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散文里的老舍手帐做 老舍散文心得体会(通用6篇)

最新散文里的老舍手帐做 老舍散文心得体会(通用6篇)

ID:3673920

时间:2023-09-26 12:08:45

上传者:紫薇儿 最新散文里的老舍手帐做 老舍散文心得体会(通用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散文里的老舍手帐做篇一

老舍,原名舒庆春,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中尝试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除了戏剧,老舍还以散文作品而闻名。老舍的散文作品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深刻的人物描写和独特的思考方式而吸引了许多读者。在阅读老舍的散文作品后,我深入思考了他的创作方法和他对生活的理解,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老舍的散文作品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让读者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他常常把目光聚焦在普通人身上,以他们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比如在《茶馆》中,他通过描写茶馆中各类人物的言谈举止,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种真实感让读者有如亲临其境,使他们对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其次,老舍的散文作品以深刻的人物描写为特点,塑造了许多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形象。他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细腻的笔触,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他不仅关注人物的外貌和行为,还深入探究其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在《四世同堂》中,他以一个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富有魅力的人物。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追求,他们的行动和决策都与他们的性格和思想息息相关。这种人物塑造的独特性让读者感到他们就像身边的亲人一样真实可信。

此外,老舍的散文作品中独特的思考方式让人深思不已。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思考常常通过寓言和象征的手法呈现。在他的散文作品中,读者可以发现很多有趣且富有启示性的故事。在《牛》中,他通过一个牛和一个猫的对话,让人们思考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类对待动物的方式。这种思考方式使人们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老舍的散文作品还常常传递一种关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思考。他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反映了他对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关切。《莲香》中,老舍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对个人自由的渴望。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使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价值取向。

总之,老舍的散文作品凭借其真实的描写、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思考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不仅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引发了关于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通过阅读老舍的散文作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力量和作家的责任。我相信,老舍的散文作品会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散文里的老舍手帐做篇二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涉及小说、剧本、杂文等多个领域。其中,老舍的散文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老舍的散文,我对他的创作风格、文学主题以及对社会状况的关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老舍散文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散文风格轻松自然

老舍散文以其轻松自然的风格独树一帜。他巧妙地运用白描的手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他的文笔简洁明快,词句间流淌着一种平凡中的真诚。例如,他在《茶馆》中写道:“我是个明信片,全部的电话都写在这张明信片上。”这句话简单而质朴,却传达了作者孤独和向往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段:关注社会现实

老舍的散文作品也凸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关注工人、妇女和贫民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通过写实的手法呈现出存在于当时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在《谁说人要准时起床》中,老舍以婉约的笔调展示了贫民窟中妇女的艰辛生活,让人们思考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他的作品激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第三段:情感真挚动人

老舍的散文中流淌着浓厚的情感。他以幽默和温情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他的作品常常打动人心,让读者产生共鸣。在《再见,小焰》中,老舍以感人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将要被遗忘的女孩,发出了对社会冷漠的深切呼吁。作者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挣扎,使其作品充满人情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四段:审视传统文化

老舍散文中还常常审视传统文化,并试图改变其中的陈旧观念。老舍从生活中的细节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试图打破旧观念和束缚,寻求一种真正属于现代人的文化与艺术。例如,在《后来》中,老舍尝试用新的角度审视儒家传统思想,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父权制的看法。他试图用开放的思维和理性的思考去审视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带来新的视角。

第五段:启示与感想

通过阅读老舍的散文,我深深地感到他的杰出之处。他的作品语言简练而质朴,与读者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让我感受到他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尊严的坚守。老舍的散文作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他对于人生、社会以及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我衷心希望,通过学习与追求,能够像老舍一样用文学的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散文里的老舍手帐做篇三

老舍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散文家的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不拘泥于传统而追求自由和本真”。在阅读老舍的散文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洞察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老舍散文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我觉得老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技巧,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多样性的城市。

散文里的老舍手帐做篇四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

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紫塞,紫塞,谁说的?

这是个翡翠的世界。

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

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公社了。

忽然,象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

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

她就是陈

旗的人,鄂温克族。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作翻译了。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

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

碧草话斜阳!

