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全套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精选8篇)

最新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全套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精选8篇)

ID:4363248

时间:2023-10-08 14:01:42

上传者:QJ墨客 最新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全套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精选8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全套篇一

《荷塘月色》作于大革命遭受挫折的白色恐怖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位正直的、怀着满腔爱国热忱的知识分子,他无疑是极为痛苦而为祖国深感忧虑的。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压抑、沉闷之情,以及对黑暗现实和反动统治的强烈不满;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逃避,作者也正是想借淡月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摆脱现实的烦恼,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他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理想。(钱谷融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样的理解具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样的坐实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这篇散文的误读。

作品中的“心里颇不宁静”既然没有明确说出是因大革命失败而来,就有多种可能,既可能原因在大革命失败,也可能原因在家庭琐事。总之,作者是想找一个“逃遁”之所。所以具有日常性的“日日走过的荷塘”、并不特别美的荷塘才会变得美伦美奂。这样的荷塘首先是自然的美,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拟人都修辞手法,将自然的美与诸如“舞女”“刚出浴的美人”“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梵阿铃”等联系了起来。荷塘之美被是清醇的,但是喻体却是艳冶的。在喻体与本体同时出现的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为了形容荷塘与月色,但同时也表现了艳冶的想象。但不管怎样,艳冶的梦想是在半遮半掩中表现出来的。接着作者进行了深度的时间性想象,即将想象由现实/荷塘引入历史和文化,写出历史上许多采莲的盛事来,直接地写出历史上与采莲有关的情事。先是写出皇家的采莲景况,引用了梁元帝《采莲赋》,写出“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热闹场景。但因为自己不是皇帝,而就是皇帝则事过时移,因此心里不免酸楚起来。于是又把自己放到平民的位置上写出民间采莲的情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迷恋过人头的莲花中,男女嬉戏,低头弄莲子相爱的场面。

无论是写现实中的荷塘的美,还是写历史上采莲的盛事,文本的总体指向都与娱乐有关。在写荷塘的现实部分,一系列的比喻,如“凡俄琳的歌声似的”“刚出浴的美人似的”,很显然是个体的欲望呈现。就是写历史上采莲的盛事,所想到的也都是与情爱有关涉的,如“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和“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历史上的情事,使“我”心旷神怡。即使意识到现实/今的逼迫,但也不想回到现实。

但就在他反复咀嚼“弄莲子”,细诉内心“爱子”的心意的时候,突然到了家门口。因为是如此的沉浸,以致忘却了现实,而当现实突然出现的时候,所以吓了一跳,因此文中才有“猛然抬头”之说。一切的爱情想象,面对这现实中熟睡的妻子――家庭以及家庭道德责任的时候,都不得不烟消云散。所以说,这篇散文实际上是作者的艳情想象,一场士大夫的艳梦。

这部写了士大夫艳情白日梦,但是这样的梦想又总是被现实所搅扰。这就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的既放纵/想象又约束/现实之间的振荡文本结构,既以谨严缜密的结构约束放纵想象的文本形式。在这篇《荷塘月色》之中是如此,在另外一篇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也同样表现出来。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全套篇二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第二部分从荷塘周遭的环境写起,向“荷塘月色”的主体进发。作者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叙述,暗写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作者的一颗寂寞的心。继而实写荷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后以赞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结。平时无意于荷塘的月色,尽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觉得很好。读者带着这种思索转入了下一段。这个结句完成了由写景到抒写作者心情之间的过渡。

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发自己踏月寻幽的万端感慨。”路上只我一个人”提起了下边关于踽踽独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论。“背着手踱着”这一细节,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宽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内心剖白:“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一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这样修饰语,说明这种喜悦之情是建立在虚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从以后的行文中可知这当然也只能是不堪现实一击的淡淡地喜悦。尽管如此,由于此时此地能使身心挣脱生活的种种羁绊,偷得片刻安宁,因而才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个自由人”的感觉。只是这样一种感觉的获得,就能使作者发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惬意的心声,足见这样一个小天地对困扰于人事中的作者来说,是多么难求的境界。这句话,细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绪。从作者苦涩的微笑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痛楚的灵魂对现实的反抗。

