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岛读后感(实用10篇)

机器岛读后感(实用10篇)

ID:4309642

时间:2023-10-07 13:29:07

上传者:QJ墨客 机器岛读后感(实用10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机器岛读后感篇一

《机器岛》是一部科幻小说,是出自于法国著名作家儒尔・凡尔纳的笔下。讲述了四位法国演奏家意外来到了一座由美国资本家建造的标准岛。居住在岛上的居民全是美国的大富豪。他们在岛上自给自足,但有两大对立家族,外加马来海盗的袭击,使它分崩离析,沉入了大洋中。

虽然这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岛上的设备,规划以及人民素养,还是令我万分佩服。在这座机器岛上,报纸是由面饼制作的,字迹是由巧克力印刷,看完后便可当早餐食用。马路上有行人观光带,站在上面即可带你游遍全城;机器岛的电能,都是由太阳能或潮汐转化而来,淡水是海水直接过滤来的,可以放心使用。岛上的所有物品,都是循环使用,低碳环保;尽管都是富人,但生活从不铺张浪费。其实,南京的青奥会也是这个理念:场馆是“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尽可能做到“绿色青奥”。

简约,节约是机器岛的市长骄傲的地方,但令市长最头疼的地方,莫过于岛上的两大家族的对立,他们分别住在岛上的左舷区和右舷区。每天的报纸和广告,都能让我们觉得他们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两大家族一直这样僵持了很久,人们知道,这战争总有一天要爆发。终于战争打响了,实力强大的马来海盗趁机来袭,岛上的居民没有团结一心,一致对外,以致机器岛内外交困,沉入大海。

这个故事不由的让我想到“青奥会”,要想办好“青奥”,我们作为南京市民一定齐心合力,为青奥贡献一份力量。

机器岛读后感篇二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机器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生活中也越来越依赖机器人,想像一下,未来世界,机器人与人类的大战,谁输谁赢都未有定论。

《机器之魂》里便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有纯粹的机器人,有机器兽,暴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体验机器人的世界。

《机器之魂》是《机器之门》的续作,没有看过《机器之门》,初次看《机器之魂》,对很多人物都存在一定的疑惑,比如:引子里出现的饶晓华,介绍不多,只能凭借想象猜测她与楚南天之间有一秘事。

引子写得很出人致胜,能够紧紧的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对后面的故事充满好奇,好奇仿生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大战。

在书里仅出现了一会,感觉她与冯汉杰的感情来的很突兀,在还没有看明白的时候,两个就很迅速的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又很迅速的死去了。冯汉杰与阿米丽塔并未接触太久,但是,却坚定的要守护阿米丽塔的那只“间谍”猫,为了这只猫,卷入了很多是非当中。

不得不说,作者的想象力还是特别丰富的,也创造了一个很恢弘的故事,有能造出了一个叫“太元”的人格载体的脑库,脑库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还有七个守门人,每个守门人还有备份。

还有纳米机,它可以注入生物体内被控制者操纵,也可以随意排列组合。机器躯体和大脑之间的交互依赖辅助纳米机进行,一旦纳米机失控,躯体和大脑之间也会断开关联,瘫痪下来。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令人酣畅淋漓的想象和场景,这有待各位读者去发现了。另外:本书的人物涉及到了很多的人物,个别人物的塑造还可以更加有血有肉一些,比如:阿米丽塔、大帝,期待作者更有意思的科幻作品。

机器岛读后感篇三

《机器岛》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1895年的作品,但相对较不为人所知。不过我认为这部作品囊括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主要特点,非常能体现这位大师的风格。在利用暑假阅读完后,谨试作分析。

《机器岛》讲述了法国四名音乐家,“四重奏”组合,在一些列阴差阳错之下,被人连蒙带拐地拉上了机器岛――“标准岛”。随着标准岛在太平洋上航行,一行人领略了太平洋热带诸岛的风光。但是,岛上**不断,遭遇了几次三番外来的骚扰之后,又陷入了内讧之中,并因此导致了整座岛的分崩离析,沉入大海。好在在大家最后的齐心协力之下,众人有惊无险地结束了这段一波三折的旅程。

《机器岛》秉承了凡尔纳小说一贯的特点:严谨的科学精神、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夸张与延伸(尤其是电、铝与蒸汽机),地理游记般的写法,详实的资料,充实的人物形象,适度的幽默,曲折的情节,还有人道主义与早期资本主义的视角。这些要素都在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机器岛读后感篇四

人工智能专家的心理学学术储备与创新理论,专家,是否需要具备心理学专家的学识,从学术和理论创新的角度而言,马文明司机给出的答案非常明显,这本书可以说是对心理学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创新,不亚于一部心理学学术教科书。

