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模板5篇)

最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模板5篇)

ID:3664660

时间:2023-09-26 09:57:06

上传者:文轩 最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模板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一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课件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设疑自探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黄鹤楼在哪里?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故人——”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

(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六、作业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二

教学过程:

师:这对好朋友是(课件出示:李白 孟浩然)?

生:李白 孟浩然

师:通过昨天的预学,我知道,你们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我们请小先生沈嘉程带我们去了解一下!(小先生沈嘉程交流)

李白的背景。

孟浩然的背景资料。

(得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应变,适当评价,如:

是呀,你们的预学可真充分。你知道的可真多。谢谢你们组的交流。你们组的资料可真全面。)

总结各小组的发言: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据我所知,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时,李白才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两人年纪相差12岁,我们把这样的朋友称为忘年交。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1、 读诗题

师:感谢我们的沈先生,好,谁先来给我们来读课题!

一生读。

师:读正确了,孟和陵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读!

2、 解诗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呀?

自由说:李白送孟浩然 在黄鹤楼

师:那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

生:之

师:带着理解,让我们再读课题。

齐读

师:那么长的题目,我们不妨在地点和人物后面稍作停顿。再来一次!

齐读

师:声断气别断,像我这样!(师范读)一口气读完

生再读。

1、 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试着把它读通顺读连贯,多读几遍,自己读自己的,开始。(生自由读诗)

2、 检查交流。

师:现在,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诗)

读得不准的:正音。(尽量请差一点的学生)正确的:读得真美,正确又流利,还读出了古诗的一些节奏。

师:让我们合作着试试,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师注意在读前一句的时候把古诗的节奏示范出来)

交换顺利,再读!

师:同学们,读古诗呀,声音不要太响,想学着老师读一读吗?最后一句,我们试试好吗?(师范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学习读

师:有读古诗的感觉了,我们连起来一起试试!(生齐读一遍)

3、 完成练习。

师:读了那么多遍,你记住些什么了吗?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找到当堂打标的部分,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课件出示填字部分)

师;昨天我们已经通过预学,找了找,学了学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这部分我们请小先生王思源来给我们交流。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预学过这些字,那么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其他同学自由说,可以是孤、帆、唯等任意一个,并适当评价。

我们组都觉得"辞"字较难写,我们看,辞左窄右宽,在写得时候左右两边要进行穿插,右边的辛的几横要穿插进左边,这样整个字才能变成一个整体。来,再在预学案上端端正正地写两遍,与你昨天预学时写得比一比,有没有进步。

小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坐姿:

我们的某某同学,书写时挺直了腰板,可真精神,瞧瞧他的字也跟他的坐姿一样,精神大气的很。

师:在我们小先生的提醒下,我们这个辞字写得真漂亮,那辞是什么意思啊?

生:告别

师:那西辞呢?

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来看他说得对不对,这张图能不能加深你的理解?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地图)

师: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

师:孟浩然就是要从西边的黄鹤楼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明白了吗?让我们再看着自己填好的诗一起来读(齐读)

1、 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 交流画面。

师:同学们,这学古诗不仅要读好,而且要边读边想象,让古诗当中的画面浮现在你的眼前。板书:画面现在再请你默读这一首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生默读)

a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说,可适当引导,前一句诗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两句诗看到这个画面的?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这故人指的是谁?(孟浩然)

师:谁也看到了这幅画面,能再具体地说一说当时的情形吗?(生自由说)

师:在这幅画里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三月,这个三月是怎样的呢?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这个三月?(烟花)

生自由说春天的美景!草翠花开,桃红柳绿,

生自由说!

师: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你看,在你们看到的画面里有人物,有时间,还有那么美的春光,谁来读?(几个学生读)

b师:这一路诗情画意,风景独好,那么你还看到哪些画面呢?

后一句诗的交流。

师:在你想象的画面中,这一只船有什么变化吗?(渐渐消失)

师:消失在哪里?

(长江的尽头,天空的尽头)

师:除了小船的变化外,在画面里你还看到什么?

(李白)

师:还有这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奔向了哪啊?(天空的尽头)这就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同学还看到李白了,那你看到李白当时的表情了吗?

(依依不舍,愁眉)眉宇间有离愁,后两句,来读!(一生读)

师:谁也感受到这离愁了,读。

师:带着依依不舍,齐读后两句。(齐读)

师:原来诗中藏着那么多丰富的画面啊,想象着这些画面,(配上音乐)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李白他就站在江边目送着他,船远去,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开,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吟读!(配乐齐读)

1、 质疑问难。

师:让我们再走近些,你们看,这就是长江,长江是我们古代的黄金水道,每天在这里往来的船只?(很多很多)

