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导游词(汇总5篇)

锦溪导游词(汇总5篇)

ID:3962890

时间:2023-09-30 17:29:31

上传者:GZ才子 锦溪导游词(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锦溪导游词篇一

其实,在江南水乡至今仍保留有许许多多的古朴秀美、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水乡古镇,有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少女。这些小镇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却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有的只是那些往来的小船和小桥下恍惚斑驳的人影,锦溪就是这样一个古镇。沈从文曾把锦溪喻为睡梦中的少女。锦溪镇志上记: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水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名锦溪。于是遥想:锦溪一定是手拿丝绣团扇,躲在深闺中的江南女子模样吧?那我一定要去看看她了!未进镇里,我先被那一池湖光波影所吸引。长廊卧波,初秋的锦溪整个的睡在水之上。

傍晚时分,微风、夕阳静静地点染锦溪的青瓦白墙,游客在静静地离开,而锦溪的人们还是悠闲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来的游人只是路过他们家门前的过客,或许也是他们眼里的一道风景线。

锦溪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锦溪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锦溪位于苏州市昆山市,东邻上海,西接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23公里处,东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西与苏州市吴中区为邻。全镇占地面积90.69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6平方公里。锦溪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北有沪宁铁路,312国道,沪宁高速,南有318国道,沪青平高速,昆山南北交通主干道在此过境。风景名胜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星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

桥有九柱十孔,全长52米,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古董馆古董馆系苏州薛仁生先生古玩收藏品陈列馆。在36座桥中,锦溪最有名的有8座。它们是天水桥、太平桥、十眼桥、锦溪中和双桥、众安桥、溥济桥、普庆桥、里和桥。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在锦溪的砖瓦博物馆中,除了各种各样的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最佳旅游时间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

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历史文化锦溪得名于一条古老的河流,小溪穿过古镇,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志载,南宋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孝宗帝及宠妃陈氏途径于此,因陈妃深爱锦溪美景,恋不忍离。后陈妃病殁,水葬于锦溪五保湖中,孝宗帝亦将锦溪改名为陈墓,长达840年之久,1992年10月8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锦溪原名。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隅,距古镇周庄8公里锦溪。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30年。1993年,恢复锦溪古名。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如今,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仍然以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传说,全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都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已故大师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殒地。史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赵昚宠妃因病殁水葬锦溪五保湖中,为怀念陈妃,孝宗赵昚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00余年。

锦溪,亦自古为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特别是明人沈周、高启、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等辈都为之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锦溪,因溪得名,湖荡密布,古桥联袂。有着“36座桥,72只窑”美丽传说的古镇,桥梁密度,举世罕见,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就有古桥36座,而且大多数古桥保存完好,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

这些年,锦溪古镇又坚持走“旅游兴镇”之路,定位于“文化旅游”,在挖掘古镇自然景观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建设中,努力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旅游品牌。如今,古镇众多的民间收藏的博物馆已经在周边水乡古镇中真正脱颖而出。“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因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功史文物价值而堪称“国内之最”,“紫砂馆”精集了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的提梁壶,清代蜚声海内外的“曼生十八壶”以及当代世界工艺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器。还有古镇的“古董馆”、“张省美术馆”、“锦溪杰出人物馆”、“柿园”、“金石人家”、“马若特泥禅坊”、“中国锦溪宣卷艺术馆”等都深受了各地旅游界人士的喜爱和高度赞誉。

家居中原,相对江南人来说,我就是一个地道的北方人。北方人对江南的想象,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神秘色彩。坐在旅游大巴上,看到沿途一晃而过的南国景色:满眼的河湖交错、水网纵横、鱼塘遍布,给人一个总体印象就是水,水!水!!

