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论读后感(优质5篇)

权力论读后感(优质5篇)

ID:4289370

时间:2023-10-07 08:43:53

上传者:温柔雨 权力论读后感(优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权力论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法律书,更像是一本实证的制度研究。

令我惊叹的是,沈老师在书中几乎每一句话都有非常详实的资料支持。也须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筛选,理解的论文,不过化成了半句话。这种严谨务实甚至“惜墨如金”的方式非常值得我辈学习。

尽管本书的中心思想在于第五、第六章,但我个人以为,本书包括导论在内的每一章节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导论中给出了本书的指导思想(美国的论战),作者的研究方法以及中心思想。研究方法的先行为本书打下一个基调,让人非常清晰的知道研究究竟因何而起。虽然这是很基本的要求,但是现在很多书在这方面多有疏失。

前三章是非常详实的实证研究。无论是对中国的制度还是对美国的制度的介绍与分析,都并不限于法条,而加入了很多田野调查的结果与数据。仅仅通过法条看制度,可以很快的知道制度大概是啥,但是并不很容易知道制度如何运行,以及其内在的驱动。就像看人,只看外表很容易判断出某人是一个成年的、健康的、男性/女性个体,然而唯有了解了他的一些经历、想法,你才能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对美国制度的研究并没有流于人云亦云的超理想化描述和二元论的陷阱。海量的文献阅读勾勒出了美国证券监管的运作体系。这一点让我无比受益。当然,也无比佩服。

第四章落脚于中国的实践。之前在一个关于美国法的讲座上见到过沈老师。他的发言也是和国内实践联系紧密。并没有对于自己掌握的海量比较法资料而忽视了国内视野。这一章也再一次让我叹服于作者踏实和扎实的态度。

第五六章是作者关于证券法的权力分配的立场、观点。同样是保持了对美国制度的理性分析和学习。同时针对我国的制度提出了非常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至于缺点,我觉得作者过于“惜墨如金”了,干货太多以至于读起来稍显头痛。

权力论读后感篇二

无意中从网络上下载下来的书从大学开始习惯于躺在床上用手机一页一页的翻看书本或者这样的习惯是一种对于书籍的践踏但是,现在的自己,安安心心坐在图书馆的时间,真的已经是很多年以前大学的时候,由于图书馆不能看书,常常抱着很多书在各个教室的穿梭常常遇到上课,没有教室,只好把书籍全部都带回宿舍但是,我那可爱的宿舍绝对不是一个安静的地方那时候的自己吵吵闹闹,巴不得全班的女生都在自己宿舍看电影,聊天1《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对于年轻还经常抱怨的`我来说,应该是一本类似工具书的书籍,上面提到一种紫色手环的运动,当你抱怨的时候,就将手环从左手移动右手,再次抱怨的时候,再从右手移到左手,这样,当你发现你的手环在一只手上持续带了21天以后,恭喜你,你便不在是抱怨的奴隶。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抱怨,但是反观一天,和出国的这些日子,我真的是一个极度喜欢抱怨的孩子,虽然我不会直接抱怨什么,但是我喜欢于把刺放在话语中,那是叛逆时常常用来伤害爸爸的一种方式,言语刻薄,连外公外婆也常常说,小竹,你怎么没大没小的,他再怎么说都是你爸爸。那时,伤了爸爸,其实转过头也伤了自己。2书的质量这是一本又国外学者完成的书籍,对于看中文版本的我来说,中文翻译的功力相当重要,但是不可否认,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是相当成功的,让人读起来很舒服,没有生涩的感觉。本书的结构清晰,我想这是外国书籍的特色,外国人写的这类工具书,也许是和他们论文多了的缘故,结构脉络往往比中国的清晰很多,中国那些藏头露尾的结构于国外是直接会被pass的材料,也许,是因为中国崇尚那种神秘和模糊,而外国人一根经,需要看了大纲就知道内容的故事。或者,中国的文学永远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除非整个世界的文学界都开始欣赏中国的内涵,否者,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国的文化与文学,更是一种毁灭。3经典句子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造就自信记得感恩,不在自伶我们的想法创造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我们的想法肯尼迪:有些人是看到当前的情况,然后问为什么会这样,而我则是梦想着未曾出现的景象,然后问为什么不是那样。人类的天性是更引,是同步,会调整成与周遭相同的模式成功就是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林肯:摧毁敌人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他变成朋友没有自信的人,靠抱怨来逃避抱怨就是自夸,没有人喜欢吹牛的人富兰克林:最好的训诫,就是以身作则甘地:我们必须活出想要其他人效仿的样子。4相关引证马丁路德金:ihaveadream托马斯,杰佛逊的《美国独立宣言》5提及的相关理论繁荣的四大心灵法则,edwenegainesthefourspirituallawsofprosperity更引作用dunning-krugereffect达克效应(d-k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权力论读后感篇三