马文明斯基作为人工智能的开创者之一,毁誉参半,开创了这么学科,却因为符号论的停滞导致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低谷30年,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理论崭露头角之后,新千年人工智能方重现曙光,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马文明斯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功,也不能因为他领先理论达到高度制约人类的想象力而把相关责任归咎于他。最起码从本书而言,他对人工智能,心理学的理论素养让人敬仰。

普通心理学的框架会从认知,情感,意识的维度谈起,马文给出的框架从先天认知,后天认知,沉思,反思,意识的反思五个层次给出自己的理论,这涉及到人特殊性的辩论,从开始认为人的情感独一无二,到发现无数反例,然后普遍认为意识是人区别动物的关键,这一点也逐步受到挑战,《人类简史》给出的是人虚构的能力,想象和故事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也颇有道理。马文引用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人和动物思想和大脑没有本质区别,区别的是程度。先天认知是基因的种族潜意识表现,后天认知是教育,社会习俗,文化和生活习惯的熏陶使然,沉思是思维决策的能力起始点,反思则是人类快速进步的阶梯,实现持续改进。真正让个体或人类创新或只是发展的是意识的反思,是对框架结构本身的质疑改进。确实值得认同。

后天的知识的宽度和广度,批判器对认知的梳理和评判,是规则集合的逻辑组合与判断,而把输入按规则评判的过程需要调动的资源决定处理的时效和结论的有效性,实现效率和效果的平衡。在大脑中,这一切源自于脑细胞的连接过程。而对计算机而言,这是转化为程序的产品性语言。

至于以心理学学术结构组织的过程关键文献和领军人物语言的引用,佐证学术的严谨性以及核心心理学知识点的串接,值得仔细研读。但其中对心理学走向统计心理学而忽视个案的深入研究确实也给我带来不小的震撼,我们总是习以为常的理念确实需要通过意识的反思层面进行持续检讨,突破认知藩篱,极有价值。

机器岛读后感篇五

《岛》,一个穿插四代人的故事,这点与莫顿的《被遗忘的花园》有点相似,每一段故意掩盖或是无法放下的过去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秘密......

故事从25岁的阿丽克西斯追问内心爱的心声出发,来到克里特岛,通过妈妈索菲亚的姨妈玛丽娅的好朋友佛提妮(好长的关系[偷笑])的讲述,回放了关于麻风病隔离区----斯皮纳龙格岛上的一些故事,以及住在布拉卡的吉奥吉斯一家与这个岛发生的苦难与幸福!

在麻风病还不被了解的年代,它成了一种诅咒,一个人得病,全家人都跟着承受压力,索菲亚的生母安娜人生的悲惨结局正是那种压力下的畸形产儿,当然她的妹妹玛丽娅就承受住了一切,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只能说不是每个人都有力量接受灾难的重负,就像安娜渴望逃离却又闯入新的禁地,最后只能粉身碎骨,让人同情多于责怪!

故事绕不开一个情字,生活中也是一样,当听不到内心清晰的声音时,可以去听听别人的故事,如文中的阿里克西斯,通过克里岛一游,看清了与男朋友埃德之间的爱,也解除了从小到大和妈妈之间筑下的隔墙。伤口暴露在天空下,有点残酷,但它会慢慢变好,任何的遮蔽或是故意的视而不见,只会让错变成更大的错!

好吧,再见阅读《岛》的心情!

机器岛读后感篇六

周六,我看了一部动画影片,叫《机器人总动员》,我看到的那一幕幕使我极为震惊……

“这……这,是哪里?”当我看到一个机器人在那里忙碌地把一堆堆生活垃圾压缩成为小方块时,堆到那高如山峰的垃圾山时,我心寒并奇怪:这,是哪个地方?竟如此荒凉?没有一株小草,没有一个生物……不,有一个生物,它,是一只小小的蟑螂。在了无生机、除了垃圾还是垃圾的星球上,蟑螂的出现,更使我绝望地感受到,这个星球,似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当我看见机器人用激光把一个大铁砣切开时,却发现一株弱小的绿苗-----这个星球上最后的一丝绿意,正怯生生地探出头来。我欣喜若狂。我暗暗地想:“这个星球还有救!”

但,当我看见有一张《纽约时报》掉在地上,上面写着:“地球危机!”,并写着广告“全人类!来到宇宙船上吧!让你逃避恐怖的现实!”时,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我很快明白,这,是真的!我们人类乱砍伐树木,残酷地扼杀了树木、花儿……大自然的环境!我同时也为我们人类扼腕叹息:“人类已经把大自然毁了,就应该自己负责!把大自然重新变得生机盎然!但人类却让地球自生自灭!”

