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庐山的云雾教学目标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通用7篇)

最新庐山的云雾教学目标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通用7篇)

ID:4071765

时间:2023-10-02 19:19:32

上传者:纸韵 最新庐山的云雾教学目标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通用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庐山的云雾教学目标篇一

《庐山的云雾》一课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共4个自然段,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三部分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图片,展现庐山的美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庐山的幽谷、高峰、瀑布及溪流,让学生一下子走进了庐山,感受到庐山的景色秀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让学生确切地感受庐山云雾给人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时,仅读文字比较空洞,因此,我借助多幅云雾图片让孩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效果颇佳。在感受云雾千姿百态时,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更令学生赞叹不已。

二、利用画笔,感受云雾的美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云雾的姿态非常美。作者按照“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把云雾分别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首先,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比喻句子感受云雾的壮美。接着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身临其境,你想不想用画笔画下这神奇的景象?” 把文字转化成图像的教学形式,()学生都感到很新奇,立即拿起画笔,于是我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最后,我选了几幅作品与学生共同点评,讨论为什么这样画?在这个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山头绒帽般的云雾、山腰玉带般的云雾……,再次回归文本,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读词,感受语言的美

在讲授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感悟云雾的瞬息万变。为了让学生体悟云雾的变化之快,我引导学生抓住“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语句,为了感受云雾的动态美,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上”,并通过个别读、分组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边想象边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语言的美,学生如临其境,脸上写满了对美的向往。

庐山的云雾教学目标篇二

我上的区级研究课《庐山的云雾》,研究的主题是“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表达训练的研究”,从备课到上课几易其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我有如下感受:

1.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表达训练前提对文本的.准确的把握。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瞬息万变”,通过对云雾的变化的快、变化的多、变化的大的体会,了解作者是如何写出“瞬息万变”的,为孩子写喷泉的“瞬息万变”奠定基础。

2.让孩子的表达的主题的设置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有表达的欲望。课堂上设置的“水游城的喷泉”的话题让孩子兴致很高,并且这个话题和庐山的云雾有相似之处,也方便孩子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创作。

3.课堂上要让孩子学会互相欣赏对方的习作。本来的教学设计中本没有小组中交流习作这个环节,但是在课堂上请了几个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后已经没有多余时间了,可是许多孩子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很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习作,为了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我临时增加了小组交流的环节。但我仍然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互相评论习作的机会太少了,如果是不考虑为听课教师呈现一节完整的课,我会教孩子如何听别人的习作,如何欣赏、学习别人习作中的亮点,如何为别人提出修改意见。而不是将今天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一个人的评价,毕竟有局限性。

4.在第一次的试上中我没有进行喷泉的某一特点的具体训练,所以孩子的想象、所写的题材还比较宽泛。正式上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我以“千姿百态”为例,指导学生进行了完整的叙述。没想到这反而束缚了孩子的表达,在后来的写作中大部分孩子都写了“千姿百态”,所以,如何进行方法的指导又能不局限孩子的思维,值得再做思考。

5.课堂教学中有些疏漏之处:比如总分结构应再强调一下,倾听孩子读的习作,随机对孩子的习作的点评这点做得不太好。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庐山的云雾教学目标篇三

《庐山的云雾》是我面向本校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前来听课的老师有20人之...《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喜欢!范文1《庐山的云雾》是我面向本校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前来听课的老师有20人之多,还包括学校的领导。这阵容真的是久违了,尽管事先我是做了准备的,但还是难免心理紧张。开始上课时,我几乎进入不了这个角色中,课堂上的一些小教学环节,我随意的删减和增加,结果有时候出现了一点语无伦次之感。后来的课堂上竟然还出现了一点电脑的小故障,这些都不是我上课前所能预料到的。一堂课就是在我这样的紧张和出错中结束的。

课后,想想这堂课,真的是一堂不完美的课,或者说确实出现了很多小差错,也引起了我的一点思考。

1、文中的一个字音混淆。瀑布的瀑的读音,我把p和p混淆了,另外,学生在读系(j)腰带时,个别学生也把这个多音字读成了x的读音,我也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都是我自身的素养不够扎实所引起,以后还必须加强这一点。

2、课件运用出现了偏差。上到课快接近尾声时,突然电脑出现了一点

小故障,这是我从来没有碰到的事,可我却不会当场处理,导致还有几个课件播放程序播放不出来,课堂环节也就到那出现了一点偏差。这时的我真的是心慌乱万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该做怎样的调整呢?我一边上,一边调整着我的教学机智。这一事件告诉了我,事先我应该多考虑一些的,更应该把上课的基本功练过硬些,尽管我的年龄告诉我不再是个青年教师,有些技能确实不如年轻的老师,就有如那个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我确实无法和年轻老师相比。但有一点,我很清楚,年轻教师,年老的教师,我们都是教师,我们的职责是一样的,对孩子应尽的义务是一样的,我不能亏待我的学生。所以,我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不断提高自己,而不能对自己放松要求来做事。

及他们是否真懂这些词语的意思,从孩子们的回答中,他们也并非一无所知的。难道理解这些词语,我们一定要放在一个适合他们的年龄段吗?其实,在我看来,有些东西的教育是可以潜移默化的,而不必要到了某个阶段才拿出来大张旗鼓的说教。一般的来说,孩子们都有好奇心理,有些成人的话题,你越不想让他知道,他越想去窥视,结果就因为小孩的幼稚而闹出了一些不堪,甚至未成年就做下了无知的事造成终生的遗憾。我更佩服在内蒙古开设的性课堂教育课,虽只是尝试,最起码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这个意识,对孩子加强性教育也成了孩子接受教育的一个课程。而在我们看来,这可能是冒大不违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有些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的,只要对孩子无害,都是可以尝试的。

