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案教学过程(通用8篇)

桂林山水教案教学过程(通用8篇)

ID:3919312

时间:2023-09-29 22:20:23

上传者:MJ笔神 桂林山水教案教学过程(通用8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桂林山水教案教学过程篇一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山峰奇、秀、险的特点。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篇文章 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是一篇指导写作的优秀范例。学生一定会比较喜欢。学习的难度在于词语的理解,写法的借鉴,教学中要紧扣这一难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学会仿写。

教法与学法:媒体演示,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法: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走进文字的语言情境来读悟结合,从读学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桂树多)

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广西壮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大海 波澜壮阔

西湖 水平如镜

泰山 峰峦雄伟

香山 红叶似火

2.理解词语: “波澜壮阔”(理解词素或查字典)

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这样分?(第一自然段是总起,第二、三自然段是分述,第四自然段是总结。) 这样就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板书: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 (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漓江的水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发散思维: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预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在跳舞,在和游人打招呼。)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清得 ;清得 。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桂林的山: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理解词语: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师生对比读,读出山的突兀、姿态万千

(2)同法理解(山秀——色彩美)

(3)同法理解(山险)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4、指导集体背诵两段:抓关键词语,想像画面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 , 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第二课时

一、回忆桂林山水的特点,背诵二、三自然段。

二、欣赏诗词与传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美好!大家可以搜集故事,也可以创编故事。这是游客喜欢的内容,也是培养我们想象力的好机会。

三、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过渡: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2、 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天下第一!

作者、读者、游客……

(出示课件)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设计意图: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

四、作业 摘抄课文中优美句段,并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总述 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的水 静、清、

分述

桂林的山 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教案教学过程篇二

《桂林山水》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那种对祖国山河热爱的情感。下文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模板,一起来看看吧!

1、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漓江、无暇、翡翠、峰峦、屏障、竹筏”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或听说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体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总体感受,具体感受漓江水的`特点。

(1)观察图画,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具体感受桂林山的特点。

(1)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概括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学生读文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2、教师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当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3、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 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一、回忆引文,畅谈感受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了桂林的山水。你想说什么?

二、自由选择,感悟课文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多媒体出示: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话,并写出来。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3、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师:文中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为背诵做准备。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背诵方法,全班背诵课文。

四、运用语言,相互评价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桂林山水教案教学过程篇三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重点

1. 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第1课时)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1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2课时)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桂林山水教案教学过程篇四

教学目标:

一、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

二、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

三、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悟文章中优美词句的内在美。

教学方法: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1、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

2、学生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谈谈感受。

3、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4、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二段,表达自己对桂林的水的特点的感悟。

二、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请学生上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

(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4、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开工,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四、课外搜集写祖国名胜、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三课时

一、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二、朗读课文摘抄的文章或段落。

三、自拟题阅读作业。

例:

1、找近反义词;

2、划出一个比喻句,写出本体、比喻词、喻体;

3、分层(写句序),写出层意;

4、“这样的水”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水静水清水绿

山奇山秀山险

舟行碧波画中游,

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学后记:

对于这类写景美文,主要还是引导学生多读,特别是多读有关句子。

资料提供者:丘艾

桂林山水教案教学过程篇五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更有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屏显画面,现在老师给你们作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范读课文.(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评价激励:概括得真好,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把长句读成短句.)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屏显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原句整齐,读上去有节奏,琅琅上口)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播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屏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屏显文字.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3.朗读比赛.

谁觉得自己能够把桂林山的特点读出来,就自告奋勇来当擂主,接受同学们的挑战,挑战同学要先对擂主做出点评再朗读.

4.朗读欣赏.

比赛优胜者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看能否看到奇,秀,险的桂林山.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话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屏显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我们的家乡来凤也有很多名胜.屏显:仙佛寺,酉水河的景色

3.写一写(略)

板书设计

水清得

绿

甲天下画中游

奇:形态万千

山秀:色彩明丽

险:危峰兀立

设计二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领略了长城的风采,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的毅力和巨大的智慧所震撼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一下桂林的山水——请同学们用最甜美的声音齐读课题。

二.解题

引导学生提问:桂林在哪呢?【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多民族地区,有壮、瑶、回、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68万。那里有许多珍贵的植物,有许多种动物,一年当中夏季较长,景色秀丽,是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桂林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啊?(很美。真想去那里看看。想去那里欣赏一下少数民族的风情。)那我们就随着作者去那里看一看吧!

三.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随机解词、造句、区别近义词)

欣赏(可以听着赏)观赏(只能看着赏)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攀登峰峦雄伟(山峰或山峦雄壮而伟大)游览拔地而起(在地面上陡然耸立。从地面上突兀而起)罗列(分布、陈列)形态万千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2.检查课文读得是否流利

四.教授新课

(一)学习第一段

1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的内容?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第一的;一流的;无人可比的。

(二)学习第二段

生:为什么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师:也就是说接下来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桂林的山水呢?

生:先写了漓江的水,接着写了桂林的山。

师:谁来接着问?

生: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自读第2自然段)静,清,绿。

师:快速读第二段,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特点的句子。

师:谁把你画的句子读个大家听一听?(这么多同学都找到了请起立,一起读一下吧!)

师:读完这组句子,你会提出什么问题来?

生: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排比

生:比喻

生:从哪能看出这是比喻句呢?(找比喻词)

师:仿佛能换成那些词?(宛如、好像、犹如)

生:为什么把漓江的水比喻成翡翠呢?

生:因为翡翠是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他们有相似之处啊。

师:漓江的水这么美,谁能读出漓江水的特点?

师:难道漓江的水真的这样静吗?不会流动?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夸张)

师:读这段的第一句,这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啊?(对比)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波澜壮阔的大海气势磅波美不美?水平如镜的西湖就像一位温柔的少女,美不美?这样的美作者都见过,可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美。更能突出丽江的美。)

师:让我们有最好听最美的声音读一下这一段。

(三)学习第三段

1小组学习这一段。(师深入组内指导)

2汇报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奇,秀,险。

(2)从哪些句子读出的?(指导朗读)

(3)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排比,比喻,夸张

(4)读第一句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读第四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1美啊——这样的山水,还有雨雾迷蒙和绿树红花的映衬,用作者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所以用开头的一句形容“桂林山水甲天下”。

3想一想,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观察顺序——由低到高。

2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更鲜明、更突出的表现事物特征,可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3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六作业

作文《校园秋色》

要求: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进行描写。

桂林山水教案教学过程篇六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既有令世人称奇的人文景观,也有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色。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

(二)视频欣赏。(配乐朗读课文,并配以桂林山水的画面。)

(三)层层探究。

围绕文章的中心“桂林山水甲天下”。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等问题,层层深入组织教学。

1、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找这一段共写了几句话?哪一句写了漓江水的特点?(找学生读一读)写出了漓江水几个突出的特点?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是什么?然后交流自读情况,了解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2、在归纳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逐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漓江水这三个特点的。

通过相应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加深课文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3、齐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不直接写漓江水的特点,却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写法:通过对比,强调漓江的水有它独特的美。

(四)学生自学。

教师在领学第二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带着下面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段。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2、第一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桂林山的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每组推选一个代表读。

(五)学生谈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齐读最后一段,了解作者的感受。最后教师配乐,指名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六)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一步了解本文的结构,及相关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1、把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奇、秀、险

桂林山水教案教学过程篇七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4、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5、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6、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桂林山水教案教学过程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