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意图(优质9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意图(优质9篇)

ID:4117234

时间:2023-10-03 14:52:23

上传者:雅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意图(优质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意图篇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意图篇二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二、理解诗眼

1.齐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四、细读品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

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吟诗抒情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六、拓展延伸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相同点在哪?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意图篇三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二、理解诗眼

1.齐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四、细读品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吟诗抒情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六、拓展延伸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相同点在哪?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叙事西辞下扬州

依依惜别

写景孤帆碧空尽

(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意图篇四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既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意图篇五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2、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3、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学情分析:

这首名诗,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得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

1.自我介绍。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听说我们四年(3)班的同学可会背诗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我们来——赏画吟诗。

2.出示3幅图《山行》《小池》《村居》《赠汪伦》

评价:揭晓答案,厉害!

恭喜你,答对了。

太棒了,老师为你点赞!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吟诵的《赠汪伦》是哪位大诗人的作品?

对,是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杜甫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称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李白一生中写了160多首的送别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李白最为出名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伸出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诗题,鹤字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陵”字是生字之一,陵的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二、理解诗眼

1.齐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2.长长的题目中藏着许多信息,你读懂了什么?

(1)师:黄鹤楼你了解吗?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己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是旅游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流传的诗词佳作,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看。

(2)广陵呢?是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

师过渡:是啊!两位大诗人就要在黄鹤楼上分别了,诗仙李白用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

三、初读诗句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生读)

2.检查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展示

生2读师评:字正腔圆,吐字特别清晰

生3读师评:放得开,颇有几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小结: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

3.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生读、评价读)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根据这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有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生1读,1、2组读、3、4组读)

师小结: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顿。

4.师:朗读古诗,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读懂诗意,体会内在情感)

师: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谁能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生说)

师小结:前两句叙事,后两行写景,同意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弄懂诗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四、细读品悟

1.(出示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孟浩然)那么李白与孟浩然如何成为好朋友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链接资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年轻的李白,风流潇洒,才华横溢且又喜欢游山玩水。路过湖北襄阳,认识了当时已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十二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一起饮酒作对。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给了初出茅庐的李白很多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还称他为——兄长和老师。

(2)你们怎么理解“西辞”?

(出示地图)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而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故而说“西辞”

(3)理解“烟花三月”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李白用什么词来形容三月的扬州(生:烟花出示注解、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

师: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春天,如此美景,让我们美美地读——“烟花三月”

(4)创境朗读。

师:长江两岸到处繁花似锦,老朋友一路顺风,读

师:扬州城里一定柳如烟,一定更美,读

(5)良辰美景三月天,两位志同道合的大诗人,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本可以做什么?(吟诗作对饮酒谈天高歌)

2.理解后两句

是呀,多么快意的人生!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而如今载着孟浩然的船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头(出示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读着这两句诗,你能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说

(2)理解“孤帆”“唯见”

生: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此时此刻,李白站在岸边,一定思绪万千,心中便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波涛?(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师:祝贺你们,达到了第三重境界,读出诗的内在情感。

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就让我们带着对好友的无限依恋之情再读这两句诗吧!

(指名读,师评:听出了浓浓的离别情!多么不舍呀!齐读)

4.创境朗读。

师过渡:是啊!此时此景,此时此刻,不尽的是滚滚的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体同学,让我们起立,随从李白伫立在江边,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不禁轻轻吟诵道:

李白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李白依然深情吟诵:

此时此景,岸边繁花也会悄悄的落泪,江上的沙鸥也会驻足。让我们再深情地读

评价2:这样的祝福

评价3:这样的情深意重

评价4: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多少真诚的祝愿和无限的牵挂,都化作李白的这两句诗

三四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吟诗抒情

1.师:多少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藏不住了,多少的话语都倾诉不尽李白的敬仰与不舍,这万千情思都化成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同学们,深情地表达你的依依惜别的情怀吧!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逝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你如果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李白与孟浩然,你一定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生读诗)

3.感悟写法

师:同学们,李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天际都是写什么?作者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是呀,一切景语皆情语,深深的情就藏在景中,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诗仙李白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创作了这篇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六、拓展延伸

1.师:这首诗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古人评价:千古之丽句,送别之绝唱。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让我们去感受它的美妙吧!

(出示全诗)

2.出示导读要求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相同点在哪?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3.交流:

(1)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5.全班齐读。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收集其他的送别诗,并诵读。

3、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

21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叙事西辞下扬州

依依惜别

写景孤帆碧空尽

(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意图篇六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设疑自探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1.简单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缘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这天,他们在黄鹤楼愉快地重逢,互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怎样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尽”“唯”三字?

孤:单独的。尽:消失了。唯:只。这三个字汇聚而成一种浓浓的惆怅之情。

更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文章推荐阅读: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文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及整体赏析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散文改写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析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多篇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原文

8.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感

10.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500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意图篇七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1)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八、拓展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课后习题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意图篇八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话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整体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名家点评

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诗正声》:燕公(张说)《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

《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唐诗直解》:更不说在人上,妙,妙。

《唐诗解》:“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说“孤帆”即是说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送别诗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说。

《唐诗摘钞》: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烟花三月”四字,插入轻婉;“三月”时也,“烟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写“辞”字、“下”字。

《而庵说唐诗》:有神理在内。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

《唐宋诗醇》: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

《网师园唐诗笺》:语近情遥(末二句下)。

《唐诗选胜直解》: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一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不必作苦语,此等语如朝阳鸣风。

《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千古丽句(“烟花三月”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销魂之意。太白与襄阳,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笺不尽。乃此诗首二句仅言自武昌至扬州。后二句叙别意,言天末孤帆,江流无际,止寥寥十四字,似无甚深意者。盖此诗作于别后,襄阳此行,江程迢递,太白临江送别,直望至帆影向空而尽,惟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

《唐诗绝句精华》: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意图篇九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