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其读后感(大全5篇)

及其读后感(大全5篇)

ID:4267327

时间:2023-10-07 00:19:52

上传者:GZ才子 及其读后感(大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及其读后感篇一

1.日常行事依良知而行,不可随世事大众,攀附现时世态,确如此,有德日新,业安既富,每日自检,仁者自律,格物致知,持续处事。

2.功夫不合,常生疑虑,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有此二字,遵循此二字,一切顺达,自当触之而碎,迎之而解,如太阳一出。

3.此学如立在空中,四面皆无倚靠,万事不容染着。格物致知,仕鸣虽不全得,也已足可喜,只要一直实习,不用再多说,自当一勘而破。

圣贤之理都是平常简单的道理,但是也是不容易遵守的道理,若想成仁成仕其实很简单,格物致知,保守内心,不为外事外物所扰,保持初心,做好自己,做好当下能做的,保守格物的准则,一切自然而解,我每日三省我心,跟随圣人之心,涤荡内心的尘埃,做简单的事简单的人,心顺了一切就都顺了。

每日一问心得:不担心未发生的.事情,相信自然有道,去除可能因素,朝正向前行。

差人来,知令兄已于去冬安厝,墓有宿草矣,无由一哭,伤哉!所委志铭,既病且冗,须朋友中相知深者一为之,始能有发耳。

喻及“日用讲求功夫,只是各依自家良知所及,自去其障,扩充以尽其本体,不可迁就气习以趋时好。”幸甚幸甚!果如是,方是致知格物,方是明善诚身。果如是,德安得而不日新!业安得而不富有!谓“每日自检,未有终日浑成片段”者,亦只是致知工夫间断。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又云:“以此磨勘先辈文字同异,工夫不合,常生疑虑。”又何为其然哉?区区所论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于此见得真的,直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此者,方谓之知道;得此者,方谓之有德。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虽千魔万怪,眩瞀变幻于前,自当触之而碎,迎之而解,如太阳一出,而鬼魅魍魉自无所逃其形矣。尚何疑虑之有,而何异同之足惑乎!所谓“此学如立在空中,四面皆无倚靠,万事不容染着,色色信他本来,不容一毫增减。若涉些安排,着些意思,便不是合一功夫”,虽言句时有未莹,亦是仕鸣见得处,足可喜矣。但须切实用力,始不落空。若只如此说,未免亦是议拟仿象,已后只做得一个弄精魄的汉,虽与近世格物者症候稍有不同,其为病痛,一而已矣。诗文之习,儒者虽亦不废,孔子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若着意安排组织,未有不起于胜心者,先辈号为有志斯道,而亦复如是,亦只是习心未除耳。仕鸣既知致知之说,此等处自当一勘而破,瞒他些子不得也。

别后极想念,向得尚谦书,知仕鸣功夫日有所进,殊慰所期。大抵吾党既知学问头脑,已不虑无下手处,只恐客气为患,不肯实致其良知耳。后进中如柯生辈,亦颇有力量可进,只是客气为害亦不小。行时尝与痛说一番,不知近来果能克去否?书至,来相见,出此共勉之。前辈之于后进,无不欲其入于善,则其规切砥励之间,亦容有直情过当者,却恐后学未易承当得起。既不我德,反以我为仇者,有矣,往往无益而有损。故莫若且就其力量之所可及者诱掖奖劝之。往时亦尝与仕鸣论及此,想能不忘也。

前者是备录区区之语,或未尽区区之心,此册乃直述仕鸣所得,反不失区区之见,可见学贵乎自得也。古人谓“得意忘言”,学苟自得,何以言为乎?若欲有所记札以为日后印证之资,则直以己意之所得者书之而已,不必一一拘其言辞,反有所不达也。中间词语,时有未莹,病中不暇细为点检。

及其读后感篇二

从去年开始至本学期,镇教委办连续举办了两届教师下水文比赛,组织活动的领导还表示,今后每年都将举办这样的活动,这充分说明其对活动的重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兼学校行政,我用自己的行动——连续两次报名参加比赛,以表示支持。我之所以愿意参加比赛,不是想证明自己能写,更主要的是,我认为能写一篇像样的下水文,应该是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语文素质,而愿意尝试这样的一种体验,也能让自己保持一颗童心。我相信并希望,来参加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想法。我还认为,有这种认识和心态,这比比赛本身要重要得多。这应该也是活动组织者重视并举办这种活动的用意所在。此外,作为学校行政人员,我认为,如果真的重视,并愿意鼓励教师参加类一些活动,以身作则,带头报名参加其实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很多时候,做比说更有效。然而,相信并能做到这点的人又极少。更多的领导、行政人员却更愿意相信说教、强制的力量。