当我看见“宇宙船”舰长捧着绿苗的双手颤抖着,我的喜悦不知从何说起!

在结尾,这个场面永远的留在了洞里的壁画上,然后,外面的时间流逝的越来越快,慢慢的,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地球景色。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陷入了沉思。

机器人尚且知道孤独

伊娃被回收回太空船上,已经爱上伊娃的瓦力也毅然追随伊娃来到了太空船上。在这个太空船上,瓦力发现很多跟他一样的机器人,他们同有不同但相对单一的指令。还发现了人类,已经普遍因为运动量过少导致骨骼中钙的流失而肥胖。这其中发生很多有趣的小插曲,包括瓦力认识了清洁机器人奥雷,和两个不知名的人类。瓦力继续追随尚未恢复意识的伊娃,发现伊娃被带到了一个回收舱里。那里有很多跟伊娃外形一样的机器人。只不过,伊娃的胸前此时因为发现了一株绿色植物而发着绿光,这使得瓦力能清晰辨认意中人伊娃。

而人类,也在地球上开始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其中有一句话船长说的非常好:我们不止要活着,我们还要生活!

这,也许就是活着的意义吧。

其中有两段机器人的台词很感人,一段是瓦力追随要被收回的`伊娃时那长长的呼喊,以及瓦力要唤醒伊娃时那温柔的低语,“伊娃……伊娃……”各种声调,高的低的平的询问的惊奇的可怜的悲伤的,这些给了我们充分多的想象空间,让我们真切得感受到了瓦力的孤独与无助以及他热切的盼望;另一端来自瓦力被重新修复,但是记忆丧失,伊娃痛彻心扉得呼喊瓦力的名字,终归瓦力被记忆重拾,认出了可爱的伊娃。

呵呵,机器人的爱情,竟然不输于人类的戏剧,同样让人看了以后画面在脑中翻腾,久久不能平静。本人就是因为抑制不住这股冲动,敲打键盘来抒缓对这段爱情的崇拜。

希望大家有空看看,耐心点儿,这里面台词并不多,但是有着丰富的肢体动作,经典浪漫的背景以及曲折的故事情节,高兴的和伤怀的以及令人捧腹的动作相互掺杂,绝对值得一看。

机器岛读后感篇七

在这个暑假里,我迷上了一本书,叫《机器人总动员》,这本书有两个主人公,是瓦力和伊芙。瓦力是清扫垃圾的机器人,他喜欢收集小东西,他无意间捡到了一颗种子。可伊芙是高级机器人,被“功理号”派到地球上寻找活物,因为这样就能证明地球上可以存活。瓦力给伊芙看自己找到的种子,伊芙看到后停止系统,因为种子就是活物。过了一个晚上后瓦力和伊芙被带上了“功理号”可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返回地球,傲特机器人表示反对,他认为地球上无法存活。他想方设法要把种子毁灭,最后大家还是战胜了傲特,返回了地球。却发现地球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地球几乎为一片废墟,看到这一场景后大家下定决心要再建地球,让地球回复生机!

读了这本书后,我被它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住了,导致我看了不止一遍。而且还让我明白了要爱护环境。傲特不让返回地球是因为他想地球上几乎寸草不生,人们不能在那里生存。变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人们以前在地球上滥用能源,污染环境所导致的。我们可能认为随意丢掉一个垃圾不会怎样,可如果所有人都这样想的话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书中写的那样,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

机器岛读后感篇八

《原来如此的故事》这本书,是由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吉卜林创作的。这本书里有一篇篇富有想象力的小故事,令我非常喜爱!今天,我刚看完《原来如此的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赚便宜的人,往往赚不到便宜;反而,踏踏实实地做人,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机器岛读后感篇九

周六,我看了一部动画影片,叫《机器人总动员》,我看到的那一幕幕使我极为震惊……

“这……这,是哪里?”当我看到一个机器人在那里忙碌地把一堆堆生活垃圾压缩成为小方块时,堆到那高如山峰的垃圾山时,我心寒并奇怪:这,是哪个地方?竟如此荒凉?没有一株小草,没有一个生物……不,有一个生物,它,是一只小小的蟑螂。在了无生机、除了垃圾还是垃圾的星球上,蟑螂的出现,更使我绝望地感受到,这个星球,似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当我看见机器人用激光把一个大铁砣切开时,却发现一株弱小的绿苗-----这个星球上最后的一丝绿意,正怯生生地探出头来。我欣喜若狂。我暗暗地想:“这个星球还有救!”

