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实用9篇)

最新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实用9篇)

ID:4400629

时间:2023-10-08 22:08:09

上传者:灵魂曲 最新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实用9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一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戴建荣]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先请大家看我写这首诗的题目,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写?先写一个字(送),接下来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写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这首诗的作者是——相机板书。

(2)好,我为什么这样写呢?

(4)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是在家中排行第二。什么叫排行第二,你知道吗?

(6)不叫元一,叫元大,有个哥哥,而元二恰恰是个男孩,所以就元二了。明白了吗?

二、读诗:

1.使什么意思?奉了谁的命令出使?能不能不去?如果不去?满门抄斩,株连九族。2.安西,是一个?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3.咱们一起看。(出示地图)长安,当时唐朝的首都,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今新疆库车附近,古时称为(安西)。

4.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西送。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渭河以北,有一座城叫(渭城)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同学们,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但是,在这样一个晚上,这两个朋友是不睡觉的,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通宵达旦的就是喝酒聊天,聊天喝酒。所以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渭城——(朝雨浥轻尘)。

5.正因为他们没有睡觉,所以才会看到这渭城下了一场朝雨。送到这里,元二就孤身上路了,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敦煌的西南,古时候这有一道关,叫(阳关),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所以又叫《阳关曲》。看到阳关这两个字,有没有想起一句诗,叫秦时(明月汉时关)

6.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8.也就是送别诗要读出感情,速度要读得——慢。指名读。

9.你为什么这样读?(因为渭城是一个地方,朝雨可能是清晨的雨。)

10.真想和你拥抱一下,但是男女有别。真好,把刚才咱们解课题时用到的方法融进了现在的朗读里面,这就是学习。好,看来,咱们都是这么读的。

12.平其实是一种声调,叫平声,仄也是一种声调,叫(仄声)咱们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一脉传承下来,现在我们也有声调,它们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还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叫轻声。现在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现在的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

15.先看第一个音节,渭城,看哪个字?“城”字现在是第几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也就是要把这个字读得(长),指名读。

16.了不起啊!长度你读出来了,那么,长城也好,城墙也好,都是(连绵起伏的)能读出来吗?渭城——————(声音有起伏)

17.要跨出这一步多不容易啊!一起。

18.平声会读了,仄声会读吗?看三四两个字,看哪个字?雨,现在第几声?相当于—仄声,仄声读得要短,指名读。

19.你的声音真好,朝雨啊,早上的小雨,能读出来吗?再读一遍。(声音小)

20.连起来读这句话

21.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规律读古诗,来,自己往下读读看。

23.(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试读)渭城————朝雨| 浥轻尘————,客舍| 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4.苏轼称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王维诗的特点(师配上《阳关三叠》古筝曲,范读)后,师生合作读前两句。

25.看到渭城这的柳色了吗?谁来说一说。

27.所以咱们中国的古人,每逢写柳的时候,就是要表达心中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所以以后你读到这个“柳”啊,你就要明白,此刻诗人要表达的是心中那份依依不舍。

师:是啊,温馨吗? 生1:温馨

师:有没有记起王维写过一首诗:独在—— 生(齐):异乡为异客 师:每逢——

生(齐):佳节倍思亲

师:这首诗也有一个“客”,这就是“客舍”的“客”。王维和元二一样,也曾一度奉旨出使,他最能理解元二这“独在异乡为异客”,他一定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29.所以,这样的一首送别的诗,咱们该怎么读?(配乐笛子曲,师生齐读)

生5:这是一条风不休的路 生6:这是一条充满沙石的路

31.而正是这条崎岖的、布满沙石的、难走的路,元二从渭城到安西整整要走三千多公里啊!如果在当时用最快的交通工具,骑着马去的话,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

32.你的好朋友元二就是要踏上这样一条路,作为好朋友的你,还有没有想要对他说的? 生1:元二,你一定要安全地回来啊!我等着你。

生2:我亲爱的朋友元二啊,你要赶快回来呀!我们继续聊天吧!

生2:不能。

师:是,这盼望他早日回来是王维心中那份美好的愿望。

生3:元二,虽然这条路布满艰险,但你一定要勇往直前,我在家等你喝酒。生4:元二,这是一条崎岖、充满沙石的路,你一定要保重啊!

