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别人读后感的评价(优秀5篇)

最新对别人读后感的评价(优秀5篇)

ID:4274214

时间:2023-10-07 03:42:17

上传者:飞雪 最新对别人读后感的评价(优秀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对别人读后感的评价篇一

于街角书店寻得一书《50个细节教出爱读书的孩子》,作者寿长华,封面印有“成绩不是决定因素,兴趣才是学习的永恒动力”。

读完此书后,感触很深,作者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令本书非常值得回味。“如果把孩子读书这项活动看做一部参加汽车拉力赛的赛车,那么,兴趣就是发动机,观念就是方向盘,方法就是驾驶技术,习惯就是驾驶经验,信心就是跨越障碍的车轮,乐趣就是沿途一路的美景,收获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分站目标。”作者从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入手,从读书观念、方法、习惯、乐趣等多方面详细阐述了激发孩子读书兴趣的方法,这些方法源于实际,读之令人可信、可学。

说到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我觉得除了环境影响之外,培养她阅读的兴趣更重要,而培养兴趣,要将要我读,变为我要读。

小梁同学小时候,也曾经不怎么喜欢读书。我精挑细选,给她买了什么《上下五千年》、《昆虫记》,结果有些书她从没打开过,在她书架上放了几年跟新的一样。后来发现,我们要她读的她有可能不读,但老师要她读的她不敢不读。

一年级的时候,她的语文老师要求她们读《小猪唏哩呼噜》和《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她催着我赶紧把书给她买回来。二年级的时候喜欢看杨红樱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男生日记》、《女生日记》等。老师布置的任务,必须完成,虽然精度欠缺,却也还有收获。我们娘俩的话题有时候会讨论一下,喜欢哪位主人翁?为什么喜欢?如果主人翁不这么处理,换一种方式结果会怎样……现在,我发现女儿越来越喜欢读书了,会主动买书、借书、看书,但根据我观察,让她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是老师推荐的《七彩阅读》,名字一般,故事却很生动,她反复看了好多遍,也老缠着跟我讲书里的故事,讨论书里的人物。慢慢地她就喜欢上看书,看的书越来越多,有时居然看着书,就跟着里面人物学,比如要办一个写自己名字的存折,攒钱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然后很多事都按照那本书上的去做,她的理由:书上说的!我笑笑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今年暑假,她自己在网上买了《无字书图书馆》等七八本书,我也看了看,还不错,心里暗喜,由于我以前受到《女孩子要富养》的理念的影响,有些纵容她的小资情调,她还是有些缺乏独立思考、决策能力。但是书在改变她,我很开心。

说起读书习惯,或者家庭读书习惯,我说个真实的小事。在小梁同学幼儿园阶段,我常常与她一起阅读诗歌、童话、寓言……,我读一段她接着读一段。阅读变成了游戏,变成了比赛,变成了愉悦的亲子时光。随着小梁同学进入到小学,由于每天的作业占据了一定的时间,还有是因为身为职场妈妈,白天工作晚上要做家务,我和她一起阅读的时间慢慢减少了,她也渐渐不需要我的伴读,更愿意阅读成为她的独处时光。虽然我不再陪她一起读书,但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有的。我家有分属于我、她爸爸、小梁同学的三个书架。去年我把她的儿童房整修了,又添加了两面墙的书柜,结果每天睡觉前她都喜欢找书看,她得意地跟我说,她把我的《萤窗小语》、《简爱》以及几本菜谱都翻看了。

古语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有些书买回来,直接就束之高阁,或者看过一两次就放在一边了,不是会反复阅读揣摩体会,再者书买得多,花钱多。于是从书中得一法,将小梁同学引导至图书馆读书:“一是因大家读书的气氛,使你觉得不能不读书……二是由于书形成的气氛,使你觉得不能够不读书,因为处身在成千上万本书籍中间,你会感到自己的学问渺小,读过的书太少”她一口气借了五六本,居然还有外国名著,有空了会自己看看。我感觉读书带给她快乐、时尚和智慧。

