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优秀5篇)

牧场之国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优秀5篇)

ID:4261485

时间:2023-10-06 20:30:11

上传者:笔砚 牧场之国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优秀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牧场之国读后感篇一

向来,认为自己才疏学浅,没读过几本书。儿时,受父亲影响,家里的哥哥们总能就某本书天南海北地神侃,我则呆坐一旁,努力跟上节奏,时不时假装领会他们所言,极不合节拍地频频点头。过后心里颇不舒服,心里很是没底啊!如此种种“受虐”,我终下定决心“穷追猛打”,恶补名著,专挑名气大的经典名作读,如《简爱》、《茶花女》、《漂亮朋友》等等。如此,稍稍心安......偶与别人谈及名著,心里竟然有些自豪,自认可与书中故人同呼吸,共悲喜。

偶然间,看到丁立梅丛书,先是被书的封面吸引,清新,淡雅;翻开书,仅读几页,便不忍放下。自此,便喜欢上当代文学作品,温暖,舒适。又一个偶然,办公室语文老师推荐李娟写的《冬牧场》。光是听她的描述及分外享受的表情,便痴痴地爱上这本书。回家,才发现,书,赫然立在书架。缘分呐!

《冬牧场》讲的是李娟随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迁移至冬牧场,在冬窝子过冬时的所见所感。文字质朴,接地气,自认为越简单朴素的文字就越是能够触碰人心。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动人的小故事,语言平实,却不失灵动,让人置身其中,不禁神往。

其中,最触动我的是他们所生活的地方---“是一块突兀的黑色沙窝子,有旧年的羊粪墙羊圈和三个低矮破旧的地窝子。我们将在这儿展开整整一个冬天。”他们刚到时,居所破败不堪,地窝子被两侧流下来的沙子堵得严严实实,连羊粪墙都塌了一半......可两天过后,经主人修整,装饰,变得温馨而温暖。很难想象,住在用羊粪堆砌的居所里是什么感觉,味道,卫生状况堪忧,但它却神奇地吸引着我,仅李娟因寒冷而在被窝里的那紧紧一裹,便让我身同感受,也极想去试上一试,就着羊粪味儿睡它个昏天黑地。

此外,文中一句“哪个生命不强烈”直击心房。虽生活乏味,清苦,然那里的人们依然热情四溢,装着对美好的期盼,按着自己的方式倔强却坚强地快乐着。由此想到主人公居麻一家。男主人居麻,率性,幽默,时不时耍赖,撒娇,胡闹;但他真正的善良与热情,在客人来访时却泼墨般溅满冬窝子的四壁。居麻的妻子,寡言,勤劳,表情严肃,但内心温暖,对丈夫及子女毫无底线地宠溺。加玛,居麻之女,美丽,善良。身处荒无人烟的冬牧场,却也有着少女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的向往,对羊粪堆砌而成的冬窝子也竭尽全力地装点,使其温暖而美好;每每出门,必精心打扮,对尊严的苛求及少女最质朴的情怀不得不让人对这个女孩子充满怜惜与喜爱......书中众生,在李娟笔下,灵动,可爱,寻味无数,久久不能相忘。

李娟写的故事是在游牧生活快要消失的年代。看似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故事,李娟却能把牧民转场时的情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把牧民生活的画面表现得一览无余。这一切源于作者的真实体验和她如水般安静的心灵。静静地体味,静静地书写。李娟写故事时,游牧生活快要消失。因此,同时,她也在静静地怀念,怀念即将消逝的冬牧场,怀念即将回归平静但清冷的冬牧场,多年后,依然几座孤坟,依然黄沙漫天,依然默默守候。由于牧民定居点的慢慢完善,这种追着雪线放牧的生活方式将在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中消失,所以,我想,《冬牧场》带给我们寒冬里的温暖,却也有细细品味后感到的丝丝悲凉。如此看来,《冬牧场》也算是对冬牧场的祭奠吧。

