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局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为反对医保个账改革(大全5篇)

医保局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为反对医保个账改革(大全5篇)

ID:4037175

时间:2023-10-01 22:48:13

上传者:MJ笔神 医保局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为反对医保个账改革(大全5篇)

方案是指为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步骤和措施。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保局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篇一

各地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政策落地,在第一时间引发了退休人员的强烈反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为什么反对医保个账改革,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这首先与中老年人“看病多”有关。多位地方医保局人士告诉八点健闻,个账改革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退休人员,因为看病多、账户使用多,“年轻人不看病没感觉的。而老人退了休没事做,就关注退休金和医保,你突然给他减少了那肯定不愿意。”

另外,个账改革后,由于个人医保账户上的钱减少,原本可以从药店购买的药品需要通过频繁就医获得,这同时加重了患者方和医院方的负担——尤其对有基础病的老人来说。

在一位医保行业研究者看来,这的确是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时要做的就是修正和调整。“制定公共政策后,还是要尽量让利益相关者发表意见,这可能是推动改革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位地方医保局相关人士推测,公众的这一担忧或许还和当地门诊统筹定点数量,甚至是否实行了门诊统筹有关。

他所在城市门诊统筹落地已有一段时间。据他观察,为了报销,很少有老人去药店买药,“除非账户上钱太多了”。

而对于养老金多、因此从前每月划拨至个人账户的钱相对较多的退休人员来说,在改革突然降临时,眼见账户上的数额被“腰斩”,其间产生的心理落差更大。

一位北方某人口大省医保局的工作人员认为,退休人员不再需要执行个人缴费,只专注于每月划拨到个人医保账户中的统筹资金,而这一块资金“少得比较明显,至少减半”。

例如武汉,根据公开信息,在实行方案调整之前,武汉70岁以下退休人员的缴费基数是4.8%,70岁以上则是5.1%;而在调整后,计入标准为2021年基本养老金的水平的2.5%。

一位医保行业研究人员表示,“武汉确实取了一个平均值,这对平均(个人账户资金资金)高一点的人来说影响挺大的。”

但在一些医保行业研究者看来,在个账改革中,退休人员是绝对的受益方,而非受损方。

根据叙述,之前学者们研究个账改革这件事时,共识在于通过改革提高老年人的门诊保障水平,“所以其实老年人是最不该反对这件事的。”在他看来,获得老人们理解的核心在于把帐算清楚,“你那一部分钱放到统筹的池子里,最后都能拿回来的。”

但根据多位医保局人员的经验,退休人员的工作很难做,“你告诉他实际待遇提高了没有用,就觉得钱不应该少。”

根据另一位医保局工作人员的观察,不少老人的心态是“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还有人身体好、不看病,如果医保拨的钱又没攥在手里,“就觉得好像亏了一样”。

医保取消个人账户是指取消城乡居民医保的账户。城乡居民医保个人账户取消后,相关人员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保待遇,门诊费用统一纳入支付范畴,常见病、多发病的报销比例有所上升。不影响职工医疗账户,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对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金额划入规则有改变,钱减少了,但是不等于个人账户取消或清零,账户余额内的钱不会清零,而是会转入统筹账户中继续使用,只是个人账户的使用的范围和限制有变化。医保个人账户取消后,参保人员就没有医保卡余额可用于支付医疗费用,也不能使用医保卡在药店买药。不过,门诊统筹完成后,门诊小病医疗费用可以使用统筹基金支付,报销范围和比例会更大。

所以总结一下:病情越重,费用越高,减少的支出就越多。真正做到把钱用到刀刃上,真正减轻病患者的经济压力,真正向低收入人群倾斜,真正达成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目的。不像以前被胡乱用掉了(乱买药甚至买日用品)或造成不必要的心理纠结(看着不断增长的余额却不能用)。

门诊共计保障机制,不仅仅是一场制度的改革,更是对部分人固有观念的一次刷新和纠偏,而人的观念,最难以改变。

一位医保研究人员直言,“个账改革”是一场欲扬先抑的改革,表面看起来个账减少,但后面一步是提高门诊报销比例。因此最重要是,“抑”完之后,有没有“扬”起来。

如何将个账的弱化搭配上门诊统筹的加强,是一件棘手的差事。

在很多城市,尤其那些统筹基金还面临赤字风险,本该最需要进行个账改革的地方,却因为没有能力加强门诊统筹保障待遇,失去了降低个账划拨比例的抓手。

然而,即便已经是步步小心,即便政策制定者为个账改革加上了“门诊共济保障改革同步进行”的保护网,要深化改革,对于经验丰富的门诊统筹改革先行区也不是易事,更勿说统筹资金本就紧张的地区。

