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质14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质14篇)

ID:6823458

时间:2023-11-26 06:52:13

上传者:ZS文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优质14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各项教学任务,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看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也许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理解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二、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结构: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第4段:提出论点。

三、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2、第2段.。

(1)释词。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

(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6、本文写作特点。(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2、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3、饿其体肤,饿:使……受饥饿。

4、空乏其身,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乱:使……颠倒错乱。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征:征验。

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恒:常。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一、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

二、引导学生能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学习课外文言文。

文言文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训练,这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加以巩固,也可以检测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效果,更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对于课文及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好经常加以复习巩固。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真正地看懂中考链接中的课外文言文。

二、难点:能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所学的知识。

很多同学一看到课外文言文就头疼了,连看也不看就说不会做,其实只要用心去看,想想学过的方法和文言实词,也许并不难,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用心地去学习课外文言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巩固:

让学生当堂完成,以闭卷的形式,再左右交换批改。

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应该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是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批改他人的练习,不仅是加深了印象,也可以让部分学生产生危机感,以致于加紧复习,提高学习意识。

二、能力提高:

请同学自告奋勇地回答,其他同学纠正,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要注意团队合作精神,争取杜绝彼此的轻视,嘲笑,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鼓励学生要敢干创新,勇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

三、中考链接:

请学生齐读全文。让一位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对翻译不好的地方加添改。然后让学生自己挑题目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对文章再次熟悉之后让学生翻译,可能有一定的帮助。因为是课外文言文,学生的翻译并不一定会十全十美,所以更要鼓励学生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添改,不仅发挥学生间互助的作用,而且可以让添改的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挑题目回答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好让学生对于枯燥的练习讲解有一定的兴趣可言。

四、作业。

1、订正。

2、预习《卖油翁》。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上时作好相应的记录,课后再认真订正,也是对课上所课的内容加以巩固的一次机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九年级

新闻教学目标:

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

【导语】。

新闻联播展示。

看过新闻的请举手?

喜欢看新闻的请举手。

为何喜欢看新闻?

喜欢看哪一类新闻?

美国著名记者及专栏作家詹姆斯赖斯顿说过:“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这虽然有点儿夸大其词,但确实道出了新闻的重要性。特别是到了21世纪,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新闻对人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引导人们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新闻导向,可以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阅读已经“定格”的新闻作品,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大概也是语文教学重视新闻作品研读的主要原因吧。

(你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新闻?)。

传播新闻的渠道可以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

你知道新闻可以分为哪些种类吗?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述评、调查报告、新闻图片和新闻资料等。从狭义来说主要就是指消息。

(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今日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

(1.认识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新闻时效性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和方法,提高阅读和评析新闻的能力。

2.通过学习,能从发掘新闻价值的角度出发,认识在某些常态事实中包含的新鲜信息,掌握写作这类新闻的基本技巧。

3.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能寻找适当的新闻素材,写出具有时效性的新闻稿件。)。

西门子冰箱广告。

对鱼的感觉--新鲜。

(围绕“新”和“鲜”来组织教学)。

一、新--时新性(板书)。

讨论:新闻为何要有具有时新性?

“新”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是易碎的”“新闻只有24小时的生命”。有人说新闻就像吃鱼。时间长了,活鱼就会变成死鱼、臭鱼。新闻一旦过时,马上变成“旧闻”,从而大大贬值。注重时新性,就要树立高度的时间观念。当今社会是向高速度、高效率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求信息。占有了信息就占有了先机,快一步就离成功近一步。

与纸质媒体相比,当代流行的电台、电视和网络媒体更能够体现出新闻的“时新性”。

--“恐怖分子冲过来了”的例子。

让学生评论:现场直播的新闻作品给人什么感觉?

