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大全5篇)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大全5篇)

ID:4280443

时间:2023-10-07 06:30:41

上传者:雨中梧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大全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发现一个现象,不论男女,都需要有个精神寄托来抵挡「无聊」和「匮乏」带来的痛苦。可叹的是,女人总是寄托于人,在偶像、伴侣或者孩子身上寄托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但是任何被作为「寄托客体」的人身上都隐藏着巨大风险,他们会死,会离开,会变质,会让你的生活风雨飘摇。这种寄托总是要伴随着人的呼吸而存在,因为无聊和匮乏之苦永存。

我羡慕拜金的女人,因为他们追求不变的物质,在年轻的时候暂且不必面临任何形式的「死亡恐惧」。

我羡慕大多数男性,因为他们从小就被根植一种追逐名利色的价值观,他们对这价值观可以心安理得地从一而终,不必有什么疑惑。他们不会感到纠结的,只有失败的沮丧和痛苦罢了。

我最心疼追求纯粹的人,无论是纯粹的感情,纯粹的理想还是纯粹的其他。「聪明人」称那些人为「笨蛋」,因为「聪明人」对聪明的定义是做有益之事,而纯粹无利。难过的是,世界上或许并无纯粹,我要说这才是笨蛋最笨的地方。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幸福本身就是一个委婉词。

人的内心快乐抑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觉、意愿、思想的结果。外在事物只能间接起作用。

全书重点把幸福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如何做好自己,让自己感到快乐,让自己免受他人外物的影响。老子和孔孟也有一些类似的描述。

同一样外在事物和同一境遇,对于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我们能忍受纯粹外在的灾祸,但由我们自身所致的不幸却咬牙切齿。我经常焦虑和害怕自己轻易被他人定义。我不能轻松坐到自己想要的职位,做成想做的事情。而跟我在同一环境的其他人可以做到的时候,我就很容易产生落差感和嫉妒心。因此产生焦虑和敌对的情绪,焦虑情绪影响自己的情绪,敌对情绪影响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和关系。

正是生活中细微的谈话和行为流露出的差别对比和无限重复,让我备受煎熬,难以自拔。而虽然我也有目标和追寻的方向,但我却惯常的陷入这些日常氛围和情绪中,消耗了大部分的精神和能量去找到那个相对平和舒适的相处状态。这时,人已经累了,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对自身更迫切更重要的事。所以,把自己抽离出来,把自己的内心控制起来,把自己当作工具人,没有情感,没有思想的工具人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别让生活的手段影响了生活。

我们的幸福主要取决于我们自身,取决于我们的个性。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意识,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并且只是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中。正是由于人与人自身的差别,我们会对他人自身的优点产生嫉妒,并将它小心隐藏起来。因为优势本身就会对处于劣势的人产生自卑,进而为了隐藏自己的自卑,不敢承认他人自身的优秀。

曾经我就是这么狭隘,这么自我中心,这么想当然。但似乎却是没办法,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体,自然而然关注自己更多,自恋,自大,自负都很容易产生。然后,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就会产生以自我中心的带来的束缚和牢笼。比如,讨好型人格,过度在意外表,隐藏自己真实面目。但困扰你的始终都是自己的意识和想法。所以,换个角度,换一种思考方式很重要。很容易陷在一贯的思维误区出不来,毕竟,身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狭隘和偏见,而愿意掏心掏肺交流的人又无处寻得。

没有人能脱离自身个性。你就是你,你无法逃脱你自己。一个人能得到多少快乐,已经由一个人的个性所决定了。个性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潜在发展。一个人的精神力的界限尤其决定性的限定了领略快乐的上限。我极其容易想活成别人的样子,这就是想当然和幻想的快乐。不得不说,我的精神力确实不够。这个世界并没有怎么样,是人自己把它看成了那样。世界有很多种样子,但人不愿意去相信其他的样子。或者,没办法经历其他的世界。第一种,是懒惰,在逃避去认知的困难。第二种,这就是无力感。

一个人的出生,经历,环境,已经上了底色,如果恰好自己又懒又不聪明,缺乏内驱力,又缺乏适当的引导,那又会比别人少了许多色彩。我经常都会羡慕他人,因为身边的他人太多了,比我优秀的人太多了,常常让我产生对比和落差感。而我做不到安于现状,情况又不允许我停止努力。因此,我过得特别压抑,特别不自在。而优秀的人始终具备闪闪发光的魅力,始终生活在我的周围,不断的提醒我,刺激我。而往往我关注的却只是他生活精彩的表面,忽略了背后的原因。

