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实用5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实用5篇)

ID:4137683

时间:2023-10-03 19:39:16

上传者:影墨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 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篇一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学相长,薪火相传。是我读完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后最大的体会。

于永正老师,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学的前辈,教学方法系统而不机械,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参考。他对学生的理解和包容,对我而言尤为启迪。

“教了五十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最让人印象深刻。(第四章,童心不泯,卷首)

他在书中,提到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师用三颗糖,解决学生课间冲突的案例。然后又例举了若干他的教学经历,归根到底就是强调“尊重孩子的差异,理解孩子的思维”是小学教育方法的一个大前提。于老师在书中也反复强调对学生,要温和亲切。

比如他提到,要主动和学生打招呼,时刻保持微笑。他在书中列举了几个例子,我细读后深以为然。在读本书期间,我尝试更多的时候对学生笑脸相迎,提醒自己向于老师学习,对学生更耐心。

一个月前,我班的学生武运,在数学单元测验中考出一个较高的分数。该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平时课后辅导询问,对当堂教学内容通常理解模糊。平时言谈举止也缺乏条例,显得不自信,突然出现一个较优的成绩,着实让我意外。详查他的试卷,不难发现,实属偶然;因为相同的知识点,表现在选择题上答案正确,而填空题缺开了天窗,显而易见选择题是“蒙”的。又或者,是否有抄袭其他同学呢?我想到于老师的书中有提到类似的案例,然后我想这或许不失为一次契机,或许应该给他一些鼓励。所有,我选择相信他,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点名表扬他考出好成绩,老师很高兴看到他的进步。在受到表扬时,孩子显出受宠若惊的表情,眼神中闪烁着快乐和感动的光。她感受到了老师喜欢她,正如老师书中所说“每个孩子都希望老师喜欢他/她”当日的课间,武运同学表现得更为活跃,更可爱。之后的课堂上,他的表现也没有让我失望,在接下来的单元测试中,他的成绩依然较好,而且不是“蒙”的。学生的转变是可喜的,看到学生进步我也有种小小的满足感,因为自己对教学和对学生心理的理解,也一起进步,可谓教学相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篇二

我拜读了于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了许多。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第一,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是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而雅,但一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不愧是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时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篇三

说来惭愧,知道于老是在大三时候,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名师的专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都热泪盈眶,被这样一位发自内心关爱学生,有情怀的老师所感动。所以毕业之后一直想听一听他老人家的课,可谁曾想,去年年末,于老就这样离开了,这也成了遗憾。再翻开这本《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时,心情有些难过,但静心阅读,读着读着便是满满的感动。于老说自己:“教了五十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再看看自己,教书没几年,却教得自己都认不得自己了,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我想最关键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我都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为什么想成为一名老师?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其实,这几天一直心情有些沮丧,因为带的班级的孩子总是调皮,学习上不去,时间不够用,活动做不了,种种的困境给我带来了很多负能量,但当静下来沉浸在于老的情怀里时我觉得我的困境是必然会经历的,因为我首先没有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又怎么来处理事情呢?很多时候,我看到孩子的调皮与“愚笨”时,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但其实我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孩子,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我想,在教育的过程中最该记得的就是“自己曾经也是孩子”。

读着于老的文字,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不值得一提的两件小事:一件的主人公是小楷,他是班里的小活宝,那一日天气突然转凉,下去参加集体晨会的时候小楷居然只穿了一件短袖t恤,我虽然嘴上责怪着他,但还是不忍心孩子冻着,于是将自己脖子的围巾披在了他的身上,我的一个无意之举自己早就忘记了,可当读到这个画面出现在孩子的文章中时,说不感动是假的,我还是会被孩子虽然稚嫩却特别真诚的文字所打动了,他说:“那一日早上,虽然天气很冷,可是我的心却是暖暖的,谢谢张老师让我知道了,原来爱不一定来自父母也有可能来自身边遇见的人!”简单的记录,却给了我心灵一次撞击,让我知道了,看似“不懂事”的孩子其实比谁都心明如镜,他也懂得你对他发自内心的关心,就像于老说的:“教育没有纯方法、技巧的东西,方法、技巧的背后有一个‘情’字在做支撑。”就像当我用了“情”,别的孩子其实也是看在眼里,他也懂得。所以当我给没有吃早饭的小彤一些小点心垫饥时,别的孩子也看在眼里,他们也懂的这是我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关心与爱,所有的这一切他们都记录在了文字里,或许也有可能保存在他们的童年生活里。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看于永正先生一次次的激励孩子,一次次耐下心来、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以及在“行无言之教”,于老会认真书写每一个字,会一次次地朗读给孩子听,会写下水文,会为了孩子去做很多事,用自己的无言之行去教育孩子,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发自内心的佩服这个老师,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我想这也是教育最好的方式――“影响”,因为教育艺术的本质从来都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庆幸自己正在一点点的尝试,虽然我可以做的很少很少,但就像那一日,我愿意为了孩子去放弃语文课的时间,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去组建自己的小组进行读书汇报,有些孩子尝试了从未有过的思维导图,有些孩子给我们演了一出不成熟的课本剧,有些孩子画了一幅幅人物画像,还有的索性就讲了个故事,一节课,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但孩子们却不再像在语文课堂上那样拘谨,他们显得更加轻松地释放自己的内心。或许他们只是小蜗牛,请允许我牵着他们一起散步,一起去看风景,虽然我们走得可能不够快,但一路走一路都是收获,我也想在教育中把自己教成一个孩子,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一同成长,一同收获。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篇四