牧场之国读后感篇二

语言幽默风趣自然,常常让人忍不住大笑起来,冬窝子里的居麻,嫂子,加玛可爱又幽默,冬窝子里的生活艰难又贫乏,但是人们一间的情感却温暖又细腻。

一幅幅的冬窝子生活场景图鲜活生动的跳跃在我脑海里,

酒鬼的居麻,打击李娟的居麻,抱着嫂子一顿亲的居麻,擦皮鞋的居麻,放羊的居麻,认真修牛圈的居麻,吃去痛片的居麻。

在炉火旁的嫂子,粘毡片的嫂子,背雪的嫂子,腰疼的嫂子,说豁切的嫂子,绣花的嫂子,

爱美的加玛,独自放羊的加玛,学习汉语的加玛,抱着爸爸居麻撒娇的加玛,喜欢听音乐的加玛,想去学校学习的加玛,想穿漂亮衣裳的加玛,可怜的加玛,寂寞的加玛。

生活总是一边失望着一边期待着!

牧场之国读后感篇三

提到牧场这个词,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蓝蓝的天,碧绿的草,洁白的羊群,旁边的牧人骑在马上悠闲自得。晚上回到蒙古包中,点起篝火,喝着马奶酒,拉起马头琴,跳起蒙古舞……一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冬牧场》却给我们描述了另一幅震撼的画面,该书描写了一群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的冬牧场生活。在冬牧场中更多的词汇是:

长途迁徙:牧场分春牧场、夏牧场和冬牧场。随着季节的转换,每次都要大迁徙,每次搬家的路程少则三四天,多则十几天。每年都要进行十几次或几十次的转场。

缺水:沙漠里,雪是唯一的水源。但不是天天都下雪,而且雪后往往是一场风,雪不知吹到哪里去了。人们每天要走上几公里外去找雪背雪,然后把雪化开当作饮用水用于烧茶煮饭。

寒冷:生活在冬牧场中的人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冰箱中,正午的最高气温零下三度,半夜的最低气温零下四十二度。牧归时,人的眼睫毛和眉毛结满粗重的冰霜。羊背盖满大雪,马浑身披满白霜,嘴角拖着长长的冰凌。

生活艰辛:羊是牧人的财富,羊是一天都不能饿着的。所以每天都要出去放羊,放羊时牧人要在外面冻一天而且还没有饭吃。

单调枯燥寂寞:牧场广阔而单独,黄沙漫漫,白雪斑驳。万里的牧场只有两家人,生活艰难且封闭,日子寂寞单调,每天的生活就是放羊,赶牛,背雪,清理羊粪,烤馕,绣花毡。

与世隔绝:冬窝子离最近的县城三百多公里,离最近的公路一百多公里。交通不便可想而知。没有手机信号。电话只有在晚上才有很弱的信号。难以收到电视信号。

病痛:牧民一年到头吃不了多少蔬菜和水果,常年缺乏维生素。寒冷使得周身都患上了关节炎,把止疼片当饭吃。常常半夜疼醒起来吃药。

《冬牧场》中有句话:我们哈萨克人受的苦还少吗?当时看这句话时,没有太明白。后来读完《冬牧场》之后,离交作业还有些时间,我于是拜读了李娟的另外几部作品:《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羊道—春牧场》、《养道—前山夏牧场》、《养道—深山夏牧场》。在这些书中了解到,原来牧民的生活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艰苦。

在春牧场中,天气变幻无定。几分钟前老天还是风和日丽,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马上可能就是大雨、沙尘暴或者寒流。在一次转场的途中,我们遇到了倾盆大雨。不管你穿得多厚,都给浇个湿透。走一会就要把手套和衣服拧一拧水。下马时整条腿都僵了。到了目的地根本顾不上换身上的湿衣服,先要卸掉骆驼身上的物资搭毡房、烧火……在下一次转场之前,作者特意进城买了几件宽大结实的雨衣送给大家。但对于李娟的好心,大家都拒绝了。我猛然想起冬牧场中的那句话,“如果不能忍受艰苦的劳动,会让人看不起的”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人不坚强,心不坚强如何生存下去?面对辛苦、疼痛、饥饿、寒冷、疲惫等种种生存的痛苦,不能绕过,只能坚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只是怨天尤人,是被人民鄙视的。能够在如此苦难的环境下,坚强而且体面地生存下去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据说这是全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沉寂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栉风沐雨,顺天应地,逐水草而居。从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绵延千里的跋涉,他们坚韧、淳朴、热情、勤劳、好客、自尊、自信、爱美。

