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赢在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7篇)

2023年赢在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7篇)

ID:4258919

时间:2023-10-06 18:43:13

上传者:BW笔侠 2023年赢在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7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赢在课堂读后感篇一

教学十多年,对教育教学思考了很多,实践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一直遵循着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教学原则,既能读懂自己的课堂,又能读懂他人的课堂。

今日手捧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心中又升腾起曾经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读懂课堂了吗?仔细阅读这本书,发现里头有很多有悖于过去甚至现在教育观点的主张,惊讶现在的教育研究者敢于发出如此不同的声音,惊讶之余心中油然而生对钟老的钦佩之情!

真的,有些观念我们要改变了!

很多教师对“分层教学”情有独钟,并且将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倡导,诸如“分层教学的好处”、“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分层教学优秀案例”……我们经常能读到这样的教学论文。书中明确指出,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国际教育界就表明了“分层教学”的无效性与危险性。教学上采取分层,实质上压低了“中位”组、“下位”组的学习层次,扩大了学历的落差,从而导致整个学校的学力提升。那么为什么教师、乃至家长仍然对“分层教学”乐此不疲呢?这是因为,“分层教学”是作为“优等生“和作为“困难学生”的实感而形成的。如何改变?既不粗暴又行之有效!钟教授提供了一些策略,并强调:儿童学习价值的追求已从单纯“量”的追求,更多地转向注重“质”的追求,即如何丰富而深刻地获得真情实感的体验。

和教师朋友们共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正是“教育公平”的本意所在。“分层教学”是同“教育公平”背道而驰的。替代“分层教学”的学习方式不是基于划一教学的学习,而是每一个人的多样性得以交流的“协同学习”。

真的,早该有些不同的声音了!

这几年,“慕课”、“微课”、“云课堂”、“翻转课堂”之类的说辞漫天飞舞。自己也积极投身于此,曾在全国微课制作中荣获奖项。但是尽管积极实践着,心中还是有不少困惑的。

又比如:信息技术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持。针对上述困惑,我在想,以上问题是否可以转化为:信息技术到底在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怎样的技术支持?离开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课前教师录制教学微视频,并通过学习的平台与学生互动;但是课堂上学生无法自带数字化学习设备,也就无法开展“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到底“翻”的是什么,其本质是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引领的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是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不就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雷同。他们的教育理念是想通的,但是在实施的方式、手段上是不同的。

这是我实践该项目最初的声音,是我内心真实的声音!但共鸣者甚少。今日翻开钟老一书,其中的一篇《“微课”的诱惑与反诱惑》吸引了我。钟老言辞犀利地说道:“扎根于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的慕课、云课堂、微课,只问技术,无视教育的质性分析、不辨教育的是非曲直,到头来唯一的作用是把应试教育的现实推向极端,扩大应试教育的再生产。”“试看发达国家的教育数据库建设,尽管大大领先于我国,但他们的中小学有这么着迷于慕课、微课、云课堂,以至于似乎可以替代作为人的教师的角色吗?”“在这些思想土壤中开发出来的那些微课,说穿了不过是用金光灿灿的信息化的外衣把废铜烂铁重新加以包装而已,是经不起教育理论的推敲与教育实践的验证的。”

很赞同这个朴素的观点:学科内容不是直接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借助“对话”来逼近学科内容的。学科内容的把握必须靠学生自身自主的能动的知性活动。

这本书中很多观点值得我们不断比较、不断反思,读罢此书,再问自己: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读懂课堂了吗?想想真的很难回答!

赢在课堂读后感篇二

《父母课堂》提供了很多解决家庭教育的方法。那么读者们读父母课堂后有什么收获呢?请往下看。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父母课堂》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为孩子牺牲,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感情,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为他而活,是一部分中国妈妈的现状。可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房祖名说:“基本上我妈,我觉得对我来讲,是牺牲了她的一生吧。就从生我的那一刻,就全部都付在我的身上。她的时间,她所想的,她所有的。就是她现在可能她今生所有的东西都会想要说以后要留给我这样。”