师:那么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质疑,诗里只有一只船,(孤帆)。

师:这是为什么?不妨让我们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说起怎么样?板书:故事

2、 创编故事。

3、 改写诗句。

4、 感情诵读。

师:你们都是小诗人啊,这满满地都是李白当时的回忆,曾经李白与故人作诗王鹤楼,现在只留下李白一个人,孤零零地看着(读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多次重复,读诗。一生读,一生读,齐读。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白只看到孤零零地一只船了吗?(自由说)一个孤字,写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不舍)。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还道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离愁),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诉说着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读读。

齐读后两句。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奉送孟浩然。让我们一起来!(配乐齐读整首诗)

师: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感受,还有这首古诗的韵味。同学们当古人深深陶醉在这种情感中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也许会像我这样(师吟唱)

师:古诗吟唱没有固定的曲调,也可以这样唱(课件播放吟唱声音),有兴趣的同学也去找找相关资料。

1、 拓展古诗。

一生吟诵《赠汪伦》

师:这首诗是汪伦用什么在送李白?(踏歌)这叫以歌相送。我们再来看下一首。

生读诗,分别请三位学生读诗

师:发现了吗?这是在以什么相送啊?(以酒相送)

2、 回扣古诗。

师:这是楷书,没有标点,从右写到左,出现了繁体,谁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篆书,和花一样的字,谁还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在扇面上写得行书,谁还会读,男女生合作读,一半一半。

分工读。

师:最后一张最难,古诗配画,(音乐响起)字都看不见了,还会读吗?

齐读。

师:看来今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已经在你心里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三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少,很难与诗人的作品产生共鸣;其次,由于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现有的语感相去甚远,大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释义和积累背诵;最后,现在的古诗教学模式陈旧。基于以上几点思索,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第一,交流资料,丰富文本。

在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围绕诗歌的相关内容查找有关资料。如:关于黄鹤楼的简介及美丽的传说,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地筛选、过滤,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懂得搜集信息对理解古诗的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时,对诗歌所表达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才会迸发出火花。因此,对资料的查阅和筛选丰富了文本,解决了古诗教学文本单一、难懂的问题。

第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的情况,作为教者该怎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开始,老师安排了了解学情、确定重点的环节。这样处理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的容量。

第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的范读、引读、媒体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去体会。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把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会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参读,整合悟“法”。

本次教学设计,教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其目的很明确,不仅仅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两古诗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同是著名的离别诗,而离别的情感表达却有所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精读一首,略读一首,重点放在比较两首诗在表达离别情感上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设计教学,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富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背诵第一首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两位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在两首古诗对比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意境。

教学资源:挂图 录象片

教学流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李白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朗读感悟、了解意境、体会感情。

师:那么通过查阅资料,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可能汇报的内容:

1.关于黄鹤楼的资料:师:百闻不如一见:(播放录像)这就是有着动人传说的黄鹤楼,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这里分手的,送别的地方多么富有诗意呀。

2.关于广陵:旧称扬州。广陵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的第三大城市,有着“雄富冠天下”的美誉。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丽繁华的扬州,李白多么羡慕呀!

3.关于黄鹤楼和广陵:出示长江图,标出黄鹤楼和广陵位置。理解“西辞”“下”意思。

4.关于李白和孟浩然: 师: 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师小结:认真读诗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很多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这对学习古诗是有很大帮助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可以和别人交流一下。

1、指名读第一句: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句诗。你觉得把这句诗的意思读出来了吗?你想想,这黄鹤楼可是两位好朋友经常饮酒做诗的地方,在这里曾留下他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而今天却成了两位诗人分别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该怎么读?带着你的.感情去读。听老师读。再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这句诗。

2、指名读第二句诗,你理解“烟花三月”的意思吗?(生可能读书中的解释)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另外,“下扬州”是说孟浩然顺流而下,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自己练习读读,再指名读,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诗。

师:这句诗被一位清朝评论家称为“千古丽句”,老师还记得《同一首歌》走进扬州的大型演唱会主题就是这句诗,真是千古名句!

3.我们把最后两句连起来读,谁来试试?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来讲讲这两句诗的意思。

(1)品析“碧空尽”和“唯”含义。

(2)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所以老师建议把“天际流” 的“流”字读得长一些,师范读。怎么样,感觉到这种情感了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播放录象)一起读这两句诗。

4.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同学们,我们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是在黄鹤楼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送老朋友去繁华而美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少一些伤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李白没有什么悲伤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羡慕。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汇报

1.指名读这首诗。

2.说一说诗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习俗。这首离别诗编入乐府,传唱不衰,即《阳天三叠》。

3.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师: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王维是在简陋的客栈,在雨后的清晨送别元二去偏僻荒凉的安西,王维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对老朋友怎能不牵挂。如果说李白对孟浩然的分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那么,王维和元二的离别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三)我们试着把这两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把两种不同的离别之情读出来。1 指名读 2全体齐读。

师:离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希望课后同学们再多找些离别诗来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我们找节课再来交流欣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四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

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

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

“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引读

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习

五、感悟诗情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六、课外拓展

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

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

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五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1.齐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相同点在哪?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叙事西辞下扬州

依依惜别

写景孤帆碧空尽

借景抒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