遥想今日目的地——锦溪。她此刻就象一个披着面纱的女郎俏立于烟雨蒙蒙的白石桥边在对着我们这群从未谋面的北人遥遥招手。进入古镇,远远就见一条长长的仿古长廊横亘于湖面上,大红的灯笼一路悬于廊檐,给水乡涂抹了一缕鲜活的色彩。特有的江南园林风味一下子抓着了游客的心,人们纷纷拍照留影。我们沿着弯曲的石桥一路向她走进。她很安静,依然沉浸在一千多年的静谧中,没有一丝那种过度开发的风尘味。掀开她的历史面纱。

据志载,这里“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晖尽撒江面,灿若锦带,故名锦溪……”相传南宋孝宗宠妃陈妃为避战乱,来到这个美丽的江南水乡。来到这里,她就再也舍不得离开了,死后她就永远地留在了此地,在五保湖中的小岛有她安息的地方——陈墓。锦溪长期以来也被当地百姓称为陈墓,一直到九十年代古镇开发后,才正名为锦溪。我们弯腰入坐于水乡特有的乌蓬船,伴随着船娘手中摇撸的吱嘎声,我们居然也象游鱼般穿行在有着四千余母水面的五保湖上了。只不过走的是旅游线路,先围着湖中岛——陈墓转了一圈,然后向着水巷深处驶去。

古镇的老街很窄。我站在古道上,与南来北往的游客摩肩而过。为着梦中的水乡,今天,大家汇集在了这里,共同领略这旖旎的水乡风光。“守侯千年,只为今生与你檫肩而过”这种机缘是多么难得啊,而着一切皆因水乡才有的,她是如此的宝贵,要好好珍惜啊。两旁的老铺一家挨着一家,中间间或也有民居。导游说这里住着原住民,看来不假。小小的铺面展示着民间的收藏:奇石、根雕、古董、钱币、古砖瓦。

更多的则是糕点铺、茶馆,摆着土特产:五香毛豆、袜底饼、酱汁肉、各式南点。

刺激着游人的购买欲、食欲。我吃着酥酥的热热的袜底饼前行,眼光在两旁的铺面上忙乱的游移。在街角,看到一衣着简朴的老人在卖刚从湖中打捞出的水红菱,禁不住停下来问价,一问才1.5元/斤,我都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景区里的物价大家也都知道,这里并未象别的热点景区那样商业化。我装了一袋让老人给我称2斤,他提着称一再的添加,常与菜场小贩打交道的同伴一眼看出,老人是不会缺称的。有几个游客乘机尝而不买,老人也默不做声。我对锦溪的印象因淳朴的老人而一下子改观,再也不抱怨导游未把我们领到声明远播的水乡周庄了。可惜我们是跟团游,不象自助游那么自在,未能在那临水民居小客栈慢慢领会“人家尽枕河”的江南风韵。中午我们品尝到了在老街买的据说是沈万三家传的酱汁肉,那红烧的肘子、猪蹄与北方的最大区别是甜,甜香中除尽了肉类的别味。而此时,我不禁又怀念起那甜香不腻的酱汁肉来。想起了回味悠长的酱汁肉,想起了卖菱老人,想起了碧波荡漾、莲叶田田的湖水,还有那种细腻的水乡特有的静瑟。

锦溪导游词篇三

俗称北观音桥,南北走向跨于油车港上,桥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由郭子敬出资建造,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现存的天水桥是单孔拱桥,除桥拱为青石质地外,其余由花岗石构成。桥长17.2米、宽2.7米、净跨6米、矢高3.1米。此处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荫如盖,长桥如虹,拱桥如弯弯满月,怡静淡雅,如诗如画。桥的东西两侧分别刻有两联:“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原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通神道院

通神道院原名“天庆观”,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历代曾扩建,今存东岳殿及山门,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通神道院原属长洲县地界,与昆山县福城圩的莲池禅院一溪相隔,南北遥峙。南宋时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时增建正山门,至明清时已有中岳殿、雷神殿、关帝殿、玉皇殿、文昌阁、斗姥阁等建筑,造型与规模均与苏州“玄妙观”相同。

普庆桥

普庆桥又名俞家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间重修。桥为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跨于市河上。桥长18.5米,宽2.8米,净跨6米,矢高3.75米,保存基本完整。有桥联“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之句。2005年12月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建筑。

里和桥

此桥又称南塘桥、南观音桥。建于南宋,坐落在古莲池西侧的三图河上,为明代“锦溪八景”之一,“古井风亭”所在地,如今的南塘桥沧桑斑驳,桥畔民居临水而筑,吊脚阁楼,粉墙蠡窗,古韵犹在。西面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苍劲蓊郁,香气四溢,博得不少游人的赞叹。桥东亲水廊棚内则听朱椅间陈,游客疲累,假此小憩,静听河中游船上飘出的江南丝竹,真亦有宠辱皆忘之乐。桥畔有宋井一口,风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有诗称赞:“改邑何妨旧井存,苔花剪剪石栏春。辘轳声里千年泽,不是邮亭阅古人。”

