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画读后感 童年的读后感(模板7篇)

童年的画读后感 童年的读后感(模板7篇)

ID:4259231

时间:2023-10-06 18:52:29

上传者:文锋 童年的画读后感 童年的读后感(模板7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童年的画读后感篇一

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每个人都要在童年有过很多经历,高兴的,悲伤的,幸福的,痛苦的,富裕的,贫穷的……这些经历可能对人的一生都有很深的影响。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描写了高尔基悲惨的童年。

高尔基年幼时,爸爸因病去世,高尔基就被带到姥爷家生活,在姥爷家,姥爷吝啬、贪婪、专横、残暴,高尔基感觉不到快乐,屋子里整天弥漫着恐惧的气氛,也只有姥姥能带给他一丝欢乐,让他感觉到亲切和温暖。在姥爷卖出房子后,高尔基结识了他的第一位好朋友——“好事情”,他是一个有着个人抱负但是却不被他人理解的小伙子。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好事情”就被姥爷赶出家门。

一天,高尔基的妈妈回来了,同时还带来了高尔基的继父,妈妈将高尔基带到新家。可是在新家中,高尔基同样也没有感觉幸福,妈妈的脾气也越来越差,让高尔基更受不了的是继父经常殴打妈妈,他忍无可忍,又回到了姥爷家。但没过多久,妈妈因病去世,字埋葬了妈妈几天以后,姥爷对他说:“阿列克谢,你可不是奖章,老把你挂在脖子上我可受不了!去,去,走吧,到人间去吧……”于是,高尔基走入了人间。

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深,相比于高尔基的不幸童年,我的童年多么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啊!这本书让我知道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我知道贫困人家的可怜,可是即便是如此艰苦的条件,高尔基还是成为一名世界闻名的作家。今后,我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会以高尔基为榜样,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前进!

童年的画读后感篇二

我们的童年是无忧无虑、快乐的,而在高尔基写的《童年》中,他的.童年是在仇恨、悲惨、凄凉中渡过的。

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犹其深刻的是第4、5,6章。在这三章里主要写了:外祖母对上帝祷告,给我讲童话;舅舅在喝醉后在外祖父家放火,后来外祖母在火灾中指挥,灭火后自己受了伤但还给舅妈接生,但舅妈也因难产而死。

后来外祖母给“我”讲了自己的苦难身世她早年丧父是一个孤儿,跟着母亲沿街乞讨,后来凭着自己的聪明能干而自立。外祖父教“我”识字,给我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哲理,对“我”的好奇心有问必答,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米哈依尔大舅因争夺家产带领流氓攻打外祖父家,事情揭发了大舅的判逆,凶恶。反映了当时社会家庭的矛盾,善良的外祖母因劝架被打伤了,造成骨折。

在这三章中描写了外祖母对人善良,忠厚,对丈夫容忍,体谅,聪明能干的性格特点,写了外祖父偏心,暴力,粗鲁但残存善良的性格特点,还写了米哈伊尔大舅自私自利,凶残的性格特点。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感到幸福知足,要热爱生活!

童年的画读后感篇三

一阵沧桑,一阵悲凉。那就是读完《童年》我的感受。

这本书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让我迫切地想读下去。

让我记忆尤为深刻的是两个人物:“好事情”与外婆。

“好事情”是一个人的绰号,他是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时招的两个房客之一,他是一个科学家。通过他的语言我能想象出他是一个随和而具有智慧的人。他亲切地称呼阿廖沙为“小弟弟”,并且在生活上关心阿廖沙,教会他许多生活的道理。而阿廖沙是唯一一个和他好的人。其他的诸如外公等人都看他不顺眼,认为他是巫师、药剂师,逼迫他早早离开。

“好事情”搬走时,阿廖沙应该是伤心而又无可奈何的。看到这里,我的心里抹上了一层悲凉。纯真的友谊被拆散,无疑是可怜而悲哀的,而“好事情”恰恰是阿廖沙为数不多的关心他的知心朋友之一。从字里行间,我读得出每次阿廖沙遇见“好事情”的时候都是快乐的。