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世界杯、奥运会,都喜欢看直播的。)。

《你好,南极人》更是通过现场对话的方式,将千里之遥变为咫尺相隔,极大地拉近了广大听众和一线工作者的距离,从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南极洲工作的苦乐酸甜和南极工作者感人至深的精神。(课后自读)。

二、“鲜”(时宜性)。

一则新闻仅仅有新行不行?不行。

投影:以下哪种情况算新闻?

a.1分钟之前,7班某同学被狗咬了(够新,但不是新闻);

b.某国家重要领导人今天被狗咬了;(这是新闻,因为有显著性);

c.某同学被狗咬后居然得了sars(这就是新闻,因为影响大,很重要);

d.昨天周星驰表演了被狗咬的场景现场笑声一片(趣味性)。

e.某同学今天逮着一只大狗狂咬(这也是新闻,因为有反常性);

还有,如果新疆的一个学生咬了狗,跟我们班的某位学生咬了狗,对于我们来说,哪个更具备新闻性?(我们班学生咬狗更有新闻性--接近性)。

教师总结:新闻除了要新之外,还必须是引起我们特别关注的,即有价值的,而新闻价值主要与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接近性和反常性有关。

有些新闻所说的事情并不是太新,甚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内容,但因为能够从不同角度充分发觉其新闻价值,从而显得很“鲜”,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这就是“时宜性”。

举例:《蒙娜丽莎之谜又有新解》、《地球3分钟净增人口500人》。

时新和时宜是新闻的两大要素,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了新闻重要特征--“时效性”。当然,不同类型的新闻其侧重点不同。事件性新闻力求时新,对国内外所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努力采用现场直播的同步报道;而对于非事件新闻,则更倾向于“时宜性”。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报道,其题材本身不是最新发生的,而是存在一段时期的,现在进行报道,是对某一问题、现象的新的发现、新的思考,这就能够适应受众的需要。

比如:7班班委会昨晚在本班所进行的“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考试情况及“小高考”后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就是一则很好的时宜性的报道。(请杨勇读)。

板书:

[文本研读]。

12秒91:刘翔平世界记录夺金。

全文分四段。

二(2)对比刘翔的成绩与世界顶尖运动员的成绩。

三(3)指出刘翔的起跑最为成功。

四(4)记录刘翔比赛后的活动及他表示感激的话语。

全文以过程先后为线索,把叙议评有机结合起来,语言精练简洁。

尼克松到达北京。

这是一篇记载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的报道。本文忠实地记录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达北京机场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的场面。美联社记者在总统座机着陆后2分钟即开始向总社发电,向全世界报道了现场见闻,其工作效率和能力,令人钦佩。

全文共四节。

一(1-2)交代了美国总统座机着陆的时间和事件。

二(3-7)记叙北京机场欢迎的场面。

三(8-11)描写两国领导人在欢迎仪式上的神情举止。

全文只用600多字,就全面的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语言高度凝练,用相对整齐的短句,介绍了机场上欢迎场面的冷清,报道了欢迎仪式的全过程,记事中有描写、有评说、有议论。让观众在全面了解“场面”的背景下,清晰地看到主人公的神情态度。全文突出一个“冷”字,结尾巧妙地引用了“评论员”的话,总结这样的欢迎是“合乎礼仪的,但决不是富有色彩的”,“考虑到当前的各种情况……这种迎接看来是无可指责的”。

蒙娜丽莎之谜又有新解。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画中女主人到底是谁,她的神秘的微笑意味着什么,400多年来人们提出几十种解释,莫衷一是。现在有了新的解释,必然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这是新闻的价值所在。老材料一旦有了新鲜信息,就及时迅速地报道出来。这类新闻必须出新,而且要有新的证据。

全文分为三段。

一(1)导语:一句话提出新解。

二(2-5)从对蒙娜丽莎原型的争论不休的背景介绍中,引出对新解的陈述。

三(6-7)补充说明这幅画引起众多说法此起彼伏的原因:一是神秘气息和主人公迷倒众生的微笑;二是画面上没有签名,没有注明日期,也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表明画中人物身份。最后一节附录的两种说法,不仅增加情趣,也为今后的研究预留了空间。

恐怖分子冲过来了。

这是一篇记录现场报道录音的新闻。本文以录音的一句来作标题,非常鲜明,有很强的吸引力,与时间精确到秒的副标题相配合,凸显了现场的紧张气氛。人们仿佛看到恐怖分子正冲过来,分分秒秒场面瞬息万变。

