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感悟(通用5篇)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感悟(通用5篇)

ID:4103559

时间:2023-10-03 11:42:27

上传者:紫薇儿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感悟(通用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感悟篇一

------《千课万人》听课之感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2017年11月22日我和我的同事们有幸来到这样一个令人们所向往的美丽城市——杭州;在杭州西湖体育馆参加了我已期待已久的“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理想课堂”研讨观摩活动,在享受美丽风景的同时,更让我享受的是名师课堂,享受“千课万人”的魅力。

在短短的四天观摩学习中,我们走进名师,走进名师的课堂。一堂堂激情四射、精彩无比的示范课;一场场见解独特、观点鲜明的报告;一次次思维碰撞、火花绽放的互动点评;都让我深有感触,大开眼界,让我的心灵一次次震撼,让我这样的年轻教师美美地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有营养”的“数学大餐”。

一、名师印象

在为期四天的观摩学习中,总共听了26节示范课,其中包括刘德武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吴正宪老师的《认识比》,杭州名师唐彩斌的《三角形面积拓展练习》,朱乐平老师的《高》,俞正强老师的《负数的认识》,江萍老师的《认识面积》,江苏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的《数据影响决策》,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的《小数的意义》,刘伟男老师的《用数对表示位置》,来自天津的快板老师徐长青的《数与形》„„等等。这些课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每堂课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一位在舞台上执教的老师,都是那么敬业、那么认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教学风采以及他们对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

二、精彩演绎,感触颇多

感触一:课堂需要“激情”,但决非煽情,课堂还需“本色”。本次上课的各位名师,其课堂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课堂上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看似热闹却没有必要的小组讨论。老师上课就像小时候听姥姥讲故事,亲切平和,过渡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又不失数学味,数学课充满欢声笑语,充满趣味激情,充满生命活力。例如:朱乐平老师的四年级的《高》这一课:他巧妙地设计课堂,通过比“高”,勾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冲破难关,到达胜利的彼岸。

感触二:把课堂放手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题”意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名师的课堂,老师说的并不多,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罗明亮老师在展示《长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了数学思维的方法。

感触三: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适当放慢脚步,聆听每个孩子的心声,尊重学生稚嫩的思考,思维的萌芽,有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点再耐心点。在张齐华老师的课堂谈话中,我又学上了一招,今天又“涨知识”了:张老师不走偶像路线,讲究“内涵”,从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入,立竿见影。这样的课堂,没有一个学生不会喜欢的。正如一位老师感言:张老师亲切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在不断激励中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学生的本质,让我们看到别样的课堂。

经过这样一次观摩学习终于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有更深一层地理解了:那就是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中让学生得到智慧,让老师智慧成长;让学生智慧地学,教师智慧地教,师生在生成中智慧得到成长,享受过程中的精彩。

听了这么多专家的课,觉得他们的课犹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大师”就是“大师”,真是与众不同。这些大师们幽默、睿智的语言让人折服;让人听了为之感动!大师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数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教学要成功,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润泽灵魂。

黄陵小学 王瑛瑛

2017年12月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感悟篇二

“孩子们,请闭上眼睛。”

“现在,你可以想象了。有一朵花开在了你的心上。对,一朵花,一朵你最最喜欢的花……”伴着悠扬的音乐,王崧舟老师开启了他“花开自在”的习作指导课。这是本次“‘千课万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众多指导课之一,也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课堂。

这是一堂习作课。是的,是一堂习作课。有别于我听到过的其他的习作课,或者说有别于我曾经教过的任何一堂习作课,这堂课,没有习作方法的赘述,也不讲如何编排自己的作文结构。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呈现出来的结果,震撼了每一位在场的老师,掌声在课堂上时时想起。

01

花开有因

课堂开头,没有冗长的导入,课堂平静、祥和。

“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受到氛围影响的孩子们,对老师的话听的真切,立即投入到了课堂中。

“孩子们,请睁开眼睛。你的心上,什么花开了?”

“我看到一朵菊花开了。”

“我看到一朵梅花开了。”

“我看到一朵牡丹开了。”

在这个氛围中,我相信,孩子们是真的看到了一朵花,可能这朵花还不够清晰,但这朵花的`形象已经完全展现在孩子的心中。

02

花开有形

“我相信你是太爱这多花了,所以这朵花才能开在你的心上。”

孩子们不自觉的点头。

“你喜欢这朵花这么久了,你能把心上的这朵花画下来吗?”