西南某省医保中心人员告诉八点健闻,各地原有状况千差万别。比如有些地方原没有设立门诊报销,此次门诊共济保障相当于做了加法,公众反应会小一些。甚至一些地方在做加法时,对个账的“减法”并没有同步,改革过渡会更加平稳。

在一位业内专家看来,门诊共济改革在各地落地实施中,很容易变成一个“碎片化”的待遇制度,各地待遇不同,又容易进一步引起攀比,医保是民生的钱,这种攀比就更为敏感。

“不同的统筹地区,报销水平往往不同,起伏线、门诊的封顶线以及报销比例都是有差异的,像佛山、深圳这样的地方,职工医保又分为a档、b档,或者一档、二档、三档,有个人账户或没有个人账户,它就逐渐变成了一个碎片化的制度。”

对于医保机构而言,改变人们对于医保个人账户的固有认知,挪移已形成多年的利益格局,这是一场必打之仗,把沉疴分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多位专家表示,若门诊统筹机制不能合理建立,个账改革后多出来的这笔钱也会变成烫手山芋,破坏统筹基金的收支平衡,暴露出筹资过多或待遇偏低的问题。

医保局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篇二

各家保险公司对最低投保年龄有不同的规定,根据险种的不同,最低投保年龄一般由出生后90天至年满16周岁不等。但是,各保险公司规定的最高投保年龄却大致相同,为65周岁。如果您的年龄不在这一范围之内,一般来讲,您不适合投保。招商银行保险提醒,年龄越小保费越少,所以建议最好早投保。

二、注意如实告知义务条款

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将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及既往病史如实向保险人陈述,以便让保险人判断是否接受承保或以什么条件承保。有的住院医疗保险条款将某些严重的疾病(如先天性疾病、白血病等)明确列入不保范围。因此,不要隐瞒病史,否则会造成保险合同的失效,即使发生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也不会履行赔付义务。

三、注意险种的责任范围

购买保险时,搞清险种的责任范围很重要,只有责任范围内保险事故的发生,保险公司才会履行赔付义务。如市面上热卖的《重大疾病保险》,其保险责任范围一般为投保后第一次确诊的疾病。如癌症、脑中风、心肌梗塞等,而哮喘、肺结核等疾病则列为不保范围。

四、注意住院医疗保险的观望期

所谓观望期,即保险合同生效一段时间后,保险人才对被保险人因疾病而发生的医疗费用履地给付责任。除意外事故造成的住院医疗费用外,对于一般的住院医疗保险,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均设有一个观望期。根据不同的险种,观望期有自合同生效日起90天和180天两种,在观望期内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保险公司不负赔付责任。

五、注意免赔条款

保险公司一般均对一些金额较低的医疗费用采用免赔的规定。一方面金额较低的医疗费用,被保险人在经济上可以承受;同时也可省支保险人因理赔而投入的大量劳动。另一方面可促使被保险人加强对医疗费用的自我控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因此,购买医疗保险时,一定要注意免赔额。若您的医疗费用少于免赔额,则您不可能获得理赔。

医保局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篇三

所谓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指的是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后,增加了门诊报销待遇,而这些钱就主要由个人账户改革后转移到统筹基金的资金来支持,也就是说实现资金的“腾笼换鸟”。

根据2021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只划入个人缴费,单位缴费全部转移到统筹基金,不再划入到个人账户。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划入额度改为改革当年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左右。

以下是医保个人账户改革之后,一些地区的退休人员医保个人账户返还金额的排行,由于有很多地区尚未公布退休人员医保个人账户返还金额,所以,这只是部分地区的排行。

深圳:251元

广州:160元

广西:120元

厦门:110元

郑州:95元

黑龙江:90元

山西:85元

武汉:83元

新疆:80元

大连:80元

江西:77元

湖南:75元

安徽:70元

北京:97元(70岁以下)、107元(70岁以上)

上海:1680元每年(74岁以下),1890元(75岁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北京和上海的退休人员医保个人账户划入金额跟改革之前相比是一样的,没有变化。其中,北京对于70岁以下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划入100元,扣除3元大病互助后实际到账金额是97元。70岁以上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划入110元,扣除3元大病互助后实际到账107元。

上海74岁以下退休人员每年划入1680元,75岁以上划入金额为每年1890元。

在北上广深中一线城市中,深圳和广州的返还金额较高,退休人员医保个人账户划入金额为每月251元,全年就是3012元。广州退休人员医保个人账户返还金额标准每月160元,全年达到1920元。

广西、厦门的退休人员医保个人账户返还金额在100元以上,其中,广西退休人员医保个人账户返还为120元,厦门退休人员医保个人账户返还为110元。

从以上排行可以看出,上述地区中,多数地区的退休人员医保个人账户返还金额低于每月100元。不同地区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该如何看待退休人员医保个人账户返还金额减少?