要我读和我要读,效果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亲子读书的最深最直接的感受。

对别人读后感的评价篇二

《外号像颗怪味豆》这本书讲述了陈佳佳是一个外号叫做“肥妹”的女生,因为妈妈的嘲笑与同学们的排斥因此变得很自卑,直到她遇到了一个与自己一样常常被同学们排挤的“娘娘腔”小龙以后才明白了自己的自卑来自于自己的不自信时,她开始慢慢地改变着自己,令同学们刮目相看,也为自己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看了这本书我顿时明白了许多,我们班也有很多同学抱着好玩的心理对某些有缺陷的同学来起外号或是进行语言上的攻击,阳光姐姐说得一句话使我受益匪浅:“男生若是出于恶作剧心理喊你外号,他们的目的就是要看到你很生气的样子。如果你表现的一点也不在乎,那他们就没辙了。”所以对同学的一句玩笑话能够怀有一颗宽容阿、友善、大度的心,每一位同学都会成为好朋友。

四年级:柠檬薄荷qq糖

对别人读后感的评价篇三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人性的弱点》,英文名是“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作者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

正像它的英文名字一样,这本书主要讲: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如何停止忧虑,开始新生活。书评说“卡耐基用他的才华唤起了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这本书是爸爸推荐给我的,他说这本书是世界上除了《圣经》之外,销量最大的一部经典著作,常读它,可以提升个人的情商。我通读之后,觉得对我最有帮助的是“平安快乐的要诀”和“如何使你变得更加成熟”这两篇。

“平安快乐的要诀”让我学习到人如何生活才能更加快乐。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非常有钱但过得很不快乐,他们因为憎恨、报复别人而伤害了自己,有的人甚至因此而死亡。卡耐基在书中介绍了快乐人生的秘诀。他教育我要保持自我本色,每天尽力取悦他人,不要对敌人心存报复。

“如何让你变得更加成熟”这一篇对我来说更重要,因为爸爸经常调侃我“不成熟”,“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反复读了这篇之后,我从“困难并不意味着不幸”这一章中知道了“艰难困苦、玉汝以成”的道理,苦难也许就是一种幸运的开始。作者还用多个伟人的故事向我们证明,比如:美国伟大的总统林肯,ibm董事长托马斯·沃森,他们小时候家境都很贫穷,生活下去都很困难,但这并没有打败他们,他们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赢得了成功。卡耐基告诉我们,想要变得更加成熟,第一步就是要勇于承担责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要像那个从椅子上摔下来的小女孩一样,去踢椅子出气。不要像很多人一样,在受罪之前一定要找一个替罪羊。不要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样容易产生强大的依赖性,让自己只能依赖别人才能活。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把自己的知识、经验、观察和总结告诉了我们,帮助我们去发现、发展和利用自己那些潜伏未用的资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人生必修课。朋友,这么棒的书,如果你还没看过,赶快去买一本或者去图书馆借阅吧!

对别人读后感的评价篇四

会掌控情绪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那些成功人士都是很会调节情绪的人。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上,很多人都患上了抑郁焦虑的心理疾病,究其原因就是不会情绪调节,而情绪调节这一门课程在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中都没有上过。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初出茅庐的我们一来就要接触底层,社会心理上难以转变,情绪上难以调节,多年奋斗都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难以避免的就会否定自己和怀疑自己。生活中一点点风吹草动与同事或者朋友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点矛盾,都可能导致我们情绪失控。我们渐渐成了被他人所操纵的提线木偶。

但是人生苦短,何其珍贵。我们必须运用一些方法逃脱,被情绪操众的人生才能去享受美好的生活,过上既积极向上又自律,同时又高强度的生活。

对于调节情绪这个问题,心理治疗流派层出不穷,但是真正上能够得到承认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尔伯特爱丽丝,全世界学习心理治疗的人都会在教科书上找到这个名字,他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创始人。并且被称为是超越了弗罗伊德的著名心理学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在2017年他被誉为活着的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其实这本书的题目很有意思,我们纠结的是我们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但实际上本书想要告诉你的是,我们的情绪并不被他人左右,而是来源于你对某事的想法和反应。

我们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把自己折腾像提线木偶。

我们要知道让我们情绪失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过激的反应。过分的烦躁,抑郁,生气和内疚,这是个神经病性的感觉,加深了我们的痛苦。

你可以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思考一下,是否有犯过这样的错误。比如说你的小孩不小心打翻了家里的碗,事实是碗已经打碎了,你的反应是非常的生气,于是开始责骂你的小孩,小孩又哭闹,然后你更加的心烦意乱,从而你的情绪降到了极点。如果换一种想法,碗已经打碎了,小孩并不是故意的,采用一种恰当的反应,先收拾碗,然后再跟小孩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平复你自己的情绪,那么你的情绪并没有被小孩牵着走,而是你对待这件事情的反应决定了你的情绪。