翻译完全书后,我对这个问题似乎有了自己的答案。

世界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无非那么几条。通过回顾历史,从中归纳、总结出对现时仍有用的内容,对进一步向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之前的翻译不同,翻译本书对我来说有额外的两个挑战。一个是2001年日本对各省(相当于中国的国家级部)进行了重大改组,一些老省变成了新省(如“大藏省”成为了“财务省”,“通商产业省”成为了“经济产业省”等)。译者在翻译时为尊重历史,需要用书成当年或者出现该名词的背景当年的历史名称。

另一个挑战就更大。本书中出现的大量日文名词以及专有名词,是作者根据日文转译到相应英文发音后给出。一些著名的人名(天皇、首相、大臣等)、地名和专有名词还好办,但有一些人名和法律名字却很难找到对应的日文汉字。

在互联网上搜索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文档,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译者不是日语专业,更是增加了难度。

在此,我要感谢多年的同事和好友叶毅德先生(mryaptongteck)。他是新加坡人,早年在日本留学,精通中文、英文和日文。叶先生和他太太碇知子(ikaritomoko)根据英文原文以及上下文帮助我搜索原始档案,找到了大量名词的原文,为译文的准确性做出了巨大而独一无二的贡献。如果没有他夫妇俩的帮助,本书中文版的准确性和学术性一定会大打折扣。

这么做,是因为译者相信,直接给出日文写法可以体现某个名词在日本语境中特有的微妙含义(比如“天下り”、“地上げ屋”等)。只有当日文平假名和片假名不利于中文理解,才会进行简短解释。不过译者仍然建议有兴趣的读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感谢好友李勋(leehoon)对书中出现的几个韩语人名的翻译提供了帮助。

我还要感谢对我翻译初稿进行阅读的几位朋友。他们忍受着我译文的佶屈聱牙,做出了批注和修订建议。他们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吴闻杰,郭瑞卿,叶毅德,蒋文敏。他们可以说是我的“一字之师”。

但不论如何,应该由我对最终译文以及其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错误负责。

感谢中信出版社、特别是王雪老师和孙未末老师的信任,将这一本“大书”交到了我的手中。我希望交出了一本合格的作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太太gloria和儿子peter。翻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不是很赚钱的事),是他们的支持和理解给了我动力和信心。

权力论读后感篇四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自己了却了生命,逃离了痛苦,却把痛苦转移到母亲身上。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亲注定成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否则会把她的心伤透的。

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时,她也不敢直说出来,怕刺激了孩子。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贵,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引自《韩诗外传》),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狼且有反哺之事,何况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希望你过得好。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其实史铁生在文中不但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还有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等,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在迷茫而不知所措,失去目标甚而开始沉沦的时候,更突显出优秀文化的导向作用。教育是传播弘扬这种文化的方式,而优秀的作品就是这种文化的最佳载体。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发人深省,它能感化和纠正那些近乎迷失的心灵。

同时,还告诉我们对待突来的不幸要冷静地思考,不要鲁莽行事。有时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别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铁生在突然失去双腿时,脾气变得很暴躁,喜怒无常,对生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经过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识到那样做都无济于事。于是,他选择了冷静思考。

其实,冷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做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冷静心态的某种崇敬。史铁生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冷静和坦然。

正是因为他很好地做到了冷静思考、坦然面对生命,才使他顽强地走了过来,而没有鲁莽地选择死亡。这些让我联想到了年初,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同窗好友,鲁莽地解决了问题,而杀人的原因竟是打牌时发生了争执。这个发生在校园,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学生身上的案件震惊了全社会,也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何如此漠视生命?为什么不能冷静地思考,合理地处理问题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大学教育的问题了:大学在对学生进行技能、知识培训时,尤其要注重精神领域的锤炼与锻造,将理性与德性高度的融合,使走向社会的每一个学生懂得爱、理解爱,懂得付出,正确的面对生命和生活,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给予社会。这也是建立一个和谐、积极、进步、宽容的人文环境的基础。当然,培养这些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我自认为在这些中,学校担负着巨大的责任。在我国曲阜孔庙,有一处景点叫“杏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课堂或讲台。传说,孔子当年就在这里讲学,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和思想主张。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说的是从学者之众,影响力之大,使后人深切地认识到教育对人的培育,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非同一般。学校教育的责任不但是要提供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更主要的是要保证社会前进的方向。

《我与地坛》就起着文化导向的作用,它赞扬伟大的母爱,号召人们思索人生,增进对社会的关怀,给人们引导了正确的方向。如果文化的导向出现偏差时,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其的深重——二战期间的德国,有多少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学者沦为纳粹思想的走卒,为纳粹的思想摇旗呐喊?所以说,在“育人”方面《我与地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变革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青年学生的思想相当活跃,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也不少。比如,怎样看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怎样处理国家发展和个人成才的关系;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等等,这都需要教育和引导的。青年人的思维最终将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学校尤其是在大学里大学生中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必要,要坚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青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树立远大理想,矢志报效祖国,推动我们的民族再次腾飞。在这些方面,《我与地坛》都给予我们了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要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权力论读后感篇五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