最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为师之道《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一本很接地气的教育名著,书中描述了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在教学活动中的偶得,但更多是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读后,引发我在教育教学中的许多思考。

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愿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经验告诉我,作为老师,想让一部分学生喜欢你很容易,但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你真的很难。要做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像于老师一样,必须具备教学上的智慧、教育中的智慧、同家长交流的智慧,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未来,以博爱的胸怀面对全体学生。

于老师最重要的教育智慧在于他能把课上得有意思。有意思,“轻松”来自哪里?轻松来自老师的举重若轻,于老师备课时,可能把课文钻得很深,想得很多,但到了课堂上,不会一股脑儿把备课所得“灌”给学生。于老师一定要研究学情,了解了学生的基础状况,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于老师的课有意思还来自游戏,因为儿童的生活方式是游戏。所以,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会时不时地与学生游戏一把,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中体会、感悟。于老师课堂轻松来自他的幽默,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课堂使人精神轻松。

于老师语文教学可以概括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于老师的课有情有趣。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感,更没有恐惧感。学生在于老师的引领下,有滋有味地写字,有滋有味地朗读,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写作。于老师说,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情感因素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于老师说不能干巴巴地教,不能冷冰冰地教。学生的情感世界空虚、精神家园荒芜,比知识贫乏更可十白。

仔细想想,于老师能做到如此,应缘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由此我想,我们做老师的,只有像于永正老师那样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至少要在学生的生命里留下什么,那就是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留下兴趣和习惯。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篇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看到这样的诗句,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教师。自古以来,教师的身份是很特殊的,各行各业人士都喜欢用圣人的道德标准绑架教师,认为高尚是教师的座右铭,假如哪个教师表现出不如意之处,立马会受到大众的强烈谴责,好像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大事一样。

我曾经听到这样的一件事,一次,一位一年级老师去上厕所,与其一所教学生相遇,该生瞪大眼睛,一脸好奇。离开厕所后,该生嘀咕了一句:“原来老师也会上厕所。”殊不知,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吃喝拉撒。

以上只是一件琐事,许是因为学生家长在家里过分美化教师的结果,做为老师,一笑置之即可,等学生在学校待了一段时间后,自然会适应老师的种种平凡之处。然而,教师的平凡又不能和社会上的庸俗一概而论。教师毕竟负有教育的责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又特别强,所以在学生面前还是要有高尚的情操的。

其实做到这点并不难,更不会互相矛盾。小学生是一群纯洁的天使,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浸染,没有那么深的城府,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的高尚也不用太高,比如不说不文明用语,不穿奇装异服等,尤其不在学生面前做一些要求学生做,自己却从不做的事情。比如要求学生不玩手机,自己一有空就刷抖音,玩手游;比如要求学生看书,自己从不看书等。也许你会问,我一天上班这么累,难道稍微放松一下也不行吗?不是的,这些事情都可以做,但有个前提条件,不在在校时间,尤其不在有学生在场的时候做。因为我们毕竟是教师,我们得对得起我们这个职业,我们培养的是“人”,一个合格的公民。别担心,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人无完人,我们只希望他们的童年更加阳光。

“假装”的时间久了,也许就变成“真装”了,如果我们能“假装”一辈子,那我们就真的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