把林凤娇拿出来说,不是因为趁火打劫,也不是为了吸引眼球,确实因为她是名人,大家对她的事情都知道,都明白,不用铺垫,而她也代表了大量中国母亲的想法。我曾想过这篇文章对林的伤害,和对读者的益处,我评估了一下,以我的影响力实在伤害不到人家什么,但我相信有一批像她一样的妈妈,包括曾经的我自己,会从中有一些启发,会让他们的育儿观念和人生方向有一点的变化,或者只是起了一点想要改变的念头。这就够了。万事发乎于心。

为孩子牺牲,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感情,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为他而活,是一部分中国妈妈的现状。可我想说,这,并不伟大。

答案自在你心。事实上,一个为孩子而活的母亲,往往拥有一个不堪接受的自己。孩子成为你逃避自我,依附于人的救命稻草。可怜的宝宝,多么稚嫩娇小,就被动的接受了如此大的压力,如果他们能表达,一定会说,妈妈,求求你,不要为我而活,你的生命很重,我承担不起!

我不清楚为孩子而活是不是中国特色,但一定在中国最为风行。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有关。

首先,我们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还能活的有支撑,有追求,有力量,面对死亡不恐惧,他一定是内心非常强大的人。但很可惜,这种强大的人非常少。我们大部分人,总是要找一点活下去的依靠。于是有人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后代。把生命的意义加诸于孩子身上,就是因为自己不敢去体会一下,生命真的就是没有意义的虚空,也没有能力和勇气去探索一下,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其次,中国糟糕的夫妻关系。一个女人,从自己的丈夫身上得不到爱的呼应,自己又不够强大的时候,就会转头扎向自己的孩子。很多女人是把对老公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自己的爱,集于孩子一身。这个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恶果非常严重,如果孩子是个儿子的话,也为将来的婆媳关系埋下了祸根。一个妈妈,始终在与自己的儿媳妇抢夺老公,因为她很久以来,就已经在心理上把儿子当老公来爱和占有了。她自己的老公去哪儿了?也许像成龙一样在外面花天酒地;也许没有出轨,但是因为不懂爱,在工作上消耗着自己的情感和精力;更糟糕的,也许在自己的妈妈那里充当着爱的慰藉。就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最后,中国一直以来对于牺牲自我的一种颂扬,让妈妈们不自觉的产生做这种伟大母亲的冲动。妈妈们在说出我为你而活的时候,不但不会对自己贫瘠的人生感到羞愧,不会为自己对生命的放弃感到难堪,反倒认为这是一种伟大和荣耀。包括外界,也不会认为这有什么问题。孩子虽然深感压力,但也会对母亲的这种牺牲感恩戴德。

其实,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无论什么样的母亲,当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利益,保全孩子的利益,都是本能;孩子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需要母亲放下一切,投入所有时间精力去照顾他们,也属正常。我们批评的是那种放弃自我,一生只为孩子而活的做法。

当林凤娇对儿子传递出,我这辈子就是为你活着,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包括我现在的所有,将来也会留给你。实际上,她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我是一个没有生命尊严的人,我放弃了我的生命尊严。而当一个母亲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她亲手带到的孩子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尊严。

我们希望放弃自己,来成就一个健康、快乐、幸福有尊严的孩子。但很遗憾的是,孩子活出的,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而恰恰是我们本身的样子。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往往会活出我们最真实的一面,我们不讨论这种观点的对错,但我们必须承认,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身教甚于言传千千万万倍。

母亲为了孩子,委屈自己,承担痛苦,孩子其实都是可以感知到的,你的愤怒,你的怨恨,你的绝望,都会投射到他的身上。孩子爱妈妈,他自觉不自觉地会与你一起承担这种痛苦,你长期压抑着的欲望和情绪,也都会在孩子身上得到释放。我见到一个非常温柔善良隐忍一切的妈妈,她带出来的孩子反倒特别自私。因为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母亲在这种压抑的生活里,并不快乐,他把母亲没有表达的对外界的愤怒,甚至对父亲的憎恨表达了出来。靠苦行僧似的自我牺牲,教育不出来一个健康的孩子。你希望孩子坚强,你自己就得坚强,你希望孩子快乐,你自己首先要快乐,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一个典范,孩子才有可能会幸福。我们要为孩子活出幸福的样子,孩子才会知道什么是幸福,而不是我们天天用一种不幸福的状态告诫孩子如何如何幸福。

