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精选7篇)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精选7篇)

ID:4515227

时间:2023-10-10 22:52:16

上传者:BW笔侠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精选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篇一

赵丽宏创作了很多叙事散文,其中不少是写人的。众所周知,散文写人,不要求精雕细刻,只写“人的轮廓”;不要求描绘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抓住某些富有特征的片段或细节,写出独特、鲜明的个性或心境。赵丽宏较好地发挥了散文写人的特点和优势,绘出许多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概括一下,赵丽宏主要描写了三方面的人物: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家,如,作家、诗人、画家、舞蹈家、小提琴家、女书法家;二是普通人物,像“乡下人”、知识青年、“扫地阿婆”、门卫老师傅、守灯老人、顶碗少年、山乡邮递员;三是外国人,如,墨西哥老作家、斗牛士、兽师、美国诗人、唐人街华人、乌克兰的诗神、基辅街上的歌者。相比较,三类形象中,普通人物刻画得较为生动感人。赵丽宏曾直率地承认:“我的散文,没有什么惊人之谈,也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有的只是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一点感受,对身边一些普通人的认识和赞美。”《顶碗少年》表现手法不同,它描写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一位英俊少年在顶碗表演中,连续两次失误,可是他沉着、拼搏,第三次终于获得成功,博得了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是个敢于拼搏、献身技艺的强者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还如《青鸟》里那位热爱本职工作、无私奉献的“老张头”以及《厚朴》中的“不为人注目等等。作家都能从这些普通人中揭示出他们不普通的内涵,在平凡中闪烁着不平凡的光芒。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篇二

昨天上了《顶碗少年》这一节课,效果感觉还可以。一个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比较透彻,另一个是提的几个问题以及练笔安排都基本达到了目的。下面简单地说说这节课的反思。

第一,文章的作者是赵丽宏,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山雨》和《与象共舞》,所以导入这里也有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回忆之前这两篇文章写了什么,对他的文章有什么印象。我觉得《山雨》的文风是清新空灵的,《与象共舞》则写出了象与人相处的和谐。而《顶碗少年》跟之前的写作对象不同,这里是在写人,但三篇文章都有共同之处:内容力求真善美,表现手法生动多样,文章处处字斟句酌。也正如网上对他的评价:“读赵丽宏散文,无论是《壶碎了,诗还在》里,和文坛前辈、同辈友人,或深或浅、或长或短交往的追怀;还是《灵魂的故乡》中,对艺术的沉浸、寻觅、赏读;还是《记忆中的光和雾》里,那些美妙的闪烁、漾动、翔游……一个强烈印象是“真”。真诚,真实,真切。”也正如此,作者想透过手中的笔,追求将世事沉浮、世间万象中一份永恒的“真”,倾诸文字。而这份“真”,往往是与世俗之风保持距离。所以赵丽宏这样说道:“当媚俗的声音铺天盖地时,你的低吟浅唱也许遭人侧目,你尽可以放弃自己,可以放大或者改变了嗓门,用陌生却符合时尚的声音喊叫,这也是一种自由。也许有人为你叫好,而你却将在叫好声中毁灭了自己。失去真诚,是何等的可悲!”读他的文章,仿佛总能在热闹处找到宁静,繁华处找到圣洁之地。

第二,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惊心动魄的过程,主要通过正面描写顶碗少年的动作与神态,来表现他表演的技艺高潮与难度大,侧面描写碗、观众等来表现表演口人心弦。三次表演情景很类似,特别是紧要关头:

第二次:……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

第三次: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我们可以看到,三次描写同中有异。一是描写碗的晃动,分别是“摇晃得厉害”“故意捣蛋,……跳起摇摆舞”“剧烈地晃动”,一次比一次难,一次比一次扣人心弦。二是描写少年的表演,第一次碗掉下来是“突然”的,“意想不到”的;第二次是“急忙摆动”,可见少年在这时是做出了补救,但却控制不了。第三次,描写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说明他这次是吸取了教训,稳操胜券。描写的变化,暗示着情节的变化,这就是文本细微之处的秘妙。可见,描写一个相同的事物或情景出现三次或多次时,需要引导孩子在相同处写出不同,写出变化。

