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通用6篇)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通用6篇)

ID:3594260

时间:2023-09-25 16:40:18

上传者:翰墨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通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一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体验小数产生的过程,跳出具体的情境,从数学角度理解小数意义,是本节课需要达成的数学知识技能目标。因为,学生在三年级进行了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学会了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小数。本节课的任务不再纠缠于利用生活经验理解小数表示的具体意义,而是上升到更为抽象的数学层面上,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从数学角度理解小数的意义。因此,怎样让学生从零散、个别、表面的小数现象中,整体、全面、较为抽象地理解小数的意义,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个环节,我以同学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为切入点,让学生说出几个小数。然后,由学生上台测量两种彩带的长度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出示课件:跑步比赛计算时间、测量体温、量身高、超市物品标价等,都会出现小数,这样小数便产生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感受小数的存在和重要性,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观察将米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分别是多少分米、厘米、毫米,用米作单位分别是多少米,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又该怎样表示呢?这样有了直观、具体情境的支撑,从已有的整数、分数经验入手,引起学生再忆起小数,处理好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直观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数学知识的顺利对接、生成,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概括小数的意义,我精心构思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将相关的1分米、1厘米和1毫米以及相应表示的分数、小数有序、工整地板书在黑板上,呈现数学知识结构,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分析、发现。不仅归纳出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而且类推出四位、五位……等小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更为广泛意义的数学概念。

1、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最大的失误是在备学生的时候,备得不够充分,对学生的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把握好,致使在课堂的环节上时间失衡,学生练习巩固的时间太少,缺乏调控课堂的能力。

2、还要加强自己数学教学专业化语言的使用,还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总之,这堂课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使我懂得了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这就是我在后段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是在三年级学完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不仅是学生对前面知识概念的归纳,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节课关键是引导学生观察、迁移、归纳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本案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节课为突破概念形成过程,组织学生测量课桌的宽度,并按要求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有的学生以“米”,有的同学是用“分米”作单位,有的是用分数,有的是用小数来表示结果,然后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同样是测量一个物体,观察得出:9分米=9/10米=0。9米,这时引导学生思考:9/10米与0。9米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进而得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再引导学生写出用“米”作单位的百分数和两位小数,以及用“米”作单位的千分数和三位小数,在此基础上,引导观察,再尝试让学生归纳出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计数单位。虽然学生归纳语言不很规范,但是我觉得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注重学生探究过程,不仅重视概念形成结果,更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在这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合作、讨论中探索得出小数的意义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概念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三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这单元的一些概念、性质、法则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理解比较透彻,能熟练地把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出来,并能知道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 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01。但是学生对于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不是很好。例如:0.04里面有4个 0.01类似这样的题学生掌握较好,但是形如4里面有( )个0.01,学生就出现了不少的错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知如何根据进率去想,二是对于计数单位这个概念比较陌生。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对于“小数点后面”和“小数的末尾”能比较清晰地辨别,两个数之间的大小比较掌握较好。但是在多个相似的数在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学生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没有顺序性,导致错误频出。

3. 小数点移动。这部分内容学生能熟练记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但是在具体题目上对于如何移动掌握不好。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移动的规律,但对于原数没有特别说明移动的方法,也就是目前小数点的左边或右边有几位,若位数足,则小数点点在哪;若位数不足,还缺几位,就补几个0。

对于单复名数的改写,单名数之间的改写错误率较少,但是把单名数转化成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学生错误率较高。例如:3.56吨=( )吨( )千克 5米9厘米=( )米 2平方米60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1070毫米=( )米()毫米,在这里学生只知道把不同的单位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具体是因为为什么,学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屡屡出错呢?通过对比分析,在教学中只注重单一类型题的讲解与练习,没有把单复名数的互逆改写沟通联系起来。在教学3.56吨=( 3)吨(560 )千克时,同时要注意让学生观察3吨560千克=3.56吨,发现整吨数不需要改写,要改写的是不足整吨数的数目。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对于求近似数的方法掌握较好,但是对于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题目学生出错较多,主要在于学生总是在书写时忘记写万或亿字。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练一练”“看一看”生活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新授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米尺,伙伴合作在米尺上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全面感知一位小数的意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一位小数的感知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也更具体形象。小数的意义较为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初步感知一位小数意义后,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类比,迁移,小组讨论完成两、三位小数的意义的教学。

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数学思维、经过对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意义的具体分析后,我再通过清晰直观的板书,从左往右又从右往左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归纳、推理,最后得出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新授后,我设计了反馈的题目和感悟生活中的小数,还有爱迪生的一句用加法描述的名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不断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到在教学细节上还需完善自己,还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苦练基本功。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五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了两次不同的尝试教学:

第一次教学: “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来处理的: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优势,让学生在想象、类推中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过程如下:

反思教学上述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没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0.1米、0.01米、0.001米??具体表象。学生以课件为支撑,借助想象去推理。由于缺乏操作体验的过程,学生头脑中的0.1米、0.01米、0.001只是几个概念而已,至于 0.1米、0.01米、0.001米??实际长度是多少?头脑中没有印象。这样抽象与表象之间缺乏应有沟通,影响了后面“小数计数单位”的教学。第二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缺乏体验的过程.教学中没有设计用0.1、0.01、0.001??等为计数单位来找小数的体验过程.其三、课件的误导。课件出示1分米、1厘米的放大图,展示给学生的1厘米、1毫米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反而对学生产生的误导:认为1厘米与1分米的长度相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进行了如下的修改:第一、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如教学110 米就是0.1米时,增加了在直尺上任意找0.1米的活动。让学生知道这个0.1米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单指0-1之间的这一份。同时让学生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小数的过程: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出0.3米的?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或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让学生在“找”“说”的活动中,把0.1米的实际表象深深印在脑海里,同时也感悟到一位小数都是由几个0.1组成的,1米里面有10个0.1米。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第二、为了防止放大图给学生的误导,在出示课件后安排了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1毫米的活动。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1毫米正确的表象。

按照上述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直尺上找0.1米”时思维非常活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直尺上找0.1米时,学生欣喜地发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0.1米不仅仅是指0-1之间的长度,8-9之间的长度是1米的110 也是0.1米。“不同的位置为什么表示的长度都是0.1米?”学生面带疑惑。经过观察、比较、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它们都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他们还发现:1米里面竟然有10个0.1米??学生在 “找0.1米”的过程中,“0.1米”的实际大小已经深深地印入了脑海。同时学生对“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正是他们自我吸收、内化新知过程,它较好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提问“暗示” 培养对应思维、可逆思维。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中我采用提问来“暗示”来突破这一难点,提问时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来设计问题: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 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这个问题意在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到0.3米,然后根据小数0.3米找到相应的分数。又如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此问意在让学生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找出0.7米后,找到与之对应的分数。并同时渗透0.7米里面有7个0.1米。这样一正一反的提问,让学生能意识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的分数。有效培养他们的对应思维、可逆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新、求异意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六

许多教师认为,《小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法比较恰当,因为小数的意义是约定术成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也只能是一种课堂的装饰。

这种思想,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得最多,也是我最难突破的瓶颈。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上,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

例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时,分三个层次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设计:第一层次:小数该怎么读?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以及个别与集体的练读直接解决。第二层次:小数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会有小数?这类一般问题,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客观分析,在互动中自我感悟、自我体会。第三层次: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来的?这是本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其实有着本质联系,那就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既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实现对话教学的前提。

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发表见解,由此在交流中获得知识,锻炼互相交往的能力。

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着、欣赏者,引导者,适时点拨、恰如其分的调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