一(1-2)情况说明:记者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采访什么事件。高度评价这次采访在世界新闻史上的深远意义。

二(3-11)记录实况报道。一是记者所处的位置不断变化。二是现场情况不断发生变化。

三(12)尾声。新闻中断之后的情况。

你好,南极人。

这是一篇最能反映现代传媒的特色的新闻报道。它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把分处世界各地的人们连接起来,在主持人的串联下,大家互动沟通,时空的隔离不复存在,人们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各种人的话语回响在广大听众耳边,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这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组织的一次与南极中国长城站和中山站科考人员的通话。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一(1-8)节目开场。

二(9-35)主持人现场呼叫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两个站先后应答,与主持人和现场观众一起互动。

六(94-100)国家南极科考委员会秘书长张杰尧代表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向奋斗在地球最南端的科技工作者致中秋贺辞。主持人与南极考察站互致美好的祝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

2、学习孟子的重要思想。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2、把握朗读节奏。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听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有没有哪位同学给我们讲诉一下(请同学讲述)。

二.巩固复习孟子相关知识。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的主要思想:性本善、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三.讲授新课。

(一)完成学习目标一:朗读。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听读课文,注意语气和停顿。

3、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大意。

(二)完成学习目标二:疏通文章,掌握重点字词。

要求:

1、明确重点字词的含义。

2、语句翻译流畅,语义表达准确。

方法:

1、先自我翻译。

2、小组交流。

3、教师指导。

(三)完成学习目标三:理解文章第一段。

1、了解文中的人物事迹。

2、学习并掌握重点字词。

3、翻译本段。

四.小结。

本节课一起了解了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内容。本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提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学习了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第一段。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懂得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了。

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的一篇历代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先来讲一个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非常讨厌孟子,他认为称孟子为“亚圣”,把他的牌位供在圣庙里,实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圣庙之位。晚年他的阅历多了,读到《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节,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认为孟子果然不失为圣人,是亚圣,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出示孟子的画像)。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

下列词句。

畎亩傅说胶鬲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曾益其所不能。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了解有关人物及其故事。

学生活动要求:

请学生小结第1段所列举人物的最显著的共同点。

2、拓展故事。

讲一讲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是一个我们只知道他姓百里、连名字都没有的奴隶。奚,不是他的名字,它是一个象形字,字的上部是一只手,中部是一条绳索,系在手上,字的下部是一个人,合起来这个字就是指一个失去了自由的人,即奴隶。

百里奚,原是虞国的大臣,可虞君昏庸,没重用他。虞国被晋国灭亡后,他成了俘虏。晋君又把他送给秦穆公的夫人做侍从。百里奚从秦国出逃,可是才逃出国境就被楚国人抓住。秦穆公知道百里奚是有才能的人,就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秦穆公和他谈了三天三夜,对百里奚更了解了,于是把朝廷重任交给他。

3、背诵第1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再齐背,还要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用排比句列举事实,颇有气势。所列举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5、请学生自读第2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自读要求:

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读出句子整齐的节奏、韵味。

6、请学生明确字、词的含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所以。于,给。是,这样的。也,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停顿。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各句均解释为“他”。苦,是一种特殊用法,翻译为“使……苦”,这叫使动用法。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均是使动用法。

7、背诵第2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体会句式规律,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8、齐背1、2两段。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搜集第1段中列举人物的材料,阅读并选取一个故事讲述。

2、背默1、2段,记住词语的特殊用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九年级

1猜一猜。(脑筋急转弯)。

2照样子,填空。

“护”的意思和(扌)有关,读音和(户)相同。

“影”的意思和有关,读音和()相近。

“抬”的意思和()有关,读音和()相同。

“城”的意思和()有关,读音和()相同。

“饭”的意思和()有关,读音和()相近。

“洋”的意思和()有关,读音和()相同。

3照样子写词语。

挥挥手。

蹦蹦跳跳。

自言自语。

4画影子。

(1太阳左边有一个人,2路灯右边有一竖排人,3任意画)。

5做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

在桌子中间放一个杯子。(1)点燃一只蜡烛,放在杯子旁边。(2)移动杯子的位置,让杯子与蜡烛的位置发生前后左右和远近的变化。(3)杯子保持不动,在杯子的各个方向先后点燃多只蜡烛。

