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后感(优质5篇)

认知觉醒读后感(优质5篇)

ID:4280531

时间:2023-10-07 06:38:06

上传者:曼珠 认知觉醒读后感(优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一

今天在路上看见同学小莉,穿着皱巴巴的衣服,头发也乱糟糟,神情疲惫,没有一丝笑容。

原来小莉的老公最近被公司调往北欧三年,决定一家三口一起搬迁。小莉一晚上没睡好,担心自己去新环境无法融入,小孩子还要重新找幼稚园,听说那里冬天还那么冷,自己那么怕冷的人去那里怎么过。最重要的是语言,根本就没办法和外国人沟通。

怪不得小莉会失眠,以前的人工作一辈子就呆在一个地方,而现在随着企业越来越国际化,员工外派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离开自己生活几十年的地方,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几年,拖儿带女,人地生疏,的确容易焦虑恐惧。

周岭老师写的《认知觉醒》指出:“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我们习惯于每天生活的平静和安乐,如果某件事突然出现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比如被辞退,被公派,换工作,找房子,我们都习惯以抗拒的心态去面对困境。

如果小莉可以换个角度想,去北欧体验三年的异国生活,不仅对老公的事业有帮助,而且小孩拥有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自己也可以体验多姿多彩的世界,甚至可以学到一些新的技能,对未来的事业更有帮助,那么小莉就会开心很多。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二

没有读完《洞见》,但从中看到了让我记忆犹新的对于佛教的“无我”与“无常”的解释。特别是“无我”,让之前一知半解的认知更加清晰。可能就是本书中提到的,对于一本书的收获。让我感知到无比正确的是在生活中,情绪比如愤怒、悲伤并不是“我”,确常常在控制“我”。而与《认知觉醒》中的观点,大脑分为:理智脑,本能脑,和情绪脑。这点与前者很相识,而接收到更有意思的新观点:理智脑弱,本能、情绪脑强,不应该去限制本能脑,和情绪脑,反而应该用理智脑去管理它俩(想象理智脑担任驯兽师的角色)。

新的观点值得思考,我没想过走路的时候胡思乱想,吃饭的时候看书这类“做a想b”有什么问题,现在希望尝试做杂事也只思考当下,看看会有什么反应。

之前有接触的观点,学习的边缘效应,让自己处于拉伸区,不难受又具有一定挑战,及时给自己反馈的奖励。建立个人知识体系,读书不再专注于作者的知识体系,而着重去让自身知识体系优化和成长。

接触很多冥想,读《洞见》中途放弃就是因为后面太专注于冥想方法的描述,而我只想看其知识理论。本书尾声,更深入理解了冥想的意义,很重要一点在于锻炼注意力,而这是大多数人都急切需要的。希望在之后对于冥想更进一步了解。

最后依照此书的方法,看完之后并没有对书的全局结构特别清晰,但无伤大雅,我们需要碎片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够多,谢谢作者。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三

冰心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生长在墙角的花,花朵开得枯黄瘦小,缺乏生机勃勃的朝气,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于是,它的天地也就变得越来越小了。

相反,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每天足不出户,刷刷手机就可以接收到许多的讯息,然而,这些消息不仅没有给我们带来能量,反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焦虑。

焦虑是因为你无法把控自己的生活,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大量的信息量,让我们每天看起来很忙碌,然而,对自己的无知,使我们看起来就像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呢?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好书《认知觉醒》,你想要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面。

有没有这种感觉,每天除了上班,剩余的时间,不是和朋友聚会,就是刷剧、玩手机、看电影等,业余时间被安排得很满,紧张到没有思考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虽然充实,却没有思想,甚至有些无聊。再看看身边的成功人士,自己不知不觉中,已落后别人一大截。于是,我们开始变得焦虑起来。

为了赶上别人,我们报了各种班;为了让自己变得勤奋起来,强迫自己每天打卡。可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收效甚微,自己还身心疲惫。

这不仅是我们的画像,同时,也是《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曾经的画像。只是他在幡然醒悟之后,开始了心智方面的探索。

他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于是,周岭开始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及其他学科研究中,知道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解开了“愿望觉醒”和“方法觉醒”的秘密,激发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好东西就该与大家分享,周岭用通俗易通的语言,来表述很深的道理。让不同层次的读者,收获不一样的知识。

