你更喜欢?”学生说书上的表达好,具体了,人物很多。学生的感受是表面的,思考是浅层次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在于点燃。教师接下来的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充分感受到这样表达的妙处。教师让学生再读这句话,再去感受,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感受到人物的衣着不一样,有的学生从“掏”“摸”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不同的人物用不一样的词,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衣着华丽的人是“掏”说明他有钱,很干脆,衣着褴褛的人用“摸”说明他可能也很穷困,有点犹豫,但还是被“春天来了”几个字打动了。教师点拨升华学生的认识:“一个掏,一个摸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读这段话可以想象人物的外貌、动作、甚至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心灵。作者自己的语言就充满魅力。”

二是文中描绘春天美景的句子,这几个句子全是反问句,教师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读体会这样表达带来的效果。

学生在这样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和感悟的方法及能力。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充满魅力。

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比较深刻,比较全面,因此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课文。比如:“春天来了”这四个字,有些教师上课过多局限于这四个字让人们想到许多春天的美景,和后面“我什么也看不见”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激发人们的同情心。而这位教师却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位老人,之前并没有获得人们的帮助,这是为什么?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诗人加了一句话,人们内心那种善良情感被激发了,被释放出来,是诗人的善良,诗人的感情让这句话焕发了魅力。

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到了诗人感到欣慰的原因:诗人为人世间纯美而善良的感情感到欣慰;诗人为这样一位老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感到欣慰;诗人为语言的魅力感到欣慰。学生每谈到一方面,都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来体会,来感悟,这几个体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思考的,几乎涵盖了课文的所有内容。这样的思维是有深度的,有广度的。课文的学习被有机地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容易走向深刻,走向全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