33.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等到元二回来的那一天,再也没有机会和元二一起聊天,一起喝酒。所以,这样一首分别诗,咱们该怎么读呢?(《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生4:很关心自己的朋友

35.正是这位有情有义的朋友。他们从昨个晚上开始,一直在不断的喝酒聊天,聊天喝酒,到了今天早上,你试想一下,喝了这么多,已经喝不下了,可为何在这一刻,王维还在不断地劝元二再喝一杯,而元二每逢这时总是把这杯酒喝完呢? 生1:这一杯酒是离别酒。生2:因为以后永远喝不到了。

生3:这杯酒印证了元二和王维的友情

生4:喝了这杯酒,元二可能永远都见不到王维了。

36.咱们在读这一句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一杯的“杯”字延长。师:劝君——

师生(齐):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这有情有义的故人了。那还会有这温馨如家的客舍吗? 生(齐):不会。

师:还会有这代表依依不舍深情的杨柳吗? 生(齐):不会。

师:还会不会喝到这满是深情厚谊的酒啊? 生(齐):不会。

师:这情谊永远刻在他的心上。

三、唱诗:

师:元二走了,王维在当地读啊读,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他就会轻轻地唱起来。(板书:唱)这首诗的唱曲非常有名,叫《阳关三叠》。(音乐响起)第一遍听老师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至亲至敬的深情。

(师和着音乐深情地唱起。同学们仔细聆听。)

师:第二遍,如果你已经能唱,就和我一起唱。如果还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师第二遍唱完)

师:第三遍,咱们不用音乐。看着我的手势,试一试。(师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小声跟着唱。)

四、吟诗:

师:同学们,咱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 师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咱们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 师生(齐):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吟诗作画。会吟诗的人才是咱们中国人,才是咱们中国有文化的人。来,咱们来试试看。两个字两个字来唱,遇到平声字就把这个音唱的长一点。试试看。(师吟诗,学生跟吟)师:这就是吟诗。

生(齐):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生(齐):真的。师:下课。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二

在春光明媚的渭城,清爽的天空中下着好似牛毛般淅淅沥沥的阳春小雨。它的到来把平静的路面上湿润了,同时也湿润了空中飞起的尘埃。旅店旁长有许多清脆翠茂盛的柳树,颜色特别的'鲜嫩,此时雨淋在柳叶上时,鲜嫩又清翠的柳枝被雨水冲洗得更加婀娜多姿、郁郁葱葱,整个树木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

而此时,王维的老朋友就要去往安西了,可是当时王维对这位朋友特别留恋,希望能够早日回来看望他,和他相遇、和他再次一起共饮美酒。于是,王维再三挽留他那多年交情的老朋友,劝他珍惜此时此刻老兄弟在一起这来之不易的友谊,否则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后,恐怕很难找到像你和我这样交情深厚的朋友,并且能和你一起共同饮着这甘醇香甜的美酒、也许也很难交到这么真挚而知心的好友了。此时王维持杯在手,殷殷相劝:来,亲爱的朋友,举起酒杯,就让我们共同饮下我为你准备的这杯送别酒吧!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三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说过程:

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我的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下面我就从知作者、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节课的教学安排。

一、知作者

导入新课后,孩子们回忆学习古诗五步法,然后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古诗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2、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入诗境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

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四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所以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第20课《送元二使安西》。

1教材分析

1、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会写两个生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5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4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中强调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课变课堂上教师的教为学生自主的学,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1)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基于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以及教法的确定,我在教学这首诗时没有按照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三个分明的环节进行,而是以先划分诗歌节奏再熟读诗文为基础,以多音字“客舍”做为切入点,进入本诗的学习,并计划通过三个核心问题的逐一解决,在学生的朗读中,师生、生生的互动讨论中自然的完成对诗意的理解和诗情的感悟。

1、旅馆在什么地方?

2、旅馆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3、在旅馆中发生了什么事?

