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设计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实用7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设计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实用7篇)

ID:4116412

时间:2023-10-03 14:41:59

上传者:笔砚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设计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实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生词,小学语文5年下《自己的花大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问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自己心中最美的东西吧!(指名自由交流)

2、是呀,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有一位季羡林老爷爷他也深有同感,让我们一起随着他认识一个爱花的民族吧!(板书:25花)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字音读准,生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词,读并释义。(结合图片)接力读课文。

3、这个民族指谁?你从哪里知道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自读自悟,升华情感:

2、四五十年前,季爷爷第一次到德国就对德国人的爱花之情有了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来,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5年下《自己的花大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3、德国人是如何爱花真切的呢?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之情用你的语言记录下来,并画出相关的语句。

大家知道“脊梁”是什么吗?“花的脊梁”是什么?德国人种花自己只看花的脊梁,最美的朝向别人,你的体会是?指导感情朗读。

5、正是这样,德国人种花都是种给?(板书课题、读题)

6、也确实不错,就让我们一起走上德国的大街,去欣赏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看课件)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看到以及看图的感受。

7、我们的课文是怎样描写这样独特的风景的?你从第三段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同桌齐读第三自然段,讨论。练习朗读。

“花团锦簇”是什么样?老师也了解到“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含义。

8、“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在这里指的是什么精神呢?

9、如果让大家用“因为……所以……”来说这句话应该怎么说?正是这样!正因为你的付出,我为人人,所以才会有人人为我的境界!

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能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的事例呢?

10、让我们再次体味德国人的爱花的特殊情怀,引读第三自然段,指导背诵。

四研习写法,总结收获:

1、再让大家回答一次:你现在是如何理解德国人爱花的真切之情的?用上“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来说一说。

2、是呀,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引着大家去自己体会文章的情感,其实,这篇课文在表现迷人景色展现德国民族精神的方面用了许多好的写作手法,你发现了吗?浏览课文。

好词,好句用得多。(如“姹紫嫣红”、“耐人寻味”、排比句等,学生积累。)

过渡句。(“爱花的民族也很多,……”、“正是这样,也……”)说说作用。

3、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设计篇二

知识: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4、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

1、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德国的奇丽风景。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情感:

从课文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优美的语句,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思路:

由景到人再到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上节课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读通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一节课,就让朱老师带领你们跟随季老先生一起走进德国,去感受一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看老师板书课题。

二、深化理解,品读、赏读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他们爱花之真切让人惊叹,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感受一下德国的民族风情。

(指名接读课文)

(这一环节,既是对上节课的巩固,又为本节课的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质疑关键句

同学们读得真好,“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是作者故地重游时发出的赞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读着这句花,你的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教师归纳提炼重点问题)

(学贵有疑,此环节既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课文。)

3、品“奇丽”

师:走在德国的街上,我们的作者究竟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指名读。

(2)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3)指名读,并让同学说画面

(4)范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

(5)指名说画面,再读。

(6)引导学生用一个词(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形容看到的画面,体会奇丽。

(7)饱含欣赏与赞美之情齐读句子。

(此环节,我让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想像画面,朗读等多种方式来体会文章中心,感受景色的奇丽)

4、赏“奇特”

师:作者在德国看到的仅仅是这奇丽的景色吗?还看到了什么?

(屏幕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指名读句子,体会“奇特”。

思考:这奇丽的景象是怎么出现的?

师:德国人都是把自己的花去让别人看,自己走在街上再去看别人的花,这是作者的内心深处不由得发出了一种感叹,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大屏幕出示图片感受奇特)

5、品中心句

师生对话“奇丽”引出中心句。

(屏幕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

指名读。

理解中心句

(1)抓住关键词将中心句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研读问题

(3)归纳理解方法

(4)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中心句

齐读中心句,加深理解。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本环节,是对中心句的理解、感悟。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一直是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一个难点。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先把句子分解成几个问题,然后,研究问题,问题解决了,句子也就理解了。接着我又让学生归纳理解的方法,以便今后使用。)

6、回归课题

结合板书,是学生加深对课题的理解:课题体现的正是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三、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赞叹之情。

2、理解“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

四、拓展延伸

可惜,老师今天满足不了你们的愿望,但是,我们可以把这样奇丽的景色写下来,记在心间。行吗?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积累本,将自然段中描写花美的语句抄下来。

