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武侯祠名对 武侯祠导游词(优质8篇)

2023年武侯祠名对 武侯祠导游词(优质8篇)

ID:3940844

时间:2023-09-30 04:19:58

上传者:影墨 2023年武侯祠名对 武侯祠导游词(优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武侯祠名对篇一

各位游客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佳佳,欢迎大家到武侯祠观光游览!

武侯祠位于南阳市西郊卧龙岗,南阳武侯祠,有名诸葛草庐,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留下的故址,当年刘皇叔三顾之处,也是历代人们瞻仰和祭拜诸葛亮的地方。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武侯祠的入口,大家看这座千古人龙石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遍体布满雕饰,千古人龙的意思是指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隐喻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殿内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它纶巾羽扇,风度庄严。左边是他的长子诸葛瞻,右边是它的长孙诸葛尚。殿堂的檐下、柱上挂满了历代名人骚客的对联和碑额,这些碑额无不充满世人对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好了,下面是游客们自由参观时间,请大家注意,不要乱刻乱画,乱扔垃圾,妥善保管好自己携带的物品,集合的时间是十一时,集合的地点是武侯祠门前。祝大家参观愉快。

武侯祠名对篇二

南阳武侯祠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建于明朝时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纪念南阳的著名历史人物、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诸葛亮而兴建的。我近期到南阳旅游,特别来到武侯祠,了解和感受这里所蕴含的人文历史和文化。

第一段:历史的沉淀

南阳武侯祠历经了500多年的风雨,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幻,因此更加凸显了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进入这座祠堂,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气息,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三国时期。在这里,能够听到古人的心声,感知历史的宏大和悲壮。南阳武侯祠是一个连接历史和现实的桥梁,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回顾历史、体味文化、感受民俗,也能够领略到现代社会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二段:文化的传承

南阳武侯祠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武侯祠内的文物,既包括对诸葛亮先生的传承记录,也包括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其他珍品,充分反映了多个历史时期的风俗习惯和艺术特别是工艺技术发展的重大变革。在这里,我们能够了解到历史文化的演变,并且还能够体验到当时的民俗风情,以及了解不同时期的工艺产物、美术作品等文化精华。这些都是让人深思的,令人心生敬意。

第三段:建筑的艺术

南阳武侯祠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的建筑采用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法则和工艺技术,融合了多个文化地区的建筑艺术风格。武侯祠的建筑虽然历尽千年风雨,但依然漂亮、精致、庄严。入祠内,可见到众多的琉璃、石雕、木雕等工艺品,其中以琉璃为主,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再次印证了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武侯祠的建筑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艺术精髓,在推进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向着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四段:环境的美好

南阳武侯祠不仅是一座古建筑,同时也是一个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被各种古树围绕,景色怡人,真是一个优美的天然公园。据说,这里蕴藏着龙脉,是一个能够给人带来好运的地方,因此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和信徒的前来。祠堂内外的自然环境都很美丽,值得仔细品味。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天地的造物之美、人文的愉悦之美,并且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五段:思考的启示

南阳武侯祠给我们带来了关于人文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演变,还能够由此启迪我们的生活智慧。武侯祠所蕴含的智慧和理念,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历史的沉淀中,获取到自己创新精神的源泉,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消除文化的边界,走向思想的一致。总之,南阳武侯祠是一座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地方,它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空间。

武侯祠名对篇三

各位游客:

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佳佳,欢迎大家到武侯祠观光游览!

武侯祠位于南阳市西郊卧龙岗,南阳武侯祠,有名诸葛草庐,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留下的故址,当年刘皇叔三顾之处,也是历代人们瞻仰和祭拜诸葛亮的地方。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武侯祠的入口,大家看这座千古人龙石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遍体布满雕饰,千古人龙的意思是指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隐喻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殿内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它纶巾羽扇,风度庄严。左边是他的长子诸葛瞻,右边是它的长孙诸葛尚。殿堂的檐下、柱上挂满了历代名人骚客的对联和碑额,这些碑额无不充满世人对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好了,下面是游客们自由参观时间,请大家注意,不要乱刻乱画,乱扔垃圾,妥善保管好自己携带的物品,集合的时间是十一时,集合的地点是武侯祠门前。祝大家参观愉快。