6猜本课生字:

太阳照在京京身上。(影)。

又用手来又用脚,手脚并用。(捉)。

7读一读(学生补充阅读材料):

地球上各个地方的影子是不同的。北极圈里是影子的“大人国”,因为那里的太阳光斜斜地照着,影子在雪地上拉得长长的。赤道附近是影子的“小人国”,因为那里的太阳当空高高挂,影子变得小又小。

不同的灯光下的影子也是不一样的。仔细观察电灯光下的影子,你会发现影子中部特别黑暗,四周稍浅。而日光灯下的影子是灰蒙蒙的一团,连轮廓也不易看清。那灯光的影子会不会影响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呢?别担心,人们早已发明了--无影灯。

7拍一拍,拍手儿歌: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练习与拓展--脑筋急转弯教案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一)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二)智育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一)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二)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感知课文。

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an)亩:田间水沟付说(yue)。

曾(zeng)益:同“增”,增加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乱:违反、阻挠。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

(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c、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学生如果还有疑难,可以让他们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3、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三、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议论。

2、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

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四、分析课文第三段:

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五、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六、当堂背诵课文。

七、完成练习(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理解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二、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结构: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第4段:提出论点。

三、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2、第2段。

(1)释词。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

(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6、本文写作特点。(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略)。

(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先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观点的逐层论证的写法。

2.学习“劳”、“饿”、“空乏”等词的形容词使动用法和表示结论的“故”的用法。

3.体会文章论点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1.扫除文言字词障碍,疏通全文,并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使动用法和排比句式的'作用。

2.从归纳大意入手,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体会逐层论证的写法和论点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借助课文注释,扫清字词障碍,通译全文。

1.从孟子和其散文特点介绍入手,引起学生兴趣。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疱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仰不足事母,俯不足蓄妻子,东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对此,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孟子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又一大师,推尊“亚圣”。记录他言论、活动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章,计261章,约36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加点为板书)。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借课文注释逐句译全文,教师作必要指导。加强“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等词使动用法的学习(重词义理解轻术语强记)。

二、把握结构思路,理解逐层论证写法。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段意。

2.学生归纳段意并小组讨论。

第一段(1、2)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3)正反两面论证经受艰苦磨难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翻译,积累文言词汇。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观点。

教学重点:朗读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观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教师板书)。

二.揭示目标幻灯出示,学生齐读。

三.朗读课文。

1.抽一个同学读。师生正音。2、教师范读。明确停顿。(幻灯)。

2.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疑难处,做上记号。(不能借助参考资料)。

2、学生小组内解决疑难。

4、逐句翻译。

5、运用常见推断方法,尝试回答中考课外文言题。(幻灯)。

五.理解分析。

学生根据幻灯显示,观察与书上有何不同。这样划分可以吗?

学生思考,讨论请学生回答理由。

最后,幻灯明确观点和思路.

六、拓展延伸请你从古今中外人物中,选择一个事例,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

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论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非常清晰,极富有说服力,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但文言文语言晦涩,教起来也比较枯燥,难以使学生领会其精髓。所以,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希望能够通过比赛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习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进的写法,通过“逆境成才”与“顺境成才”的辩论让学生理解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对学生一时错误的估计,竟使我所有的预设成为泡影。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估计过高,致使教学设计脱离学生实际。课前我曾安排学生对本课进行过一定的预习,便以为学生对于本课的字词句的理解掌握不成问题。所以,我试图运用比赛的方式扫清字词障碍。这样既可检测学生对字词句的预习情况,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做到一举三得。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预习仅是停留在朗读和背诵上。学生很难抢答出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词语,重点语句的翻译也不够准确。原本10分钟左右能够完成的任务占据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致使后面的任务难以如期完成。真是一招棋错,满盘皆输。