身为人母感到幸福,深知责任重大,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自己没有经验,只能凭父母那时怎么教育我的一些记忆,以及同事、朋友平时交流的一些育儿方法,来尝试教育孩子,总觉各有特点,不是十分满意。 读了《父母课堂》杂志后,感同身受,收获颇丰。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至关重要。现在每个家庭一般都一个孩子,都深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疼爱,惯着宠很普遍。具宠爱于一身的孩子教育,基本上落到父母肩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孩子善于模仿,孩子会学父母的言行和动作。有一次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为了赶时间,我看看两边都没有过往的车辆,便没有带孩子走斑马线,走过马路后,孩子问我:“妈妈,你怎么没带我走斑马线啊”。我的脸顿时红了,连忙给孩子道歉:“妈妈这次错了,下次咱们一定遵守交通规则。”平时跟孩子讲安全知识的时候说:“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你等一等”,“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孩子已经记住了父母所教的,但是看到父母没有按照所说的去做,就会问为什么?作为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教会孩子正确地判断事物,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树立正确的言行,给孩子作出他们为之骄傲的榜样。

前段时间流传的“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法,孩子成才需要靠高压,父母的威信是靠吼、打、板面孔树立起来的。我觉得那只是个例,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基础教育阶段要强调学生自由地探索,主动地学习,健康地成长。父母赢得尊重,要靠与孩子平等交往,靠理解、尊重孩子来建立。父母同孩子面对面、目光平视着说话,特别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的家庭氛围。孩子说话时,父母最好专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话题,让孩子感到父母和蔼可亲,可以信赖。孩子如果觉得父母像朋友,他就会无话不谈,无拘无束。在平等、宽松的环境里,孩子就会养成活泼开朗、自信和勇于创新的健康个性。

从孩子出生直到上学,每个家长作为初学者,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是摸索着前进的。我也和所有的父母一样,也有“望子成龙”的“理想”,可是怎么教育却感到非常困惑甚至是棘手。好在《父母课堂》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犹如一缕春风吹开了我一直以来在教育孩子方面迷茫和困惑。

《父母课堂》告诉我:“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她以循循善诱的语言告诉我们,作为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字里行间洋溢着指路明灯似的爱。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她。

我把《父母课堂》当作我的社会大学,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她给所有的父母以启迪,烛照我们模糊的认识,使我受益匪浅。

赢在课堂读后感篇三

长春学校周蓉蓉人的生活离不开书,老师的成长更离不开书,一本好书,可能是一种引领,更多的是感触。一名新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能力,要不断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听课,多反思。可听了不少课,感觉自己对于如何听课还是不够清晰明了,不够专业。于是,我抓紧时间买到这本《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开始拜读起来。《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就是一本宝典,会不断指引教师走向专业化。我对课堂观察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有一些感悟。

传统的听课方式只是简单处理,听课更像是一项任务,没有什么准备,夹着一本听课笔记和一支笔就进入了课堂。很多时候听课,都只是关注了教学流程或者教师的行为,对于学生的行为缺少充分的关注。平时的听评课场景是这样的:听课前不会与讲课教师进行交流;听课中更多的是关注上课流程或者哪些环节设计比较新颖巧妙,教师如何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听课后的评课:很多时候都是“这节课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教师基本功较好,课堂设计层层递进,环节流畅,这是一堂不错的课。”很少有老师会针对课堂的某个细节展开评课。很多时候我去听师傅的课或者是老教师的课,就会变成了一种“变相”模仿,对课堂的观察散漫、零碎。

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后,我对听评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其中的理念和方法让我感到很有效。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当我们去听他人的课时,相信上课人一定是勤奋的,对这堂课而言,还应该是全力以赴了;虽然每个人的课堂总是有不少的优点,也会有不少的缺点,但如果让我们向上课人学习,似乎优点更容易找到原因,而缺点往往没有原因,即使有原因也是上课人本人所难以克服的。因此,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听课人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去批判上课人的缺点是什么,而是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是什么。当听课人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时,不但可以上课人觉得富有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发现上课人取得课堂优点的原因。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在尽量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过程中,还要尽力去挖掘任课教师的优点和闪光点,借鉴他们的教学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听评课是一种评价、反思、对话、研究的行为;在听评课过程中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学生应该是一个专业共同体。上课教师陈述: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难点在哪里?准备如何解决?听课者有准备得走入课堂进行观摩。在观摩中,听课教师关注自己的观察点,运用观察量表进行记录。上课后,首先上课老师反思教学过程,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活动或情景创设、讲解、对话、指导和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性。最后共同体协商得出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建议(成功之处;个人特色;改进建议)。我认为听课教师将听课范围的关注锁定在某一个点上,这样能让听课教师带着目的去观察,在评课时也有理有据,这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读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生命之花永远灿烂,事业发展光明无限。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对听评课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期待在不断的听评课过程中,能去思考去创新,更好地构建英语课堂,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一次次观察,每次我都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我们因课堂观察而精彩。