由于在职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减少的是单位缴费,而且在职职工相对于退休老人来说,看病就医频次低,也不会经常查询个人账户金额,所以,在职人员对于个人账户金额减少总体上感受不深。

但是退休人员由于看病就医买药频次相对更高,对于个人账户金额的变化是非常深的,简单来说,拿到手的钱变少,心里自然不舒服,会有改革后吃亏的感觉。

然而,正如多地医保部门强调的那样,需要全面理性看待医保个人账户改革。

简单来说,虽然个人账户的钱变少了,但是这钱去到了统筹基金,用来增加了门诊报销待遇,之前门诊费用无法报销,现在改革后就能报销了,也就是说,个人账户薄了,但是门诊保险待遇厚了,形成了新的保障机制。

而且,个人账户可以实现家庭共济了,可以用于支付参保人员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以及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之前家庭成员间个人账户不能共用,健康的人用不完,老人不够用,就是说父母生病了,子女账户有钱,但是他们不能用子女的,是有很多局限性的,共济作用大大受限,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沉淀资金,2020年的时候个人账户累计结余1万亿元,也就是说,这1万亿元的资金是别人不能使用的,这跟医保的本质是违背的,因为保险共济机制就是用大数法则化解社会群体的风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保险的意义,改革后,一部分资金就纳入共济保障的大池子里,从而让更多患者通过门诊报销享受医保待遇,提高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效率。

当然,之所以引发争议,是因为退休人员可能觉得门诊报销的起付线比较高,比如500元或600元,有人觉得这样的门槛费较高,因为超过门槛费才能报销。而且有人觉得要去门诊挂号,比以前费事了。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也说明配套措施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要考虑到这些合理诉求,让医保改革更好被人接受。

所以,门诊报销起付线要更加合理,而且要让大家去定点药店买药也能报销,总之就是不能增加退休人员的负担,让大家看病更方便更实惠。这恐怕是目前争议的解决之道。

医保局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篇四

除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以外的其他所有城乡居民。

二、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方式。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为每人350元,政府补助不少于610元。资助对象及标准如下:

1、普通城乡居民个人缴费为每人350元。

2、其他特殊人群的缴费标准

特别强调:享受100%补助的由政府全额代缴参保,享受定额补助的只需要缴纳个人负担的部分后即参保生效。

三、缴费时间

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集中征缴时间为2022年9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为了避免年底缴费人员过多拥堵、确保您的待遇衔接,建议最好提前在11月底前完成缴费。

四、参保可享受的待遇

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享受门诊统筹报销、住院报销、大病保险报销、特殊慢性病报销、医疗救助和依申请医疗救助。具体如下:

(一)门诊统筹报销(300元/年)

(二)住院报销

(三)大病保险报销

(四)医疗救助政策

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或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报销后,剩余的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费用计入医疗救助。救助对象按以下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给予救助。具体如下表:

患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肾透析、各种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抗排斥免疫调节治疗、重型和中间型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疾病的防贫监测对象和脱贫人口,门诊救助费用与住院医疗救助费用合并计算,累计年度救助最高支付限额。

(五)依申请医疗救助政策

对参加当年基本医保,因高额医疗费用支出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大病患者,且认定为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的成员,经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或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及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后,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医疗费用采取依申请救助的方式给予一次性救助。

医保局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篇五

医保个账改革进行时!医保个账改革是什么意思?医保个账改革的城市有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保个账改革是什么意思,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01

规范职工医保个人账户 提高门诊待遇水平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保采用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个人账户资金专款专用,可以支付参保人诊疗、医疗机构就医、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发生的医药费用等支出中个人自付部分。因为是专款专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是不能提现的,而且对使用领域有明确的规定。