情绪失控这里牵扯出过度反应的一个诱因就是事件是a,而你对事件的思考和反应是b,对事件作出的行动是c。并不是a导致了c反而是b导致了c,也就是说牵着你情绪鼻子走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真实反应。

第2个是决不能在重大的任务上失败,第3人和事都应该朝着我要他们去的方向发展,第四如果前面三种坏事中的任何一种出现,我就需要发脾气了。这是个惯性的非理性思考方式,常常导致我们做出过激的反应。所以我们在情绪调节的时候,要先评估自己是否做出了非理性思考。

当我们了解了让我们被他人影响情绪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反应过激,而导致我们反应过激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思考和看法,同时这些思考和办法有些是来源于我们的非理性思考的惯性思维模式。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想想如何去走向成功的步骤和方法了。本书的作者将这样的步骤分为了四步:

1、评估自己的反应是否过度

需要记住的是我们不要频繁的反应过激,不要让过激反应持续的时间太长,当反应过激的时候,要学会降低其激烈的程度。

2、评估自己是哪种惯性思维模式导致反应过度

运用书中所提到的10种非理性疯狂信条,去对号入座是哪一种导致了自己不开心。你可以做一张表格,记录自己常常会犯哪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有针对性的去调整。

3、挑战和对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把你的非理性思考方式写下来,然后去反向制裁他。

4、用何种更佳之选来替代非理性思考方式。

我们在事件产生的反应时,有一个有三种病态式的思维方式,他们分别是灾难性的思维方式,绝对论者的思维的思维方式和合理化的思维方式。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将事情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那么我们选择更佳的思考方式时,应该在事情的应该化和合理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举一个例子,当你要去参加演讲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很紧张,这个时候你可能对此次演讲的反应会是天哪,如果我搞砸了该怎么办呀?这是对事情的恐怖化。或者说我应该要把此次演讲给讲好,我应该要做到最好,这是对事物的应该化。或者说就算没有演讲好也没关系吧,反正我也没有做多少的准备,失败了也没什么关系,这是对事物的合理化。

这三种思维方式都会导致你情绪的不稳定。

正确的反应方式是我想要把演讲讲好,我希望我的演讲能够打动在场所有的观众,我希望我的演讲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这四个步骤能够帮助我们逐渐走出被情绪操作的人生。

我们应该明白,并不是人和事在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如果你想要享受生命的质量,你想要发挥所长去创造自己的生活,你想要良好、健康的亲情、爱情,想要正常地经营这些感情。你需要把情绪失控最小化,不让它们影响你对过程的享受。不要让自己成为生活中自己努力的牺牲品!你只有一次生命,好好享受吧。努力去战胜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吧。

对别人读后感的评价篇五

就像伍尔夫说的,读《月亮与六便士》彻底把我的思想解体重构。很早便知道“月亮与六便士”这个名字,以前好像有朋友的昵称是这个,一直充满好奇,觉得很文艺,只是从来没有拿起这本书阅读过。大概这也是一种命运吧,思想过早或者过晚的被解体都不是一件好事,而在这个时候,刚刚好。

她从来没有真正爱过自己的丈夫,过去我认为她爱施特略夫,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疼爱和生活的安逸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而大多数的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成了爱情。这是一种能被任何人(或任何事物)所激起的被动感情,就像藤蔓会攀附在任何一棵树上一样;因为这种感情可以叫一个姑娘嫁给任何一个想要她的男人,相信日子久了,自然会生出爱情,所以世俗的见解承认它的力量。说到底,这种情感只不过对衣食无忧的满足,对拥有资产家的自豪,对有人疼爱的沾沾自喜,和对自己有一个家可以掌管的感激之情。女人们生性善良,爱慕虚荣,于是便认为这种情感具有它的精神价值。但在冲动和激情面前,这一感情就失去支撑了。

爱情总是那么诱人,又是那么容易让人误解。爱情的基础是平等,所以不论是身高、相貌、收入稳定情况都是需要对等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解也容易被自己误会,到底是对生活稳定的贪图,还是真的是爱情。都说女生没有爱情,只要一个男生对她好,她便认为那是爱情。但我觉得女生只要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便不会再轻易改变,也不会轻易接受其他追求者的好。大多数的不平等一般是女生比较弱一点,这个时候很容易被人怀疑不是真的爱情,但别人的看法又何必在意呢,重要的是骗不过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只是这后果也需要自己承担。同样不平等的问题也会出现男生较弱的一方,以前我是不赞同这种搭配的,但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搭配依旧很幸福的男女朋友。但不平等还很幸福的前提是,双方都可以接受这样的不平等,一旦有一方(任何一方)不能接受,那么在一起也是于事无补。不论是哪一种选择,我只能说我会尊重,但至于我会怎么做我也是不知道的,只有事情真的发展到那一步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到底自己是站在哪一方的。