如果有人问我两次“下水”的经历和体验,我会用一句话概括——写下水文难,写考场限时下水文更难。先比赛的准备说起,虽报起名来较为积极,实际上却因为又忙又懒,基本谈不上有什么准备。只是会在比赛前的一两天的空闲时间时,我会在头脑里打开记忆的闸门,努力地回想自己的童年、小学时代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值得写,当然,让我失望得很,大部分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接着谈现场比赛,说来惭愧,两次比赛,写得都不是很顺畅,状态都不太好。首先是时间不够用(规定时间为一个小时),两次比赛,都是在监考老师的一再催促下草草收尾才交卷。为此,我很佩服其它同行们的精心准备和才思敏捷。比赛之前的二十分钟,绝对算得上是最煎熬的一段时间,先是如何选材的问题,然后是如何用儿童的视角、语言来表达,甚至如何写下开头的第一句话,都算得上是费尽心神,时间不知不觉“溜”了过去,心里不免又急又忧。不怕同行朋友们笑话,也绝无一点谦虚地说,虽然是一篇看起来题目较为简单的小学生作文,真正写起来却实在吃力。说实话,这种艰难的写作状态是出乎我的意料的,看来我有些“高估”自己的实力了。

虽然这两次下水都让我尝到了一些有趣的“苦头”,但是却能因此得到了一些实在的收获,让我们对学生习作的整个过程、心理状态等,有了更加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而这将有利于指导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比如,如何在作文比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考试时应如何快速审题、选材构思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好限时作文等。

除了我自己的经验,我想请大家耐心再看两个例子。几年前,去福州听课,听了一节比较有趣的课——某一省内知名的教育专家,给小学生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在我看来,这位习惯了给大学生上课的大学教授,课上得极其一般——其实这也是事先可以预想得到的,但他敢于下水的勇气仍然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著名特级教师吴非在书中写了这样一件小事:一次期末家长会后,一位学生的母亲,拿给他一本某集团的内部刊物,并告诉他,她看了女儿的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后很感动,于是也动手写了一篇,发表在那刊物上,所以想请作为女儿语文老师的他多多指教。作者因为此事受了感动并写下一篇文章,他认为,虽然这位母亲是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职工,而且整日奔波于工作和家务之间,作文写得也不如女儿的好,但却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他在文中不无感慨地写道:和孩子一同成长,一同学习——今天,有多少做父母的能有这样的认识呢?无须多言,我想,作为作者的教师同行们,只要稍有一点反思的意识,一定不难从这件小事中得到一点有益的启发:要树立和孩子一同成长、学习的意识,才能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

最后,我希望今后教育主管部门能继续重视并举办这样的活动,我将继续支持并参加,也希望更多的同行朋友们继续用这样的理念,行动来支持这样的活动。与孩子一起成长不是挂在嘴上的一句空话,让我们拿出行动,从认真写好一篇下水文开始。

及其读后感篇三

严格来说,《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并非是一本完整的书,相较于本书所阐释的文本意义,我更注重于梁先生在本书中所表现的思想脉络。梁先生被称为新儒学大师,然而啥叫新儒学?倒也没有一个标准。想必梁先生对这一称号并不在意,甚至反感。他注重把思想融汇于人生,倒无意于专做学问,只是因思考而牵涉学问,因人生而牵涉学问,所以为之。

然而我以为,这恰恰是我理想中的作学问的态度。学问本身就是由思想推动的。因此我称梁先生为思想者应不为过。所谓思想者,就是那群不断思考并且将思考不断应用于实践的人,不断实践,探索思想就成了他的人生。梁先生说,他一生当中只关注两件事,一是中国,这大概是特定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二是人生,这当然是他的主攻。从梁先生一生的著作来看,也确实围绕着这两条来实行。

为什么我说《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不是一本完整的书?因为我们既能从书中读到他早年(即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又能讲到后期他对原有思想的断然否定。其实阅读一个人的著作和断定一个人的思想本身是有差距的,因为人是变化的生命体,尤其对于一个喜欢探索的人来说,不断地否定意味着不断地更新,某一本书只能代表作者某一个时期的所思所想。一个勇于否定自己前期思想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大部分人往往从固定思维中走不出来,以为自己不变化的人生即是正确的人生,对变化不加察觉不加反省。

