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学古诗教案(汇总5篇)

英英学古诗教案(汇总5篇)

ID:4188540

时间:2023-10-04 12:36:09

上传者:雅蕊 英英学古诗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一

:初步感知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掌握生字词

:投影片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投影片

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一首故乡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记心中,不读出来。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

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注意互相对应,把话说清楚。

过渡:英英学习的是哪首古诗,我们下节课再认真学一学。

:理解课文内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读懂诗的意思。

小黑板、投影胶片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诗题。

静夜意思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说静夜思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习。

第一句

(1)指名读。

(2)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3)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读。

(2)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3)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想念故乡时,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用/画出句中的停顿。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1、指导背诵。

2、生字书写。

1、学会本课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小黑板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小朋友们,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以后,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1、按笔顺描红的生字。代英举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诗意

五、作业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波()代()

披()袋()

3、背诵课文。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二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读懂诗的意思。

课本插图

2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课本插图,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一首故乡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

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注意互相对应,把话说清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诗题。

“静夜”意思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说“静夜思”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习。

第一句

(1)指名读。

(2)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3)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读。

(2)“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3)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想念故乡时,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朗读指导。

(1)用“/”画出句中的停顿。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教师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学生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三

章节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英英学古诗》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第三册的第三课。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课文不一样的形式——“对话”来表现的。这篇课文些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

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解决措施:创设好读书和交流的情境。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解决措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直奔主题

1、在课前,小朋友都读过第三课了吧?请问,课文的题目是什么?

2、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3、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谁能像英英那样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

1、(齐答)英英学古诗。 

2、生书空

3、背诵

3

提出问题,激起兴趣

2、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3、上学期学过的《咏华山》在课文中也有意思的,还记得吗?

1、回答

2、交流

3、交流

4、感情朗读课文

12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我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虽然花掉了一点时间,但孩子们自己发现的答案,比起老师简单的“告诉”,我却认为很值得!

角色问答,深入理解

1、现在我来做“奶奶”,你们做“英英”,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2、如果我是奶奶,我还会问英英一些问题呢!

4、那奶奶更不懂了,为什么非得说“秋天的夜晚”呢?

5、是呀,秋天天高气爽,云淡风清,所以感觉秋天的月亮特别亮。

6、那下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是什么意思呢?(师引导)

1、分角色读课文

2、交流

3、交流

4、交流

5、交流

20

虽然《静夜思》这首古诗孩子们早就会背了,但是他们的背诵只属于机械记忆,对于诗意及蕴涵的道理都不太明白。而课文在写意思时,又是整首诗一起解释,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还是得一句一句来。我就把自己变成课文中的奶奶,装作弄不明白的样子,让孩子们一句一句地解释给我听。在此过程中,这个难题“秋天的夜晚”,也在孩子们的认真思考下解决了。我想,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热情和兴趣,学习,也就变得真实而有效了。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背诵《静夜思》

1、朗读课文

2、指名背诵,齐背

6

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乡、英、举、教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古、诗、故、首、意

按要求在语文书上描红,在课堂练习本上练习写字。

18

巩固练习

1、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古自代

故首袋

2、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心——

——

——

——

完成练习

11

板书设计

3 英英学古诗

背明月光———霜 听

(讲)  静夜思 懂

望 思乡

奶奶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特点,在古诗教学前讲述一段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当然能激发他 们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的对古诗作者进行介绍其实也是在介绍作品本身。教材外诗人背景 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触摸 到诗的灵魂,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为加深诗意的理解和感悟做好了铺垫。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认识偏旁“青”,理解词语;

2、正确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在本课中的意思。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信息资料,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一、古诗激趣,谈话引入。

1、谈话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生背,师评价。

2、说话练习。 师: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背一背古诗)

出示:我学会的古诗有《 》、《 》、《 》等,我最喜欢《 》,因为__ ___。

3、解释课题,教题中生字。 “英英”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ying”。”“诗”既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翘舌音“shi”。领读2遍,师范写“英”,生书空。

二、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1、看了课题,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预设: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学的是哪首古诗。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样?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2、看图读文。

(1)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做什么?

(2了解对话形式: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师:现在让我们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文。

3、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2)检查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再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联系课文插图指名逐个对话读。相机出示多音字背。

三、指导读好古诗。

出示古诗内容,提示朗读节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写字。

1、聚焦课后生字,认读。

2、生交流识记方法。

3、范写:举、念、诗。

4、生描红、临写。

5、反馈、评价。

6、再练写。

五、布置作业:完成《习字册》生字。

板书设计:

2、英英学古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英英学古诗教案篇五

这篇文章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兴致勃勃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境,既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感悟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一举而数得。

课文还配有两幅插图,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可以利用它创设对话情境,使教学更加直观、富有趣味;文后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整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图文结合、诗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我重点指导朗读,让孩子们以读感悟诗句的深刻涵义。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注重老师主导地位作用的同时,也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思考,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指名读。本环节注意关注学困生。

2.评读课文

(1)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2)全班对半读,先互评后教师点评

(二)学习课文

1、初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知道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对话,英英学了故事《静夜思》、作者是李白等。

2、再读,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

活动中熟悉课文内容,读出课文的叙述层次。

3、细读课文,背诵诗句,体味诗情

突出诵读古诗的重点,采取“在情境中朗读”的方法,利用题头插图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练读,充分朗读第二次对话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疑”、“霜”、“举头”等词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读一句古诗,再读一句英英解释诗句的意思,两相对照,懂得诗意。

(三)写字指导

10个生字分散教学,随读书过程相机进行子音的认读、字形的识记和字意的理解。“英、教、静”三个字要认真指导学生按笔画顺序描红。“教”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等宽。“静”字要注意偏旁“青”的变化,“月”字的撇要改为竖。“静”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四)创设情境,体验角色

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

2.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

3.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其余做导演。

4.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

(我会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感受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巩固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