二、没有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而灵活的调整课堂教学,致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显得紧张而压抑。根据课前的预设,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学习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进的写法,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由于前面占用的时间比较多,此项任务难以圆满完成,应该留待下节课来解决。但我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依然按计划进行自己的教学活动。结果,时间仓促,学生只能蜻蜓点水似的了解了一下,未能深入理解。事实上,结合学生上面所存在的疑难,让学生继续复习巩固字词,并进行朗读训练,本节课依然是完整的。而我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灵活调整,使学生在紧张而压抑的氛围中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那种情景,真令我遗憾至今。

三、多媒体教学操作不熟练,耽误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我截取了本课的范读录音,但在课堂上播放时,却怎么也弄不出声音,让学生在期待中等了很长的时间,。另外在比赛检测环节,正当学生情绪高涨时,部分词语的展示怎么也不出来,最后只能在演示文稿中单张放映了。与原来预想的效果真是大打折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方法:抢记法,比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畎(quan)亩:田间水沟付说(yue)。

曾(zeng)益:增加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乱:违反、阻挠。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三、作业。

(略)。

四、总结。

(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1、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2、突破重点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论证的条理,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1、掌握重点字词及文章大意。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一课时。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阅《孟子》,当他翻到卷四《离娄章》时,龙颜大怒。因为这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朱元璋想:胆量好大的孟轲,竟敢鼓动人们在皇帝对待他们不好时,就把皇帝当作仇敌贼寇,那还了得。于是,他就诏告天下,说孟子的这段话“非臣子所宜言”,罢免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到了晚年,他的阅历多了,当他读到《孟子》《告子》中的一段话时,大有所悟,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是什么话有这么大的力量?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一起寻找答案。

今今天的45分钟,我们可一刻也不能够浪费,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有信心完成吗?

时不我待,让我们进入目标一。那位同学来读一下?

1、作者简介。

2、《孟子》简介。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1、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生自由轮读。(注意在读完后的纠正。)。

勇气可嘉。有几个字,老师特别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它的读音。来,看一看。这几个句子的节奏,我们来一起明确一下。

3、投影出疑难字音,重点句划分出节奏。

下面,我为同学们示范背诵一下。

4、师范背课文。(在节奏,字音的把握以外更加注重感情引导)。

1、师引入: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遍,大家边读边思考: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

3、全文只有一句话论证了课题中的“死于安乐”,你能找出来吗?

4、那么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一部分都论证的是哪句话呢?

5、他们在论证对象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6、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1、(师引入)为了证明观点,作者在第一段举出了几个例子?

这一段的注释很详细,请大家对照注释,看通全段。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也可以举手向我示意一下。

2、请同学们特别注意两个字的意思。(举:被举用;发:起用)。

3、讨论一下:这些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我有提示的哦。

他们出身(卑微),在经历了(艰难困苦)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请大家对照注释,参考译文,看懂这段话的大意。不懂处先交流,后举手质疑。(。

3、注意这几个词的意思。

4、我们来配合一下,一人一句,把意思说说怎么样?。

5、现在,让我们暂别课本,对照板书,试背一遍。

6、缩减板书,形成记忆,熟读成诵。

7、第一段和第二段有什么关系呢?由这些人物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8、齐背全文。

1、(师引入)是呀,“自古英雄多磨难”,那是否说只要经受磨难,就一定会成为英雄呢?对呀,除了客观环境,一个人主观的努力更为重要,那么一个人要成为人才,应具备哪些品质呢?请同学们对照译文、注释,学习第三段后同桌交流总结一下。

2、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对文段的意思把握很准确,不过有几个重点字义老师还是要提醒一下,希望同学们特别注意。

3、大家能否根据第二段的方法,自己设计一下板书,辅助背诵?

很多同学的设计都独具匠心,老师也从中学习了不少。下面,我把自己这一段的设计提供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背诵有所帮助。

5、告别课本,我们闯入背诵难关。

1、梳理全文结构。

2、本文作者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完这篇文章,对大家有什么启发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你的感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