正如《秘密》一书,看似简单,实际上,它告诉我们的是修炼内心,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用感恩和爱去善待这个世界。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只有搞清楚自身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的功效。周岭在这本书里,采用上篇和下篇两大部分来分析问题的起源,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借力前行。告诉我们如何提高专注力,如何利用舒适区边缘增加学习力,加强行动力,用游戏的心态调动情绪力,用早冥读写跑来强化习惯。周岭用很多的案例来印证书中的观点,让许多的读者受益匪浅,感觉他的文章有知识、有深度,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

也许你会说,这本书出版的太晚了,你已经错过了奋斗的好时光。非洲的女作家dambisamoyo曾说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有梦想,现在开始觉醒,一切都来得及,因为“至于今后,现在的每一天,对余生而言,都是黄金时代。”当然,拥有这本书,并不是让你把它买回家,束之高阁。而是要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觉醒,来体现这本书真正的价值,也不枉作者辛勤的付出。

马上行动吧!开启你的觉醒之旅!作者:叶小禾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四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赶上了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大的跨越发展期,科技进步,物资丰富,万物互联。我们的寿命变得更长,智商变得更高,财富变得更多,而且这些可以通过基因或基金传递给下一代。但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无法直接传递,那就是心智。

所谓心智,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断与选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部都是从零开始的,所有习性、习惯、模式也要从人性的初始状态开始发展,你、我、我们的父辈和孩子都是如此,没有人能够直接跨越这一阶段。而不少人的初始状态是混沌的,他们天然追求简单、轻松、舒适、确定,这种天性支配着他们,成为他们喜怒哀乐的生理起点,然而身陷其中的大多数人对此知之甚少。

我们对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看起来就像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我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同时“醒着”和“睡着”,这二者显然是矛盾的,但在指出这个逻辑错误之前,你不妨先随我一起看看我们的人生轨迹,或许你会同意我这个说法。

如果不出意外,大多数人都会沿着“求学—工作—婚恋”的路线成长,随着生活的惯性一直往前走。年轻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将来能有多差,认定美好的生活会自然到来。不谙世事的我们认为:即使暂时说不清具体该怎么做,但有份十足的信心就够了,毕竟年轻无敌嘛!

这些人迷迷糊糊地到了某个年纪,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无能为力了:梦想与现实落差巨大,生活和工作压力缠身,而优秀的同龄人已绝尘而去。一时间,他们焦虑急躁又如梦初醒:“为什么没有早点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为什么没有在最好的年纪及时觉醒?”但即使含泪拷问,也似乎错过了最佳时机,毕竟人生是个单行道,无法从头再来。最后他们不得不敲碎那颗高傲的心,在无奈和叹息中默默接受平庸的人生。

一小部分人幸运些,在合适的年纪“睁开了眼睛”。他们跳出了成长的陷阱,开始刻意提升自己,为未来美好的生活做准备。他们慢慢甩开了大队伍,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列,然而很快遇到了瓶颈:想勤奋,却总是敌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想精进,面前却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他们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这就是“醒着的睡着的人”的画像,事实上也是我曾经的画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就像一个没有睡醒的人,对自己不了解,对生活没主张,对命运无选择。那时的我,虽然对本职工作非常投入,但业余时间几乎被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占据:有空就找朋友们聚会,时常喝到烂醉;经常熬夜,从不主动看书、运动;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看搞笑视频、读八卦新闻、玩手机游戏;实在没事可做,就裹起被子睡大觉……下意识中,我觉得这种无忧的生活会继续下去。

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我开始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清楚了部分规律和真相,知道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

从混沌到警醒,从迷茫到清晰,我慢慢解开了“愿望觉醒”和“方法觉醒”的秘密,知道了如何激发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如何变苦涩的毅力支撑为科学的认知驱动。当我把这些思考和方法论分享到网上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他们惊讶于我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蜕变,并主动给我发来反馈,说我的文章深入浅出,令他们醍醐灌顶,从而产生力量、看到希望,同时,他们也不断抛来成长的困惑,希望我能帮助解答。从这些提问中,我看到无数渴望成长的人,于是决定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帮助他人。

