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武陵春教学设计一等奖 武陵春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3年武陵春教学设计一等奖 武陵春教学设计(精选5篇)

ID:4014017

时间:2023-10-01 15:39:34

上传者:温柔雨 2023年武陵春教学设计一等奖 武陵春教学设计(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武陵春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教材分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习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让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武陵春――愁国破家亡之恨

丈夫痛死之苦船载不动(夸张、比喻)

文物散失之痛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到位?有多少还存在差距(小组做统计)2、与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愁表现在几个方面能否回答完全或者更多(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3、作者运用的哪些方法来表现这种愁(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4、通过统计结果由小组内部消化不完整原因是什么,并相互交流,做出总结。

教学反思九年级学生已经对词这个概念掌握比较到位,对词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了解比较透彻,通过作者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的了解,更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给作者造成的痛苦学生通过积极探讨表现出对当时代发生这种现象在一个女人身上的体现的愁,意境的挖掘比较深入,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痛和悲。基本能掌握本课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但是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联系时代背景看问题,思想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悲愁无法完全掌握作者为什么出现这种心境,通过老师的指点后才能疏通,但是对时代背景还是有很大不解。这个也许与我们现时代大环境较之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的空间差异造成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因此觉得在授课当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把社会时代风貌特点贯穿给学生,因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困惑,所以在今后讲授诗词的过程中应该都传授点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特点及知识,这样学生理解诗词也许会更加顺手。

武陵春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目标:

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掌握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

过程:

一、课前游戏:

文字游戏(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二、对联引入:

这枝女儿花是谁呢?李清照以她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独树一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李清照。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清照的《武陵春》,请同学们看到你手中的课文。

三、解析题目:

“武陵春”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吗?(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四、抛出方法

五、自主诵读

目标:读正确、读通顺、读连贯

读得层次分明、有急有缓

首先,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诗歌,如果遇到疑难的字词,请在原文中圈出来。

——听读诗歌:

1、请同学们将刚才圈出的疑难的字词的读音批注出来。

2、用斜线划分出诗句的节奏。

——学生范读(重点:节奏的划分)

——全班齐读

——尝试吟读:放慢速度来读(自主读)

——教师范读

——再次齐读

六、同桌译读

过渡:读准了字音,读清了节奏,这只是表面上的,同学们还得深入下去,读懂内容,读出画面来。

——同桌互译,请学生来演示。

——学生齐读上片,教师译。

——思考:老师的译与同学们的译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呢?(添加了自己的想象,语言更丰富)

——更高层次的译读:绘读

——学生再次译读下片

七、小组品读

过渡:读懂了内容,读出了画面,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下去,读透诗歌的情感,与作者达成默契。

——单元导读:词五首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心境和情趣,反复诵读,你将跨越时空的界限,和古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品读诗歌,这首词集中表现了李清照什么样的情感?

这种情感从何而来?词中有句话隐含了原因,你能找到吗?

——除了丈夫去世以外,实际上,还有其他的原因,请同学们来看一段链接材料。

你还发现了什么?(板书原因)

——课后“研讨与练习”:小组探究(板书方式:借景抒情、细节描写、化虚为实)

词人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和通过细节描写抒情的方法,如词中写到了“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画面和“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这两个具体的外在行为。“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词人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她转而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做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哀愁连船也承载不动,这是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

——内容小结

——对比阅读:《如梦令》

八、自主背读

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九、课堂小结(方法总结)

武陵春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武陵春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1、反复诵读,锻炼学生诗词诵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反复诵读、品析字词、对比、联想、想像等方法赏析诗词。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情诵读,品词赏句,理解词人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想用中国传统的方式送给大家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大家猜这幅对联中“女儿花”指的是谁?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她就是人们喜欢的,被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课件出示图片)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以超群的才华凭借存世的70多篇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李清照的名字来命名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这是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来命名天体,这极大的荣耀,也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旷世才女,学习她的一首词《武陵春》。(请同学板书课题并评价)

二、朗读诗词感知形象

1、学习诗歌,诵读使我们的必经之路,老师首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重音、感情色彩。

2、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读优美的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下面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注意轻重缓急,高低升降,读出情感。)

追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感情,用词中的哪一个词语来表达?

引导学生抓词眼“愁”(板书)

4、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来练读,选择一种方式来展示。学生小组互读,并展示,师生评价。

(明确词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哀愁的老妇人的形象)

三、品词赏句体会情感

1、一问清照,你因何而愁?

结合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理解词人哀愁的原因?

(学生发言,师生交流,结合背景重点理解“人非”,穿插背景资料,理解词人过去的美好生活消失之后的愁苦之情,抓“倦梳头”、“泪先流”两个动作进一步体会词人情感。)

2、二问清照,你见何生愁?

结合词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理解词人见何景而生愁?

(引导抓住“风”“尘土”“落花”等意象描述词句所描绘的景象。结合结合词人早期作品《如梦令》对比理解,景物依旧,看景之人心情全非的愁苦之情)

4、女生齐读上阙,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5、三问清照,你如何排愁?

结合词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理解词人准备如何排解满腹愁思。(引导抓住“闻说”、“也拟”、“泛轻舟”体会词人欣喜的心理)

6、四问清照,你为何不去解愁?

结合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理解词人为何不去解愁情?

(理解李清照化无形的“愁”为有形的物,语意新奇、想象奇特,引导学生结合古人写“愁”佳句,对比品味该句的妙处。)

7、男生诵读下阕,请男生齐读下阙,要读出感情的起伏和愁的分量。

8、全体深情诵读这首词。

五、联读欣赏清照其他词作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代表作品(课件出示)。

六、分享感受

1、学了《武陵春》,了解了李清照你想说些什么,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2、师生深情诵读《永远的李清照》。

七、课堂小结

学法小结(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品析字句、联想,想象、对比……)

多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传承传统文化

八、板书设计:

武陵春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一、导入:

漫步在古典文学的词苑中,我们常常会被感动,被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多彩的感情,幽远深邃的意境,含蓄精炼的语言所感动;那每一首词,就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山水画,一曲优美动听的歌,一腔沸腾涌动的情……让我们赞叹不已,流连忘返。而李清照,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音乐《武陵春》。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思考《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

4、指名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愁”(板书)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2、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

[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是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齐读上阙

张瑞

[《武陵春》教学设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