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夜的工作教材分析 六年级语文一夜的工作原文及教案(精选5篇)

最新一夜的工作教材分析 六年级语文一夜的工作原文及教案(精选5篇)

ID:3919713

时间:2023-09-29 22:25:13

上传者:BW笔侠 最新一夜的工作教材分析 六年级语文一夜的工作原文及教案(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夜的工作教材分析篇一

style="color:#125b86">《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亲眼目睹周一夜的工作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想。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敬佩之意,饱含着对周的崇敬、热爱和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的好课文。

课文紧紧围绕“劳苦”和“简朴”这两个两方面内容展开。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较为明显,因此,我也尝试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读课文链接语,明确学习要求,然后,抓住第一个学习要求“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一夜的工作的?把学生引入文本,这时学生通过自读,紧紧抓住“劳苦”和“简朴””这个文章的文眼。

紧接着,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小组围绕“生活简朴”、“工作劳苦”展开探讨交流。在全班交流时学生能抓住关键的句子去谈感悟。同时让学生对有关键语句的反复读。读的形式多样:有自读、范读、齐读、同桌互读等,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

一夜的工作教材分析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重点: 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周总理的工作辛苦、生活简朴。

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周总理的人格魅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课前交流(说说自己知道的伟人)

二、          导入(同学们,刚才大家谈了许多伟人,但你们是否知道,1976 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一个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是谁?几天后,当总理的灵车缓缓地经过天an门广场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形成了十里送总理的悲痛场面,一个人的离去,为什么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呢?他为何赢得人们如此的爱戴?带着这样的疑问,带着这样的感受,让我们再次走入总理的一夜,用心来感受吧!

三、          复习 (说说总理《一夜的工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总理的一夜,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课文中也有一句话概括了,请用——画出来。

四、学习课文

(一)读文章,让我们把心放入文中去,细细品读,用__画出描写总理劳苦的语句,用……画出描写总理简朴的语句,在那些让你特别感动地方,写上你的感受。(学生边读边画写体会)

(二)反馈、交流

师:(要求:先告诉大家第几页第几段,再读句子,谈体会)

学生交流,教师着重指导:

1、“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a,学生读说   b    圈出总理工作时动作的词 c理解咨询的意思d指导朗读:夜很深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只有总理还坐在办公桌前,继续审阅文件,只见他——(接读)

天已蒙蒙亮了,总理仍然坐在办公桌前审阅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生读)

总理工作了一个通宵,多么让人敬佩,让我们轻声地,深情地把这一段一起来读读(学生齐读)

2、“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 a学生读说。b理解“极其”。)

c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是谁住过的吗?可以猜猜。那儿可能有哪些陈设,学生交流。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师:周总理是堂堂一个总理,对于总理办公的地方,你认为它应该有什么? 

师:但是当这座房子成了总理的办公地方,但现在室内——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师:来,把你的心情融入到句子中吧!

(生齐读句子)

3: “花生米的颗数并不多,……增加了份量”

(a你读出什么?b花生米增加了吗?c去掉“好像”进行比较d齐读)

(三)出示总理的一天的资料

下午三时起床

四时与尼会谈

晚七时陪餐

晚十时政治局会议

晨二时半约民航局开会

七点办公

午12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 

下午二点午休

看了这些,想想总理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路过这想不想对总理说点

什么,劝劝总理。学生说话。

五、当作者看到总理一夜的工作,想想总理每天都是这样的工作,作者何其芳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请看课文最后二段。

a 学生范读,b 教师读,

师:“在回来的路上……”

(生接读作者的心理话)

师:当你读完这句话,当你高声对全世界说,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师:怀着这种心情,一齐对全世界说——

(生齐读最后一句作者的话)

c学生自由读背

六、延伸,全班吟诵《周总理,你在哪里》

七、推荐书  伟人之初———《周恩来》

阅读全文 | 回复(2) | 引用通告 | 鲜花 | 编辑

* 上一篇:去游乐场说课设计

* 下一篇:光泽县教师博客登记

no.1 讨论: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一夜的工作》教学案例二则

这是笔者在一所村完小听到的课,这节课深深地感染了我,震撼了我。这是一堂精采的富有激qing和生命灵动的课,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已在我们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田树立、扎根,笔者喜不自胜,现摘取二则片断以馈大家。

教学片断一:

师:读了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深受感动呢?

