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教育读后感初中(优秀5篇)

爱教育读后感初中(优秀5篇)

ID:3857077

时间:2023-09-29 08:40:29

上传者:笔尘 爱教育读后感初中(优秀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教育读后感初中篇一

对于美术教师而言,技能与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在本书中既有纵向的中外美术教育发展的梳理,又有横向中西方美术教育特色的比较,脉络清晰。尤其是对美术教育内容的划分,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在中国普通美术教育中,具象美术尚占据着统治的地位。但中国传统美术的造型是把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度量上。意向美术没有良莠正误的客观标准,学生不会因为画不像而苦恼,也不会因为过于抽象而盲从。

如何才能使具象、意向、抽象美术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安排合理?

在美国小学美术各年级学习阶段要求中,从学科体系出发,注重学科要素,按线、面、体、色彩、明暗、肌理等划分,每个学段都有各自的目标。同时规定了每个学段要了解的艺术家。例如1—2年级,保罗·克利、夏加尔、梵高等;3—4年级诺曼·罗克威尔等;5—6年级,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伦勃朗等。围绕一个画家,做主题单元性课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

中国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美国从学科体系出发,各自的划分和要求不尽相同,各有偏重,但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来划分阶段的。年龄的不同,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各不相同。

在儿童发展的涂鸦期,更多的是一种混沌的线条积累和重复;处于图时期,则表现为一种省简、夸张和孤立的“形”的排列;到了写实期才表现出对客观自然的意向,追求具象、自然化的安排。在儿童美术向成人的具象美术发展中,众多的心理学家、美术教育家都对儿童美术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以及阶段的划分。如麦卡德、赫伯·里德、罗恩菲德等并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大体上的趋势是差不多相同的。即从简单到复杂,从概括、到详细客观,从线到面到体,从主观到客观。

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使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课会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举例,谈认识、体会。这样学生就会觉得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在多元化的今天,美术课的开放性增强,我们也不单单只是框在了各个学习领域中,讲求综合性学习。从上面提到的儿童美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三种美术教育也是一样,存在于各个学段,但在各个学段各有偏重。抽象美术和意向美术相对于具象美术更适合低段的学生,如原始美术、民间美术、中国写意绘画、印象派、立体主义等。而需要客观理性、讲求复杂详细的具象美术相对地更加适合高段的学生,如古典绘画、现实主义美术、自然主义美术、超现实主义美术等。一些形式法则,如平衡、节奏、韵律、对比、调和以及多样统一等都会在这三种类型的美术中有不同特点的反映。三种美术教育相辅相成,意向和抽象美术教育使学生在具象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创造性、生动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应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不给其他方面任何容身的余地。

爱教育读后感初中篇二

本书主要从三方面介绍,教育的理想、品行教育和智力教育。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很多的差别。父母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往往事与愿违,父母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旧的观念认为,儿童绝不可能“情愿”学习,用一些恐吓的手段强迫他们学习。这种观念完全是因为缺乏教育技巧所致。现代教育则把孩子放在随意发挥的位置,让她们自己感兴趣,而不是被动的学习。现代的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规律发生了变化,而是通过新的方法让孩子们爱学习,自觉接受教育。

好的品质可以称为智力的美德,这些品质中好奇心是最基本的。好奇心一死,活跃的智力也就跟着消亡,好奇心的追求有利于满足心中的一些欲望。好奇心要与求知的方法相结合,教育的目的也就有表现了。

爱教育读后感初中篇三

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禅”本是一个佛教语,是梵语“禅那”之略,原指静坐默念。“禅”和“生活”相联系,不仅赋予了远离尘世的禅宗以全新意义,而且给人们的平凡生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即人们追求的生活(也可称之为生命)质量更加坦然、理性、圆满、高雅。而把“生活禅”和“教育”联系起来,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的学校教育倒像远离尘世的“禅”,玄而又玄,人云亦云,游离于社会、经济之外;又像一些政治和经济机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都充斥着“功利化”和“行政化”。教育的真实面目似乎被厚厚的“尘土”遮掩了。教育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处处皆教育。本书作者把文字定位为:从生活的角度看教育,诠释教育。并力求把《教育生活禅》打造成“一根鸡毛掸子”,不断地去掸除那层蒙着的“尘土”,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书中《段村教育故事》中的白老师让我敬佩。她的很多教学方法和敬业精神很值得我学习。让孩子当老师,其方法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兵教练”,即让班里15名左右的.学困生和15名左右的优秀生自由结对子,“一帮一”学习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再就是“分组学习”,按座位划分小组,每组4人,组长一般都是学习最优者,一学期变动一次。这两种互补达到了“全天侯”的学习效果,小组形式提升的是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结对子又强化了课余时间的学习效率。特别是“结对子”的学习方式白老师评价说“好得没法儿”,“结对子”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管是“帮人”还是“被帮”,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因而他们做起来都非常认真。

另外段村教育,激励教育已成为标志性的亮点,白老师根据农村孩子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发展,其中最成熟有效的办法就是给孩子送《喜报》。无论哪个学生有了进步,就给该生送一张《喜报》,小小的喜报被学生奉为“至宝”,他们不仅互相比赛者《喜报》的数量,而且还认真加以收藏。这种好的教学方法多么值得我去学啊!

白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中无不体现出“爱”字,她的心里溢满了对孩子深深的爱,爱使她和孩子的心走的那么近,她的每个教育故事都那么感人成功。

如作者所言:“静下心来,从生活的角度思考教育,那些曾经纠结着的问题就会大彻大悟。”

教育在我们身边,或许就是我们上的一节课,和同事的一次研讨,和学生讨论的一道题,和孩子的一次谈话,自己的一次反思等等吧。

爱教育读后感初中篇四

《爱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者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于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同名电影《爱的教育》是钟启文导演于1961香港所拍摄。作品中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教育读后感初中篇五

我读了《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后心有所触。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被动的等待,而“反思”就是帮助教师主动成长的最好方法。查阅一下“反思”一词的相关解释,“思”字,由“田”和“心”组成,它形象的告诉我们,思考就是在耕种一块田,但这块田不是用力在耕种,而是用“心”在耕种。收获的多少与我们用心的程度成正比。所以,我更要说作为教师反思教育就是用心教育。

八十八篇一线教师用心撰写的人生教育、教育理念、学生教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反思,让我读来倍感亲切、温暖,如逢故交。读这八十八篇教育反思,心情总是特别放松且愉悦的。因为书中这些老师和我们一样,都只是教研田野里最普通也最执着的农民。

读罢这本书让我不能不再次想起李镇西老师的叮嘱——“青年教师是完全可以有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的,因为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题小做”,而是“小题大做”,教师的智慧也并非“一鹤冲天”,而多为“积小智成大智”。而且只要我们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会感到富有价值的反思是源源不断的。。

回归全书的主题,对一所学校来说,没有教学质量就没有生存力;没有校园文化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生产力。而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反思和实践。没有反思的生活就像没有整理过的花园,没有反思的教育就是不用心的教育,没有主动地反思就换不来教育的成功。

我只能要求自己一读再读,一写再写,在不断地学习中渐渐领悟这些如阳光下璀璨绽放的美丽的文字,在教育实践中去践行那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为了教育,为了孩子,我要努力提升自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