第三部分开始正式的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进行详细的描写,最先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在纵观之后,凝神细审,视线移到万绿丛中的点点白花。盛开的袅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着勾人情思的娇羞,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进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样的比喻,写出荷花从光色上给人的感受。“明珠”是写近处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写在满塘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远处荷花的闪烁迷离。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会嗅到沁人的花香。“缕缕清香”,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难的。但作者以歌声设比,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把听觉和嗅觉两种感觉沟通起来,这种移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实在可以传神。在这番静态描写之后,又把荷塘的动态捕捉进镜头里。清风徐徐,荷叶的一丝颤动,化为一道碧痕,荡向荷塘那边。这种细致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见。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之后,作者又用“更见风致”概括地写出淡淡月色之下,脉脉流水之上的荷叶的美。

第五段描绘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把它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的景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变化。作者继续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词语的运用,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第四部分为文章结尾,从单纯的写景写开来,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复杂心理。

1.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2.高中语文人教版离骚教案

3.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

4.高中语文必修课《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全套篇三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

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

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再启示学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2、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3、除了上节课讲到的“雨”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让学生上来写。(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雨 鸟 烛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学生写出的例句大体如下:

雪:飞雪连天射白鹿/独钓寒江雪/楼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雾非雾/无可奈何花落去/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径不曾缘客扫/花落知多少

三、简要评说这些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鸟:有空远感觉;

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烛:相思情、愁别意 柳:留恋、离别含义 月:美丽、忧愁、冷清 日:多为夕阳 四、课后作业:

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

小狗包弟教案 一、学习目标

1、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课外搜集关于“文革”的资料,课上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合作研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共同研读文本。)三、学时安排 1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交流导入

采用交流感染的方法导入新课学习。先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的搜集,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文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有感情地补充介绍,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可见,这是一个多么**的年代,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被扭曲变形,就连无辜的对人忠诚亲近的小狗也难逃一劫。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狗包弟》,共同感受那段历史,感受作者巴金对往事的反思与追忆。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小组合作讨论。

(1)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

(2)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讨论交流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明确: 包弟的经历“我”的感情 被转送给“我”高兴 与“我们”亲密相处快乐 被追杀忧虑 被解剖歉疚(三)主体研读 1、教师导学。

对于一篇文章,在整体感知后,重要的是对其精彩部分进行研读,这样才能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请学生找出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一两处文字做圈点批注,给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2、自主研读。 3、探讨交流。示例:(1)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流泪。

(一“笑”一“流泪”,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加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朗读时,要体现出无助、痛苦的情感。)

(2)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这体现了他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朗读时,“不怕”一词要重读,要表现出坚决、无畏的态度;“表示歉意”要读出深深自责的情感。)

……

(四)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研讨,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抒真情的精神,理解文章主旨。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教师参与讨论。1、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文革”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以一条小狗来反映社会现实,这样写一来是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第二,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另外,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五)随机拓展

1、学生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全班讨论。

【让学生自主质疑,再提出来全班讨论,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布置课外阅读巴金《随想录》。

【扩大阅读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巴金的思想。】(六)及时反思

1、请同学们谈谈学了这节课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通过反思,使学生巩固对本节课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积极反思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教师小结。(略)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全套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借助拼音,认识“叽、喳、蓬、跃、棱、巢、崭、牌”8个生字,会写“羽、领、捉、理、跃、蹦、灵、晨”8个生字。

(2)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

(3)在阅读中积累“aabb”形式和“()的()”形式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活动中,创设活动条件,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反复朗读和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有爱鸟护鸟的意识,并感受到“爱鸟护鸟小卫士”的快乐和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随文识字,在阅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和学会积累词语。