阿廖沙的童年见证了人间的艰辛:父亲逝去、犯了小错被外公无情鞭打、失去好朋友,然后又失去母亲。这便是俄罗斯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想想他们,再想想我们。不禁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优越的环境里!我的童年,是阳光快乐的童年。

童年的画读后感篇四

我们的童年,不仅是快乐的,更是是幸福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没有必要被人世间的险恶纷争给束缚住,也不必管社会的黑暗腐败……而高尔基的“童年”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没有孩子的天真,活泼,只有每天数不尽的工作,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但是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不仅使我感慨万千。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也就是高尔基)在7岁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无尽的疼爱与呵护,更受到了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各种琐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的现象。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的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并不愉快的童年。

阿廖沙的生活多么黑暗啊,就像他的家庭一样——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周围的人贪婪、残忍、愚昧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勤劳、坚强、善良,勇敢,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命运所低头的人。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的童年灿烂,多彩: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品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被人欺负,家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人一番……但拥有着这些,我们似乎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后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珍惜童年,珍惜如今这来之不易的美满、幸福的`生活,并向阿廖沙学习,学习他的自强、勇敢、努力的精神。

童年的画读后感篇五

最近,我重温了高尔基的《童年》。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讲述了阿廖沙三岁至十岁的童年生活。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直到母亲逝去才离开。

全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茨冈令人悲愤的死。雅科夫舅舅承诺要亲自把十字架背到妻子的坟地,却让小茨冈承担了大部分的重量。十字架的沉重使小茨冈摔了一跤,他被压住后,两个舅舅赶紧扔掉了十字架,唯恐自己受伤。事后,有人责备他们,他们却不知羞耻地反问:“那又怎么样?”读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跳动的心脏对他们来说算什么呢?他们的内心是多么冷漠,多么黑暗!这种丑恶的灵魂令人恐惧。而阿廖沙却从未被这些恶势力压倒,他像大漠中的一棵胡杨,令我佩服。

要问我最喜欢的人物,外祖母当之无愧。高尔基在书中这样形容她:“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了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与其说外祖母是一个慈祥的老人,我更觉得她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她怕蟑螂,听到蟑螂的声音就会很害怕得整个人缩在被窝里,阿廖沙打死蟑螂后,她会激动不已地道谢;她会称那匹比她大三倍的马为“小老鼠”;她会绘声绘色地描述天使的模样……阿廖沙遭遇了许多不顺心的事,如同一个人被关在一个紧闭的房屋里,而在阿廖沙的世界里,外祖母就变成了那道光,指引他,照耀他心房,带他走出黑暗。外祖母对阿廖沙的影响是巨大的,她是最光辉、最有人性的形象。

《童年》是一部著作,是高尔基幼时的写真,更揭露了人情冷暖,值得一读。

童年的画读后感篇六

前几天,我读了他的自传体《童年》,这令我十分感动,书中说到他小的时候,妈妈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他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已变得暴躁。他的两个舅舅不断地争吵、斗殴。妈妈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然而,他的奶奶与外祖父他们却是截然不同的,她慈祥、聪明、善良、能干,这给幼小的高尔基留下的不仅仅是当时社会上的丑恶,还有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高尔基那时曾因好奇把白桌布染成蓝色而被外祖父打的失去知觉,在那种艰险、恐怖的生活环境中,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默默在这种污浊的环境中生存着。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他依然走了过来,成为了一名享誉世界的大文豪,为人类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名著,流传千古。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生活与我们的今天相比,那可是一个天一个地。现在的我们,个个都养尊处优的,在家当着小皇帝、小公主,只要一点不顺心,就得让大人忙活一阵子。哪像高尔基那时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还闯出了一番事业。但是,虽说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不像高尔基那时生活那么悲惨,可我们也不可以这么做,要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不要再做小皇帝、小公主吧,好好享受现在的生活。我们像一株株小苗,在现在安定的、美好的社会滋润着,我们要好好孝顺父母、认真学习,为未来做好准备,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时光,一触即去,童年,也随之流逝。现在,充满活力的我们,要趁着这美好的时光,这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童年的画读后感篇七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讲述了阿廖沙的童年坎坷经历,三岁的阿廖沙患霍乱父亲因照顾他不幸染上霍乱而死,就这样开启了他童年的别样经历。