但,当我看见有一张《纽约时报》掉在地上,上面写着:“地球危机!”,并写着广告“全人类!来到宇宙船上吧!让你逃避恐怖的现实!”时,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我很快明白,这,是真的!我们人类乱砍伐树木,残酷地扼杀了树木、花儿……大自然的环境!我同时也为我们人类扼腕叹息:“人类已经把大自然毁了,就应该自己负责!把大自然重新变得生机盎然!但人类却让地球自生自灭!”

当我看见“宇宙船”舰长捧着绿苗的双手颤抖着,我的喜悦不知从何说起!

在结尾,这个场面永远的留在了洞里的壁画上,然后,外面的时间流逝的越来越快,慢慢的,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地球景色。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陷入了沉思。

机器人尚且知道孤独

伊娃被回收回太空船上,已经爱上伊娃的瓦力也毅然追随伊娃来到了太空船上。在这个太空船上,瓦力发现很多跟他一样的机器人,他们同有不同但相对单一的指令。还发现了人类,已经普遍因为运动量过少导致骨骼中钙的流失而肥胖。这其中发生很多有趣的小插曲,包括瓦力认识了清洁机器人奥雷,和两个不知名的人类。瓦力继续追随尚未恢复意识的伊娃,发现伊娃被带到了一个回收舱里。那里有很多跟伊娃外形一样的机器人。只不过,伊娃的胸前此时因为发现了一株绿色植物而发着绿光,这使得瓦力能清晰辨认意中人伊娃。

而人类,也在地球上开始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其中有一句话船长说的非常好:我们不止要活着,我们还要生活!

这,也许就是活着的意义吧。

其中有两段机器人的台词很感人,一段是瓦力追随要被收回的伊娃时那长长的呼喊,以及瓦力要唤醒伊娃时那温柔的低语,“伊娃……伊娃……”各种声调,高的低的平的询问的惊奇的可怜的悲伤的,这些给了我们充分多的想象空间,让我们真切得感受到了瓦力的孤独与无助以及他热切的盼望;另一端来自瓦力被重新修复,但是记忆丧失,伊娃痛彻心扉得呼喊瓦力的名字,终归瓦力被记忆重拾,认出了可爱的伊娃。

呵呵,机器人的爱情,竟然不输于人类的戏剧,同样让人看了以后画面在脑中翻腾,久久不能平静。本人就是因为抑制不住这股冲动,敲打键盘来抒缓对这段爱情的崇拜。

希望大家有空看看,耐心点儿,这里面台词并不多,但是有着丰富的肢体动作,经典浪漫的背景以及曲折的故事情节,高兴的和伤怀的以及令人捧腹的动作相互掺杂,绝对值得一看。

机器岛读后感篇十

虽然书名是《时间机器》,但显而易见的是,它讲述的并不是关于时间旅行的故事。那种自带光环的主人公,任性地穿梭在时间长河的每一个切片,在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心上,留下各式各样才下眉梢却上心头的短暂记忆,或者因为创造了轰轰烈烈的功绩而开发了全新的平行世界——这样的桥段掌握着让人血脉偾张的魔法,于是写作者和阅读者都趋之若鹜。另有一种关于穿梭时间的情节设计,类似海伯利安那种,过去、现在和未来彼此交错,于是时间线的先来后到变成了非线性的逻辑,这一秒未见得是下一秒的前置,下一秒也未必是这一秒要去的方向。

忽然发现,其实《时间机器》的设定和《海伯利安》颇有几分相似,它们都认为时间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的平面维度,如果直线的距离未能帮助他们抵达某一个坐标,那么绕路或者迂回的方式也是可以的。但《时间机器》和《海伯利安》还是不同的,在海伯利安里,穿梭时间是一种先天的能力,是一种天赋,但是在时间机器里,时间旅行者则把时间视作长宽高之外的第四个坐标。我们当然可以借助交通工具缩短从甲地到乙地的耗费时长,当然也可以借助时间机器缩短从今天到百万年后某天的耗费时长。没毛病。

这样看起来,这本书原是有机会变成那种纵观古今的绮丽之作,但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没有这么做,而且开篇时候那些意味深长的就事论事,一早就表明了这不会是个浪漫的故事,本来,长宽高就是没有感情的,所以和它们同属性的时长,当然也不具备任何情绪。

那么这本书讲的到底是个什么故事呢?后记里的归纳总结里,透出满满少时做阅读理解或政史课案例分析的味道,但这种很辩证的话术,并没有成功掩盖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试图通过这个故事、通过时间旅行者本人的经历表达出来的对未来的恐慌。当然,成书的1895年的世界还没有人会觉得机器有机会在未来的世界产生自主思维,然后因为人类的疲懒和依赖转而占据了主导地位、成功控制了它们的造物主。但实际上,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恐慌有着同样的担忧,而且他的担忧,打败了我所知的所有人类被文明反噬的预言故事,它赢了。