五、总结下课

同学们,再美的梦也要醒来,如果你们还是对德国那奇丽的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念念不忘,可以利用课下读读季羡林老先生写的《留德十年》。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六、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奇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设计篇三

知识与技能:认识“莞”“嫣”“颇”等生字,正确读写“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句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作者对于两次去德国的感受的分析,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并运用在生活小事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把握文章大意。

难点:体会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并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你们家里的花都是养在哪里的啊?(家里)可是呢,有这样一个国度,他们的花不是养在家里,而是养在外面的,今天呢,就让我们跟着国学大师季羡林爷爷的脚步一起来学习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标注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和同桌讨论的形式解决生字词。(强调莞”“嫣”“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

2.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到德国,感受分别是什么?

(两次,第一次:吃惊第二次: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三.深入研读

1.第一次作者在德国为什么感到吃惊?(使作者吃惊的原因有两个,一: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体现的多和爱花之切让作者吃惊;二:花是养在外面的让作者吃惊)

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体现在第三段,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了花的海洋,使人应接不暇,正是家家户户养花,才构成这样一幅美的画面。

养在外面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变的是事物和景物,不变的是德国所具有的花的海洋的美景,更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精神没有改变)

四.拓展延伸

再次朗读第三段,感受德国那姹紫嫣红的花海的美丽,以及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以及请学生分享生活中我们怎样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根据板书来总结今天所得到的收获。

作业:把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设计篇四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到过国外去旅游?

生:没有。

师:想不想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

生:想。

师: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一起到德国去领略一下德国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从题目的“让”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从 “让”字我体会到养花的人为别人着想。

生:我体会到养花的人舍己为人。

生:我体会到养花的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接下来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德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词语,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生1:德国人很爱花。

生2:在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说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

生3:德国人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他们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4:德国有奇丽的风景,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

师:是啊,我们中国人喜欢把花养在屋子里,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他们自己养花是为了给别人欣赏,所以,季先生在重游德国时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奇特?)

师:到底德国有怎样奇丽景色,为什么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三、品词品句,深入探究。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师:我请第一、二组的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第三、四组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边读或边听边画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语句。

(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师:读完了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你有话说吗?

生1:德国人爱花之真切让我感到吃惊。

生2:德国人养花是为了给别人看 ,多么无私呀!

生3:德国的街道很美,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4:德国人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读书读得很仔细、很认真。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本,欣赏德国奇丽的风景吧!

(课件出示词语:吃惊   家家户户    花朵   脊梁)

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这些词语。

(请几名学生读词语)

师: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每家每户的窗前都开满了鲜花,那景象美极了。

生2:我仿佛看到一位德国妇女正在给花浇水,她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生3:我仿佛看见作者在德国的街上散步,他看见满街的鲜花,心情十分高兴。

师:季先生为什么吃惊?

生1:德国爱花之真切让“我”感到吃惊。

生2:因为德国家家户都养花。

师:这是吃惊的原因之一。

生:德国人养花不像中国人,他们喜欢把花养在外面,这是为了让别人看自己的花。

师:这是第二个原因。

师:是啊!德国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季先生之所以吃惊,是因为——

(课件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生读以上句子)

师: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让给别人看,而在屋里养花的人看到是什么呢?

生:花的脊梁。

师:什么是花的脊梁?

生1:花的梗。

生2:花的脊梁是指花的枝干。

师:德国人真奇怪,自己养的花却没法欣赏到花的美丽,为什么还要养呢?

(课件出示对话)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正是这样”中的“这样”指怎样?

生:指的是自己养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女房东为什么 “莞尔一笑”?

生:季先生猜对了,她养花确实是给别人看的,所以她才“莞尔一笑”。

师:从女房东的笑,你看出了什么?

生1:女房东是个性格开朗、大方的人。

师:你真会读书!

生2:德国人有着善良、纯洁的心灵。

师:你的体会很深刻。

生3:德国人总是为别人着想。

师:德国人真够意思。

师:谁能说出关于“笑”的四字词?

(生众说纷纭。如:哈哈大笑、喜笑颜开、笑口常开、笑逐颜开、眉开眼笑、笑容可掬、笑里藏刀……)

师:透过女房东这“莞尔一笑”,我们看到了德国人的不同寻常的民俗风情,那就是把自己劳动创造的美让给别人分享。让我们带着敬意再次走近女房东吧!