生:“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使我很感动。

师:你读出了什么呢?

生:周总理工作了一夜,可是吃的却是一点点的花生米,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学生在“一点点”、“增加”两个词语重读)

师:你读得真好!大家也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花生米增加了吗?

(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没有增加。)

生:(恍然大悟)花生米是增加了,只是增加得太少了,所以看上去“好像”没有增加。

生:多了一个人,还增加得这么少,可见平时总理吃的夜餐就更少了。

生:我感觉很难过,作为一国总理,他吃的竟是如此简单。

生:周总理的生活这么简朴,真让我敬佩!

生: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生活却是这么节俭。他作为一国总理,我真是敬重他啊!

师:请你们饱含着对总理的这种崇敬之情,读读这句话。

生:饱含着深情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为周总理设计一顿美餐?为什么?

生:我想为周总理送上一碗热腾腾的水饺。因为夜深了,总理肯定是又冷又饿,我想让他吃个饱。

师:你真是个知冷知热能孝敬人的好孩子。

生:我想为周总理送上一杯牛奶配蛋糕。因为我想让总理补充些营养。他太辛苦了。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人!

生:我想为他送上一只香喷喷的北京烤鸭。让总理吃好点。

生:我想为他设计一套“满汉全席”。

生:我想为他设计一块代表“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糕点。让他老人家高兴高兴。

……

师:孩子们,你们个个都充满爱心,充满智慧!周总理如果还健在的话,他老人家一定会很高兴的。老师代表总理谢谢你们!

教学片断二:(执教者:袁荣花老师)

师: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动?

生:“他一句一句审阅,看完一句……相当长时间,总理才审阅完。”这句话让我感动。总理对待工作竟会是那么认真细致!

生:总理对待工作多认真啊!

生:我真是敬佩他的细致!

师:夜深人静,人们都睡了,只有我们的周总理还在专心批改稿子,他多么辛苦啊!谁能带着这种对总理的敬爱之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感染在坐的老师、同学们。

生:“他一句一句……”

师:读得真静啊!仿佛总理真的来到了我们中间。注意把声音再放低一点,再深情一些。一齐再读一遍。

(生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

生:总理,你该歇歇了,您真的太累了。

生:总理,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您该保重自己啊,我们的祖国、人民都需要您!

生:总理,你真是太辛苦了,我请求您休息一会儿,哪怕是趴在桌子上打个盹也好哇!

生:总理工作重要,您的身子也很重要。您快回去睡吧,剩下的稿子由我来帮您吧!

……

评点与反思:

从以上两个片断的对话场景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生命已在笔者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被唤醒,被激活。他们的心智从以往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放了出来。由于教师注意寻求学生自己的声音,给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比较、品味、披文入境,师生各自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着“视界融合”的对话。所以,师生双方奏出了一曲最壮美的和声,演出了一台最为灵动的话剧。这样的场景中,展开着的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这样的场景中,实现着的是感悟与理解的整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伟大与高尚的共享;这样的场景中,创生着的是一种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新方式,一种自由表达和合作分享的新平台,一种“人性”流淌的自然与开放的新课堂;这样的场景中,学生一个个从善如流的交谈,让我感动不已!这难道不是一个个活泼生命在成长吗?是呀,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生成过程中,师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使课堂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

因而,阅读教学一定要设法精心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才能倾听到文本的声音,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体验到文本的情感。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拥有与别人进行高质量对话的“底气”,才能创生出灵动的课堂。

一夜的工作教材分析篇三

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去中南海政务院。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的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我叫你。”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说:“总理叫你去。”

我立刻起来,揉揉蒙胧的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我。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喝了一会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到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一夜的工作教材分析篇四

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课文讲的是作者陪同总理审阅稿件目睹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 和简朴的工作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课文,体会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2、领会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2、3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收集总理生前相关的录象和文字资料。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纬,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说程序: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总理生前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跟着作者何其芳一起走近总理办公室,感受一下他一夜工作 的情形。”板书课题后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以学生自主质疑、释疑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座交流一下。

