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案(实用7篇)

最新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案(实用7篇)

ID:4223909

时间:2023-10-05 22:43:02

上传者:琴心月 最新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案(实用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案篇一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

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

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

劝您再喝完一杯酒,

向西出了阳关,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

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案篇二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20《送元二使安西》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1课时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学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背古诗,引出摇头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也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

指名回答,完成课作。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汇报两名后齐读。

(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一二

句诗的大意,师根据学生的描述适时给予点评,引导理解:朝雨、浥轻尘、柳色新。

(3)朗读:(课件呈现画面)指名读,师随机点评,如:空气一定很清新;柳树真绿啊;早晨的小雨让客舍旁的柳树更绿了;真是风光如画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闭上眼睛再读这两句诗,把这幅画读到你的心里去。

6.这幅画中还有人呢,是谁啊?他们正在干什么呢?诗中怎么写的?指名读三、四句。

(1)朗读,交流:(再次渗透学法)你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指名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引导理解:君、故人。(提醒君的字形,中间一横要出头)

(2)结合“故人”拓展诗句(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读一读,诗句中的故人都是——指老朋友。

(3)想象,理解情谊:

此时此刻,离别在即,王维是怎么劝酒的呢?假设我是元二,你是怎样劝我的?元二啊,请你再喝完杯中的这一杯酒吧,等你向西出了阳关就没有我这样的老朋友了。(师:你把自己当做王维了,劝得情深意重。)

三、抓诗眼,领悟深情

1.你们都只劝了一杯酒,王维劝元二呢?从哪里知道(体会:更尽——更:再,尽:完。)可见是劝了一杯又一杯啊。为什么劝了又劝呢?猜想一下。(生说,师随机点评)

2.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王维为什么会如此不舍呢?再次出示地图,标明两地距离,师适当补充:安西距离渭城??公里,就算是坐马车,元二也要走上大半年才能到达,更何况这一路去都是茫茫戈壁,人烟荒芜。(配图)现在你觉得,王维对老朋友出使安西仅仅只有不舍吗?还有什么?(生说:还有担忧;还有祝愿)

离别在即,王维不舍啊。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杯中的酒,酒有喝尽的时候,可不尽的又是什么?(生说)是王维对元二的深深不舍以及切切担忧,因此他饱含深情地对元二说——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好一幅离别劝酒图啊。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诗的大概意思说清楚了呢?指名学生说:一个下着小雨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他们在客栈里喝了一杯又一杯的酒,还是不舍分离。

4.人生自古伤离别,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王维对朋友的款款深情吧!齐背。

5.在课作本上完成默写。(教师在黑板上给出“渭““浥”两字,供不会写的同学抄写。)

四、多积累,体会真情

1.师:诗人在分别之际写下的诗,我们叫它送别诗。除了我们今天学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别董大》。

3.深情朗读《别董大》,尝试背诵。

4.课后作业:把另外能体现人间真情的古诗誊抄在课作本上。

板书: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下着小雨的早晨

渭城

饮酒话别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案篇四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一课时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 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 指名读题。

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课题,你认为谁的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生:因为元二是一个人。

谁再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 师: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

2、介绍时代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3、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 生:王维 师:谁了解王维?

4、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指名汇报。

5、指导朗读。

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

(清新 生机勃勃 清爽 明丽 欣欣向荣) 师:这就是景语。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6、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8、生齐读一二句。

9、教师引导并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

10、 配乐朗读一二句。

(二)体会送别情。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图。

这里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那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和我们大不一样,说话也听不懂。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

(3)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见,玉门关外是何等的荒凉啊!而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

(4)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6)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评议,指导朗读。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对好友的深深的祝福,来,端起酒杯对元二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融入了你对好友的关心、牵挂。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溢满了你的难分难舍之情。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的痛苦、无奈、忧愁。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盛满了你对元二前途、命运的担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指名朗读。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痛苦、悲伤、难分难舍、祝福、牵挂、关心、友谊、难以下咽)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师:朋友,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怎不让人伤感呢?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你这一去,路途遥远,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都等着你去经历,你要保重啊。来,我们再饮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阳关,谁陪你喝酒,谁陪你聊天?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就此分手吧。祝你马到成功,早日凯旋而归。来,再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欣赏《阳关三叠》。

师:千杯送别的酒,万句祝福的话。此时此刻已难以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之情。听,是谁唱起了这忧伤低沉的曲子。

1、 播放《阳关三叠》曲。

师:这是后人根据这首诗谱成的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

2、在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再次诵读全诗。

听,这熟悉的曲子再次响起,让我们再次诵读,读出你的感受。

七、比较送别佳句,体会不同风格。

1、谈话: 送别诗的千古名句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一起来看王勃和高适这两位诗人的诗句。

2、出示送别名句,引导比较,体会作者感情的细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读读这两位诗人的诗句,再和王维的两句诗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别样的感受?

3、指名谈感受。

师:王维的两句诗道出了我们常人的感情,所以被推为送别诗之首。

4、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别好友元二,真情流露,创作了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于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口中传送着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诵读全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古诗,诵读经典《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若干年后,当你和好友分别时,你会想起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背诵全诗。

八、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还有亲情、师生情等,也许,你也有一些话想对亲人或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分别很久的朋友,课后,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好好珍惜这份真情吧。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案篇五

朝雨客舍柳色图

美酒故人相送情

设计思路: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所以我请学生依据我的渲染将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徘喑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教学水到渠成。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因此,老师平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案篇六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