春天,阿尔泰山的积雪从南向北渐次融化,牧人们便追逐这融化的进程,追逐着水的痕迹,从干涸的荒原赶往湿润的深山。秋天,大雪又从北往南一路铺洒,牧人们被大雪驱赶着一路南下,从雪厚之处去往南方的戈壁沙漠地带的雪薄之处。在那里,羊群能够用蹄子扒开积雪,啃食被掩埋的枯草残根。在这条漫长寂静的南来北往之路上,能有多少真正的水草丰美之地呢?更多的是冬天,更多的是荒漠,更多的是忍耐和坚持。

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正在过去。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一切总会过去。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牧场之国读后感篇四

燥热难耐的夏天,坐在房间里,我始终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写题,偶然一瞥,我看到了书架上的《冬牧场》。便抽下来开始阅读,想用凛冬的寒意驱散一丝盛夏的酷热、让心沉下来。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很简单,主要记录了作者李娟随牧民居麻一家来到冬牧场放牧的生活,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作者逼真地还原了那个冬天的所有寒冷但寒冷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寒冷的反面。那就是人类在这种巨大寒冷中,在无际的荒野和漫长的冬天中,用双手撑开的一小团温暖与安字,虽然微弱,却足够与之抗衡。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既充满希望又感到迷惘,并且这两种情感谁也无法说服谁。

首先是希望。即使是在极端贫穷,几乎与世隔绝的情况下,牧民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美充满了追求,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生命正在野蛮而旺盛地生长,一刻不停,生生不息。如故事中居麻的小女儿加玛,一直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坏,其实如果是身处大都市,这样的耳环一定会让人觉得俗不可耐,可是在荒野中,它们的红色和它们的亮闪闪简直如月另外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光华动人。还有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来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强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在广袤无垠的荒野中,单调、空旷、沉寂、艰辛,再微小的装饰物出现在这里,都忍不住用心浓烈,大放光彩。

又如文中一件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居麻的小女儿加玛在回乌河之畔前特地去背了两袋雪用来洗头,但其实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并且乌河之畔水源充沛,因此加玛执意洗头的行为为作者所不解,她觉得这是虚荣的,可是后来作者有了新的想法,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两三名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是马虎不得的。看完这段话,我感触良多,是啊,再粗砺的生命也有其精致之处,缺乏生命的地方,恰是生命最热烈的地方。在粗犷沉寂的荒野里,美的画面不仅给人以慰藉,还平添了欢乐和希望。

另一种与之对立的感受是迷惘。长达半年的冬季以及土地的贫瘠使哈萨克人的祖先不得不选择了“游牧"这种艰辛动荡的生产生活方式,年复一年恪守自然的规律在大地上穿梭。从阿尔泰深山一直到天山北部的开阔地带,牧人们每每年迁徙距离逾千里。在冬牧场安定下来后,生活也并没有轻松多少,凌晨三四点起床做准备,天亮出发去荒漠深处放羊,一直到天黑才能在小山丘上运运看到他们回来的渺小身影。漫长的一天里,荒凉沉寂的大地上,没有人烟,没有陪伴,只有觅食的羊群和耳边不时传来的风声。放羊归来后若能在地窝子里喝上一杯热奶茶,便是极好的了。牧人的生活是平实的,艰辛的。甚至有时候是残忍的。

但谁又有资格说都市里的生活不是令人无法忍受的呢?仔细想想,谁都没有资格去怜悯哈萨克牧民,谁都没有资格瞧不起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像书中所写,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理所当然,寒冷可以忍受,可是其实在这世上并不存在无法忍受的生活。漂泊不定的,只有无尽的欲望和不安的心。

正如李娟所说的,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生,可牧人的一生呢?或许就在那一次次的出发和告别中,在绵延千里的大地上深浅不一的脚印里。他们的梦与希望,全部渗透在每片雪花掉落的枯草上。那么细小微弱,却又坚硬沉重,如同放在奶茶中久久泡不开的馕。

牧场之国读后感篇五

慢慢悠悠,夏牧场一直看到了冬牧场,这一本终于还是看到了李娟表现出对自己作为外人的无能为力和无所适从,正因此读下来才觉得孤寂。

这一次李娟没有继续和扎克拜妈妈一家,原因使人啼笑皆非,李娟和斯马胡里是一对的谣言不胫而走,自然是要避嫌的了。李娟跟居麻一家进入冬窝子,没有料到的是居麻和嫂子居然是能够将爱表达出来的人,那么温馨浪漫,老夫老妻竟也会抱着彼此,吧唧亲一口,这么外放的爱,我好向往。