(生再读对话)

(请第一、二组同学朗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德国的街道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1:很美。到处开着鲜艳的五颜六色的花。

生2: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3:花很多,大街上成了花的海洋。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仿佛看出了鲜花怒放的街头,好美的景象啊!

(课件出示四幅花的画面)

师:你想用什么形容词来形容这些画面?

(生各抒己见。如: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百花争妍、春暖花开)

生:我想用花团锦簇来形容这些花。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词?

生:因为这些花很多很美,一朵挨着一朵,互相拥挤,十分鲜艳。

师:说得真好。

生:我想用姹紫嫣红来形容这些花。因为这些花五彩缤纷,艳丽多姿,美丽极了。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课文的作者季先生就是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形容这些美丽的花的。

(课件出示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词语,及时正音)

师:许多鲜花争奇斗艳,簇拥在一起,这奇丽的景色!走在这满是鲜花的大街上,我们会感觉到了世外桃源。让我们起来欣赏这美丽的街头吧!

(课件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学生齐读以上句子)

师:多美的街道啊,你怎么一点儿也不高兴呢?你不喜欢花吗?

生1:喜欢。

师:那么朗读的时候,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读呢?

生1:高兴的心情。

师:说得对。你再来读一读,读出高兴的心情。

(生1再读句子)

师(问其他同学):他读得怎样?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们认为该怎样读这个句子?

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

生:用舒缓的、委婉的语气读。

师:看来你的感悟很深呀!

生:放松的语气,声音平稳稍慢。

生:声音要柔和,读出赞叹的语气。

生:读出惊喜的心情。

……

师:你们说得很好。在朗读时,要读出作者的喜悦的心情。

(情境引读)

师:多美的大街啊!放学后,孩子们走穿过街头,他们看到的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下班回来,走过街上,他们看到的也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看到的还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正因为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

(课件出示句子: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生齐读句子)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

生: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板书:花的海洋)

师:什么是花的海洋呢?

生1:形容花很多。

师:花的确很多。

生2:五颜六色的鲜花簇拥在一起。

师:花的颜色也多。

生3:缤纷艳丽的鲜花争先巩后地开放,连成一片,才形成花的海洋。

师:是啊,极目所致,都是五彩缤纷的鲜花。我们可以想象,花一定很多、很美,也很香。

师:你们怎么理解“应接不暇”这个词?

生1:花很多,看不完。

生2:花的颜色很多,眼睛都看花了,还是看不过来。

生3:每一朵花都很美,看得眼花缭乱,还是不知先看哪一朵才好。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说得好极了。

生1:今天是街日子,许多行人走在街上,我的眼睛应接不暇。

生2: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游人们真是应接不暇。

生3:校门的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行人们应接不暇。

生4:校园的花坛种着各种各样的花,我想一饱眼福,可一时间却应接不暇。

……

师:同学们的说话能力很强。老师很高兴听到这么多同学精彩的发言。

师:假如你正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1:我会很高兴。

生2:我的心情一定很愉快。

生3:我会被这美丽的花所陶醉。

生5:我想把德国的花搬到我国。

师:老师喜欢大胆想象的同学。

生4:这花真香啊,要是我们学校也有这么多的花,那该多好啊!

……

师:美丽的鲜花静静地绽放,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我深深地呼吸着花的香甜气息,尽情地享受着花恩赐予我的快乐,我陶醉了。

师:在德国,就有如此美妙的享受。

(课件出示句子)

师:这一种境界指什么?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你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生:“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体现了“我为人人”;“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体现了“我为人人”。

(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为人人;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师: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

(学生说了很多,如:很、非常、格外、十分、特别等)

师:什么是耐人寻味呢?

生:耐人寻味就是意味深长。

师:不错。可作者为什么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人为一组交流,合作)

生1:因为德国人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别人的快乐就是他们的快乐,所以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生2:德国人觉得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让给别人分享,那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生3:大家的快乐才是自己真的快乐,我也觉得这一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

……

生1:只有每个人做到“我为人人”,才有可能营造“人人为我”的美好世界。

师:你很会表达。

生2:首先自己要为别人着想,别人才会为自己着想。

师:说得没错。

生3:“我为人人”是“人人为我”的前提条件。

……

师: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所以,要想人人为我,首先必须做到我为人人。

生1:不会。因为别人看到了我那美丽的鲜花,别人高兴了,我也会高兴的。

生2:不会。我能看见别人灿烂的笑脸,我能不能看到花,我都不在乎。

生3:能用自己的劳动换回别人的快乐,我会很快乐的。

……

师:如果你每天走在街上,都能看到这些怒放鲜花的景象,你又在想什么呢?