三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首先就能打消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畏难情绪.借助老师的提示和课下注解,通过与同桌合作学习,就能解决这三个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能力,获得课堂学习中的成就感,从而调动起所有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第一个问题“旅馆在什么地方?答案是“渭城”,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资料的展示,明确了渭城是个环境宜居的地方,也为第二个问题“渭城的环境怎样?”以及接下来与遥远的“安西”进行对比做了一个铺垫。

《新课标》中对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所以第二个问题“旅馆周围的环境怎么样”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去,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这种美景,我适时的出示图片,问“你们脑海中的渭城是不是这个样子呢?你想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描绘呢?”学生正不知心中无限美景该怎么用语言描绘出来,有了更直观的图片,立刻文思泉涌,“生机勃勃”“花红柳绿”等等精彩的答案纷纷涌现。

“旅馆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答“诗人与朋友喝酒送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诗意,我适时加入有关诗人王维的介绍。教师继而追问“诗人王维要送朋友去哪里?”这时候,整首诗中另一个关键点出现“安西”。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从地域上的距离和环境的差异来感受好友离别之情。

学生课前查阅“安西”,明确了古时的“安西”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让学生们用合适的词语描述你印象中的库车,学生们立刻滔滔不绝起来。我紧接着出示唐朝地图,直观的明确了渭城与安西的遥远距离。不仅如此,我还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与师生合作朗诵,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离别时的渭城柳色青青,而遥远的安西却是黄沙漫天;离别时的渭城是一片生机勃勃,而遥远的安西却是满目荒凉;离别时的渭城有饮不尽的家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而安西却是举目无亲,乡音不再。”读到这,学生对诗人心中那复杂的情绪有了更深刻感悟。

紧接一个说话训练环节“那么你认为这是一杯融进了什么样感情的酒?”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友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达到了文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最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2)拓展延伸

友情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校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结合《新课标》中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创设不同情景,让学生诵读课前积累的其他的送别诗,让古诗从课本走入生活。

(3)作业布置

《新课标》中要求四年级学生能“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所以我的作业布置是:“讲本诗改写成记叙文,可适当加入想象和开头结尾以及环境描写。”这样的作业布置,我的意图是深化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最终反馈的作业是令我满意的,即便是基础薄弱的孩子,也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本诗诗意复述一遍,那么一些语言文字能力强的孩子,加入了优美的环境描写来开头引入故事,还能合理想象,加入对人物动作和神态语言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生动,完整了。7课后反思:

整堂课上下来,有这样几点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1、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课后统计近90%的同学都举手回答了问题。

2、小练笔的完成效果令人满意,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理解了诗的意思,并能自己复述下来。大部分学生能将课堂上出现的好词用在写作上。

3、通过渭城与安西的环境对比,师生的合作朗读,一次一次情绪的渲染,学生对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有了比较充分的体会。这一点在课后的写作时,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人与友人殷殷话别的情景中看出。

但也有这样几点遗憾:

1、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朗读时机和次数的处理不够恰当,朗读与感悟融合的还不够自然。

2、评价方式不够多元化,应该更灵活多变,对学生起到启发和拓展思维的作用。

3、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环节,未能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五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背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测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能运用平长仄短的规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3.理解诗句大意并想象画面。

4.初步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理解诗句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诗歌背景资料,了解折柳送别的典故。【教学过程】

一、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播放课件)读题,你从古诗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1)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2)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背景资料:唐王朝出现了**,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

(3)理解“元二”的称呼。(师补充: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叫“元二”)

二、读诗文,识平仄

1.初读: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2.个人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朝”和“舍”(播放课件)。3.正音后齐读。

4.师范读。(读出平长仄短之感)

问: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5.结合学生说出的特点,指导何为平仄,如何判断平仄。(板书:平长仄短)6.师结合诗句,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诗。

7.请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出后两句的平仄。(提示最后一行的 “出”字在古代读仄声,所以要读短。)

8.请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练习朗读这首诗。9.请学生个别读,然后齐读。

三、解诗意,悟诗情

(一)解读前两句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相信,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们会读得更有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渭城的美景,说说你在图里看到了诗句中的哪些景物。2.交流汇报。

3.师结合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柳、尘两种意象的特殊。

(1)柳,在古代柳象征离别。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柳”和“留”谐音,折柳就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师引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渭城在黄土高原上,风大,沙尘多。远行的人往往还没出城,就已满身尘埃。所以很多送别的诗里往往会提到路上的尘土,比如杜甫“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 不见咸阳桥”。