武侯祠名对篇四

南阳武侯祠是中国十大名人祠之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境内。作为一位历史爱好者,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古老祠堂。通过参观武侯祠,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找到了自己提升个人修养的新动力。

首先,进入武侯祠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磅礴的牌坊。牌坊上刻着“武侯祠”的字样,展示出了南阳武侯祠的崇高地位。进入牌坊,便是修身处,这是一个供奉诸葛亮雕像的地方。站在诸葛亮面前,我不禁被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深深吸引住了。这双眼睛仿佛充满着智慧和坚毅,让我对他的为人和才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参观武侯祠的第二个区域,我了解到了诸葛亮的求学之路。在这个区域,我看到了诸葛亮在读书的时候画的一幅幅山水画。这些画作画风清雅,墨色淋漓,同时又透露出诸葛亮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了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有着卓越才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文化人。

继续参观,我来到了武侯祠的第三个区域,这里是举孝之处。诸葛亮在位的三年里,就像是一位慈父般关怀百姓,执政为民,树立了一个完整的孝道形象。在这个区域,我看到了一座座石碑,上面刻着诸葛亮的举孝事迹。这些事迹涉及到了他治理国家、惠民政策等各个方面,使我深感自己还需要做很多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儿子。

最后,我参观了武侯祠的最后一个区域,这里是忠心之地。诸葛亮以忠诚著称于世,他忠于国家、忠于君主,甚至在死后仍然为君主尽忠。在这个区域,我看到了诸葛亮的铜像和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他忠于国家的事迹。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忠诚的力量,同时也明白了忠诚是一个人品质的象征。

参观了南阳武侯祠后,我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诸葛亮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胸怀胜于山川,他的道德胜于天地。他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影响着后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通过亲身参观和体验,我深刻体会到了诸葛亮所代表的文化底蕴和他对人民的爱。这不仅仅是一次参观,更是对自己修养的一次反思和提升。我将牢记诸葛亮的豪情壮志和崇高品德,努力做一个忠诚、孝顺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武侯祠名对篇五

武侯祠,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几篇关于武侯祠的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各位游客们那里是诸葛亮殿。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即“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之后治蜀要深思”。联文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

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之后治理四川的人从中汲取教益。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学,胸怀大志,得“卧龙”的美称。经刘备三顾之请,出山铺佐刘备,建立蜀汉;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20多年;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繁荣。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辟,仓廪充实,到处是升平景象。由于过度辛劳,他54岁时,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

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爱民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十分敬重。于是,人们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少数民族古代的炊具,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之后铜鼓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因此,又称为诸葛鼓。(lz13)

在殿外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张爱萍、方毅、周谷成、楚图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三义庙:(幸福签名)

出诸葛亮殿往后,就是三义庙。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三义庙本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1997年迁建于此。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将原建筑构件编号拆下,运至新址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恢复重建的三义庙巍峨耸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 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资料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打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

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0xx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同时下葬的还有后主刘禅的母亲甘夫人。20xx年后,刘备的另一位夫人吴夫人穆皇后去世,也葬于此。此墓距今1700多年,没有发现被盗,墓中状况不详。

在唐代段成式所作的《酉阳杂俎》中曾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刘备惠陵,当他们进入墓室后,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一人下棋,十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嘴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

出刘备墓照壁,就来到新建的“三国文化陈列”展区。该展区由展厅和外环境两部分组成。外环境神兽天禄、辟邪、汉宫残柱、兵争社稷、残壁石刻明杨慎《临江仙》、石刻序言等组成。展厅内分五个展区,分别是战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撷英、流风遗韵等。共展出文物、资料、图片数百件。资料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形象直观,集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很值得细观。

看完陈列,顺道还可去“听鹂馆”参观。那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里面的盆景值得观赏,临时举办的各种展出也很有文化品味。

