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二语文教案(优质5篇)

最新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二语文教案(优质5篇)

ID:3899801

时间:2023-09-29 18:04:39

上传者:笔砚 最新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二语文教案(优质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死于安乐教案篇一

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

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2、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课件孟子图片和旁解)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4、解题(1)

(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

四、闯关

第一关 朗诵

1、先扫除字音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quan )亩 傅说(yue ) 胶鬲( ge )

孙叔敖( ao ) 拂乱( fu ) 曾 益(zeng)

拂士( bi ) 舜 (shun) 百里奚( xi )

2、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

(课件出示标节奏的段落)

(2)请同学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声朗读。然后我请个别同学朗读。

(3)全班齐读。

第二关 理解文意

1、这关我们的任务是第一,二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段,对照课下,找出不懂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男女生互相发问。

老师把几个重点字词整理出来了。(出示课件)

发:起,被任用。 举:推举,被起用。

士:狱官 市:市场

任:担子,责任。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 曾:通“增”,增加

2、译这两段(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大家翻译市,不求十分准确,只求大致理解)

第三关 探究内容

分组齐读课文第一、二段。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

请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补充。

第四关 (与作者对话)

五、总结

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六、延伸作业:

收集有关孟子或人才造就的名言警句

板书: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题解: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

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

1、 列举6个历史人物的实例。

2、 阐述经受的磨难。

死于安乐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

2、学习孟子的重要思想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2、把握朗读节奏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听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有没有哪位同学给我们讲诉一下(请同学讲述)

二.巩固复习孟子相关知识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的主要思想:性本善、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当中的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乃至今天都有很高的探索价值。

三.讲授新课

(一)完成学习目标一:朗读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听读课文,注意语气和停顿

3、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大意

(二)完成学习目标二:疏通文章,掌握重点字词

要求:

1、明确重点字词的含义

2、语句翻译流畅,语义表达准确

方法:

1、先自我翻译

2、小组交流

3、教师指导

(三)完成学习目标三:理解文章第一段

1、了解文中的人物事迹

2、学习并掌握重点字词

3、翻译本段

四.小结

本节课一起了解了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内容。本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提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学习了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第一段。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

死于安乐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熟读课文

(一)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全体朗读,正音。

(三)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学生散读。

(四)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其他学生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三、学生自读理解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布置作业

(一)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

(二)抄写课文一遍。

第二课时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

(三)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三、师生齐读课文。

四、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五、结束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死于安乐教案篇四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 于: 畎亩: 举: 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 降: 任: 于: 是: 苦:

劳: 饿: 空: 乏: 拂: 乱:

所以: 动: 忍: 曾: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 然后: 困: 衡: 虑: 作:

征: 色: 喻: 入: 拂: 出:

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后练习】

一、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死于安乐教案篇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