(大屏幕上:

用你的文字,画出你心上的这朵花。

她的颜色、她的光泽、她的姿态、她的风韵、她的气息、她的味道,甚至还有她开花的声音。)

多么委婉的教学设计,“请你用文字画出你心上的这朵花”;多么直接的设计,“请你用文字画出你心上的这朵花”;多么有诗意的设计,“请你用文字画出你心上的这朵花”.多么温柔的文字,多么婉转的文字,多么饱含深意的文字--这朵花,住在你的心里,用文字画出这朵花吧,花有多丰满,你的文字流露的也肯定是丰满的。花的方向,花的色彩,花的光泽……不停在纸上流泻。

几个被画圈的同学,起来分享自己的习作。朱淑真的“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跃然纸上,多么真切的文字,多么丰满的形象,难以想象这样的文字是这群孩子课堂上写出来的文字!

我想,这就是这份宁静的力量,这就是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所追求的境界吧。

03

花开有情

“孩子们,当你用文字一次又一次地触摸着你最喜欢的这朵花的时候,你知道吗,这朵花因为你的看见、你的触摸,活得更有精神、更秀气了。其实,所有的话,跟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也是有性格的。”

不用说,我也能猜测到王老师接下来的设计。这朵花如果要活起来,仅靠一份外表是远远不够的,有灵魂才会传神。

王老师接下来的设计再次打动了我。他拿出来了冯骥才、张晓风、席慕蓉的小花,让孩子们在一朵朵花中体会一朵小花的性格。设计如此流畅,有如此深入孩子们的心,孩子们的体会一定要比“梅兰竹菊的品质”更深刻。

04

花开有道

“无论你是一朵怎样的花,活泼也好,忧伤也好,坚强也好,稳重也好。总有飘零的时候,总有凋谢的是后续,总有消逝的时候。到时候,这朵花,还在吗?”

音乐悠然响起,现实中,这朵花可能凋谢了,但这堂课中开出的花,一定会深深印在每个孩子,每个与会者的心上。

一朵花,就是一个灵魂。

我看见花,花叶看见我。

我看见了一朵花,也看见了一个灵魂。

这一刻,花就是我,我就是花。

这是我在这堂课上的感受,也是我对本次学习的感受,更是我对整个教学生涯中追求的一种意境。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感悟篇三

五月杭州桃红柳绿,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走进浙大华家池校区,心中总有着说不出的激动。我从来没有想过在这短短的几天的杭州之行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收获,我只知道“趁着有想法的时候多去学习学习!”几天的学习总觉得脑子里装得满满当当,却总理不出个条条框框,心里恍恍惚惚的,说体会,说收获,谈不上,只留下一些只字片语。下面就谈谈此次杭州听课之行的一点琐忆。

一、内容之多,容量之大

“千课万人”这个活动是国家级的教研活动,它所体现的“生本课堂”将引领了中国小学多元习作教学的发展。从这次活动,来自祖国各地的名师名家汇集一起研讨小学习作如何教。活动分白天和晚上。白天听大师们上课,晚上聆听他们的讲座。三天听课近三十节,每个晚上听两个报告。大师们的课有想象作文、诗歌、记叙文等。

二、领略了大师的风采

大师的课就像是海市蜃楼,它扣人心弦,让人身临其境,如心灵的一次旅行。

课之大气是只可远观而不可效仿也。

(一)如《中国童诗》杂志主编,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雪野老师上的《夏天的滋味》使人回味无穷。他那深厚的语言功底,那深情的演绎,深深的吸引着学生,那是一节意味深长,韵味十足的话语创设了诗意的意境,引导孩子说出诗意的语言,把学生引向诗的王国,进入了想象的世界里,把人人讨厌的炎热的.夏天让孩子喜爱,孩子用一两句富有童趣的话写出夏天的美,为我们展示了可贵的童心。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对文学的浸润。

(二)如江苏特级教师张学伟拿五年级上的《鹬蚌相争》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老师以自已澎湃的热情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我震颤,张老师选择三年级的语言故事用五年级的学生来教,我在想:究竟张老师要怎么教孩子们写作呢?只见张老师抓住“威胁”“毫不示弱”来理解鹬蚌之间的对话,引导学掌握两者吵架的特点(狠话、毒话、短话、针锋相对),然后学生俩俩对话,分组吵架,师生吵架训练,接下来老师设计鹬和蚌被渔夫捉进篓子里它们还继续争吵。

鹬说:“都怪你!都怪你!___________!”