懵懂的阿廖沙并不知父亲已经永远离他而去,还未感受到父爱的温暖,就必须接受现实的严酷,此时的他对外祖母还有些陌生,他没能想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外祖母对他的爱会让他感到无比的温暖,很快阿廖沙和母亲来到外祖母家。

外祖父起先给他的感觉是不喜欢他的,但时间证明外祖父是爱他的。外祖父一家人让阿廖沙的生活充满了无数不好的回忆,但他别无选择,因为他的渺小,无法选择家庭,无法选择想要的生活。

来到这个家不久后母亲就离开了他,外祖母承担起了母亲的责任,对他爱护有加,外祖父则非常严厉,第一次被外祖父打的时候是记忆深刻的,是被他表哥骗了,小孩子的内心很单纯,就非常容易上当,但往往能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地丰富着人生经历。

被外祖父打了之后他结识了‘小茨冈’,这个人每次他被外祖父打的时候都能为他挡打,让他内心感到很温暖,但‘小茨冈’有一点不好,就是偷东西,外祖母不同意他这么做,但是改变不了现实,担心他会被抓被打死,不久之后‘小茨冈’被阿廖沙的舅舅害死了,看着‘小茨冈’尸体,阿廖沙沉默了,他意识到他再也不会给他挡打了,他们之间失去了连接,生活就是这样,不断的失去,不断的得到。

让阿廖沙记忆深刻的还有就是他的两个不成器的舅舅要分家,米哈伊尔和雅科夫对家里贡献并不多,但像两个小蛀虫一样啃食着外祖父。分完家,米什卡舅舅不满意在雅科夫舅舅的挑唆下来砸外祖父家,能感觉到外祖父的绝望,外祖母的护儿心切,在利益面前亲情往往是脆弱的,那个时代如此,现代亦是如此。

阿廖沙很顽皮喜欢在街上与别的孩子打架,为此他没少挨外祖父的教训,他发现离外祖父家不远处的军官家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很不一样,他渴望与他们成为朋友,可现实却不允许,军官和外祖父都不同意他们成为朋友,因为在那个年代,阶级差别很现实,在我看来,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门第之间的差别,依然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阿廖沙的母亲有一天给他叫到跟前,让他叫另一个男人父亲时,他的内心是纠结的,无奈的,心情是压抑的。但是他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往往大人们的决定,小孩子没有决定权和选择权,只有接受的份儿,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小孩子,我觉得这是很残忍的。很长一段时间阿廖沙都不能很好的接受这个现实,母亲的爱本来给他就不多,还要被别人分走,内心是无比难受的。

阿廖沙渐渐长大,外祖父和外祖母分开生活,他也开始学会赚钱,几个小伙伴很好的去合作赚钱,但他们很有原则不会去偷。只是去拿该拿的,即使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们几个少年仍能坚持住本心,拥有一个很好的品格。

在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中,外祖父给了他生活的方向,教他认字学习,严厉管教他的生活行为,担起了父亲的重任,外祖母填补了他母爱的空缺,给他无尽的爱,让他的童年生活不至于过度的孤僻,阴暗,缺爱。

现在有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着,他们内心是缺少父母爱的,真希望他们也可以被父母一直爱着,照看着,现实很残酷,但往往事在人为,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地鸡毛的事儿少一些。

看阿廖沙童年的经历,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有父母在身边真的是太幸运了,而且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也让我们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相对比我们是幸福的,不能说阿廖沙是不幸的,毕竟他经历了那么多为往后的生活奠定了基础,无论我们拥有何种童年都值得我们为生活喝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