生1:我会想到那些为我们养花的人,我很感谢他们。

师:你有一颗感恩的心。

生2:养花的人真善良。

师:会赞美别人的人更应该得到别人的赞美。

……

四、小结。

(引导配乐情境朗读,过朗诵边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 钢琴曲《思乡曲》)

漫步在

花团锦簇的大街之上      温馨惬意

遨游于

姹紫嫣红的楼宇之间     流连忘返

沐浴着

芬芳的花海之香         遐想联篇

编织了    四五十年的童话

倾刻间    梦想成真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写词语。

(学生听写词语:真切、吃惊、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教师边念词语边巡视)

师:同桌互相交换,帮助对方圈出错别字。

师:你们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

(大部分学生认为“脊”、“嫣”比较难写。教师指导这两个字的写法。)

师:同学们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再写一两遍,把你写错的字重写一遍。

二、引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它背下来。(学生自由读文)

师:你们是怎样背诵的。

生:边背边想象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生:还要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

三、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十年的德国生活给季先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多年以后,当他重返德国时,再次发出内心的感慨。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把季先生对德国的特殊情感读出来。

(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阔别几十年后,重游德国的季老先生漫步在德国的大街上,他看到了什么?

生: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课件出示句子: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生(齐读):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怪不着季老先生会说(出示句子,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同学们猜猜,这几十年来,德国有哪些变化?

生:增添了许多高楼大厦。

生:花比以前更多了,更美了。

生:街道比以前更宽了。

师:课文中的“美丽”包括哪些东西?

生:家家户户养的花,还有人们纯洁美好的心灵。

生: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师:时隔四五十年,当季先生再次来到德国,他感慨万千,(生读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三、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

(生读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

生:一定是美梦。他在思念德国的花。

生:他在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

师:十年的德国生活给了季先生无限的回忆,他回国,德国的生活经历成了他丰富的精神食粮。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叫《留德十年》,他在书中写到这样一段话:

(课件出示:当我再次走在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街道时,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师: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

生: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啊!

师:是啊,他们不仅把自己的花让给别人看,还经常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实在是奇特。

师:季先生在德国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关心和帮助,包括他的老师和房东,十年的德国生活让他刻骨铭心。因此,(生朗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总结。

生:我想赞美德国。多美的景色啊,我真想到德国旅游。

生:德国人太纯洁、太善良了,我要向他们学习。

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

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

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

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

生:如果我见到地上有垃圾,我会自觉地捡起来。

生:我会为班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

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

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

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

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

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

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五、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生写话,然后展示)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生:能。

师:好!下课!

附: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

自己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获得美

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为人人——奉献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莞、姹、嫣”三个生字,随文学习“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七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并由此想开去。(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

3、体会文章把所见所闻所感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本文的教学价值)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教学难点: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读题感受“让”,渗透咬文嚼字的读书方法。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国学大师季羡林爷爷的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请大家轻声地读读题目,能读出点什么?是从哪个字中读出的?读文章就要这样咬文嚼字,这样才能读出味道。

(谦让、大度、慷慨)

2、请大家浏览课文,文中的“我”几次到德国?德国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一次:2-3自然段,第二次:4自然段。德国人爱花)[板书:爱花]

3、文章一开头就表达了这种感受,谁读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以读代讲]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德国人爱花,说到底是德国人爱美。

[出示]:

家家户户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生交流“不同”]

[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加上“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意思是——没有一家不在养花;“把花都栽种在窗外”意思是——没有一盆不栽在窗外;“花朵都朝外开”意思是——没能一朵不朝外开。

难怪“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出示]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读出吃惊的感受]