蚌说:“都怪你!都怪你!___________!”

渔夫说:“你们呀,太傻了!___________!”

最后学生看着自己在黑板上写的“他人得利”“宽容谦让”“让一步,退一步”“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总结了寓意。

张老师用的心血、肝胆和智慧浇灌并照亮孩子,以读写结合,加强了写作。

(三)如福建特级教师林莘上的《编童话、写童话、演童话》。林老师的课堂严谨,简洁,一言一句,一字一句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她通过聊童话、谈秘诀、编故事、写故事、说故事和演故事来完成习作教学。“温润温柔温情温暖”用在她上的这堂课中最合适不过。温润,她把令人讨厌的习作课堂变成润雨细无声的课堂。温柔,课前对孩子抚摸,接近。温情,激情是短暂的,只有温情才是绵绵不断的,林老师做到了。温暖,共同体的互动、互听、互助让孩子感到温暖。她的课堂没有喧闹,没有表面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静”。静是投入,是专注,是执着。静动是分不开的,老师引导学生用思维上的动代替了肢体语言的,追求一节高效的写作课堂,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的共同体学习。

什么是大师?一位现代作家认为,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显,最简洁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我觉得,大师的课是百听不厌的,即使同样的课再听一遍,也会津津乐道。

三、名家讲座

十来个讲座使我深受启发,最值得我关注的是王菘舟老师的《作文教学三问》。他说,现在的孩子的生活方式是被父母设定好进行圈养。这样孩子就真的没有生活了吗?他以《吃山竹》这篇习作引出非常态生活与常态生活。他强调非常态生活是偶尔不经常的,而常态生活是学生习作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接着他以《挤牙膏》这篇习作来说明不是孩子没有生活,而是他们没能充分觉知到自己的生活。怎么引导学生觉知呢?王老师从聚焦、定向和充分觉知来解说。之后,王老师以《难忘的一天》和《我的理想》两篇习作说明学生写作不一定要写有意义的生活。最后讲为什么习作总写不出意义来呢?他强调:儿童的习作意义不是科学与实用的,而是审美的,不要一直追求孩子写出意义来。

“千课万人”在西湖边的柔波放飞梦想,用灯光照亮前程。拖着疲倦的身躯,满载而归。隐隐约约的思绪慢慢退去,留下的只是一些触动,一些锁忆。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感悟篇四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有感

阳春三月,桃花明艳,新柳如烟。14日下午,我们赶赴于水波潋滟的西子湖畔,和来自天南地北的同仁一起,坐在逸夫体育馆里聆听全国各地语文名师及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为期两天的活动,名师云集,千课荟萃,万人共享。众多全国特级教师,他们用激情演绎课堂,他们的课堂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诗意洒脱,或朴实无华,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带给我们一场场语文教学的精神盛宴,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名师课堂的精彩与智慧。宏大的听课场面,全新的视角,精巧的设计,丰富的互动全方位展示了低段语文课堂的魅力与精髓。对于一名经验尚浅的青年教师,此行收获颇丰,下面就向在座的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此行的收获。

这次学习听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低段的语文教学,谈到低段语文,就不得不提及识字教学。因为自己现阶段也是在教一年级,在识字教学中也经常会面临种种困惑,所以这次对于识字教学方面的感触也最为深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是一直遵循着传统的方法,从读字音,到认清笔顺,学生书空,到观察字形结构,教师范写,描红,组词,这系列的步骤走下来,一步也不敢漏,力求把每一环节做实,但也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困惑,每次学习生字时学生面对的都是这样单一枯燥的学习方式,时间长了未免乏味,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就明显感觉到孩子学习生字时远远低于学习课文的热情度,学习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原来汉字教学也可以这么妙趣横生,学习汉字的方法也可以这么丰富多彩。在这次千课万人活动中的侯春燕老师,在短短45分钟的一节课里,就给我们展示了四五种不同的汉字教学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都特别生动有趣。更让我们觉得耳目一新的是,各位老师教学汉字的重点并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孩子写好这个字,而是通过短短45分钟的课堂时间带领孩子细读每一个汉字,通过字音、字形、字义、字源等微观解读,去触摸每一个汉字不同的个性之美,把原本生硬枯燥的生字教学变得精彩不断,妙趣横生。