2018年5月的最后一天,我在个人公众号“清脑”上开通了问答专栏,从此多了一个成长咨询师的身份。虽然是业余的,但我也因此有了大量接触“困惑样本”的机会(本书的很多案例正来自这些真实的提问)。在解决了林林总总的成长困惑之后,我发现自己探索出的方法论竟然可以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困惑与烦恼。无论在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刻意练习等基本概念的解读上,还是在自控力、专注力、行动力、学习力、情绪力等具体能力的使用策略(包括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运动等必备习惯的养成)上,都有相对独到的原理呈现和具体可行的方法提供。这些积累勾勒出了本书的基本样貌。

但当你真正看清这本书的样貌时,你会发现实践和改变才是这本书的核心,所以,更多的时候你需要把它当成一本工具书,时常回顾、思考和实践,直到自己发生真正的变化,而不是一读了之、过过“脑瘾”。当然,你可能对书中的某个主题感兴趣,拿到书后便直接跳到相关章节,这样做未尝不可,但若是时间充裕,我建议你最好还是从头开始阅读,因为一些基础概念会像插塑积木一样慢慢呈现具体形态,前文的一些背景信息可能会对理解后文产生影响。

我相信这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成长的人阅读,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年龄、扮演什么角色,它都能对你有所启发。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极度焦虑的人,暂时缺少人生目标、过得浑浑噩噩的人,想变好但只知道靠毅力苦苦支撑的人,想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的人,想了解底层成长规律、主动创造成就的人……如果你位列其中,这本书肯定能让你豁然开朗,并内化出真正的认知驱动力。另外,我也特别希望年轻人,尤其是那些还未踏入社会的同学能看到这本书,因为你们正处在起步阶段,若能借此书觉醒,便可避免走很多人生弯路,让自己比同龄人领先一步甚至多步,这相当于直接减少了生命消耗啊!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错过所谓的最好年纪,其实也没有关系,因为“现在”永远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这不是什么安慰人的话,这是事实。“摩西奶奶”76岁开始学画、80岁举办个人展,王德顺79岁走上t台,褚时健74岁开始创业种橙子……就算你今年60岁,他们仍可以对你说:“孩子,别着急,你至少还有20年可以随时重来……”

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道理显而易见,因为你若放弃了成长,五年、十年之后你肯定还是老样子,但只要去改变,就有可能收获全新的自己。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那么下一个翻书的动作就权当是我们的握手礼吧:“很高兴认识你,我是周岭,让我们共同踏上觉醒之旅吧!”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五

“每天围着孩子转,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社交,没有时间成长,我都快与社会脱节了,精神也抑郁了,该怎么办?”

“全家就我一个人照顾孩子,家人还对我有诸多要求,说什么带孩子就是休息,哪比得上上班辛苦?!我真是有苦说不出!难道我不想上班赚钱吗?现实不允许啊!”

“当我看到别人家孩子考试成绩比我家孩子的好时,我就自责,自己明明是一个全职妈妈,全部心血都扑在孩子身上了,怎么教出来的孩子还不如人家没有家长管学习的?”

“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成长,不至于在日后被社会所抛弃,我渴望改变,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这种求而不得的感觉真让人难受”。

最近在妈妈社群里,认识了一些全职妈妈,从她们的言语中我能感受到她们强烈的焦虑感,担心被时代抛弃、担心失去自我价值、担心自己养育孩子的方式不科学......其实曾经我也是她们中的一员,焦虑到整宿睡不着,生活中遇到一点小事就崩溃到大哭。

后来有一次,我厌烦了被焦虑“绑架”的感觉,决定勇敢地跟焦虑情绪对峙一次。那天,我拿出笔,罗列出我能想到的、所有能触发我焦虑情绪的清单。看着这些黑色的字体,我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情——我一直劝告自己对孩子、对家人要有耐心,唯独忘记了对自己保有耐心!自从认识到这一点,我的焦虑感减少了许多,几乎降到零了。

前几天看了周岭写的《认知觉醒》,我在书中找到了共鸣,原来我的感悟是对的。作者周岭说焦虑的本质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过大,要想摆脱焦虑的束缚,就要直面焦虑,学会培养耐心,重点培养对自己的耐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