梁先生说,他一生的思想具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功利实用主义,像墨子的学说,西方的学说尤为功利。第二阶段是佛学,为此梁先生践行了佛教的生活方式。说是佛学,其实更注重的是其中的唯识派,唯识派在所有佛教流派中是相对形而上的,更富有哲学意味的流派。第三阶段则是孔家学说。有意思的是,梁先生不说儒教,而固执地采用孔家,是因为他对孔子的学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视角。这大概也是梁先生被称为新儒学大师的原因。

显然,梁先生对第一阶段的否定是非常坚决的,从书中可以读出他对墨子学说的鄙视,我不太懂墨家学说,只知兼爱与非攻,不能在此处妄言。但是,采用唯识论与孔家论来分析东西方文化和哲学,其视角是非常新颖的。梁先生指出,未来有三个阶段,当下是西方学说的世界,即功利派的世界,改造外物的世界,然而西方学说的弊端已经在现实中显露无疑,因此第二阶段定然是中国化的世界,即孔家学说的世界,在他的眼里,孔家学说代表了人本身,入世的人生,灵动的人生。

并且利用这功利和实用做起了强国之梦。直到现在,还少有人能够看到其间隐藏的思想危机,哪怕这危机已经有暴露的苗头。

我一直认为,和上个世纪不太一样,如今中国和其他国家其实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心灵的危机。而梁先生当初所习得的心理学如今已被证明是旧时代的产物。但梁先生所说的,要重视心理学,在当时恐怕还少有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及其读后感篇四

——读《中华魂》有感

包水乡黄金峪小学 四年级李向园

读了《中华魂》这本书,我发自内心的呼唤:中国,我为你自豪!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楼大厦遍布城乡;航天事业、高新科技捷报频传,卫星运载火箭接连发射,在长天呼啸,在宇宙畅游;重点工程日新月异,节节胜利;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东方明珠”——香港重回祖**亲的怀抱;南极大陆有我们自己的长城站;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领奖台上,中国健儿谱写着一幕幕神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市场经济不断繁荣,我们的祖国正以稳健的步伐向前飞奔!有多少人为之惊讶,有多少人为之赞叹,这充分显示了中国这头东方雄狮的威严!中国——我为你自豪!

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我们唯有好好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建设祖国而奋斗!我坚信辉煌的前景,灿烂的未来,一定属于我们!因为,我们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亲切的名字——中国!

指导教师李素乔

及其读后感篇五

这不是一篇书评,只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而已,甚至是不知所云的自言自语。

起这个标题其实是巧合,回头想想,恰好契合了书上的一些内容。看书的时候,耳机在循环格兰芬多的白噪音,想到了邓布利多的冥想盆,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这种记忆的提取与再现。

去年五月底开始看这本书,读完了《一个隐形人的画像》,后一篇《记忆之书》读起来索然无味,所以搁在了一旁。周末空闲的时候,从书堆里捡起来,看完之后,我只能感慨,不是书读不下去,而是时机未到,因为有了相应的体验,才有了以下的回声。

读到《记忆之书》第十一册的时候,随意抓了手边的一张空白纸,边看边写下一些零乱的字句。那些在我眼里自动高亮的字向我抛出了一条条隐形的丝线,先是提取了我脑海中的记忆,再投映到了纸面上,同时我又顺着某种令我着迷的意义、发音亦或是字本身滑向丝线搭绕的密网中,而我面对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迥异却互相映照着。有时又忍不住低声念出来,“因为假如词语是存在于世的一种方式,他想,那么即使没有世界可以进入,世界仍然在那儿,在那房间里,这意味着,是这房间存在于那些诗里,而不是相反”......于是声音穿过层层书页抵达手掌,是那样的沉甸甸,麻颤颤。

我就像在看万花筒一样,稍稍扭转,一段回忆贴住另一段回忆的边界,交错延伸,让眼睛不断掉入另一个图景,于是脑海中的一个梦境投映在眼前。梦里,一个毫无交集的高中同学跑入我的梦境,我能确定的是,有那么一刻只是轻轻地瞥了彼此一眼,这个时刻,并非梦境的背景板,那个同学带着自己的梦境图像如雨刷般擦过我的梦境,然后淡出梦境的十字路口,时间塌缩,变成梦境边界的无数个点。这样的回忆提取和再现应接不暇,也仅仅只是一部分,很多受到偏爱的记忆覆上了一层光泽,而不被待见的记忆好似在极黑的墨水瓶里,以至于接近白,在白而空的地方游荡,没有答案地空着。

图像、记忆、偶然性,每一个都是中心的宇宙,无处都是周围、互文、间隙、裂缝,它们都在抵抗语言,那就就此打住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