第三,想象补白要符合语境,做到联系上下文,尽量还原文本,莫矫情,过犹不及。这节课练笔、想象补白的地方很多,比如说三次表演的成败,顶碗少年分别会怎么想,老者会向少年说什么,结尾的省略号含义是什么,等等,都可以根据情况去安排。但这节课有两个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篇三

在本文教学中,由于文章较长,我从“说说你对顶碗少年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对人物有初步的感受。

在这个环节里,其实学生也已经能够找到相关少年失败后坚毅表现的句子来说明人物形象的了,这对进一步领悟文章蕴含的人生道理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这个少年最终获得的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我设计了让学生去了解“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文章多处找到相关的句子来品析这场表演的“惊心动魄和超高难度”。

为了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读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引导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做人道理。

要通过多种形式来练习学生的朗读。如果这样,我想可能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一些。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篇四

略读课文既不能等同与精读课文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又不能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一番整合、取舍,“甩开膀子教出语文味”,依托文本授之以法,循法而学,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以求一课一得。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时,我着重从“阅读提示”、学段要求,学生的学习实际、单元训练重点出发,在初读交流时重点点拨“主要内容”和“文章结构、顺序”。精读部分我提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文描写了一场怎样的表演?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以此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并且由此展开练笔,以求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因此,本课教学,我给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舞台,从“初读、把握全文”到“研读感悟,咀嚼文字”,到“学以致用,课堂练笔”,再到“点化主题,拓展延伸”,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付诸实践运用。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一般课外延伸包括阅读材料上的延伸、阅读方法上的延伸和表达方式上的延伸。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篇五

一、成功之处:

1、充分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破了重难点。

2、问题的设计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往往是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的有效手段,一个关键问题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教路和学路呈现清晰脉络,教师的教变得有力有序,学生的学变得有纲有目。今天的课堂提问“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这一问题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3、能给予学生很充分的时间研读重点词句,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从文中的省略号中你读出了什么?”说话练习和课堂小练笔两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把文中空白点读出来了。

二、不足之处:

1、课文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本节课的感情朗读不够。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篇六

一。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我从三个层次上来谈对教学重点的突破情况

1.从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了教学重点,把握很到位。

2.从理解的层面上,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基本到位。

3.在具体操作上,也就是对于引导学生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后第二题)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句话的含义。

我仍从三个层面上来谈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情况

1.在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的教学难点,把握很到位。

2.在理解的层面上仍然只停留在了面对挫折不放弃的深度上,现在看来这只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总结概括,而没有真正理解透,没有对文本内容升华到一定高度。其实这句话给作者的真正启迪,不仅仅是感受到了少年面对挫折不放弃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少年那种在挫折面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念。

3.在对学生的引导的设计上就更不到位了,现在看来只是又一次让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简单描述,没有深刻挖掘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到底是什么。

二。学生知识、能力两方面的收获

知识达成:本课在知识上只是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都能达成。

能力方面:主要结合课后练习题进行说明

课后第一题:读课文,想想顶碗少年在失败后是怎样做的。

此题主要训练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这个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的。我通过让学生独立默读少年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与少年的表现的内容,指导学生将文本内容进行提炼,学生提炼很到位,默读和提炼能力达成很好。再次引导学生从这些相关语句中找到便于他们理解的关键词,并对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来加以概括总结,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发言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关键词并较正确的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概括能力达成较好。但对于没有发言的学生是否也能找到关键词,是否也能正确概括总结缺乏足够的反馈,这一点做得很不到位。现在想想对于学生把握准确的关键词必须要让每个学生明确,画在书中,对于学生体会到位的总结概括同学之间要互相说说,做到一一落实。

课后第二题: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此题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由于我在理解此题上不够到位,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明显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在理解能力的达成上不够理想。