我们都在生活的舞台上各自扮演了各自的角色,差别是外在的一面,表面之下都是各有其痛苦和烦恼。如果,我的快乐已经被自身性质决定了,总量就那么多,我不能只盯着别人快乐的地方或者因为别人快乐的总量大于自己,就抱怨或者是放弃去获得自己那份快乐的能力。这不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吗。之前也看到过一句话,人不能与别人相比,而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换一种评判幸福的标准,确实没那么偏激。昨天看到了一个话题,穷留下身上的痕迹。因为从小学就受到贫富悬殊带来的差别,那种感觉深深地烙在了心里,像一个火团亮在那里时刻都在提醒自己,穷,很穷,特别穷。然后,很难交际,也怕花钱,怕别人觉得自己很穷,也很在意外表。后来,才发现,气质这种东西是装不出来的,特别是没有内外加持的情况下,装起来特别傻,装得谁都不是。

无欲则刚,那会减少特别多无用的纠缠和计算。(也可能是我懒,不想去计算妥协和委屈背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过后能获得的利益)但愿,那些努力算计过的朋友,最后都有成为赢家。

我们生存的真实性在此时此刻,连接着两段无尽的时间,过往和将来。有希望可以放在将来。但不能只盯着将来,或者为了将来更大的快乐放弃此时此刻的快乐,因为此刻是瞬间流逝的,选择不快乐等于放弃现金,选择可能无法兑换的支票。

扰乱人们的不是事情,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尽量减少自己的偏见和狭隘,在对他人和事情进行客观了解和权衡之前,不要过多做猜测和评判,只能是增加自己的主观情绪和偏见。

仅此作为自己对本书的理解和自我反思。书里面还有很多内容,也有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点,有空再回味。书中,建议和格言部分也很精辟,有很多参考性和可行性。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作者一生衣食无忧,不是一定要靠著述维生的。

幸不幸福,由内在机制决定?环境对内在机制的影响不考虑?

问题太多,怎么解决?

问我自己什么是幸福?或许幸福是苦少乐多,预期大多实现,欲望大多满足。

智力上的乐趣是高级的乐趣,低级的乐趣乐一辈子,不是幸福吗?

最长篇幅的-你在他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中的基本观点,即不管他人怎么看我们,都与我们的幸福无关。说的太绝对,个人非常不同意。人是群居动物,和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我们生存下来。生活中的社交和我们的幸福息息相关。何况每个人的需求和喜好和性格相关,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也不容易轻易改变,别人的眼光客观对待就好。

我自己就深受其害,然而怎么办呢,说不理会他人的目光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得让自己更强。

不过这部分有一点说的对:少和傻瓜打交道。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晚期著作,该书能帮助我们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尽快成长,幸福生活。230年前的叔本华,从本真的维度,阐释了人生本原的面目和最智慧的活法,这也是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写作目的。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写到“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叔本华将这句话解读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想去发现美的心境。当烦忧、焦虑和痛苦萦绕心间时,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会聚焦在痛苦之上而无暇顾及其它。我们感受到的痛苦越强烈,自身存在感也越真实,而快乐转瞬即逝,像梦一般不真实。伏尔泰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叔本华认为要尽量避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痛苦,就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比如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或者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追求泛滥的物质欲望满足和感官快乐,那样只会为了否定、虚幻的东西而遭受真实的痛苦。对于已经发生的痛苦,要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降低对生活的期望,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我们必须忍受和克服它。增加生活阅历不失为应对良策,洞察世间百态才可做到平常之中安然自得,处乱之时荣辱不惊。叔本华还从对人自身的剖析、对待自己、他人及命运的态度、人生的各个阶段等方面阐释他认定为人生真理的感悟。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中写到:“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明白人生的残酷,遭受生活的苦难后,依然选择不放弃,并为人生构建意义,便是我所理解的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也是读《人生的智慧》一书获得的最大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非常好的一本书。阅读过程中有时会恨自己为什么不是叔本华,不能那么从容地看破本质,有时又感慨自己幸好不是叔本华,因为在他的价值观里少了很多在世的激情。他真的看透了太多东西,认为人生的真实是痛苦、人世的必然是虚无。不能说完全认同所有观点,但是80%认同而且佩服他说得如此畅快、深入。这里金句频出,好多段落如同利剑揭开表面的外衣,直指里面赤裸的真实。

《人生的智慧》一方面多少让我醒悟,明白幸福来源于个体的内在,与他人头脑中我们虚构的形象没有多大关系;明白人无需羡慕名声,因为我们崇拜的从来是名副其实的思想而非虚有其表的赞美;明白快乐是否定而痛苦是肯定,幸福是避免痛苦而非寻欢作乐、同时也要不致无聊。

明白青年时期常有的幻灭源于意欲常起而又看着它们一个个抛空……另一方面,我没有真正领悟他说的,尽管我很多时候非常认同。

若全按书上去做,那么人一生会变得太难,叔本华自己也意识到了,所以他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哲学带来的清醒是伴着寂寞的,入世的盲目却是带来圆融的,人很难违反自己的动物本性抛弃后者。所以孤独与圆融形成了两面反差,我在其中摇摆不定,并且按照中庸之道的教育两端都难以到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