2、结合文章的重点内容每个小组给其他小组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同时教师出示教学提示:

(1)请分组讨论。(2)按照课文内容设计问题。(3)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词语。

问题从学生中来,是学生关心的,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这样的问题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

3、全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问题,组内合作研讨,组间争辩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引导。

在这里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如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不懂的,重要的,特别是有关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方面的。再如,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同样也有选择的权利,尤其在学生的提问有偏颇时,更要发挥示范作用,也要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商讨——“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之后,对自己说了什么?想对全世界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插图旁边。”另外在学生研讨时,教师又出示了周总理1974年3月26至27日的工作日程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绘的只是总理一夜的工作,其实每一天,每一个夜晚总理都是这样不辞辛苦的工作的,进而使学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得以升华。教师这样的点拨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发挥了师生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4、让学生选择令自己感动的内容进行感情朗读。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内容。在读中力求体现以下特点:读的目的性;读的层次性;读的个性化;读的指导性。读的形式也让学生自己选择:可自己读,同座对读,小组交流读,可找学习伙伴比赛读,可向全班展示读。

由于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此我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文:你认为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或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情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读一读《一月的哀思》和《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两篇文章,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一夜的工作教材分析篇五

(学生说)

生:如果说总理关心人,为什么不先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让他先回家睡觉呢?

(教师把球踢回给学生,有些学生说是刻意安排的。)

师:有些同学说,这是刻意安排的,总理是这样的人吗?

生:“我”是后来知道的,总理工作严谨,讲究先来后到。

生:新中国刚成立,总理日理万机,有许多重要文件等着总理批示。这个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个讲话稿,可能总理认为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后面。

最后,老师让学生面对总理的工作画像,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心里话。

生:辛劳啊!无奈啊!被迫啊!(满堂大惊)

生:新中国刚成立,多少事情等着总理去处理,它不这样夜以继日地处理,行吗?这不是无奈吗?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战争,国家肯定非常穷,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怎么能铺张浪费呢?这不是形势所迫吗?(如果批评学生乱说,就没有了学生精彩的发言,也许这个学生因为这一节课改变了他的一生。)

(二)以商谈的姿态开展对话阅读。

对于一个文本的阅读,每个学生总有自己喜欢的走入方式,比如有的学生喜欢从文章的结局看起,也有的学生爱挑文章中那段最精彩或者是最感兴趣的那部分看起,还有的习惯从头到尾的按部就班读,更有一类学生是先看课后的习题,然后再带着相关的问题去阅读材料的。反之,他们就会觉得极不自然。所以,对话式阅读的第一步应是师生之间商讨进入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策略应该是放手让学生有一个“前期理解”文本的过程。“前期理解”与课前预习本质区别在于,前期的整体理解阅读在时间上安排在课内而非课外,是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环节出现的;二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随时可以发生“对话”,并且这种对话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当前阅读状态的了解与把握,可为下一步的开展深入对话奠定基础。由于阅读视界及生活经验的不同,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及体验是无法齐步划一的。这就需要师生之间在阅读的过程中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与交流,商谈与沟通。关于阅读材料背景知识的,关于某词语某句子理解的,关于文章思想内涵的,关于朗读的方式,关于欣赏的视角,都可以在相互商谈中讨论并取得共识。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对这个句子的“探”字学生有多种的理解:有学生认为 “探”体现了人多而挤,与上文的“挤”相照应;也有学生认为“探”字表现出了这对青年夫妇想多看一眼总理灵车的心理,因为如果是“直”着身子平视则灵车在眼前一晃而过了,而“探着身子张望”却能较长时间地看到总理的灵车,因此从“探”字可以看出他们对总理的爱戴与敬重;第三者认为“探”字写出了这对青年夫妇急切想看到总理的焦急心理。可以肯定,这三种理解都是合乎情理的,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之间完全可以借助对话、商讨的方式促进相互的认可及接纳对方的观点。假若要使教学活动中的“对话”能更充分、深刻,那么就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的理解或阐释,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为何有这样的理解,这种对话才是真切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