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读后感(优秀5篇)

大明宫读后感(优秀5篇)

ID:4289368

时间:2023-10-07 08:43:52

上传者:文轩 大明宫读后感(优秀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大明宫读后感篇一

首先感谢作者普及了一些历史知识,文中的这些内容对于普通读者,可以说是很难发掘出来的。

本书是和其他历史书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他历史书大多自上而下、高屋建瓴的叙述,而本书则是通过自下而上、见微知著的描述,通过普通老百姓与胥吏、乡绅、地方官之间的逐力,再现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历史爱好者,可以是个非常好的补充,对于非历史爱好者,读着也如推理小说般引人深思跌宕起伏。

六个故事中最喜欢帅嘉谟学霸的故事,其一根筋的寻求真相的毅力,确实惊人敬佩,从这个角度看来,马伯庸又何尝不是”帅嘉谟”,不然哪有这本书的出现。

在书评中看到一句话,“存在便是合理”,看完这书,尤其第二篇风水引起的士子科举成功与否的问题,这已经说明了常识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改变的情况。

关于档案,感觉和本书其他内容有点格格不入,不知是何原因才放入此书中。

胥吏这个文着实让人感到无奈,易地自处,也是无可奈何,可以说是本书中最令人悲愤的一个,明明啥事没做,却偏偏被人盯上,不从还无处喊冤,一声叹息。

最后,再次感谢马伯庸的“死磕”,让我们看到了显微镜下的大明,看到了大明的犄角旮旯。

大明宫读后感篇二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历史,特别是喜欢古代的历史,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对于历史人物我都认识很多。最近比较痴迷明朝的历史。尤其对朱元璋的事特别有兴趣。之前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觉得很过瘾,这一次我又看了一本《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大明王朝从开国到灭亡一共两百七十六年。朱元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打败了强大的对手当上了皇帝,由于朱元璋出身贫寒,他特别能够体会民间疾苦。所以当皇帝后特别体恤百姓,这样大明的的国力也不断加强。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也有显著提升。在朱元璋五十一岁,也就洪武十五年的时候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因病去世。后来到洪武二十五年的的时候太子朱标也病死了。这给这给六十多岁的皇帝一个致命的打击。这时他只能感慨这大概就是命吧。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大病一场,虽然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但此时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有生了一场大病,后来在卧榻之上停止呼吸。朱元璋一生坎坷从一个乞丐做到万人敬仰的皇帝,他废除了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并规定不得恢复。他扩大科举,让贫寒人士有更多机会参加国家建设。这些大胆的做法实在是令人佩服。但是他也做了很多错事他杀掉了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忠臣,恢复了先秦时期野蛮的殉葬的恶习。而且他的改革也存在众多弊端,虽然扩大了科举,但是却采用八股思想固化读书人的思想,废除丞相,让皇权不受约束,导致了后来出现了一个新的利益集团,这就是后来的文官集团,而这股势力对明朝的灭亡做了重要的“贡献”。

读完《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历史一直发生着,每一个人都活在历史里,我们要总结历史的教训,改正缺点。

大明宫读后感篇三

逛亲王的微博发现的一本书。万恶的微博经常限流,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看到亲王出现在我的首页了。进入亲王首页的契机似乎也是跟明朝有关,好像是说在明朝“住店的细节”。看那个我真的是惊呆了。看这本书也依然惊呆了。

一直以来都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叶公好龙式兴趣,有好的纪实文学就巨喜欢,但是自己不会去啃古籍,读着就头疼)。作为一个理科生,其实我知道的大明皇帝也就那么几位。而且对于明朝的认知,除了洪武爷和他的发家史之外,好像就记得锦衣卫和阉党的丧心病狂了。大明朝在我这里就只是一个概念,只与君君臣臣有关。直到看到这本书。

书中所讲述的故事太让人感叹了。

是啊,历史怎么可能只与君臣相关呢。家国天下,百姓始终是王朝中最最重要的参与者。其中黄册的故事最让我感叹。黄册的存在基本与大明国祚相同啊。他所经历的也是一个国家的兴衰。曾经的国之重本,在两百年后竟然成为了有权者、有钱者敲髓吸血的工具。就算有人建言献策指出弊病,也因为触动了无数的利益集团而无疾而终。多么可悲。多么可叹。人善被人欺。善良的人总是因为低估了人性之恶,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谋害。

劣币驱逐良币。在这样的形势下,所有人都必须学会“作恶”才能生存下去。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故事啊。真的太让人难过了。

大明宫读后感篇四

历史应该是生活本身。很喜欢的书,从一些明朝公案入手,翔实生动的叙述呈现出大明的面貌–不仅在于政治史的宏大叙事,也在于作为其中一个个微小组成部分的人如何生活。见微而知著,从这些故事中好像也管窥了明朝的吏治、宗族、制度与人性。

