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说课稿第一课时(通用5篇)

草原说课稿第一课时(通用5篇)

ID:4177607

时间:2023-10-04 07:51:03

上传者:薇儿 草原说课稿第一课时(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草原说课稿第一课时篇一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的缺憾。再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课中又通过一些图片让学生理解“铺满新绿”、“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等词句。

于是,带着这样的课件走进课堂,孩子们通过欣赏草原风光、倾听草原歌曲再借助文本进行阅读,他们和书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互动交流中他们也放飞了自己的心灵,跟着牧羊人人一起高歌一曲,在唯美的课文描述中感受到了大草原的无限美景和牧民们惬意欢快的生活,从而对大草原充满了期盼之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可以说,我在备课时的担忧成了杞人忧天,这样一篇课文的学习,反倒引起了孩子们对草原的无限向往之情,确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草原说课稿第一课时篇二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词语: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听写:“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说出“处”、“牧”、“原”的偏旁名称。

3、指名朗读课文。

二、静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读,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事?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季节:春天——新绿铺满草原;时间:早晨——黎明)

口头填空。鞭声打破了宁静。的草原醒来了。

自由讨论并交流:“草原醒来了”是什么意思?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草也露出了新芽,就好像草原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醒来了。)

(夜,静悄悄的,草原也跟人们一样睡着了。早晨,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草原由静到动,就像醒过来一样了。

指名读全段。(重音:响亮、黎明、新绿)

2、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板书:羊儿牧民)

再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牧民们,追赶那。

填空后互相交流对“一只只”、“蹦跳着”、“无边”、“跨上”等词语的理解。(一只只:羊儿多;蹦跳着羊儿欢快;无边:草原大;跨上:牧民怀着欢乐的心情)

(板书:一只只涌出跨上追赶)

这一段写草原上羊儿和牧民怎么样?(羊儿多,牧民欢乐)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重音:蹦跳无边欢乐)

3.第三自然段。

轻声读全段。这一段只有一句话,谁会读的?

指名朗读后提问: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草原上羊儿多,牧民欢乐)

你为什么这么说?(“一群群”说明羊儿多;“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说明牧民心里很欢乐,放声歌唱)

这一自然段和上一自然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是写草原上的羊儿多,牧民乐)(不同的地方是:第二自然段中是“一只只羊儿”,这一段是“一群群羊儿”羊儿更多了。上一段通过写牧民跨上骏马追赶羊群表示欢乐,这一段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来表现牧民的欢乐)

作者说“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为什么这么大比方?(羊儿是白色的,跟白云的色彩一个样;羊儿一边吃草,一边活动,白云在空中也不断移动。它们有相似的地方。)(板书:一群群飘动歌声)

引读:远处,一群群羊儿——学生接着读,师读:蓝天下回荡着——学生接着读。

三、课堂练习

1、读了《草原的早晨》,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草原上的羊儿真多。牧民们的生活很快乐)(板书:多乐)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鞭声()草原

()羊群()清香

照例填空

一()春雷一()气一()白鹅

一()小船一()梅花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草原说课稿第一课时篇三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低年级非常优美的散文。全文一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响亮的鞭声唤醒了黎明的草原。第二自然段介绍了羊儿的快乐和牧民们的喜悦。第三自然段讲了远处的羊群和牧羊人的歌声。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大草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们只能想象田野的样子,如何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草原的无边无际,这节课我借助了多媒体的手段,从网络上搜集了有关草原的图画,通过播放草原的歌曲,让学生仿佛置身在茫茫的大草原中。同时,我还借助了简笔画的手段,让学生想象大草原的天空中都有些什么?草地上又有些什么?自然过渡到对“一只只”的理解。这节课的难点在突破四个动词。“涌出、蹦跳、跨上、赶着”。怎样让低年级的'孩子简单地理解这几个词语?我采用了表演法诠释“涌出”,从一开始的几个孩子参与到班级里大部分的孩子参与,大家都知道了“涌出”的意思。接下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羊儿出了圈门高兴吗?你从这句话中的那个词中看出他高兴的?学生很快找到“蹦跳”,我让学生连续表演了“涌出、蹦跳”两个动作,课堂气氛进入了一个小高潮。前面给学生点明了这个是动词,后两个关键词,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找动词的方法,学生沉默了一会后,很快就找到了“跨上、赶着”这两个词。这一课的难点一下子就突破了。

这一节课中,我在授课时存在很多的不足,因为太关注难点的突破,忽视了对学生指导朗读的训练,表扬的语言比较单一,句子的朗读指导要与课文内容的理解紧密相凑,既然学生抓住了关键词,就要通过朗读突出这个关键词。而教师这时候就要为学生的朗读做个很好的指点。第二,复习生词的时间浪费比较多,以至第三自然段没能很好地开展出来,我想用什么像什么练习说话,这个教学目标也没有达成。

俗话说“千人磨一课”,我想,一节好课的形成,得靠不断的去磨合,不断地去改进,教师本身要深入研读文本,吃透教材,真正走到教材本身中去,才能达到真正的用教材,让教材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另外,作为教师本身,提高自身个人的专业素养,语言的连贯性也是非常关键的,课堂上的教师要灵活,要有一双慧眼,目中有学生,只有真正把学生带到这堂课中来,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所归,这才是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草原说课稿第一课时篇四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勤劳、欢乐。

在教这一课时,我首先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在朗读的时后,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给予读书的技巧,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其次,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你看到草原的颜色是什么样的?草原的草刚刚发出新芽,嫩绿嫩绿的,而且到处都是,所以课文中说(铺满新绿)。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这节课我把读书和观察画面结合起来,有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草原说课稿第一课时篇五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厂”、“斤”、“牛”、“力”等,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欢乐。

教学时间:三课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