赢在课堂读后感篇四

最近儿子拿回来了父母课堂,我读了一下,感触很深让我了解到了很多我自己没有积累到的东西。比如说孩子处于什么什么阶段、该怎么对待他们处在的阶段,和那些事情能和孩子说,那些又不能和孩子说。

这本书我读到了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对他发火,有时候容易双期碰撞。因为家长在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时候也容易发更年期。如果这两个碰在一起炒很容易闹出家庭矛盾,所以我从中明白了就算自己很想发火,孩子没有什么错在更年期的时候尽量忍住心中的火,和孩子一起交流并且多了解一下他的想法,然后母子之间交流一下感受,互相体谅之间的感受。

还有一个就是在孩子失落的时候多鼓励他,比如考试之后没考好就可以说:“

1、没关系,继续努力,加油!我们爬起来继续。

2、别伤心,失败是成功之母,孩子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努力吧,妈妈(爸爸)会一直给你加油鼓起。等等”。

还有孩子犯了什么错也不要急着批评他,要看看他是怎么犯的,要和他一起努力一起改进之类的,不应该管都不管都直接一耳光上去,这样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还会让孩子以为你不爱他了,就会非常难过,还可能会得忧郁症。所以在孩子很不好或很困难的时期多加鼓励,让孩子更加的有信心。这样不仅孩子会更加努力,还会感觉到家长非常的支持。不仅可以发挥很好的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孩子认为自己有能力,能做好。所以我认为这一点也是我从父母课堂收获到的。

赢在课堂读后感篇五

为孩子牺牲,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感情,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为他而活,是一部分中国妈妈的现状。可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房祖名说:“基本上我妈,我觉得对我来讲,是牺牲了她的一生吧。就从生我的那一刻,就全部都付在我的身上。她的时间,她所想的,她所有的。就是她现在可能她今生所有的东西都会想要说以后要留给我这样。”

把林凤娇拿出来说,不是因为趁火打劫,也不是为了吸引眼球,确实因为她是名人,大家对她的事情都知道,都明白,不用铺垫,而她也代表了大量中国母亲的`想法。我曾想过这篇文章对林的伤害,和对读者的益处,我评估了一下,以我的影响力实在伤害不到人家什么,但我相信有一批像她一样的妈妈,包括曾经的我自己,会从中有一些启发,会让他们的育儿观念和人生方向有一点的变化,或者只是起了一点想要改变的念头。这就够了。万事发乎于心。

为孩子牺牲,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感情,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为他而活,是一部分中国妈妈的现状。可我想说,这,并不伟大。

答案自在你心。事实上,一个为孩子而活的母亲,往往拥有一个不堪接受的自己。孩子成为你逃避自我,依附于人的救命稻草。可怜的宝宝,多么稚嫩娇小,就被动的接受了如此大的压力,如果他们能表达,一定会说,妈妈,求求你,不要为我而活,你的生命很重,我承担不起!