这本书的译者提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恰巧我也看过这本书,作家总喜欢把一个人写的极富优点又极富缺点。施特略夫明明那么善良,他的样貌却是丑陋无比,总是受到别人的嘲讽。《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也是这样,盖茨比极其有钱、善良、又看重爱情,但在书的开篇却把他刻画成一个骗子,极其隐秘,当然这些都只是别人的推测。一直看到最后甚至是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理解了作者的用意。

或许命运就是这么的不公平,善良的人总是那些底层丑陋的人们,或许是因为他们得到的少,所以对社会的要求也不高。反而是得到的越多的人就想要更多,一味的索取。杨澜曾给出这样的评价“当一个人拥有了六便士,他是想要另外一个六便士,还是想要仰望一下月亮呢”。人就是这么奇妙的生物,都是人但思想各异,耐人寻味。我们只能试着去理解别人的生活,却无法尝试各色人的生活。

对施特略夫这个人谈不上喜欢,善良也是需要有个度,对他人好的前提是不伤害自己。之前我也是那种无法拒绝他人的请求,看的书越多反而越懂得取舍。而且我也是外貌协会的(哈哈),对施特略夫只是有一种怜悯之情,但是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他之所以落得被妻子抛弃也是因为他的善良而致,可以善良但不能愚善。

思特里克兰德说:“一个女人可以对给她造成伤害的男人原谅,但是,她永远不会原谅为她而做出牺牲的男人”。

不得不承认这句话很讽刺,但又不得不承认很犀利,正中下怀。大多数女生可以重新接受抛弃自己伤害自己的男人,却永远不会回到对自己好、愿意为自己付出的男人身边。因为知道,即使那个人再好,终究不是爱情,再在一起也是毫无意义。但恰巧那个舍弃自己的人正好是自己喜欢的,都说女人容易被感动,更会轻易选择一个爱自己的男人,一旦遇到了那个喜欢的男人,任凭那个女生也不舍得放弃。女生的爱总是那么卑微。

思特里克兰德说:“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爱的时间。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一个男人有时候需要一个女人。当我满足了我的欲望后,我就要去做别的事情了。我克服不了我的这一对肉体的欲望,但我恨它;它禁锢了我的精神;我期盼那一时刻的到来,那时我将完全摆脱了对物的欲望,不受任何阻挠地全身心投身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女人除了爱情,什么也做不了,她们把爱情的重要性提到了几近荒唐的程度。她们想要说服我们爱情是生活的全部。其实,它只是生活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我对肉体的欲望,这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但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只是我行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的什么事业上的助手、生活中的伴侣等这些要求很厌恶”。

这段文字属于这本书中后部分,思特里克兰德的话一步步瓦解了我的思想,一次次刷新我的观念。以前我会对这种男生不屑,反对他们这样的言论,也鄙视这样的男生。但是思特里克兰德让我对男生有了新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慢慢可以接受这样的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怎样生活,怎样看待爱情。男生不重视爱情,但他们也没有强迫女生重视爱情。重视与不重视只是自己的选择,那么后果也应当由自己承担。

施特略夫太太选择了和思特里克兰德这个evil在一起,最终走向自杀的道路,也是她自己的选择,不存在可怜与不可怜。如果不可以接受这样的爱情观,不想和这类男生在一起,那么我也可以选择做一个强大的女生,也选择把爱情看作生活很小的一部分,毕竟我们还有亲人、朋友以及事业(学业)。当然我还是相信总有那么一种男生的想法与你相契合,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等到对的人,早与晚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怕的是,作者在思特里克兰德的反问“我想知道,勃朗什·施特略夫是死是活,你真的在乎吗”?下不得不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事实上这件事对别人并没有什么影响。人们继续活下去,没有一个人因为这个悲剧而生活变得更糟。这些顶多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点,顺便感叹一下这就是她的命,或许刚开始大家会因此讨厌思特里克兰德,觉得他是一个渣男,但是之后呢,他还是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陌生人,假如是认识的人,并不会因此与他绝交,还是在一起谈诗论画,并羡慕他身上的天才特质。就连我,作为整部书中人物的旁观者,也越来越喜欢思特里克兰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