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读书感悟(实用5篇)

陪孩子读书感悟(实用5篇)

ID:4092082

时间:2023-10-03 07:06:26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陪孩子读书感悟(实用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陪孩子读书感悟篇一

一个孩子走在乡间小路上,不时从路边的草丛里发现什么新鲜玩意儿,停下来睁着清澈的大眼睛驻足观望,脚下的那条小路一向延伸到天边。孩子,不要管周围的环境发展得如何迅速,长长路,慢慢走。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的一部名作,相对于龙应台其它的作品,这部作品中更显款款深情,原因是她在这本书是一个母亲的主角,是一个开明、细心、为孩子付出、着急、焦虑的母亲,她因为孩子天生的模仿本事将那些包含血腥场面的书移到了书架最上层,反思着那些名家名作;为了几个孩子的哀求救出了一只卡在垃圾分解桶里的奄奄一息的小老鼠,却令自我恶心不已;为了带孩子体验一下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四处寻找幼稚园……她既是这本书中的主角,又是一个旁观者,她用细腻的文字记录下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为孩子书写了生命的华章。

作品中的妈妈多么像我们的妈妈呀,我们都从母亲那儿源源不断的得到关爱,在我们生病时,有她关切的话语陪着我们;在我们受到委屈时,有她温暖的怀抱来安慰我们;在我们得到表扬时,有她鼓励的一吻来激励我们;在我们还在与周公相会时,她已经早早地起来,为我们烧制可口的早饭……一切的一切都流露出她们对我们浓浓的爱。作品中的妈妈是一个善于引导孩子的母亲,她愿意每夜为孩子读童话故事,树立孩子正确的道德观,也曾因为读什么纠结不已,她愿意等孩子慢慢地扎好一个蝴蝶结,培养他的自理本事。

也许不光孩子需要慢慢来,家长们也需要慢慢来。在孩子犯错误时,不要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指责孩子,要先问清楚事情的原由,和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很多人都追求速度,家长们也望子成龙,一味地提高孩子们的成绩,让孩子如疲惫的小虫从这个补习班爬向那个补习班,搞得孩子身心俱疲,也许是孩子本身的天分不够,一辈子都追不上别人。那该怎样办呢?别急,我们还是要让孩子等等自我的灵魂。我们不能为了让孩子去追赶别人,就不顾孩子脚的疼痛,心的劳累。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不但无益反而害了孩子。

我期望未来的中国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让孩子在复杂的社会中能有一片净土,能远离喧嚣,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之中慢慢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孩子,你慢慢来。

陪孩子读书感悟篇二

世界上有一种永恒的爱,叫母爱。世界上有一个永远爱你的人,叫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爱自我的母亲,她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长大成人,愿意用尽一生的心血陪伴你我。

《孩子你慢慢来》的作者龙应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文章字里行间体现了龙应台作为母亲内心最柔软、最细腻的的款款深情。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葛哥与底笛》这一片段了。哥哥安安认为妈妈更爱弟弟,所以他玩“失踪”变得很麻烦,剪弟弟的衣服。可是,妈妈每次都用温暖的怀抱和爱解决了问题,同时也让兄弟俩的感情更加融洽了。哥哥有时欺负弟弟,妈妈要打哥哥,弟弟飞飞却把整个覆在安安身上,为哥哥求情。两人相依为命的抱成一团,再抬头时,妈妈已经不见了。我仿佛看见龙应台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做一件事。是的,孩子慢慢来,慢慢来,她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我也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把自我看似普通而又深沉的爱,注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日子和细节中,给了我无数的温暖和启迪。妈妈是一位中学教师,但她从不强求我读书。每当夜幕降临,我和妈妈都会坐在床头,面前摆上几本儿童读物。此时,温暖的灯光抚摸着我和妈妈的脸庞,妈妈温柔的读书声回荡在耳畔,“今日的故事叫‘老鼠开会’”很久很久以前。每一个字读来都是那么慢慢的,柔柔的,像音乐一般舒缓人心。而我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打断妈妈,提出自我心中的疑问,妈妈则会耐心地经过比喻或游戏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理解故事的内涵。从一个个短小、趣味的故事到富含深意的寓言再到优美的散文,妈妈都一向在我的身旁陪伴着和支持着我。渐渐地,我越来越爱读书了,阅读在我的心里已然成为了一种受益终生的习惯。

母亲,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们,我向你们致敬。你陪着自我的儿女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隐约间你的青丝已斑白;你送了儿女一程又一程,恍惚中你的双颊已布满沧桑。