4.师小结:所以,这诗里头两句,一句藏着别尘,一句藏着折柳。所渲染的,就是离别的氛围。5.指名读,师指导朗读。

(二)解读后两句

1.师引导:渭城很美,可是元二就要离开了(出示课件)踏上阳关古道,元二走啊,走啊。一路上走过云山浩渺,大漠茫茫,走过荒芜的群山,苍凉的戈壁,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问:谁能说说,你从这几句诗中看出阳关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2.结合生的回答,强调阳关古道之难行。

师小结:而正是这条崎岖的、布满沙石的、难走的路,元二从渭城到安西整整要走上一百八十多天啊!苦不苦?苦啊!那旅途的终点,安西环境也同样恶劣。(出示渭城、安西对比课件,师生共读)

3.问:元二即将远行,如果你是王维,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4.追问:从这一杯杯酒里,我们品味出了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感情。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请学生带着感情朗读一遍。(板书:依依不舍)

5.师小结:是啊,这杯酒中,有着祝福,有着不舍,有着伤心,有着担忧,而这些祝福、不舍、伤心、担忧又最终都化作了这一句话——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师小结:同学们,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去世了,这次告别竟真的成了永别。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阳关三叠》 音乐起,生诵。)

四、总结学法,学以致用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送别诗。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2.请学生运用以上学习方法,通过诵读,自学古诗《山中送别》。3.读诗文,学生自由读。4.解诗意,生看注释,理解诗意。5.悟诗情,再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情。

6.师结合《送元二使安西》讲解“借景抒情”(板书:景、情)7.师结合平仄,指导朗读。

8.总结: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果把中国文学比作皇冠,那古典诗歌就是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阅读、多积累古诗,领略古典诗歌的美妙。

板书设计

20送元二使安西

平— 长 依 景 依 情

仄 | 短 不 舍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七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古诗如一幅幅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学习,去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在教学中,我在两个方面有所注重。

在理解诗题时,我估计学生在了解安西这个地方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行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哪些自然景物?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在这清新明丽的春景中,诗人却要送走自己的好友,他的内心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样,为体会诗人的情感做了铺垫。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行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元二分别时会说些什么话,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通过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一堂课下来,我需要改进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本人缺乏深厚的文化功底,授课老师需对文本做出精准的解读,同时古诗需挖掘的知识点很多,需要授课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一切对于目前的我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今后要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努力增强教师的语言魅力。这首离别诗要让学生入情入境,首先老师得通过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中。从这节课看,我的语言平铺直叙,缺乏激情和真情,别说打动学生,甚至连自己都没打动。

三、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每个班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应针对学情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总有走教案之嫌,似乎在寻找适合我教案的学生。“两环四步疑探式”教学模式用起来还是显得生硬,主要是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多读书多思考,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争取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八

小学语文在古诗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原因,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及感悟诗人的情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教学起来就显得很吃力,学生感觉很枯燥,例如以前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20课《古诗两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时,由于这首诗所描述的生活背景是遥远的古代,元二被贬到安西去当官,那时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从渭城到安西距离遥远,骑马都得走上半年,也不能通过打电话以解相思之苦。所以分别时诗人对元二依依不舍,喝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可是孩子们生活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的年代,根本无法理解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被动,课堂效果很差。于是,我在上学期教学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情,课前我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了以下预习作业:

1.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王维。

2.学生反复读诗,并让他们找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3.让学生查阅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地的条件。

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借助课前预习的知识品味到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我在引导学生们感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元二依依惜别之情。”我接着追问:“你从哪里感悟到的?”在汇报中学生借助预习中搜集到的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及条件。学生a说道“诗人与元二分别后距离遥远,交通又不便利,以后很难见面,所以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学生b说道“关外条件艰苦,元二在那儿又没有朋友,今后的生活肯定很艰苦,作者对元二关外生活十分担忧,所以很舍不得。”学生c说道“老师,通过课前预习我知道了王维当时身体不好,他害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元二了,所以他和元二喝了一杯又一杯。”我说:“孩子你们说得太好了,可见你们的预习做得很好。是的,王维在元二离开的两年后去世了.可见他们的分别竟是永别呀!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学生们读得入情入境,孩子将诗人对朋友那种离别与牵挂感悟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预学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及感悟诗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古诗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在授课前,一定要布置好学生的预习作业,使其能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送元二使安西课文教案设计篇九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局部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誊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同学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就我班同学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假如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小朋友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小朋友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同学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同学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局部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需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让同学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局部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身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身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反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想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同学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小朋友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同学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同学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