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教案一等奖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精选5篇)

顶碗少年教案一等奖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精选5篇)

ID:3618731

时间:2023-09-25 22:56:30

上传者:飞雪 顶碗少年教案一等奖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顶碗少年教案一等奖篇一

《顶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历经两次失败,最终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以及少年自身的坚定意志下获得成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读书,把握课文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以前我总不敢放手,只用一节课上完一篇课文,哪怕是略读课文,因为从各个教参里告诉我们要教会学生的内容太多了,总是难以取舍。不过今天的课却引起了我的思考。何谓略读课文教学?不就是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吗?今天的这节课让我看到曙光了。在本文教学中,由于文章较长,我从“说说你对顶碗少年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对人物有初步的感受。

在这个环节里,其实学生也已经能够找到相关少年失败后坚毅表现的句子来说明人物形象的了,这对进一步领悟文章蕴含的人生道理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这个少年最终获得的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我设计了让学生去了解“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文章多处找到相关的句子来品析这场表演的“惊心动魄和超高难度”。

为了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

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读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引导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做人道理。

这节课上也存在着不少遗憾:比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我在教学时过于重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朗读的指导。学生每每分析后都是自读感悟,朗读方式单一不说,也不能了解学生的朗读是否体现了少年的精神,学生读的面比较少。如果每位学生分析后,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读一读,学生在汇报朗读时如果没有读到位,可以让他们先说体会,如果理解到位后再去读,或者可以让读到位的同学范读,他学读。

在体会少年在失败后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读出观众的反映,再让学生跟读少年的反应,进行师生对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齐读,等等,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来练习学生的朗读。如果这样,我想可能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一些。

顶碗少年教案一等奖篇二

本文教学要点,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从顶碗少年的行为、神态展示人物精神风采;二是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本班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语文课堂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班上人多,大多情况下,课堂讨论发言也是一支小分队在活动,但是在公开课场合的大多同学表现就像顶碗少年一样都有成功的强烈愿望,只要给机会,一定图表现。二是大多同学的形象思维大于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显得简单肤浅,不过现在借助教辅书答题的现象有所好转。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想达到的目标是:

1、立足文本,注重对重点字、句、段的解读。

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我开篇即抛出“表演是不是成功、精彩”的问题,想趁着激化的矛盾,围绕“成功”、“不成功”两大矛盾读文寻句进行分析。这一环节来看,“有理有据”的目标是实现了,困惑与遗憾仍在:

a、我抛出的问题“圈套”,学生反应并没有预想的那样激烈,是学习资料的影响还是他们单纯天真的思维习惯或是认定了的人生价值观呢,是他们看杂技表演或是待人处事并没有我们成人的挑剔吧?反过来一想,我们有必要对杂技表演的“精彩”评判降低标准么?技艺不精,苦练就是办法。这个少年需要的是鼓励、宽容不是“欺骗”。

b、我这个设计只是我的借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但人家使用的时候,是确定统一使用的,因为最终的结论是“顶碗少年的表演是成功的”。而我,却分开来用,可以这样说“虽然他的表演并不成功,但他精神上绝对是成功的”我不知道这个提法行不行。

c、在讲述与板书时,我过于集中少年的“表演”,对他的精神面貌的词语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如第二。三次表演时“歉疚、不失风度、沉着、急忙晃动、深深的鞠了一躬”,要学习少年的“精神”不能不分析他在场上表演时,无论是精彩、紧张还是失败时的气度与风度,沉着、冷静,非凡的意志与定律。这是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男孩子。对这些细节的忽视,现在想来,这真成了课堂最大的败笔了。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学是我的生命,我要把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我希望能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的独特魅力。我早说过,我喜欢六年级课本,因为这些选文更贴近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我也利用我的特权给学生搭建一个个成功的台阶,让他们找回自己鲜活的生命。“春天来了,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利”。“我们不能剥夺了他们课堂发言的权利或是让少数同学垄断。”因此,我常在课堂上叫一些并没有举手的学生,也发现我的鼓励与帮助能取到好效果。在仿写课文精彩片断的时候,我干脆叫一竖小组或一横小组,发现不少并不出众的学生也能写出精彩的句子。教有术,学有法,我一直在寻找与尝试。学生喜欢听故事,我就围绕学习的课文找相关的故事资料,有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有相关主题的其他故事等。学生喜欢有悬念,来一些猜一猜,想一想,改一改,评一评。学生喜欢竞争,就要开展学习小组讨论。争论。辩论,代表小组发言。学生喜欢表现,就要鼓励、宽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学生喜欢看表演,我就让学生排演课本剧。