课后第四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六、七自然段。

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上我让学生在充分默读自学的基础上先以朗读的形式汇报,在结合所划出的关键词进行总结概括。一些学生的在刚汇报的时候朗读比较到位,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够到位,主要原因是对所提炼的内容理解不够到位,在同学补充和教师引导下理解有了一定改善之后再进行朗读,就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学生仍然是说得过多,朗读的参与面不够。此外就是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过多的是以汇报的形式进行。

在背诵能力的训练上,我选取了最后一段指导学生背诵。我让学生先默读,谈体会,再自读,在学生熟读之后再去背诵,学生对于这段的背诵基本达成。

三。遗憾之处的再设计。

讲完课之后我认真的进行了思索觉得有许多遗憾之处。

第一。在板书的设计上

原板书:

观众惊呆了、吹口哨―――――――喧哗、大喊――爆发掌声

顶碗少年失败微笑、不失风度再失败呆呆地、不知所措成功(启迪)

(老者帮助)―镇静

新板书:顶碗少年

失败――――――再失败――――――成功

启迪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原板书可以看出我的教学过程是围绕表演从失败到成功这一过程中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两条线索展看的,在这一过程中还包括着老者为了使少年镇静下来,从新投入表演对少年的帮助,看似很完整,其实却扰乱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不能更好的去体会少年在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有些喧宾夺主。再者看来,情感目标没有在板书中予以体现。

而新板书就一目了然,紧抓课文重点,更好的体现了少年又失败到成功的这一过程,对于情感目标的体现很清楚。

通过两个板书的对比给我的启示是板书必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必须要简单明了,非重点不要在板书上呈现。

第二。重难点的理解教师必须要到位(前面在分析突破重难点时已经谈到)

第三。朗读训练力度不够

像前面所说我指导学生朗读的参与面不够,形式比较单一。

学生在汇报朗读时如果没有读到位,可以让他们先说体会,如果理解到位后再去读,或者可以让读到位的同学范读,他学读。在体会少年在失败后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读出观众的反映,再让学生跟读少年的反应,进行师生对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齐读,等等,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来练习学生的朗读。

第四。教师设问要细化

在让学生思考少年失败后的反应时,有些学生抓得关健词不够准确,再谈理解的时候就有偏离,所以在以后一定要把对学生的设问细化,比如可以问“少年在第一次表演失败后的反应如何,抓住表现少年动作、神态的词语去理解。”此外,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关键词到底有几个,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把握清楚。

第五。教师重复性语言过多

对于学生谈到位的体会,我总是害怕有其他学生不能理解,所以总是要再说一遍,现在觉得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很浪费时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精确,过于随意的语言尽量不要说,对于学生已经说到位的体会可以让其他学生再说说,教师不要重复。

第六。教学目标一定要围绕课后习题展开。

回想我这节课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却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对课后习题进行很好的审视,做了一些无用功。比如因为在课文中提到了老者的帮助,所以在最后为了体现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我还设计了许多幕后英雄的照片,并结合图片向学生娓娓讲述,这看似是使情感目标得到了升华,事实却显得有些不妥,因为学生理应理解的情感目标没有达成,一味地凭空抒情不免显得有些牵强。所以说认真审视课后习题后再精心教学目标,才是能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顶碗少年评课优缺点篇七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我从三个层次上来谈对教学重点的突破情况

1.从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了教学重点,把握很到位。

2.从理解的层面上,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基本到位。

3.在具体操作上,也就是对于引导学生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后第二题)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句话的含义。

我仍从三个层面上来谈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情况

1.在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的教学难点,把握很到位。

2.在理解的层面上仍然只停留在了面对挫折不放弃的深度上,现在看来这只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总结概括,而没有真正理解透,没有对文本内容升华到一定高度。其实这句话给作者的真正启迪,不仅仅是感受到了少年面对挫折不放弃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少年那种在挫折面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念。

3.在对学生的引导的设计上就更不到位了,现在看来只是又一次让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简单描述,没有深刻挖掘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到底是什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