我不清楚为孩子而活是不是中国特色,但一定在中国最为风行。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有关。

首先,我们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还能活的有支撑,有追求,有力量,面对死亡不恐惧,他一定是内心非常强大的人。但很可惜,这种强大的人非常少。我们大部分人,总是要找一点活下去的依靠。于是有人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后代。把生命的意义加诸于孩子身上,就是因为自己不敢去体会一下,生命真的就是没有意义的虚空,也没有能力和勇气去探索一下,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其次,中国糟糕的夫妻关系。一个女人,从自己的丈夫身上得不到爱的呼应,自己又不够强大的时候,就会转头扎向自己的孩子。很多女人是把对老公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自己的爱,集于孩子一身。这个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恶果非常严重,如果孩子是个儿子的话,也为将来的婆媳关系埋下了祸根。一个妈妈,始终在与自己的儿媳妇抢夺老公,因为她很久以来,就已经在心理上把儿子当老公来爱和占有了。她自己的老公去哪儿了?也许像成龙一样在外面花天酒地;也许没有出轨,但是因为不懂爱,在工作上消耗着自己的情感和精力;更糟糕的,也许在自己的妈妈那里充当着爱的慰藉。就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最后,中国一直以来对于牺牲自我的一种颂扬,让妈妈们不自觉的产生做这种伟大母亲的冲动。妈妈们在说出我为你而活的时候,不但不会对自己贫瘠的人生感到羞愧,不会为自己对生命的放弃感到难堪,反倒认为这是一种伟大和荣耀。包括外界,也不会认为这有什么问题。孩子虽然深感压力,但也会对母亲的这种牺牲感恩戴德。

其实,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无论什么样的母亲,当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利益,保全孩子的利益,都是本能;孩子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需要母亲放下一切,投入所有时间精力去照顾他们,也属正常。我们批评的是那种放弃自我,一生只为孩子而活的做法。

当林凤娇对儿子传递出,我这辈子就是为你活着,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包括我现在的所有,将来也会留给你。实际上,她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我是一个没有生命尊严的人,我放弃了我的生命尊严。而当一个母亲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她亲手带到的孩子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尊严。

我们希望放弃自己,来成就一个健康、快乐、幸福有尊严的孩子。但很遗憾的是,孩子活出的,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而恰恰是我们本身的样子。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往往会活出我们最真实的一面,我们不讨论这种观点的对错,但我们必须承认,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身教甚于言传千千万万倍。

母亲为了孩子,委屈自己,承担痛苦,孩子其实都是可以感知到的,你的愤怒,你的怨恨,你的绝望,都会投射到他的身上。孩子爱妈妈,他自觉不自觉地会与你一起承担这种痛苦,你长期压抑着的欲望和情绪,也都会在孩子身上得到释放。我见到一个非常温柔善良隐忍一切的妈妈,她带出来的孩子反倒特别自私。因为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母亲在这种压抑的生活里,并不快乐,他把母亲没有表达的对外界的愤怒,甚至对父亲的憎恨表达了出来。靠苦行僧似的自我牺牲,教育不出来一个健康的孩子。你希望孩子坚强,你自己就得坚强,你希望孩子快乐,你自己首先要快乐,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一个典范,孩子才有可能会幸福。我们要为孩子活出幸福的样子,孩子才会知道什么是幸福,而不是我们天天用一种不幸福的状态告诫孩子如何如何幸福。

赢在课堂读后感篇六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效课堂》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这本书,读后使我感到受益匪浅。这是国内第一本从实践层面论述“高效课堂”理论的教学工具书。作者从“途径和方法”入手,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一线教育的实践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用系统的高效课堂“方法论”。它使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如何才能做到高效课堂,怎样成为一名在当今课改新理念下的合格教师。

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高效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为什么就不可以少讲,有针对性地讲,把学生的作业消灭在课堂中呢?其同点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它针对的主体是学生群体。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这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算实现。

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

读后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那就是师生关系。高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高效课堂中,知识源变得非常丰富,除教师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学也都成了其他同学的知识源。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与学生做朋友,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想法、探索精神给予理解接受,这就是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得到自由,舒展自我,超越自我。比如,从高效课堂的评价要求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转。

因此:

1、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你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

2、要“三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深度:

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100%参与,还是大于或小于100%;

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

3、“四看”教师:

一看课中是否坚持了“学生中心”;

二看是否依据模式备课、上课;

三看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培养了学习能力;

四看教师的学案、备课。

总之,作为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在新理念知道下,我们教师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教育理念的行动者,一个敢于开拓,不断学习进步,敢于创新的幸福的职业者。

赢在课堂读后感篇七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是家长不断成长的过程。今年春季的一天,孩子从学校又带回了一本《父母课堂》(20xx年3月期刊),这套期刊杂志已经伴随我们家庭五年的时光了。现在不仅是我们父母的学习工具书,也是孩子喜欢翻阅和分享的杂志。