茹茉莉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在汉字教学中引领学生细读字形,发掘汉字形态中那些隐藏的规律,触摸汉字的形态美。比如说她在教学“拔萝卜”的“拔”这个汉字时,并没有像我们平时教学那样让孩子逐一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而是重点引导孩子观察其中的关键笔画,长撇,并且告诉孩子,左右结构的字讲究笔画的穿插和谦让,所以撇应该穿插到提下面的位置,并且同时出示了同类的汉字“功劳的功,帮助的助,取长补短的取,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在学会书写拔的同时也学会怎样写好一大批同类的汉字。再比如说教学喜欢的喜和重复的重这两个汉字时,引导学生一起发现这一类字展示形态之美的规律:1.横多距离等,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时,排列的距离应该大致相等。2.短横一样斜,长横要平衡。3.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我想,如果我们以后能在学生书写前做好充分的预先估计,发现这些隐藏的规律,并把他们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学习还有一点让我感受比较深刻的地方在于,各位老师在汉字教学特别强调引领探求汉字的根源,这就有点类似我们以前教孩子学习象形文字的形式,通过文字的演变过程帮助孩子记忆字形和理解字义。比如许嫣娜老师在教学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时,通过简单的简笔图画,告诉孩子们,在家这个字中,宝盖头就是人们住的屋子,下面的豕字就是猪的意思。古时候的人往往会在房舍边养牲口,所以过去人们只要看到有房子,有猪的地方就知道这里一定住着人家。这样一来,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家这个字的写法,而且印象深刻。再比如说侯春艳老师教学一寸两寸的寸这个字时,通过课件展示,用直观的图像和象形文字告诉孩子们一横加一竖钩其实是一只手的形状,中间的一点是医生在诊脉的地方做的标记,表示手腕到脉搏的距离就是一寸,当时孩子们都特别感兴趣,一个个伸出小手去感觉自己脉搏上一寸的位置。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这次听课过程中,我就感觉这种溯本求源的汉字教学方式渗透在每节课中,几乎每个老师都特别注重带着孩子去探求每个汉字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带着学生触摸汉字悠久的历史文化之美,同时也能在汉字教学中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除此以外,老师们还很注重运用字理解析课文中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先是通过探求字源的方式引出对字义的理解,进而再把汉字放到词语当中进一步解释,形象生动,化难为易。比如侯春燕老师教学受益的益这个字时,先带着孩子探源,通过象形文字的展示告诉孩子下面的皿字底是一种古代的容器,上面部分其实是把象形文字“水”横过来写,所以益这个字的本义是,水从容器里满出来了,既然是满出来了,所以就不能更多了,不能再增加了,所以益就有了更加的意思,在相得益彰这个词语中用到的就是更加的意思。再比如侯老师教学一叶障目这个词语时就重点说到,双耳旁是山坡的山竖过来的象形文字,当双耳旁放在左边时,表示山岭与高地,所以障有挡住的意思,这时候再出示白内障,屏障,障碍等这些词语,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障在这些词语中有挡住的意思,进而,一叶障目的词义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不同于传统识字教学环节,这次活动中的各位老师是通过探求字源,理解字义,词语延伸,发现字形规律等,把每个汉字教学都演绎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发出孩子们各种遐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关于汉字教学方面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此借用下和各位老师共享:“你看,倚木为休,合手为拿,分手为掰,牛和羊紧紧抓住了角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气冲天的形象迥然不同„„然而,试问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借此引发孩子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很少能从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次学习活动中黄亢美老师在报告会中也提到,学习汉字时应依据构字原理进行析形索义,因义记形,那么所学的汉字就能意义识记,持久不忘。如果老师千篇一律,毫不讲求字理地机械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其结果就是造成生字的回生率高,作文时错别字多的现象。我想,作为我们年轻人,以后会尝试着将字理教学的概念融入到以后的识字教学工作当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感悟篇五

我有幸参加在杭州市举办的“千课万人”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深感不虚此行、受益匪浅。现将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1、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

老师们优美圆润的音色,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丰富的教学语言激-情于课堂。

教学语言的确是一门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让我们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使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很多听课老师也和孩子们一样会心的大笑,在笑声中感悟文本。

3、教材处理独具匠心,设计巧妙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优秀教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