近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印发《关于调整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从今年9月1日起,个人账户资金实行记账管理,参保人员不可自由支取,实现定向使用,改变了北京过去20多年医保个人账户可以自由支取的情况。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王宗凡:我们原来比如说北京个人账户是可以自由支取的,干什么都行,等你需要支付医疗费用的时候这钱没了。我们参加医疗保险不是把钱从左边口袋放在右边口袋,否则我们就不用建立医疗保险,我把钱搁在自己存的个人账户里,专款的存款将来用就完了,但是它没有保险功能。

而针对此前划入医保专用存折的个人账户资金是否还能自由支取。北京市医保局表示,9月1日前已划入医保专用存折中的个人账户资金,参保人员今后仍可随时取现使用。

02

提高门诊待遇水平 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根据国家医保局消息,截至2021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6万亿元,其中,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累计结存1.1万亿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需求的提高,占医保基金近1/3的个人账户局限性逐步凸显,主要是保障功能不足,共济性不够,减轻负担效果不明显。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王宗凡:统筹就是把钱放在一起,就是你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用于作为费用报销的一个基金池。

去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改进个人账户计入办法,增加医保基金的保障功能,减轻群众门诊医疗费用的负担。以北京为例,虽然单位缴费不再纳入个人账户,但与此同时增加了门诊的保障,例如取消了职工医保门诊2万元的最高支付限额,门诊报销上不封顶,降低职工大病保障的起付标准等。特别是对于因大病在门诊支出较多的参保人员,基金保障能力更加凸显,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王宗凡:我们这次可能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种缩减个人账户,把一个门诊(统筹)的池子做大,提升门诊的(保障)水平,这样我们可以提供更好的待遇。包括像北京这次把门诊统筹的费用(上限)也取消,现在两万一直到无上限,你还可以按60%来报销,这样对一些真正门诊出现大病的这些患者来讲就是有个非常好的保障。

据估算,北京市门诊待遇不设封顶线,预计每年将惠及参保人约17万人,减轻医疗费负担约10亿元。职工大病起付线降低后,预计每年将惠及约3.5万人,减负约1.2亿元。

03

家庭共济激活医保个人账户结余资金

以往,医保个人账户只能用于本人看病报销。今年以来,全国多地推行医保账户家庭共济制度,个人账户也可以用于支付参保人员的配偶、父母、子女在诊疗相关费用的个人负担部分。激活了个人账户结余资金,构建起了“我为家人、家人为我”的新的保障机制。目前,上海、重庆、广东、湖南等地已相继出台政策并落地实施。

01:31

最近,安女士带儿子到上海市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经过面诊后,医生建议进行过敏原筛查,并开了一些治疗湿疹的药物。安女士发现,本次带孩子就医的费用孩子医保账户报销一部分,而原本需要现金自付的部分从她的共济账户里扣除了。

上海市民 安女士:一套总的下来一共是1003块,我现在是一分钱都没有付。本来儿子医保应该报销的一部分是361块,然后从我的共济账户里一共支出了642块钱。

上海医保个人账户不能自由支取,专款专用,所以就医需求较少的年轻人医保账户余额会一直积累但很少用上。上海8月起正式实施家庭共济,截至15日,约有1800个家庭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就医时使用了共济账户,使用共济账户资金40多万。

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 于广军:往往孩子的父母都是比较年轻,他们的账户资金积累得比较多,但是小孩,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时候,相对发病的概率比较高。那么使用这个医保费用的概率也比较高,使用共济账户以后他的得益也是最为明显的。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王宗凡:年轻健康的人群,他的个人账户放在这儿,没有发挥作用,家庭成员、老人、孩子他需要这样的一个医疗消费,这就在家庭内部进行一个共济。原来可能你不能用个人账户,还得用现金去支付,那你用个人账户就还是能减轻一下家庭的负担。

按照“个账改革”方案的设计,自2021年12月底算起,各统筹区域有三年的缓冲期研究和推动这项改革。

这也意味着,改革的压力由上至下,从中央传递给了地方。

截至2021年4月26日宁夏发布方案,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已全部发布地方方案,而今已经发布地市级地方方案的统筹区超过百个。

业内多位专家表示,建立门诊统筹的基础,以及政策实施时的宣传引导是否充分得当,也许是影响各地改革效果和舆论反应的最大影响因素。

在改革初始,直接调低个账划拨比例是见效最快的手段。过去十年间,镇江、北京、成都、珠海等城市都走过这一步,但其伴生的舆论风险也最大,需要政策制定者有全盘思考的智慧和自信,施以合理的配套手段,有城市就因反对声音过大而最终放弃。