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打开,课堂也特别活跃。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好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庐山的云雾教学目标篇四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作者借景抒情,全文的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运用录象和多媒体课件,创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姿多彩、奥妙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全体学生对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

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并通过事先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的特点的。如: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画简笔画,展示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大家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对“瞬息万变”这个词语的理解来展开教学。学生们理解了“瞬息万变”就是指云雾变化快而且多,然后到文中去找表示云雾变化快的字词,从字词中理解快,并重点理解加深记忆便于背诵。对于体现庐山云雾变化之多,作者又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的比喻只有四种,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来表示不仅仅只有这些变换,还有更多更多的变化。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用“刚刚还是 ,转眼间 。”“明明是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的句式来想象庐山云雾还有哪些姿态变化。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朗读水平,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而美。

实践证明,通过精心设计的环节,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想象,促使学生萌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广阔的时空中个性得到了张扬。

庐山的云雾教学目标篇五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师: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正是有了千姿百态的云雾。它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学生自读第二小节,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

生:(边读课文边画。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的不同,所展现的云雾也有所不同。)

师:(教师巡视,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出云雾的一种姿态。)

(黑板上的学生和下面的.同学都在绘画。)

师:你们都画了什么呀?(教师指着黑板上同学所画的内容)

生1:我画的是半山腰上的云雾。这些云雾就好像一条条的玉带,系在了山腰间。

生2:我画的是山顶上的云雾。这些山顶上的云雾好像一顶白色的帽子,而且是一顶白色的小绒帽,所以我把云雾画成了帽子的形状。

生3:我画的也是山顶上的云雾。

师:同学们,他们画的好吗?

生1:他们画得都很好,看着他们的画,我仿佛就看到了庐山的云雾。

(三位同学都露出了笑脸。)

生2:老师,我觉得半山腰的云雾还要再画上面一些,那样就更准确了。

(老师点头同意,并请那位同学上来修改。)

生3:老师,书中还写了两种云雾的姿态,他们没有画出来。

师:你读书真仔细,老师就请你来画。

生:上黑板快速的绘画。(这位同学的绘画水平较好。)

师:请你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生读课文)

生:(学生积极举手)

师:选了四名同学上黑板画,其他同学在下面画。

生:动手画。

师生共同点评所画的内容,想象合理就行。

《纲要》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使他们懂得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思考的内容,“如何使自己所画的云雾更美”,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学生不仅锻炼了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学生明白了想象还需要合理。

通过美术技能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

庐山的云雾教学目标篇六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像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一样。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绝妙,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云雾秀丽多姿、神奇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全文的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

昨天,上了第一课时,上下来,感觉很失败。在引入部分,我请学生来介绍自己去过的名山大川。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不会很系统条理的阐述。我就让他们讲讲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孩子讲到了庐山:庐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我达到最高峰的时候,除了空气格外新鲜,更觉得周围的云都被我踩在了脚下,自己好像置身于云海中。所以我觉得庐山很漂亮。我就接着她的话引出了课文: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作者也和我们小涵一样,喜欢庐山,这不你看,他还将自己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写了成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三课:庐山的云雾。接下来,就是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以上环节都完成了,教学任务中还有一项是完成第一小节的讲解。因为几个问题出示顺序的颠倒,使我整个第一节的教学很失败。我是这么来问的:作者为什么喜欢庐山?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除了云雾以外,还有什么景色呢?作者为什么特别喜欢庐山的云雾呢?它和其他云雾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顺序,当然学习效果会不尽人意,学生的思维被打乱了,一会儿上面,一会儿下面,讲句开玩笑的话,就像在庐山的云里雾里绕啊绕的,找不到出口的方向了。无奈,下课铃声响了,只能带着遗憾结束了这节课。

今天,我决定弥补昨天的遗憾,亡羊补牢一次。我隔夜将第一课时的问题重新整理了一下,就当复习导入了:庐山上有哪些景物呢?作者最喜欢其中的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一下子就将“神秘”这个词找了出来。“变幻无常的云雾是怎么来展现它的神秘的呢?重点抓住“随手摸到”、“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体会云雾的多与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就在庐山顶上,身边、脚下全是云雾,置身云海的感觉。因为在讲解词语的过程中,我插进了一句话:《西游记》当中谁会腾云驾雾呢?虽然有很多神仙,但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孙悟空!”那么腾云驾雾是什么意思呢?“脚踩在云上飞来飞去”。“如果你们也像孙悟空一样脚踩浮云,飞行在云端,会有什么感觉呢?”“我感觉自己就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漂浮在天空中,真是自由自在啊!”我心里顿时为这样一个回答鼓掌叫好了。

最后总结了全文:正因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到那里游览观光的人们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积极发言中,一节课不知不觉地就结束了。但是课后想到,我还漏掉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孩子们来自己来总结全文,复述课文的内容,指导背诵,只能下节课讲了。

庐山的云雾教学目标篇七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本文语言优美明快,采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

全文层次分明,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忘返。文章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情境的“形态美”和文章的“语言美”结合起来,情境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很容易并且乐于学习新知识,具备较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创新意识,想象力不够丰富。

在第一课时学习,学生已认识课文生字,熟悉课文内容,本课学习中将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慢慢感悟,充分理解庐山云雾的美。

a知识和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

3、初步认识总-分结构,重点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b过程和方法:1、抓住重点词句,想象、了解庐山的云雾。

2、读懂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出喜爱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学生观察、描绘云雾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写法指导: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