武侯祠名对篇六

三绝碑: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状况;明碑着重说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认为他是历史上唯一兼有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的历史人物。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冕冠,身着黄袍,手捧玉圭,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之后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0xx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蜀汉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白面,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玉笏,一付帝王打扮。

关羽(?―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阳,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那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西偏殿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像貌威猛而有生气。张飞(?―221),字益德。《三国演义》称“翼德”。他早年追随刘备打天下,勇猛善战,是三国时代的一员虎将。刘备在当阳长阪坡被曹操打败,张飞领20多人在后面阻击。曹兵来时,他立马横枪站在桥头,大吼一声。说: “我是张益德,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居然不敢过桥。民间传说他的吼声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河水也为之倒流。张飞常常无故鞭打部下,因此被部将张达、范强暗害。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尊君子而不恤小人”。他不关心群众,不尊重下级,也遭到失败。

武侯祠名对篇七

南阳武侯祠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该祠始建于汉武帝时期,用来祭祀蜀汉名将诸葛亮,后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珍贵遗址。南阳武侯祠是中国古代名将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二段:游览南阳武侯祠的感受

我游览南阳武侯祠的时候,首先感受到了古建筑的庄严和美。整个场区内古色古香,充满着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在门口我看到了诸葛亮铜像,他俊美的面容,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为逼真。一进入大殿,我便被那气势恢宏的“三顾茅庐图”吸引住了。周围供奉的文物像是在向我讲述了一个个历史典故。在这里漫步,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第三段:南阳武侯祠的文化沉淀

南阳武侯祠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一处瑰宝,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沉淀。每一处文物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其中,顾恺之仿品中的《洛神赋图》,曾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被赋予了至高的艺术价值。还有《伏波山景图》、《禹贡图》等精美的文物,更是代表着中国古代艺术的顶峰。

第四段:南阳武侯祠的宗教意义

南阳武侯祠具有极其重要的宗教意义,其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来仍被世人传诵。它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一个有证无疑的象征,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许多游客前来参观,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之情,也是活生生地承传着中华大地上的龙脉。

第五段:结论

南阳武侯祠是中国文化的珍宝之一,通过游览武侯祠,不仅能够领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气度。武侯祠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希望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南阳武侯祠,承袭历史文化的珍贵,强化民族凝聚力,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和文化价值观。

武侯祠名对篇八

尊敬的各位游客们:

那里是诸葛亮殿。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即“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之后治蜀要深思”。联文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

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之后治理四川的人从中汲取教益。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学,胸怀大志,得“卧龙”的美称。经刘备三顾之请,出山铺佐刘备,建立蜀汉;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20多年;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繁荣。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辟,仓廪充实,到处是升平景象。由于过度辛劳,他54岁时,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

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爱民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好事,他死之后,人们十分的怀念他,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十分敬重。于是,人们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少数民族古代的炊具,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之后铜鼓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所以,又称为诸葛鼓。

在殿外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张爱萍、方毅、周谷成、楚图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三义庙:

出诸葛亮殿往后,就是三义庙。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三义庙本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1997年迁建于此。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将原建筑构件编号拆下,运至新址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恢复重建的三义庙巍峨耸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资料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打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

出了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过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3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同时下葬的还有后主刘禅的母亲甘夫人。20年后,刘备的另一位夫人吴夫人穆皇后去世,也葬于此。此墓距今1700多年,没有发现被盗,墓中状况不详。

在唐代段成式所作的《酉阳杂俎》中曾经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刘备惠陵,当他们进入墓室后,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一人下棋,十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嘴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

出了刘备墓照壁,就来到新建的“三国文化陈列”展区。该展区由展厅和外环境两部分组成。外环境神兽天禄、辟邪、汉宫残柱、兵争社稷、残壁石刻明杨慎《临江仙》、石刻序言等组成。展厅内分五个展区,分别是战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撷英、流风遗韵等。共展出文物、资料、图片数百件。资料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形象直观,集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很值得细观。

看完陈列,顺道还可以去“听鹂馆”参观。那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里面的盆景值得观赏,临时举办的各种展出也很有文化品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