徽州民风实在令人印象深刻。改税案感慨于制度的因循守旧和自我僵化,一项临时税收竟然就自然地被沿用数百年还引发了六县大争论;龙脉案看着因风水而起的争论,看着六十余年的反反复复,一任又一任官员来来去去,深感“官府真的要管没有管不来的”的同时也多少觉得世家大族并不恤民,灰户或许多有苦衷,还是要做好产业发展和再就业问题;祖庙案被这群人的骚操作和对司法制度的熟悉深深折服,然而最后“人的命运啊还是要看历史潮流”,能夺回祖庙说到底还是刚好合了圣上心意。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是黄册的故事。一项王朝根本的制度,从发始之初的精心设计、逐步推行,慢慢变得形式主义、敷衍塞责,直到最后几无用处。黄册的编修最好地反映着,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黄册的衰落恰恰是大明基层的腐败吏治,中上层膨胀的官僚阶层共同所致,这些盘踞在王朝血脉中的利益集团吸食着王朝的生命,直至积重难返。于是覆灭成必然。读时忍不住发想,什么样的制度才可以呢?从哪一步开始才能挽救?明朝的这些沉珂,说到底是封建王朝固有的总会走向土地兼并、富者连田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最后推翻而重分田地的模式吗?还是其实是有挽救途径呢?黄册、里甲这些严格的户籍制度,把人民牢牢控制在土地上的同时不就必然会导致乡土权力、世家大族、土生土长的“吏”实际掌权这些情况的出现吗?叹息,疑惑。

最后两个简短的案子,一个生动地体现了吏治可以腐坏到何种程度,多小的官员都可以利用手中权力尽情寻租,读来令人悚然而惊。另一个四条冤魂的故事,则更多地体现了亲王的人文情怀。四人之案成了朝堂斗争的引子,成了王振作威作福迫害忠良的又一典例,成了大人物、大故事中那微不足道、可一笔带过的发端。可是那四人如何,有人关心吗?传统的史学不关心,正史不关心,政治史不关心。但总有些人在意的,如亲王一样的人,如我们这些读者。为之叹息,为之共情,看这些小人物如看我们自己。

本书的主旨,也让我不禁想到此前选修课上讲的历史人类学–穿过漫长的时光试图描绘古人的生活,在故纸堆中埋头追溯他们的所思所想,于历史的“边角”,望出一片崭新天地。是生活的历史,是历史的生活。

最后的最后,很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大概还有一点–就像在黄册故事的结尾,亲王写“大明的每一个人,这里都记得”。那些生活重压下坚韧求存的百姓,为众人抱薪的改税先驱,固执保龙的文人与迫于生计的灰户,四条冤魂……这许许多多人,这里都记得。

大明宫读后感篇五

2019开年到目前为止读过最好的历史题材新书,书中挑选了史料中有详细记载的六桩大明时期地方诉讼案件的官方文献进行解读,这些留存至今的历史文物准确详实的记录了一桩桩明代诉讼案的每次审案经过与结果,再经由马亲王的重新整理和编撰,一个由无数底层百姓和基层官吏为细胞组成的“市井大明”跃然于纸上生动鲜活的展示在读者面前,也给了已经习惯从上帝视角看待历史的我们一个从百姓生活细枝末节的案件中自下而上观察和分析明朝官员更迭社会演变的机会。

简介书中那几则发生在明朝的真实有趣的故事:

“学霸必须死“的《徽州丝绢案》,缘起明代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一位叫帅嘉谟的学霸,在用税赋粮册练习演算习题的过程中发现因税赋统计漏洞导致原本需徽州府辖下六县均摊的丝绢税竟独由歙县一家背负长达200年之久,案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审理过程中又因牵连周边其余五县利益,演变为六县官民大乱斗的混乱局面…。

于是在万历三年的徽州,可以看到一番神魔小说般的盛况:六个县的官员腾空而起,纷纷祭出法宝与神通,呈文如雪片一般交相挥洒,肆意互喷,口沫四溅。六县的乡宦们也在暗暗输送内力,支持知县们拼个你死我活。

而在《婺源龙脉保卫战》中大明贡院中的秀才举子们也不甘寂寞的跳出来,演绎了一场利用封建迷信保护家乡绿水青山的运动^^,一场牵扯到百姓们烧山奔小康和士族学子们护林祈求功名之间的利益官司。

流传至今的《保龙全书》一共有五册。我们看到的这段经历,仅仅是第一册涵盖的内容。此外还有《续保龙全书》,记述了康熙年间先后两次保龙运动的始末;第三册单独记录了一个叫施大任的人在乾隆年间的保龙诉讼经历;第四册记录了乾隆年间的保龙运动;第五册则讲光绪十六年(1890年)到十七年(1891年)之间的龙脉烧灰大战。

个人认为最有趣的当属《杨干院律政风云》一篇,案件由晚唐时期的罗式祖坟和南宋时代迁移到此的杨干院寺院引起,横跨几百年间的房地产纠纷,最后一直闹到了嘉靖年间,甚至惊动了当朝天子。当中描写的明代僧俗关系以及朝廷对宗族祠堂的管理政策非常详尽,案件中关于各级涉案人员在案件审理中如何买通证人也都记载的一清二楚。

明王朝十分注意限制僧尼的数量,规定每三年发放一次度牒。并且,男子不到四十岁、女子不到五十岁,不得出家。《大明律》中对没有度牒、“私自剃度者”亦有十分严厉的处罚。

“冤死而民不思”意思是老百姓知道你是冤枉的,可是一点都不同情。王文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可实在是太讽刺了。

除了这些历史案件,书中自然不乏马亲王独有的经典幽默语录,时常让人被拽着着穿越来穿越去,捧腹间就理解了那些原本干涩难懂的词藻与制度体系,比单纯历史小说更人性化的阅读体验。推荐给所有喜欢历史,热衷于了解明朝历史的书友,更多有趣的史料内容就等待你自己在书中发掘了。在看了那么多皇帝视角的大明历史后,这一次,我们来用显微镜看大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