以青岛为例,在政策落地前,青岛市原社保局便做了大量的舆情宣传与应对工作,发布新闻稿件解释改革目的与参保人获益,使用一些生动的“话术”:把死钱变活钱,把小钱变大钱,弘扬同舟共济的中国传统文化等。

而更常见的现实是,全国医保医保统筹区数以百计。各医保统筹区的筹资水平不同,医疗资源丰沛度不同,政策制定能力不同,导致各统筹区域的“个账改革”方案也存在巨大差异,步调不太一致。

比如近日在舆情旋涡的华中某市,多方信源表示,其医保资金的状况并不乐观。

该城市统筹区的医疗资源丰富,但是当地企业缴纳医保的标准却并不高,统计下来个人账户占总医保资金的比例超过了50%,可以说医保的资金绝大部分都“藏富于民”了,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种种因素叠加之下,该统筹区的医保资金几乎每年都会亏损,甚至曾接受国家补贴,医保基金压力巨大。

对于这些地区来说,腾挪个人账户资金,缓解医保资金压力的冲动或许会更加强烈。在这种冲动之下,一步到位的改革难免带来“疼痛”。

为了应对这种问题,华东地区部分统筹区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在职人员医保个人账户单位划拨部分减半,同时门诊方面提高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个人账户家庭共济之余还扩大适用范围;第二步,调整退休人员个账计入政策。

不过,据了解,这些把退休人员个账调整难题放在第二步解决的统筹区,对于未来也充满忧虑,甚至已经在谋划批评之声翻涌时的应对之策。

八点健闻发现,虽然有的地区能直接调整,有的则需要分两步调整到位,但各地在职职工个人账户比例调整的部分基本与国家方案保持一致,其较大的差异体现在了门诊保障待遇的水平。

有改革基础较为薄弱的地方,统筹支付比例分别为50%(在职职工)、60%(退休职工),仅略高于国家标准;一些已有改革经验的地方,如上海,能直接将报销比例和分级诊疗挂钩,从三级到一级医疗机构支付比例达到70%~90%。

各地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政策落地,在第一时间引发了退休人员的强烈反应。

这首先与中老年人“看病多”有关。多位地方医保局人士告诉八点健闻,个账改革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退休人员,因为看病多、账户使用多,“年轻人不看病没感觉的。而老人退了休没事做,就关注退休金和医保,你突然给他减少了那肯定不愿意。”

另外,个账改革后,由于个人医保账户上的钱减少,原本可以从药店购买的药品需要通过频繁就医获得,这同时加重了患者方和医院方的负担——尤其对有基础病的老人来说。

在一位医保行业研究者看来,这的确是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时要做的就是修正和调整。“制定公共政策后,还是要尽量让利益相关者发表意见,这可能是推动改革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位地方医保局相关人士推测,公众的这一担忧或许还和当地门诊统筹定点数量,甚至是否实行了门诊统筹有关。

他所在城市门诊统筹落地已有一段时间。据他观察,为了报销,很少有老人去药店买药,“除非账户上钱太多了”。

而对于养老金多、因此从前每月划拨至个人账户的钱相对较多的退休人员来说,在改革突然降临时,眼见账户上的数额被“腰斩”,其间产生的心理落差更大。

一位北方某人口大省医保局的工作人员认为,退休人员不再需要执行个人缴费,只专注于每月划拨到个人医保账户中的统筹资金,而这一块资金“少得比较明显,至少减半”。

例如武汉,根据公开信息,在实行方案调整之前,武汉70岁以下退休人员的缴费基数是4.8%,70岁以上则是5.1%;而在调整后,计入标准为2021年基本养老金的水平的2.5%。

一位医保行业研究人员表示,“武汉确实取了一个平均值,这对平均(个人账户资金资金)高一点的人来说影响挺大的。”

但在一些医保行业研究者看来,在个账改革中,退休人员是绝对的受益方,而非受损方。

根据叙述,之前学者们研究个账改革这件事时,共识在于通过改革提高老年人的门诊保障水平,“所以其实老年人是最不该反对这件事的。”在他看来,获得老人们理解的核心在于把帐算清楚,“你那一部分钱放到统筹的池子里,最后都能拿回来的。”

但根据多位医保局人员的经验,退休人员的工作很难做,“你告诉他实际待遇提高了没有用,就觉得钱不应该少。”

根据另一位医保局工作人员的观察,不少老人的心态是“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还有人身体好、不看病,如果医保拨的钱又没攥在手里,“就觉得好像亏了一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