十眼长桥

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十眼桥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架于坟塘港至五保湖口,南北走向。桥长52米、宽2.8米、高3米,主孔跨度3.5米。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星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桥有九柱十孔,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建国后,几经修缮,现保存良好。

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位于锦溪镇南首五保湖畔,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5111m2,建筑总面积1400m2。乾隆《陈墓镇志》载:“宋孝宗南巡葬陈妃于此,构是院,命僧守之。”

莲池禅院为一座朝背庙宇,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鼎新,殿堂、廊庑次第告成,计有弥勒、三世、大悲、观音等殿,傍添斗坛、方丈、三官堂、鹤来轩、藏经楼等处。寺外筑长堤开巨沼,又改名为“阿律寺”。乾隆三十二年,殿宇俱为风阵所毁。客堂、山门片瓦无存。僧人及乡里竭力募化,修葺了正殿、方丈殿,重建了客堂和山门。顺治十六年主持道忞应诏入都,被圣上赐号为“弘觉禅师”。

文星阁

文星阁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古莲池畔。始建于明朝,为三层楼阁式建筑,砖木方形结构,飞檐翘角,高15.6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历史上曾几经修葺。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阁俗名“文昌阁”,又称“片云阁”,原在通神道院内,历来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风灾大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莲池院,并立“重建文昌阁记”碑嵌于内墙。移建后的文昌阁,高15.6米,四面三层,登浮屠状。阁前有石台,上有石栏,东南堤埂种植杨柳,西有宝阁岑楼,并缀以琴堂、莲舫、惜字会。内有两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像拓片。登阁远眺,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白鸥翔集,可谓美景如画。

锦溪导游词篇四

恼一扫而空!

抹浓妆总相宜”。

锦溪的生命是水做的,锦溪最引人入胜的也是湖光水色。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锦溪全镇共有大小湖泊16个,河道238条。细水蜿蜒,静默地流过镇上人家的窗前;水巷两边的绿树,在风中轻摆枝柳,映衬着座座灰白古石桥,加上远近的石驳、河埠、青瓦、红柱、“美人靠”,就像进入画境一般。

古到今,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等镌刻精细,历历在目。

锦溪导游词篇五

锦溪位于苏州市昆山市,东邻上海,西接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苏州锦溪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23公里处,东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西与苏州市吴中区为邻。全镇占地面积90.69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6平方公里。锦溪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北有沪宁铁路,312国道,沪宁高速,南有318国道,沪青平高速,昆山南北交通主干道在此过境。风景名胜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星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

桥有九柱十孔,全长52米,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 古董馆 古董馆系苏州薛仁生先生古玩收藏品陈列馆。在36座桥中,锦溪最有名的有8座。它们是天水桥、太平桥、十眼桥、锦溪中和双桥、众安桥、溥济桥、普庆桥、里和桥。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在锦溪的砖瓦博物馆中,除了各种各样的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最佳旅游时间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

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历史文化锦溪得名于一条古老的河流,小溪穿过古镇,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志载,南宋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孝宗帝及宠妃陈氏途径于此,因陈妃深爱锦溪美景,恋不忍离。后陈妃病殁,水葬于锦溪五保湖中,孝宗帝亦将锦溪改名为陈墓,长达840年之久,1992年10月8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锦溪原名。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隅,距古镇周庄8公里锦溪。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30年。1993年,恢复锦溪古名。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如今,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仍然以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传说,全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都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已故大师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殒地。史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赵昚宠妃因病殁水葬锦溪五保湖中,为怀念陈妃,孝宗赵昚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00余年。

锦溪,亦自古为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特别是明人沈周、高启、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等辈都为之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锦溪,因溪得名,湖荡密布,古桥联袂。有着“36座桥,72只窑”美丽传说的古镇,桥梁密度,举世罕见,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就有古桥36座,而且大多数古桥保存完好,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