人的生活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

就拿蒙古包说吧,从前每被呼为毡庐,今天却变了样,是用木条与草杆作成的,为是夏天住着凉爽,到冬天再改装。

看那马群

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马,也有高大的新种三河马。

这种大马真体面,一看就令人想起“龙马精神”这类的话儿,并且想骑上它,驰骋万里。

牛也改了种,有的重达千斤,乳房象小缸。

牛肥草香乳如泉啊!并非浮夸。

羊群里既有原来的大尾羊,也添了新种的短尾细毛羊,前者肉美,后者毛好。

是的,人畜两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气象之一。

散文里的老舍手帐做篇五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大家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大家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大家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大家在家里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大家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大家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大家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里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里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大家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大家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大家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老舍养花读后感

朱自清散文

青春散文悼词

贺信的散文

孟子散文特色

余秋雨散文对电视散文创作的意义

散文随笔大全

大学青春爱情散文

大学回忆散文

高中散文随笔

散文里的老舍手帐做篇六

自古道:今儿个晚上脱了鞋,不知明日穿不穿;天有不测的风云啊!为留名千古,似应早早写下自传;自己不传,而等别人偏劳,谈何容易!以我自己说吧,眼看就快四十了,万一在最近的将来有个山高水远,还没写下自传,岂不是大大的一个缺憾?!

可是,说起来就有点难受。

自传不难哪,自要有好材料。

材料好办;“好材料”,哼,难!自传的头一章是不是应当叙说家庭族系等等?自然是。

人由何处生,水从哪儿来,总得说个分明。

依写传的惯例说,得略述五千年前的祖宗是纯粹“国种”,然后详道上三辈的官衔,功德,与著作。

至少也得来个“清封大夫”的父亲,与“出自名门”的母亲。

没有这么适合体裁的双亲,写出去岂不叫人笑掉门牙!您看,这一招儿就把咱撅个对头弯;咱没有这种父母,而且准知道五千年前的祖宗不见得比我高明。

好意思大书特书“清封普罗大夫”,与“出自不名之门”么?就是有这个勇气,也危险呀:普罗大夫之子共党耳,推出斩首,岂不糟了?!英雄不怕出身低,可也得先变成英雄啊。

汉刘邦是小小的亭长,淮陰侯也讨过饭吃,可是人家都成了英雄,自然有人捧场喝彩。

咱是不是英雄?对镜审查,不大像!

自传的头一章根本没着落。

再说第二章吧。

这儿应说怎么降生:怎么在胎中多住了三个多月,怎么产房里闹妖精,怎么天上落星星,怎么生下来啼声如豹,怎么左手拿着块现洋……我细问过母亲,这些事一概没有。

母亲只说:生下来奶不足,常贴吃糕干——所以到如今还有时候一阵阵的发糊涂。

第二章又可以休矣。

第三章得说幼年入学的光景喽。

“幼怀大志,寡言笑,囊萤刺股……”这多么好听!可是咱呢,不记得有过大志,而是见别人吃糖馅烧饼就馋得慌——到如今也没完全改掉。

逃学的事倒不常干。

而挨手板与罚跪说起来似乎并不光荣。

第三章,即使勉强写出,也不体面。

没有前三章,只好由第四章写了,先不管有这样的书没有。

这一章应写青春时期。

更难下笔。

假如专为泄气,又何必自传;当然得吹腾着点儿。

事情就奇怪,想吹都吹不起来。

人家牛顿先生看苹果落地就想起那么多典故来,我看见苹果落地——不,不等它落地就摘下来往嘴里送。

青春时期如此,现在也没长进多少,不但没作过惊天动地的事,而且没有存过惊天动地的心。

偶尔大喊一声,天并不惊;跺地两脚,地也不动。

第四章又是糖心的炸弹,没响儿!

以下就不用说了,伤心!

自传呢,下世再说。

好在马上为善,或者还不太晚,多积点陰功,下辈子咱也生在贵族之家,专是自传的第一章就能写八万字。

气死无数小布尔乔亚。

等着吧,这个事是急不得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