3、换位思考,感悟人生。

我设计的三个问题带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换位,换成少年本身、老人和记者,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当时的情境,有利于加深对主题的感悟。在课堂上,我欣喜的看到,有好几个平常并不举手的同学,就像文中的项碗少年一样,在课堂这个“表演舞台”上羞涩而坚定的高举着手。像周涛,他一举手,我看到立马叫了他,他响亮的回答了,不需要赞扬呀,他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后来我又叫了一次,他回答得更好了。他不知道,当老师的我,也是多么的喜悦。像龙杰同学,我叫了她,她有些紧张,但毕竟完整的回答了问题,下一轮的时候,她居然举了手。像周汉同学,平常我喜欢他思维的独特性,在他并不举手的情形下叫了他,他没有回答但我们师生之间并不尴尬,这很正常呀。我就是要制造一些“不确定”因素,来训练学生的机智、从容与豁达。

其实,我也何尝不是那个顶碗少年,虽然不是第一次上台表演,但每一堂课永远都是新的,不可预料的。学生在期待有效、自然、快乐的课堂,我也希望在课堂中,从学生身上得到快乐。每一次教学总有新的收获与感动。我想,只要我一直在舞台上表演,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我的教学技艺也一定能像杂技艺术家一样炉火纯青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为了不在学生面前出丑,就要勇于在同行面前出丑”这是我的宗旨。公开课只是一个案例,在此,我真诚的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点。

你的参与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顶碗少年教案一等奖篇三

五六年级分别学过赵丽宏的《与象共舞》《山雨》,今天再次学习他的另一篇叙事散文《顶碗少年》,“我的散文,没有什么惊人之谈,也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有的只是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一点感受,对身边一些普通人的认识和赞美。”这是作者本人的谦虚之词,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顶碗少年的三次表演过程,从普通人中揭示出不普通的内涵,作者细腻的观察描写,使这个敢于拼搏、献身技艺的强者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写法上,在情感体会上值得品读借鉴。

结合略读课文的安排,一节课时间,我主要从几个环节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去感受文章。

在导课后,我让学生快速默读,在文中找到作者对这场表演感受的句子,“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理解“惊心动魄”,设计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回到全文,了解这场杂技表演了三次,第三次采取了成功,把这三次表演的结果和再次努力进行板书,而后,看着板书梳理课文“写什么”;再来,看着这个板书,你会想到什么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脱口而出。感悟道理直观、直接。

作者是如何写这三次表演的呢?让学生继续读文,每一次描写作者都聚焦了“少年、碗、观众”来写,各有侧重,通过指名读、齐读、比较读,引导学生发现,在内容上,每一次描写都一样,第一次,少年表演难度大,技艺高超,虽然失败但仍不失信心和勇气,第二次少年再次失败沮丧、尴尬的样子跃然纸上;第三次少年经历两次失败,没有被吓倒,承受压力,不怕困难,敢于拼搏,取得成功;通过比较朗读,学生也发现了写法的秘妙,那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点面结合运用得特别好,还有详略得当的处理方式特别妙;当然还有具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感受的画龙点晴。体会写法,感悟作者是“怎么写”的,积累课内方法,运用课外迁移。

自主学习与发现,课的结尾进行回归整体,首尾照应的写法,文章的结构清晰,这还是一场怎样的演出?让学生继续补充,目的是引出文章蕴含的道理除了有“失败乃成功之母”,还有“成功需要自身不断努力,要有面对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还离不开他人的鼓励。”最后就是让学生续写,写写你从省略号中读懂了什么,突破难点。学生练笔,我引导可以从谈少年和自己两个角度来写,再出示赵丽宏的原文与学生的参照,动笔修改,提升认识,不仅从思想上,还从表达上。

有收获也有遗憾,课总是遗憾的艺术,开学一周多来,总体觉得学生是认真的,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参与面不广,自己耐心也不够,不能过于强势,过于着急,要相信学生,学会等待。是为记!

顶碗少年教案一等奖篇四

我每次讲课的时候,其实备课也挺充分的,但是,上了“战场”不知道怎样灵活运用手里的`那杆“枪”。

这不,这节课上又出现了问题,下面总结如下:

1.板书没有做到“精”。其实咱们都知道,好的板书,能体现课文的重点内容。让“学者”看了一目了然。可是我呢?板书总是很乱,没有主次之分。所以,以后在备课当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2.朗读训练力度始终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也许我的出发点有问题。我总觉得,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解决有些问题便可以。因为高年段了,没有必要变花样地去读课文,应该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所以,我的朗读训练每节课体现的不明显。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又怎么去看待呢?难道以自己的方式读文不好吗?非得,每节课都要花很大的时间去训练朗读?哎!我在迷茫之中,教学反思《《顶碗少年》教学反思》。也许我又在走歪路!呵呵!!