须知道,在那些未来故事里,无论被人类制造出来的机器或者其他什么再张牙舞爪,也一定会有体力和脑力都好到让人觉得发指而且可以自由穿梭于枪林弹雨怎么都死不掉的强人,发起貌似是螳臂当车但注定会大获全胜的反抗。这里包含了一个很清晰的假设,即便人类有朝一日会被自己的创造物反噬,依旧没有退化并且具备充分的战斗力。

但时间机器里讲述的故事不是这样的。

虽然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但首先,你需要先方向所有对于未来故事和科幻小说的预设,科学和理性,繁华与文明,智慧和进步、星际航行和外星移民……都是不存在的。

在高度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实现以后,人类衣食无忧,尤其完成了基于自身喜好对大自然物种结构的改造,没有猛兽毒草,也没有自然灾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描绘出来的教科书级别的天堂,展示着让人难以负荷的真实以及平和——这就是时间旅行者初初抵达八十万年以后地球的心情。在时间机器完成着陆以后,他看到的是超乎自己理解能力的美丽景致,在本能的自负的驱动下,就下意识的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这个世界的景象做了解释。行文里,在未来之旅中饱受磨难的时间旅行者于回忆的过程中,一再嘲讽自己在当时的自以为是。

此处的精心设计就在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叙述方式以及隐没在回忆里的第一人称和听众,让读者不自觉就浸入到时间旅行者本人的状态。于是时间旅行者的苦笑和懊恼等各种情绪,也被我一并接收了。只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尚有几分旁观者立场的情绪伏笔,会对后面的阅读状态产生怎样的操控力。

一种迫切的想要避免剧透的心情油然而生,但即便是跳过情节本身还是很难把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故事妥妥的藏好——鉴于我接下来想说的——《时间机器》之所以传递了来自未来的恐慌,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荒芜的未来的故事。

明明白白的讲述了人类的脑子和身体都有变得更加强大,那种黄沙飞舞的荒芜不过是因为强者太多于是陷入了军阀混战的陷阱而已。即便不是健次郎,也会有另一个谁,同时占据道德和武力的高地,解决所有灰头土脸的问题。即便是核毁灭以后的地球百子的世界,依旧无处不在各式各样的高级技术,代表着不同的幸存族群参与着势力较量和生存竞争。

但是《时间机器》的荒芜,是一种真正的荒芜。当人类因为某些原因产生了分化,安逸的族群失去了一切生存能力,而劳作的分支则遗弃了一切道德准则。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荒芜未来,人类的发展走向了不同的极端,安逸和操劳——按照作者所在时代背景,其实就是十九世纪末的资产阶级富人和底层工人——它们之间的差距拉大到开始影响生理变化。

在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笔下,时间旅行者看到的是两个人类的分支——地上居民和地下居民。

地上居民被他定义成为真正的贵族,他们用完美的科学武装了自己,不仅仅战胜了自然,还战胜了同胞——可是,这其实是一个悲剧,如我们所知,进化这件事是迫于生存的压力,当生存的压力不存在之后,进化不仅仅是停止。在时间旅行者看到的那个实现了完美和谐的文明状态,其实已经走过了巅峰,它不会再进步了,因为环境过于安逸,于是体型、智力和体力都退化了。

那么地下居民呢?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描述是很含糊的,这也适配了地下居民的生活环境,机械的、黑暗的、艰苦的、辛劳的。在地上居民生活状态里令人费解的部分,时间旅行者找到了可怕的答案。如果说地上居民代表的是机械技术的荒芜,那么地下居民代表的就是温良恭俭让的荒芜。一些桥段明白的透露着地下居民的狡猾和奸诈,说明某些在现代人看来的动物性继续存在于他们的身上,甚至进入到了更为原始的极端——这,狠狠地吓到了时间旅行者。

八十万年以后是一个节点,时间旅行者看到了文明下行的趋势,然后他不可抑制的去了更远的将来,终于,地球看起来和数十亿年之前的远古没有差别。荒芜终于走向了消逝,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干净利落的消失殆尽。

译后记里,援引了雨果·根斯巴克的观点,他认为所谓科幻小说是“在迷人的传奇故事中交织科学事实与先见之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时间机器》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尤其是那种被毁灭的未来,和任何的外来势力都没有关系,没有人工智能,没有外星人,没有妖魔鬼怪,没有降维攻击,什么都没有,一切的悲剧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都是活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