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后记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课后反思(九篇)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后记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课后反思(九篇)

ID:88123

时间:2023-06-06 20:01:14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一

《小数的性质》意在引导学生在探究比较大量材料的前提下,寻找不同数位小数之间的关系。本堂课,我也试想在课堂上还充分时间,给予学生小组合作,自己研究。但是随着课堂的演进,一切超出了我所料。

回顾整堂课,就着备课本的教案以及课件,我先提问学生,2.50元是否等于2.5元。学生兴趣高涨,立刻举手表示自己的理解。面对学生积极的情绪,我不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改变将此作为“引子”的教学设计为教学实例展开讨论。学生提出:2.50元表示2元5角0分,2.5元表示2元5角,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所以2.50元和2.5元可以用等号连接。也有学生表示,结合数位顺序表,2.50元中的2.50表示2个一,5个十分之一,0个百分之一;而2.5元表示2个一,5个十分之一,单位相同数字表示的意义相同,所以二者可以用等号连接。现在回想学生当时的说法真好。

接着,我问,像“2.50元=2.5元”这样的例子你能举出几个吗?班级里一个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上课举手总是分外积极的男生,第一时间兴奋地举起小手。出于考虑这样的问题,不难,我请他来回答。学生提出“4.30=4.3”。我问,同学们,这样的两个数字相等吗?没有了单位名称的帮助,学生迟疑了,有人说不相等,有人说相等。于是,我赶紧切入主题,给出今天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学习了这堂课后再来解答。

然后我引入例题,激发学生思考“0.1米、0.10米和0.100米大小相等吗?”我想按着教材的提示,学生应该会去考虑将0.1米化成1分米,0.10米化成10厘米······但是事与愿违,学生依旧停留在计数单位上,之前的学习,以米为单位,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分米,第二位是厘米,第三位是毫米,后两位是0,就表示什么都没有,所以其实都是表示1分米,似乎停留在此处乐此不疲。整个年级68名学生竟只有一个学生想到了将其转化为不同的小单位来思考。面对学生死寂的氛围,我有些纳闷。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状况,在学生迟迟联系不到单位之间的转化之后,我心里干着急,但又实在想不出该如何引导他们往书本的提示的方向靠拢。最后万般无奈之下,我语:“我们来看看老师是怎么想的?”屏幕上出示了,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我指着1分米,10厘米和100毫米,问学生,这三个之间的大小是什么关系,令我大为吃惊的是,两个班学生都想到的是三者之间的进率。那一刹那,我想为什么当学生看到两个有着联系但不同的单位名称的时候,脱口而出的竟是他们之间的进率呢?难道是我平常提到的次数太多?尽管之后课堂还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心里一直很难受。总感觉这堂课不应该呈现如此惨淡景象。

综观课前课中,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出在自己身上,必须得承认自己在课前备课所花时间还不够多;如,在讨论三个长度的大小时,教参就指出,“可以启发学生想:0.1米、0.10米、0.100米各是几分之几米?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单位来表示?并分别在米吃上指出其长度”我想事先自己做足了准备,不至于有手足无措的慌乱感。其次,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还需锻炼,学生学情了解不多。

合格老师的道路,其修远兮,吾将且行且珍惜!

四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二

0.10米= 米=10厘米 0.100米= 米=100毫米

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出发研究新问题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重复。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2、教学0.4米= =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并由此展开学生积极运用类比推理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3、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全过程,学会了一些学习策略。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三个医生的测量-购物单。很自然的从生活中引入、探究和应用。

本课教学中经常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谈,比如:××同学出生4分米可以吗?猜猜看,愿意吗?对购物单满意吗?非常感谢陈××同学给我指出的错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什么不理解?你总结发现了什么。等等过些话简单、充分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平等、融洽,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产生了莫大的鼓励,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非常好,有思考性,有创意,不错,请坐等。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合作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进而增强创新意识。 如何营造氛围是我们教研组研究课题。

我除了这节课,平时也很注意,让学生在宽松学习环境中营造民主的氛围,学生很大胆提出一些想法,有的很幼稚,有的很有创新。

①、判断哪些符合性质问题面比较广,有针对性。

②、练习有弹性,数量和难度上满足了好中差,各类学生的需要。

③、听写练习。

④、练习中对下节课的延伸。

本节课有几点不足:

①、实验操作与性质归纳有点脱节。

②、3.02=3.2判断符合性质时,要有一个明确的交代。

③、概念的解读,不够到位。

四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三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1.04读作(),表示( )。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近似数混淆。

2.05吨=( 20xx )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 4.7 )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 3 )米( 4 )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 4.07 )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平方分米5平方厘米=(6.05 )平方分米,需要把5平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平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四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四

本单元相关学习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由于知识点多,近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习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学生练习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近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近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8.353,该题就是近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四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五

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自学收获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最后用算珠认识数位顺序表。

在认识数位顺序表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并用算珠表示135,然后提了一个问题:“小数部分能不能用算珠表示出来呢?比如135.3?”这时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昊罡想了很久,疑惑地说:“肯定不能啊,我们又不能像正方体那样把算珠平均分成十份……”这时我没有做声,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让他们思考。还是没有孩子想出办法,于是我换了种思路,问:“如果现在我要用算珠表示4135,该怎样表示呢?”有的孩子开始有想法,但是一时还表达不出来。这时我要求他们动手试一试,讨论一下。经过小组讨论,有的孩子提出来了:“高位不够了可以往左边加,小数部分不够了可不可以在右边加上算珠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并且自己动手试试,很快就热烈起来:“我知道了,在个位的后面再添上一位!”顺势我们就开始了小数部分数位的学习。

我发现用算珠来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快,兴趣也比较浓。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1.04读作(),表示()。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近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近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2.05吨=(20xx)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4.7)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3)米(4)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4.07)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平方分米5平方厘米=(6.05)平方分米,需要把5平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平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四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六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提出0.3=0.30的猜想,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学生从表示的具体钱数;借助方格图,从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阴影部分大小;利用数位顺序表等多个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然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等等。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涂色表示0.5、0.50和0.05这三个小数,然后再比较0.5和0.50、0.5和0.05的大小。让学生发现,从0.5到0.50小数的末尾添上了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是,从0.5到0.05小数的中间添上了一个0,大小就变了。这是因为5所在的数位就变了,表示的意义变了,小数的大小就变了。这样,学生才真正体会到在小数性质中,末尾这个词重要性。

1、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

2、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四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七

《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教材结合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题分两个层次安排的:第一层次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的讨论和交流,体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铅笔和橡皮的单价,结果都是一样的。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借助直尺图自主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它们也是相等的。依据情境图和得到的等式进行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上述两组等式存在着“小数末尾去掉0或添上,小数的大小不变”的特点,从而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独立解决问题”——“理解“化简”的含义”——“验证答案”——“质疑”这四个小环节,没有遵循常规使用的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增加了“验证”和“质疑”的环节,旨在继续沟通实际生活与小数性质之间的联系,培养小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质疑”环节则明显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的学习丰富了感性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没有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此处演绎思维培养的资源无意浪费了,且“小数性质”的应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减缓学生技能的形成的进程。

四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八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提出0.3=0.30的猜想,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学生从表示的具体钱数;借助方格图,从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阴影部分大小;利用数位顺序表等多个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然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等等。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涂色表示0.5、0.50和0.05这三个小数,然后再比较0.5和0.50、0.5和0.05的大小。让学生发现,从0.5到0.50小数的末尾添上了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是,从0.5到0.05小数的中间添上了一个0,大小就变了。这是因为5所在的数位就变了,表示的意义变了,小数的大小就变了。这样,学生才真正体会到在小数性质中,末尾这个词重要性。

1、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

2、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四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篇九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2.注重多种方法验证结论,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例2中,一是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学生发现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可以比较出0.30=0.3,学生能够验证出虽然份数变了,但是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二是通过小数数位顺序表也可以发现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其余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变;三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价格的标签也可以得出0.30=0.3。这样通过不同的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来进行验证结论。

学生对于例1的教学采用长度单位理解上存在问题,导致个别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理解上不到位。

对于例1的教学还应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明晰,对于长度单位的进率和分数的意义应进行重点复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