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读后感(优秀8篇)

哲学读后感(优秀8篇)

ID:4282856

时间:2023-10-07 07:09:18

上传者:念青松 哲学读后感(优秀8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哲学读后感篇一

哲学这个词看起来很深奥,但,在我再读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后,逐渐领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观点。哲学和思想是相关联的,它们都与人类思维有关,相互衍生又相互丰富,但二者并不等同:

1、哲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属于学术;而思想是人类脑海中的一种意识,属于行为。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学。

2、它们涉及的范围也不同。哲学家关心的是真理、逻辑等,而思想家关注社会、哲学、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类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们共同思想上的特点,继而形成一门学术,如儒家、墨家等,就叫中国哲学。

4、再通俗一点,哲学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学家。

哲学的本质和思想也有关联。以书中的一句话为例“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这句话从某个角度而言意味着哲学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为思想包含哲学,所以哲学家们能有不同表达自己思想特点的方法。这也是书中第一章第三点所讲到的。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还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各位哲学家们都是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说明道理,把思想传播给后人,让他们对此加以思考。

哲学读后感篇二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国哲学思想也许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闪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哲学读后感篇三

雅克·拉康(1901-1983)是法国精神分析学派最受争议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和肯定在哲学界和心理学界曾掀起轩然大波。现如今雅克拉康的理论不仅在文化研究及艺术批判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在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最初选择《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拉康》这本书是因为拉康与弗洛伊德的“渊源”甚深,可以说拉康哲学是对弗洛伊德重建,而《拉康》这本书也让我对拉康哲学以及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有大致的了解。

但是拉康这位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家具有挑战性的写作风格或者说语言风格使得格尔达·帕格尔等各种领域的作家对其的阐述是不一的,或许就像拉康自己强调的一样他的“作品”并不是为了传播信息,而是为了“启发”,如果你想充分了解他的思想只能坐着时光机去听他的“研讨班”,在那里你所获得的是任何阅读都无法给予的。

拉康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时运用现代结构主义的概念,这一方法对20世纪后半叶精神分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对当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拉康将精神分析运动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最初发现,其次是拉康所描述的“自我心理学”派对弗洛伊德的遗忘(或压抑),第三则是拉康自己的“回到弗洛伊德”。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弗洛伊德的思想拉康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哲学领域,同时这也将众多精神分析领域的思想家引入了哲学领域。

《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拉康》这本书一共包括了五个章节,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是第一章节,拉康提出的“我是他人”。这个矛盾的论题如同一条绳索贯穿拉康的作品和思想。()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已习惯我是“我”,那么为什么在拉康看来我是“他人”呢?拉康在研究此类问题时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开辟了新道路。“此我非彼我”,“我”通过在潜意识的梦以及主体迷惑的情绪和情感中发现了另一个主体,对拉康来说精神分析的基础便是存在于这一事实之中。

《拉康》这本书结合了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哲学家拉康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以及他的思想与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和以列维一斯特劳斯为代表的法国结构主义思潮之间的传承关系,以简洁明晰的语言,对拉康影响巨大而又备受争议的基本思想进行了介绍。对镜像阶段论,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无意识、愿望、本能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以及对精神分析学中语言和言语的意义和作用问题展开了研究。

哲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拉康哲学只是其中的一小份子但是他的成就却是不可磨灭的,这个曾经被人视为“冒失鬼”遭人诟病的“法国弗洛伊德”正在为人类开启另一个哲学世界。

哲学读后感篇四

按两部分说吧,一部分涉及到马克思写这篇论文时运用的方法,另一部分是对马克思无神论的一点不成熟小意见。对于马克思具体的哲学观点就跳过吧,我自己没搞懂他在讲什么。

这两天一直在读柳立言先生一篇有关分析历史材料以及从材料中发现问题的论文。个人觉得很实用但是很无聊,因为按照“5w1h”画表格、拆分大中小问题是非常琐碎的工作,自己对技术化的学习方法本身兴趣不大。相对而言,马克思的这篇论文给我的启发比较多。

1.做学问不能“人云亦云”(这个虽然老生常谈,但做起来真的很难)。这体现在作者反对西塞罗等人所认为的“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对德谟克利特的观点的简单剽窃”。作者认为不能仅就伊提出的“虚空”和德提出的“原子”是相同的.就直接将二者等同起来。实际上他们彼此正相反对。

3.马克思对二者的自然哲学差异的的阐述,按照“从普遍的相同中找细节差异,然后就细节差异指出他们在大轮廓方面的差别”的思路进行。作者剥茧抽丝,指出了三个差别:一则两人在“人的认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方面观点相对,一方认为“感性世界是主观现象”,另一方认为“感性世界是客观现象”;二则二人对“科学的确定性和科学对象的真理性”的认识不同。一方主张经验的观察,另一方刚好轻视实证的科学;三则二人在“反思的形式”上也有差异。一方把必然性看做现实世界的反思形式,另一方则注重偶然性。具体到我最近写论文的感触,可能只读某一个地区的方志不太够,还需要再选一个地区比较着来读,不知道会不会有新发现。

