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观刈麦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观刈麦说课稿(优秀9篇)

2023年观刈麦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观刈麦说课稿(优秀9篇)

ID:4020395

时间:2023-10-01 17:38:29

上传者:薇儿 2023年观刈麦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观刈麦说课稿(优秀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刈麦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篇一

《观刈麦》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反映农民疾苦而写的一首叙事诗。他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把叙事与心理描写融为一体,手法高妙。随之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作者触景生情,将农民的辛劳贫苦和自己对比,表达出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实现了叙事与抒情高度统一。文章语言通俗生动,构思精巧缜密。编者将其安排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诗词拔萃单元,主要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艺术才华,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的教学应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的艺术。我认为要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应该从诗歌的音韵、所展现的画面、意境、情感等方面切入。这样才能使学生动听,动情,动心,达到欣赏的目的。基于此,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诵读课文,理解诗中场面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过程和方法:初读赏音韵,再读品语言,三读悟情感。以读引领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其中把理解场面描写的妙处定为本课的重点,把理解农民复杂矛盾的心情定为本课的难点,以诗句的赏析作为突破重难点的切入点。

1、学法分析:由于七年级的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文本距离现在城市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贫困,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去理解感悟(农民长时间弯腰低头割麦,虽已力尽却不愿休息,为了抢收,把疲劳和炎热置之度外,可即便这样,收来的粮食还不一定够交税,今日的拾麦者不就是昨日割麦的农民吗?这样启发引导,)学生易于接受。于漪老师曾说: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因而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吟诵,鼓励他们互帮互学多层次阅读品味,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2、教法分析: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的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为了传递这种美,我采用了互动式对话教学法,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品味本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教学中我设计了自主读悟,交流互动,拓展延伸,以读促写等方法,并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很少有下田劳动的体会,所以我先播放梁衡《夏》中对五月麦收描写的片段朗诵和农民麦收视频。让学生对农民的辛苦忙碌有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释题。检查学生对重要字词的掌握,培养学生自觉预习,查找工具书的好习惯,随之请学生简介作者作品,此环节便于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在积累文学常识的同时,学生很自然地产生疑问:白居易观刈麦观看到的场面是怎样的?从而带着疑问去朗读课文,激趣生疑,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初读课文,品音韵

老师范读课文,课件展示:字正腔圆,读出感情,辅之以技巧。然后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确定诗的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和速度。随后指名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听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此环节的设置在于引导学生品味是个的音韵美,同时突出阅读行为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的阅读习惯。

4、再读课文,赏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句式“我最欣赏(词),因为”或者“读了(诗句),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说话。

教师点评小结,追问丁壮割麦和贫妇拾麦是最能触动我们的两个画面,你认为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苦的根源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问题的设置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话说,基础好的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感悟。此环节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联想和想象,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赏析语言中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5、三读课文,悟情感

面对此情此景,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等事务的作者又有什么感触?请写出作者的心理活动。诗中人物的悲苦,作者内心的苦涩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课文。诗中人物苦,诗外农民又如何呢?课件展示梅尧臣的《陶土》、李绅的《悯农》、张俞的《蚕妇》、白居易的《卖炭翁》片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说一说诗中人的命运。此设计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诗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回应导语,同时写炎热五月的农民麦收,同是写农民的辛勤忙碌,农民劳动时心情一样吗?作者抒发的感情相同吗?由此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6、布置作业

背诵《观刈麦》,并将本诗改写成记叙文。要求采用自已人称,结合自己经验,合理想象。此题的布置希望让学生积累诗文名篇,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赏析,从整体上把握诗作的内涵,学会叙事与抒情高度统一的写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观刈麦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纠结只因这一字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那苦翻卷在暑气炎光里。

2、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朗读传达出刈麦人的心灵之声吗?

3、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读的好请介绍经验)

4、教师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刈麦者的诗句。

四、心碎只为这一句

1、刈麦人是苦的,那么诗中其他农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你觉得谁更苦?为什么?

3、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五、怎一个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别扮演贫妇和诗人:

1、以诗中字词为依据,揣摩贫妇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2、依据文本,说说你听了贫妇诉说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过本文说说你认识的白居易。

六、遥寄乐天:

材料1:2004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材料3:现在农村实行医疗保险制度,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补贴,义务教育范围的学生免除课本费。

白居易带着一颗悯农之心早已离我们远去,真想将农村这些年来的变化轻轻告诉他: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请你续写下面的诗行。

田家有闲月,五月人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粒粒饱满穗,隆隆机声响,诗人梦已圆,安息在天堂。

遥寄喜告慰,只为您诗行。

观刈麦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篇三

(2)诗中那位贫妇人的言行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残酷现实?

(3)诗的`末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7、(1)“力尽不知热”反映了刈麦者的矛盾心理,并非是他们不知热,而是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得忍着、挺着。

(2)繁重的赋税逼得一些农民失去田地,即使是有田的农民将来也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田地。

(3)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观刈麦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篇四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宴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早期讽谕诗中的佳作,为后来新乐府、泰中吟等讽谕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人在这首诗里通过看割麦这个简单情节,表现出当时农民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困苦,揭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原因 苛捐杂税的繁重,把抨击柔头直接指向横征暴敛、搜括民财、兼并土地使农民破产的封建剥削制度,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观刈麦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篇五

一、作者及背景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赏析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通过具体的描绘一户农家辛苦劳作的生活图画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表现了农民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让人们感觉到隐藏在这背后的难以诉说的辛酸。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这是在全景的衬托下的一个特写镜头——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通过这个贫妇的形象,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我们可以想象: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第四层六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不禁深感惭愧,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三、小结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1、《观刈麦》中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背景)的诗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观刈麦》中描绘了一幅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的诗句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观刈麦》中侧面表现农民劳作繁忙的句子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4、《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农民劳作繁忙辛苦的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5、《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困的诗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观刈麦》中反映统治阶级剥削残酷的诗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7、《观刈麦》中表达作者对农民深切同情和关心的诗句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观刈麦》中描绘丰收景象的诗句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观刈麦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篇六

教学任务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媒体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作者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

农桑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生:自由诵读

师:例:

幻灯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师:小结品析诗歌,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苦---------------

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

同情--------

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

幻灯2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

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仰天长叹

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

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后抓字词自由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想象自己进入了情境。由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特别活跃,积极性也补调动了,真正让学生乐学、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会将这一教学中永远的真理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的。

观刈麦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篇七

1、作者是唐代的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贫妇拾麦的目的是拾此充饥肠。揭示农民贫困穷苦食不果腹的实质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表明农民劳动生活艰辛的句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表明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丰收在望的句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e作者对农民生活艰辛和贫妇人悲惨处境的同情之心怜悯之情,自始至终洋溢于字里行间,自然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诗人最后的慨叹更引人深思。

4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悲惨艰辛的诗,请你再背默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观刈麦》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观刈麦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篇八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作者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 农桑 曾 荷 晏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生:自由诵读

师:例: 幻灯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

师:小结

品析诗歌,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

苦---------------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 幻灯2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

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仰天长叹 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 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观刈麦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篇九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观刈麦》。以下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与方法方面进行说明。

《观刈麦》是义务教育九年制教课书,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第七单元中《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篇课文是白居易的一首诗。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2反复呤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2、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质疑及相互讨论,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1、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2、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由此导入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题目解说

2、老师范读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

讲解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

4,学生有感情朗读

5,全班齐读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讲诗中的'人与事

2、由一个问题引入到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把握。

3、根据对诗的把握为诗分层。

4、感受诗人的要表达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全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