这些年,锦溪古镇又坚持走“旅游兴镇”之路,定位于“文化旅游”,在挖掘古镇自然景观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建设中,努力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旅游品牌。如今,古镇众多的民间收藏的博物馆已经在周边水乡古镇中真正脱颖而出。“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因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功史文物价值而堪称“国内之最”,“紫砂馆”精集了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的提梁壶,清代蜚声海内外的“曼生十八壶”以及当代世界工艺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器。还有古镇的“古董馆”、“张省美术馆”、“锦溪杰出人物馆”、“柿园”、“金石人家”、“马若特泥禅坊”、“中国锦溪宣卷艺术馆”等都深受了各地旅游界人士的喜爱和高度赞誉。

家居中原,相对江南人来说,我就是一个地道的北方人。北方人对江南的想象,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神秘色彩。坐在旅游大巴上,看到沿途一晃而过的南国景色:满眼的河湖交错、水网纵横、鱼塘遍布,给人一个总体印象就是水,水!水!!

遥想今日目的地——锦溪。她此刻就象一个披着面纱的女郎俏立于烟雨蒙蒙的白石桥边在对着我们这群从未谋面的北人遥遥招手。进入古镇,远远就见一条长长的仿古长廊横亘于湖面上,大红的灯笼一路悬于廊檐,给水乡涂抹了一缕鲜活的色彩。特有的江南园林风味一下子抓着了游客的心,人们纷纷拍照留影。我们沿着弯曲的石桥一路向她走进。她很安静,依然沉浸在一千多年的静谧中,没有一丝那种过度开发的风尘味。掀开她的历史面纱。

据志载,这里“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晖尽撒江面,灿若锦带,故名锦溪。。。。。。”相传南宋孝宗宠妃陈妃为避战乱,来到这个美丽的江南水乡。来到这里,她就再也舍不得离开了,死后她就永远地留在了此地,在五保湖中的小岛有她安息的地方——陈墓。锦溪长期以来也被当地百姓称为陈墓,一直到九十年代古镇开发后,才正名为锦溪。我们弯腰入坐于水乡特有的乌蓬船,伴随着船娘手中摇撸的吱嘎声,我们居然也象游鱼般穿行在有着四千余母水面的五保湖上了。只不过走的是旅游线路,先围着湖中岛——陈墓转了一圈,然后向着水巷深处驶去。

一个充满感伤与忧郁的地方。

古镇的老街很窄。我站在古道上,与南来北往的游客摩肩而过。为着梦中的水乡,今天,大家汇集在了这里,共同领略这旖旎的水乡风光。“守侯千年,只为今生与你檫肩而过”这种机缘是多么难得啊,而着一切皆因水乡才有的,她是如此的宝贵,要好好珍惜啊。两旁的老铺一家挨着一家,中间间或也有民居。导游说这里住着原住民,看来不假。小小的铺面展示着民间的收藏:奇石、根雕、古董、钱币、古砖瓦。

更多的则是糕点铺、茶馆,摆着土特产:五香毛豆、袜底饼、酱汁肉、各式南点。

刺激着游人的购买欲、食欲。我吃着酥酥的热热的袜底饼前行,眼光在两旁的铺面上忙乱的游移。在街角,看到一衣着简朴的老人在卖刚从湖中打捞出的水红菱,禁不住停下来问价,一问才1。5元/斤,我都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景区里的物价大家也都知道,这里并未象别的热点景区那样商业化。我装了一袋让老人给我称2斤,他提着称一再的添加,常与菜场小贩打交道的同伴一眼看出,老人是不会缺称的。有几个游客乘机尝而不买,老人也默不做声。我对锦溪的印象因淳朴的老人而一下子改观,再也不抱怨导游未把我们领到声明远播的水乡周庄了。可惜我们是跟团游,不象自助游那么自在,未能在那临水民居小客栈慢慢领会“人家尽枕河”的江南风韵。中午我们品尝到了在老街买的据说是沈万三家传的酱汁肉,那红烧的肘子、猪蹄与北方的最大区别是甜,甜香中除尽了肉类的别味。而此时,我不禁又怀念起那甜香不腻的酱汁肉来。想起了回味悠长的酱汁肉,想起了卖菱老人,想起了碧波荡漾、莲叶田田的湖水,还有那种细腻的水乡特有的静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