黑格尔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解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所以马克思批判他。马克思认为“对不同地区宗教差异的研究能破除有神论”。我觉得这个思路要接受两个方面的质问:

哲学读后感篇五

让我想到校园恋爱,老师说,谈恋爱影响学习,其实分析下,也是挺有道理的,别说谈恋爱的人影响学习,就连路上看的人都影响学习,而且还会影响班的团结,本来在理科班的女生就很少,跟别说可以谈的。

本书并不是教我们如何追男女朋友,或者更加吸引女孩子,而是我们的爱情观。

其中爱情观的影响,其中初恋显得非常关键,可以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爱情观,有好的爱情观,哪怕恋爱失败,接下来面对的依然会成功。

谈恋爱的过程,首先就会出现抛媚眼,关于对象的一举一动,会创造很多的场景,在这一系类中,可以提升我们很多本能,会让人变得更加积极,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我们首先要懂得对爱与被爱的区别,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就会想着如何给予对方,人家说,被爱是幸福的,这个要看被谁爱。而女孩子对爱的态度,会选择购买化妆品,美容美甲等,从里到外打扮一番。而男的会选择如何成就一番事业,做出好的成绩,展示自我的能力。

而现在的人逐渐失去了恋爱的本能,原因很多,比如成就不够,人家怎么会看上我们呢?所以很多人就采用去关注身边的人,突然发现一个令自己心仪的女孩的时候,就会开始关注她,然后关注她的朋友,特别是身边有没有异性的朋友,确定之后,就可以从里到外地打扮一番,就让我想到那么一个故事,送人玫瑰手里余香。因为玫瑰美丽,开始审视自我,慢慢地发现自己的优点,逐渐地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使得身边的人爱自己,接受自我,也是陈果说的,当你成为光的时候,不管对方如何,你依然可以照亮,也就是说我们要有正能量,可以感染对方。这就是爱与被爱的'相互转化,爱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因为爱是我们变得更加有激情,那么我们就要了解爱情与激情的区别。

我们看电视中,都是看着男女主角恋爱的过程,直到他们进入婚姻的殿堂,而接下来的事情呢?就很少,陈果表示:进入婚姻之后,就是两个人相互协调的过程,争论不休,再协调,还有一种就是离婚。也就是我们如何维护爱情的问题,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有一个漂亮的伴侣,过了几天又换了另一个,使得我们羡慕不已。其实这个是他们不懂地经营爱情,就好像挖井一样,没有足够的耐心,也就是外实内虚。

这些都是激情的过程,就好像是奥运会,李宁把奥运圣火点燃的过程,而爱情却是如何让火燃烧地更久。

那我们如何让爱走得更久呢?我们都知道人是会越来越老的,那么如何让此变得更加有价值呢?那就是我们一起成长,在内在的修养,有一天可以告诉大家,我过得很幸福,时间过得很充裕,因为爱,我们更懂得珍惜,奋斗,追求的意义,也就是说如何把有意义的是做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义。

好的爱情就是让我们通过爱,发现对方,关注对方,帮助对方,无私地付出,从而得到幸福,发现自我,让自己爱上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从而让身边的人爱我们,从而产生爱的火花。

哲学读后感篇六

对于客观经验领域,也就是对于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最好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可证伪的理论”。说白了,就是科学。作为现代人,拒斥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是不可能的。

对于“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愿意相信什么都可以。可以相信不可知论、相信先天认识形式,也可以像中国的一些哲学家那样,相信真理不能说,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只能靠领悟,还可以相信世界是一场大梦,或者相信宗教信条。也可以这么说:世界的本质就是我的信念。我相信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也是一个信仰问题。

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啊。

那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逼迫自己直面死亡。

我们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目标,就是在问:“我为什么活着?”这也就等于在问:“我为什么不立刻自杀?”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哲学读后感篇七

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定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因之,我觉得它并不该被看做是一部哲学史,而应该看做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的故事。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

学、政治和玄学。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在这本书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们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

其实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哲学的魅力,琳琅满目,光华深邃,我们必须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穆,我们敬畏,我们仰望,我们沉思,以冀灵魂的洗练与升华。

哲学读后感篇八

我看了几章后,感觉有些受益的地方,记录如下。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通信》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既然“爱智”是一种追求过程,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师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向事物的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使学生们的素养日臻完善、成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的社会公民。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这个动作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座?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权利,毕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每个人都会老,也需要别人让座,但是没有人保证你现在让座给别人,你老了别人会让座给你。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下一个要点就水到渠成了。

文档为doc格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