世上有一种永恒的爱叫母爱。

陪孩子读书感悟篇三

伯比、彼得和菲莉丝是三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善良的妈妈和一个十全十美的爸爸。但是,幸福的生活没有过多久,他们家里传出了一件噩耗:爸爸被人当做了“替罪羊”,被逮捕了。坚强的妈妈并没有告诉孩子,他们搬到了铁路边,没有任何怨言,愉快地生活。在那儿,他们认识了老先生站长珀克斯……他们用爱打动了老先生站长等许多人。

而最令我感到感动的便是“抢救火车”的故事。有一次他们在爬山之时,突然发现山体滑坡,堵住了隧道口,如果不及时不清理这些土石,将会发生一场大灾难。于是,他们灵机一动,将女孩的裙子撕成条儿,用绳子固定在竹竿上,做了三面旗子,在火车到来之时,拼命摇摆,最终拯救了这列火车及乘客……最终他们等到了爸爸的回归。

伯比、彼得和菲莉丝是三个普通的孩子,但他们用善于观察的眼睛从贫苦的生活中发现了许多可爱的事物,他们用爱感动了别人,用自己聪明的义举拯救了火车;他们善良、乐观、友爱,活得十分幸福快乐。而现在许多人过着奢侈的生活却抱怨自己很孤独很寂寞,许多孩子深受宠爱却埋怨自己没有自由没有爱。就说我吧,这段时间上课总喜欢神思妙想,做作业也马马虎虎。妈妈发现后张口就批评,我大声叫:“烦死啦!”立马就皱起眉头,耳朵一捂,主动“屏蔽”,把妈妈气得两眼发黑,七窍生烟。我讨厌挨骂被批,我讨厌一堆的作业让我没有时间去看我喜欢看的书……我埋怨自己的生活不美好,却从不反省自己的行为,不去珍惜家人真挚的爱和老师的辛苦付出。

《铁路边的孩子们》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也是一本孩子们都应该读的书。

它让我学会珍惜,学会用心感悟生活的美好,感激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像伯比、彼得和菲莉丝一样乐观开朗、知足常乐。

陪孩子读书感悟篇四

著名作者龙应台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期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逼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欢乐。

我明白龙应台这个人就是因为她给儿子写的这一段话。这次我们选择看外籍书籍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就选择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当我认认真真的读完这本书的后,我内心无比的柔软和感动。有的地方读着读着就不知不觉的流下了感动的泪。我能感觉作者那种内心是多么温柔情怀和无限的爱,才会写出这么细腻的文字,我对这位智慧母亲的敬佩和身同感受。

龙应台34岁才第一次做母亲,龙应台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内心深处更是一次又一次的变得无比的柔软。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真的值得读一读。异常是我们做母亲的。

因为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是从母亲角度写出的生命体验性质的生活散文。是一位母亲与孩子成长的直接对话,这个过程有过欣喜,有过吼叫,有过惩罚,有过哭笑不得,走着走着,或许就成了作者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一个值得珍藏一生的故事吧。我好像已经和作者一齐感受到了孩子成长的点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到这位母亲和她的孩子之间所有成长中喜悦与泪水。同时,我能够感受到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人的龙应台在专心育儿时,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样平衡?我爱及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而正是经过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绝对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而是对生命与成长的实景写生,仅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吧。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是的,作为母亲,我们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坚持,更需要温柔的坚持。

我们看待孩子,孩子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我们需要耐心,需要时间。千万不能急,慢慢的来。对于孩子他们用自我的眼光看世界的完美。“花开须有时,唯有静待之”。

陪孩子读书感悟篇五

我最近迷上了一本书,《铁路边的孩子们》,这本书是英国作家伊迪丝·内斯比特写的。

有趣的故事情节紧紧地吸引着我,孩子们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动着我。

这本书主要写了罗伯塔一家人遭遇生活变故,搬到乡下的铁路边居住,三个孩子罗伯塔(小名伯比)、彼得、菲莉丝和妈妈过起了穷苦的日子。但他们体贴、关心妈妈,并且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在铁路边的生活中,孩子们渐渐地长大了、懂事了。

书里向我们讲述了不少关于三个孩子们的有趣的故事,如免费坐火车、抢救火车、临时消防队员、可怕的秘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抢救火车。当他们发现火车经过的铁路上有一块巨石时,他们想尽办法,用菲莉丝的红裙做成了旗子使劲地挥动着,用尽一切努力救下了火车里的人。真的很佩服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们表现出的是机智和勇敢,他们最大的才十二岁,最小的只有四岁,惭愧的是有时爸妈不在家,晚上我一人竟然不敢睡觉,以后一定要改正,像他们三学习。在困难和危险面前,用微笑、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它,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也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别人渡过难关。就象四川雅安大地震一样,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为灾区奉献自己的一点爱心,灾区的人们的困难一定会克服的。

现在这本书成了我的朋友,我也是它的粉丝,你也来读一读吧,相信你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