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二课时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通用5篇)

2023年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二课时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通用5篇)

ID:3826214

时间:2023-09-29 01:53:19

上传者:翰墨 2023年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二课时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二课时篇一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让地球充满生机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主题: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二课时篇二

教材分析

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本专题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重点

1、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学生对一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能够准确概括文意,通过比较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学生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教学时数10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两篇文言文,疏解词句,理解文意,翻译部分语句。

谛听天籁

教学重点

1、学习对自然美的独特的.审美感悟。

2、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3、具体分析两文将审美情趣、景物特征与语言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时数3课时

导入: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来感受、欣赏前人是如何发现、体察、描摹大自然的美。

第1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江南冬景》

逐段研读课文,领会文意,思考讨论:

1、作写了江南冬景的那些景物?作了哪些比较突出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和情调?

2、文章写景虚实结合,仔细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虚景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3、划出文中引用的诗文,仔细体会在文中表现的意境。

第2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晨昏诺日朗》

思考与讨论的要点

1、章记叙了与诺日朗的几次遭遇,重点写了哪两次?

3、作业摘录文中新颖妥帖的比喻句。

第3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并依据课文为p.99~100三幅图片配文字说明。

感悟自然

教学重点

1、把握两文写景、抒情、说理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色。

2、领会作品独特的韵味,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概括作品抒写的人生感悟。

教学时数1课时

导入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静穆,水的灵动总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杰作。

思考与讨论作者看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文学常识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

湖山沉思

教学重点

1、与文本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能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2、研习文本,理解本板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

阅读与讨论要点

1、静心感受理解文章所写“寂寞”的含义。

2、狼的一声嚎叫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山能客观的听这一声嚎叫?

3、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是什么?

第10课时

教学要点专题小结

1、检查背诵课文《赤壁赋》。

2、文学常识郁达夫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赋

3、写出景物特征,这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作者的心中之景,要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否则难免空洞和肤浅。本专题的文章融写景状物、抒情、说理于一体,表现作者面对自然,与自然对话时的理性思考,回味每篇课文是怎样在写景中表现个性的思考的。

《像山那样思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二课时篇三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带有明显的生态忧患意识,带有很多理性的思考。教学本文,应该透过狼的嗥叫,听到利奥波德的大声疾呼,从而震撼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思考有山一样的厚重感。因此我在设计此文教学时,着重考虑了两个目标:一是知识目标,一是情感目标。作为一篇阅读文章,学生应该学会文本研习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应该达到“筛选信息、整合信息、联系语境理解文中语句、归纳主旨”这一知识目标。同时,又要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和主旨的概括,来理解作者在文中体现的生态伦理观念,并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相关的生态破坏或保护生态的事例来实现情感目标――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为此,我设计了以文言导入,以文言作结语。以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导入,引出“像鱼那样思考”,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像山那样思考”这一诗意的表述的内涵。并以《淮南子》中一寓言作结,目的是强调观念的改变才是保护生态的关键。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以主旨的归纳为重点,以筛选关键语句、理解关键语词作铺垫,同时让学生联想有关“狼”的成语熟语,既可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积累又可与文中的“狼”形成比照来彰显主旨。并以类似仿写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简练地概括主旨。

当然,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遗憾。比如,作为一篇理性色彩较浓的文章,在学生没有预习的前提下,这么多的内容(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无法在一堂课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整堂课的内容含量过大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体悟涵泳。同时,对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估计过高,致使在第一环节中花去了较多时间,因而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不得不忍痛割爱。这些都需在今后的备课中努力改进。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二课时篇四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带有明显的生态忧患意识,带有很多理性的思考。本文,应该透过狼的嗥叫,听到利奥波德的大声疾呼,从而震撼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思考有山一样的厚重感。因此我在设计此文教学时,着重考虑了两个目标:一是知识目标,一是情感目标。作为一篇阅读文章,学生应该学会文本研习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应该达到“筛选信息、整合信息、联系语境理解文中语句、归纳主旨”这一知识目标。同时,又要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和主旨的概括,来理解作者在文中体现的生态伦理观念,并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相关的生态破坏或保护生态的事例来实现情感目标――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为此,我设计了以文言导入,以文言作结语。以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导入,引出“像鱼那样思考”,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像山那样思考”这一诗意的表述的内涵。并以《淮南子》中一寓言作结,目的是强调观念的改变才是保护生态的关键。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以主旨的归纳为重点,以筛选关键语句、理解关键语词作铺垫,同时让学生联想有关“狼”的成语熟语,既可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积累又可与文中的“狼”形成比照来彰显主旨。并以类似仿写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简练地概括主旨。

当然,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遗憾。比如,作为一篇理性色彩较浓的文章,在学生没有预习的前提下,这么多的内容(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无法在一堂课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整堂课的内容含量过大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体悟涵泳。同时,对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估计过高,致使在第一环节中花去了较多时间,因而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不得不忍痛割爱。这些都需在今后的备课中努力改进。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二课时篇五

大自然的美,不在于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我认为在于大自然创造了一条食物链,汇集成食物圈。

山,孤僻,神秘,深邃,危险……在这文中,山成了智者,他与每一晚的嗥叫,枪声相伴,他看破红尘,却无力改变。狼应声倒地,狼牙仍露在凌风中,眼里泛着绿光。山不知是在心痛还是在担忧,我发现山在讽刺,山在嘲笑,山在鄙视。人类的无知,无知的人类。

在那泛着绿光的眼睛里,那位猎人看到了未来,看到山再荒芜,鹿再死去,树再倒下,变成了沙漠,没有绿洲,只有沙子,沙尘暴来了,无知的人类仍在捕杀动物。那位猎人学会了像山那样思考,知道了山在思考些什么,他懂得了狼的一声声嗥叫。

“没有狼的地方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年轻的猎人追求这样,但他的无知让他亲眼看到一只只鹿的倒下,绿色再荒芜,山在报复。

“太多的安全可能会产生长远的危险”老猎人对年轻的猎人说。

在一座山中,听不到狼的嗥叫,意味着这座山已濒危了,无可否认这是无知的人类所索取的后果。他们并不知道山一直在思考什么,或许已经知道了,却为了利益……一座山,是一条食物圈,狼没了,羊就多了,草就少了,山就荒芜了,人类就灭亡了。山是智者,他懂得该放几只狼,多少羊,人是愚者,他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生态平衡,再熟悉不过的话题了,可是在中国,有多少人学会了像山那样思考。政府官员吃着国家的饭,拿着国家的钱,拉出来的屎却好无用处。

如今中国,环保是骗人的,政府更加是骗人的,国家养他们是干什么吃的,整天打飞机啊!

像山那样思考,我认为在如今不仅仅是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

狼于羊的故事会启示着无知的人类,像山那样思考,学会聆听狼的嗥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