每次讲课,我的重复性语言过多。对于学生谈到位的体会,我总是害怕有其他学生不能理解,所以总是要再说一遍,现在觉得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很浪费时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精确,过于随意的语言尽量不要说,对于学生已经说到位的体会可以让其他学生再说说,所以,我真的要学一学精讲。

总之,我在慢慢摸索,慢慢总结,慢慢反思,渴望自己早日开辟好那番“天地”。

顶碗少年教案一等奖篇五

今天我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上完了《顶碗少年》这篇略读课文。以前我总不敢放手,只用一节课上完一篇课文,哪怕是略读课文,因为从各个教参里告诉我们要教会学生的内容太多了,总是难以取舍。不过今天的课却引起了我的思考。何谓略读课文教学?不就是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吗?今天的这节课让我看到曙光了。

课堂过程片段: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表演?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生:这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学生回答文中的句子都在老师的预设中)

生:这是一场紧张的表演。我是从这里读懂的:“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的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

生:我从“屏住气”“目不转睛”体会到现场的气氛很紧张。

师:这些句子仅仅是从观众的角度写出紧张的气氛吗?

生:(若有所思)

师:再读读句子,看能不能发现这句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品读,一会儿有好几只手举了起来)

生:这句话里作者连用了三个“又”字,因为顶碗少年之前也是这样“叠”“转”而碗也是“摇晃”最后导致表演失败的。现在他又在重复之前的动作,危险的情况又一次出现了,读到这里我的心也被提到嗓子眼上了,可以说,每读一个“又”字,我的心都会紧张了一点。

师:(肯定该生用心品读的方法)看似轻描淡写的三个“又”字,却能让我们读出了紧张的现场气氛,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也是我们细读精品的收获。

这样一段不在我预设当中的课堂生成插曲,正是让课堂鲜活的亮点。学生感受耕耘收获喜悦的同时,老师更是欣喜地体验了一次真实地与文本交流的过程。过往备课,我过于依赖教参,好象总被它牵住了鼻子,其实,课堂上既要为学生手脚松绑,我们老师是否也要为自己松绑手脚呢?坚持文本细读,我相信我们会找到更多的授课灵感,而且这些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它是弥足珍贵的。课堂上不要过于追求完成教学内容的多少,而是注重能否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量是因质而决定的。这节课我没有把自己所备的内容一一完成,但我走出教室的一刻,我的心是踏实的。

《顶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我以《桃花心木》一课引入,复习单元的核心问题,让学生说课文讲了少年成长中的一件什么事?然后同学们回概括为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历经两次失败,最终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以及少年自身的坚定意志下获得成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读书,把握课文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课堂教学中我围绕两个自读提示中的问题贯穿课堂教学,一节课下来感觉课文整体教学主线不是很清晰,具体反思如下:

1、单元核心问题应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整合,然后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本单元其实就是所谓的小故事大道理,无论《学弈》的专心致志做事,还是《匆匆》的珍惜时间,都是通过故事折射道理,所以学习到第四课已经轻车熟路。少年的两次失败还能成功不单单是勇气,而是平时的扎实基本功以及信心。从文本中高度概括了“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深入阅读观众的宽容,老者的鼓励又是给予别人多一份鼓励的呈现。在同学们汇报感受的哲理时,宫恩宁同学引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应表扬他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平时的课内外积累学以致用。

2、朗读的落实到位,少年高难度的动作,碗的拟人化写法,赵丽宏的文笔细腻、精彩,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一位现场的观众,为少年第一次失败时的镇定有自信而鼓掌,为少年的第二次失败时气馁、慌乱紧捏一把汗,更为少年第三次的成功而呐喊。语文课一定要书声琅琅,才能走进文本。

3、在单元核心问题的引领下,更应在高段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从重点语句中品味少年的成长故事是如何写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让读者更能清晰的阅读文本,结尾的省略号又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让人意犹未尽。同时可以播放杂技表演的现场视频,把生活教育与课本教育结合起来,也就是行知教育的“知行合一”。

4、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小练笔时间,学习后可以写下你对少年想说的话,也可以写一段你感受的人生哲理。但是课堂容量还是不够,在曹主任建议下,我也觉得可以再带一篇课堂阅读训练,八单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更能熟练驾驭。

每讲一堂课,就是让自己在成长,在完善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在有限的40分钟让学生受益得法于课堂,拓展用法与课外,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不断提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