接着读

[出示]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请大家查字典。

女房东莞尔一笑间,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

1、对异乡人能知道为什么把花栽种在窗外而开心的笑。

2、对自己身为爱花的民族而自豪的笑。

是啊!女房东为异乡人发现自己养花是让别人看的而开心,于是——请你读;女房东为自己身为爱花的民族,为德国这种独特的风土人情而自豪,于是——请你读。

5、正是这样,在德国,没有一家不养花,没有一盆花不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没有一朵花不朝外开放,于是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预设]:

那么多的花,一团团,一簇簇,在阳光的照耀下,花上的露珠闪着光,如同锦锻,这就是“花团锦簇”

各种颜色的花:红的、紫的、黄的、粉的、白的,这就是“姹紫嫣红”。

看看这扇窗,很美;看看那扇窗,也很美,整条街成了花的海洋,眼睛都快看不过来的,这就是“应接不暇”。“暇”的意思是——空闲。

“山阴道上”给人凉爽的感觉。

让我们试着背一背,把这奇丽的景色记在心中。

[点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每一家德国人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面对这奇丽的景色,“我”有了这样的感受:

[出示]: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请大家轻轻地读读这几句,寻一寻其中的味道。[生自由读]

[出示]:

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个词语填入下面的括号中,读出来。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写了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板书],让我们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还不够,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先是对德国人养花感到吃惊,后面又感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活境界耐人寻味。这样去写,让我们感到更亲切、更深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我们班里都有图书角,大家看:

[出示]:

每个同学都是这样,把书拿到教室的时候,自己的书是让别人看的;晨读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前几天,四川发生了严重的地震灾害。这些天,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捐款、献血,令我们深受感动。

每一个人都有是这样,献血的时候,自己是为了救别人;自己生病受伤的时候,又输别人提供的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令人感动的。

6、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境界。1980年,季老年近花甲,又踏上德国的土地,他在《重返哥廷根》中有这样一段话:

[出示]:

火车一停,我飞也似的跳了下去,踏上了哥廷根的土地。忽然有一首诗涌现出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怎么会涌现这样一首诗呢?我一时有点茫然。但又立刻意识到,这一座只有十来万人的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

他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交流]:激动,陶醉。

[引读]:

四五十年过去了,“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抬头一看,不变的依旧是什么?生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不变的除了鲜花,还有什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心境)。

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看到这熟悉的满街的鲜花,看到这熟悉的德国风情,“我”陶醉了,陶醉在学生时代的德国生活中。生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这梦里,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有和蔼的女房东,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还有对故国故乡昼夜不停的思念。请大家轻轻地、再读最后一句。下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设计篇六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耐人寻味的哲理,那就是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文本语言朴素,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读起来却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或许我无法让学生体会当时季老先生那份沉重的访旧心情,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感受德国那道奇丽的景色,品味那一个奇特的民族,从而体悟那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我们面对一群活泼、单纯的。孩子时,我觉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堂课中应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但这种引导不是死拉硬拽,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引领。

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为突破口,层层深入,辐射全文,一唱三叹,让他们在优美朴素的文字中,获得心灵的触动,激发情感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滋养。

其次,扣词体会。对描写德国景色奇丽的语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主要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任何、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等进行体会,使学生在如沐春风中感受到德国小镇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通过多次朗读、想象、欣赏、品味等感性体验,倘佯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好画面中。

第三,鼓励学生个性地表达。“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的:“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将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也就是将这一份美丽与他人一起分享。”“如果我自己养一盆花,放在房间里,那就只有我一个人能欣赏。但是放在外面的话,就有许多人都可以看到它的美。”“正如韩骁妍所说的,放在房间里的花它的美丽是孤独的,如果与别人一起欣赏的话,那这份美丽则是大家的。”……这样的回答赢得了全班同学一次次的掌声。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水到渠成地感悟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和民族品格。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还是缺乏经验,在引导学生感受“景色奇丽”这部分语言文字时,我处理得不够到位,没有做到深入与扎实。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教育机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地提][高。今后继续努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设计篇七

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利用多媒体进行优化教学,利用信息反馈技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奇丽、奇特”,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人养花的方式,体会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3、图文结合、想象品味“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悟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1、想象花的“脊梁”的姿态及用意,体会“我为人人”。

2、想象品味语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体会“人人为我”

教学难点:

通过品析语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3、课堂笔记本,“按按按”测显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先读学后感受,再说生活中的感受,把学习引向行动,鼓励学生真诚地去帮助别人。

作业体现积累,读后体验。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在屋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