文章中的女孩在新学期伊始,与妈妈一同买学习文具,但妈妈先后两次提醒孩子是否需要购买教辅书,并在期间以说教的形式告诉孩子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孩子每次都给了妈妈一个很肯定的回答:“不需要”。在面对妈妈说教的时候,孩子及时制止了妈妈,并点出了文中的一个细节,这位妈妈曾经的理想是当一名英语教师,生活中一直为大学时光没有充分利用好时间和资源而后悔。这个细节告诉了我们妈妈在很多时候会不经意间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强加于孩子的未来,而这些都是以爱的名义。

这种生活场景也许在很多家庭中出现。暑假放假后的前几天,也有一位家长同我交流,谈到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回想我们家庭的教育,虽然有很多问题也在生活的磨合中伴随孩子的成长得到经验,但这一方面我们却受益于《父母课堂》的理念。对待孩子成长问题,我们一直坚持三个“不”理念:从不勉强孩子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从不为孩子做主报任何课外辅导课程,从不把父母的未尽的心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实现。

孩子成长的家庭虽算不得上富裕家庭,但衣食无忧,基本教育保障还是可以提供给孩子,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只要孩子愿意深入学习,基本都能满足孩子。我们是这样对待的孩子学习上的问题的:严把入口,关注过程,淡化结果。

所谓严把入口,就是慎重对待孩子的兴趣学习,在孩子做出选择前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考虑和体验感受,是否学习由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既避免了孩子因认知有限盲目决定,也能够让孩子自己承担兴趣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一切困难。就拿钢琴学习这件事来说,往往导致许多家庭硝烟弥漫、战火四起。孩子是幼儿园大班的一天告诉我想学钢琴,我们帮助孩子认识了钢琴,带孩子去听音乐会,将学习钢琴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提前告诉孩子,并没有着急为她购买钢琴。在孩子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有一家琴行,每天放学,孩子会拉上家中老人到琴行看老师教学生弹琴,就这样过了一年,孩子上小学了,这种对钢琴学习的兴趣随之增长,我们带孩子在琴行学习了几节课,孩子喜欢又珍惜这种体验。在征求孩子意见的基础上,并确定孩子坚持学习的决心后,我们为孩子购买了一架钢琴。所以,许多课程都是孩子自己的再三要求,我们会让孩子慎重考虑后作出选择,因而学习的动力是孩子自身的内驱力,而不是家长的需求。

其次就是关注过程。孩子在小学五年的时间里,涉猎了许许多多她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有些是与学习有关的课程,如奥数、约读书房等。有些是与体育艺术有关的课程,如橄榄球、帆船、尤克里里、油画国画等。我们给予了孩子足够的体验空间,很多事情她了解了其中的乐趣后,当确定要深入学习之后,我们就要与孩子一起关注过程,这种过程体验往往比兴趣体验要重要得多,因为过程体验是形成孩子性格特质的重要环节,也同时考验着孩子与家长的意志力。还是以钢琴学习为例,孩子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与许多家庭一样,起初由兴趣转为天长日久的重复和练习后,也会遇到困难和坎坷,也会因一个曲子有难度就是过不了关而气馁甚至发脾气,但每次孩子都因是自己的决定而坚定自己的选择,没有退缩。对待课外辅导课我们也是坚持这一态度,所以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对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轻易说放弃。

最后就是淡化结果。这是从《父母课堂》中学到的观点。开篇提到的文章最后,作者回想着因强迫给孩子报了舞蹈课,得到的是孩子常常闷闷不乐,而孩子感兴趣的绘画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她的心“慢慢归于平静”,“牵着女儿的手转身离开”。这样的结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的结果就是要顺其自然。到目前为止孩子小学期间的任何学习,我和孩子爸爸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督促其建立良好学习习惯,对于结果往往不是太计较,这样包容的心态会让孩子更能放开手脚享受学习的乐趣和过程的快乐,不会太在意得失,尽管有些时候她的成绩并不如“人家的孩子”,但这些信息对于孩子来说只是参考,不是压力。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她自己成长的轨迹。

感谢《父母课堂》的多年的陪伴和指导,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孩子,更让我们收获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就了好的家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