李娟每天似乎没有在夏牧场那么忙碌了,只是更加古老地放羊喝茶做家务,时不时看电视学哈语。但这时严酷的环境本就令人难受,也就难做更多事情了。在遥远的冬牧场,孤独的牧羊人放羊面对一片白茫茫辽阔的大地,羊簌簌吃草,人只能听着手机播放的音乐抑或是唱几首歌消遣。似乎有点开始理解为什么山歌存在了,当人面临无垠无限时,为了证明甚至确认自己的存在,驱赶内心的恐惧,一支高昂激荡人心的山歌响彻空气中,紧紧攥住一丝慰藉。

最好笑的一章是大家喜欢聚集在居麻家一起看电视,电视信号奇差无比,雪花和模糊也阻挡不了大家的热情,牧民们看到不用心的导演安排马儿腿受伤,另一匹来救主角的情节时用了同一匹马,牧民们竟然都认出来了,太好笑了,我都想说一句豁切。我其实看到这一本我才惊觉,其实这生活也不过是十年前,十年前我小学六年级,当时家里用的也是厚厚的电视,手机播放长视频也得连上电脑下载下来,我才意识到这十年科技发展太快了,回忆起以前用的电子产品居然会有隔了一世纪的时间错觉。我现在好想知道牧民是否依旧转场,科技的发展是否给他们带去些许便利。我事实上和李娟有些惋惜这样古老的生活方式消散,但这生活太艰苦了,哪能这么自私呢。

我老莫名觉得李娟的乐观坚强下埋着很深的忧郁,正因为如此她疼惜所有生命,折腾着把小熊猫狗带回家,她说在冬天经历的苦难要加倍补偿它。但对牧民呢,好似还有许许多多个这样的寂寞的日子,好似电视的雪花滋滋地逐渐占据一生。在这样苦难的日子磨耗下,牧民的样貌都普遍显老,也都因为营养问题多病多痛。五十岁左右的居麻居然会感叹自己和嫂子六七年后是否还活着,苦难下谁觉得自己能长命百岁,或许是谁又愿意长命百岁长久受难呢?又扯远了,其实我是想说李娟少有的在大年三十显示出来的些许愁绪。

她意识到自己在走马观花,那几个月她参与了冬牧场的转场,但只是参与了,生活又不是比赛,参与了一小个生活刻度又算什么呢。我身为读者我想为她辩解。借助她的作品更多人了解牧民的`转场生活,不必借实体的苟延残喘,而是借助文字的记载,这样的生活方式会更为人所知;并且牧民的生活现状会受到关注,也会对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

大年三十,居麻不断切歌为了找首汉语歌播放,算是给李娟恭贺新年。我有点悲观地认为,这些哈萨克人其实没有把李娟看作他们中的一份子,他们或多或少有些疏离,李娟好孤单。一个汉族人跌跌撞撞一样闯进哈萨克牧民里,大家都知道裁缝女儿,都知道李娟家开小卖部,但仅此而已没有深入了解。而李娟则不止于此,她希望走入哈萨克牧民里,她想要了解他们依存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并且纪录保存下来。她明白,孩子们接受义务教育后了解世界并不止草原不止牛羊,孩子知道转场生活的艰苦,随着青年普遍接受教育走出草原,这样的生活总会消失。她有种无力感。

但那些虔诚那些信仰都会作为一种力量存在于哈萨克民族精神里,那些坚强不屈都会在岁月长河里延展。了解到这一点,那些转场的生活方式的消亡并不代表民族精神的消散,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对这个古老生活方式的消失确实没什么可感到难过的。

绵长的冬牧场经历随着颠簸的车途的结束抛诸脑后,恍惚间自家的黄房子赫然在面前,一切都匆忙草率地结束了。看到后记我也有些落寞,牧场转场生活对我来说也算结束了。还能从哪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呢?没有了,我和这些人都断了联系,那么迅速那么令我愕然。那就五颗星来祝书里的所有生命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度过余生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