难点:在阅读中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写“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积累aabb形式和“()的()”形式的词语。

3、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有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保护自然、保护鸟类的主旨。

教学过程:

活动一:揭示课题、设置悬念,提出贯穿全文的三个问题。

1、板书课题:“红领巾”真好。

活动二:学生自主探索、主体参与,以学定教,解决主要问题。

1、出示课件,默读课文,通过边读边画边想找答案。

2、学生自主读文,读中感悟。随机教学,相机出示课件。

(1)指导朗读第一节。朗读中理解“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梳理、蓬松的羽毛”等词语。

(2)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词语你还会说吗?发散思维,积累aabb形式的词语。

(3)结合课件,多层次的朗读,感受小鸟的活泼可爱。

(4)通过阅读第二节理解为什么要爱鸟,抓住“扑棱棱、捕捉害虫、保护树苗”。

(5)相机出现生字“跃”,学生先观察,师范写,学生再练写,学习写好“足”字旁的字。展示写字成果。

(6)师生合作,有感情地诵读,并指导学生尝试背诵。

(7)观看课件,结合第三节读读、议议,说说怎样护鸟。

3、引导学生小结活动收获,检查学生的词语积累情况,完成课后练习题。活动三:深化主题、内化行为,课题延伸。

1、出示课后思考题,说说除了爱护小鸟,我们还应该爱护哪些小动物呢?

2、课外延伸:在生活中怎样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自然、保护鸟类?为下一节课的语文实践活动作准备。

补充活动:整合教学内容,出示与课文整合后的儿歌,拓展阅读。

小鸟小鸟爱唱歌,

叽叽叽、喳喳喳,

拍拍翅膀扑棱棱,

蹦蹦跳跳真活跃。

少先队员来帮忙,

放鸟巢、树木牌,

鸟儿有了崭新的家。

小鸟小鸟真可爱,

我们都要爱护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写7个生字,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9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板书设计26

爱护

小鸟活泼可爱少先队员

捕捉害虫保护树苗

《“红领巾”真好》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写“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积累aabb形式和“()的()”形式的词语。

3、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有爱鸟护鸟的意识。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巧设悬念,引入课题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课题中“红领巾”加上了引号,“红领巾”指什么?谁夸“‘红领巾’真好”?为什么夸“红领巾”真好?带着这三个问题,快打开语文书,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找答案。

(生边默读课文边做笔记。)

二、朗读感悟,解决主要问题

师:谁夸“红领巾”真好啊?

生齐答:小鸟!

师:对!“小鸟”是什么样的?请你来看看。(师出示课件)

(生观看课件)

师:课文是怎么样写小鸟的?你快读读第一节,自由读,有信心地同学大声读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试一试?请你来。

生:清晨,林中谁最快乐???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

师:你第一个站起来,奖励你一个红星!你是最勇敢的小朋友!谁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好,很有感情!把“可爱的”加重音来读。

师: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可爱的”小鸟!

师:好,谁再来试一试。怎么样读出它的可爱来?

(一学生读)

师:“快乐”那里为什么要读成“快乐ノ”?

生:因为是问号。

师:一起读读试试。(全体有感情地读)

生:跳来跳去。

师:而且心情是怎么样的?

全体抢着回答:是很开心的!

师:谁能读出它蹦蹦跳跳,很开心?(个别生读)

师:读得真好啊!一只可爱的小鸟在我们面前出现了。它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你来看看——(演示课件:小鸟梳理羽毛)(发现了学生在笑)师:你为什么在笑啊,请你来说说。

生:因为它梳理羽毛的时候很可爱。

师:真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鸟!(师一边说一边在黑板板书“活泼可爱”)师:(课件出示第一节的内容)男同学来读读!读出小鸟的可爱来吧!请女同学认真听。(男生流利地读)

师:我感觉到男同学读得非常地通顺。听听女同学给我们带来小鸟,看看是不是比男同学更可爱?请女同学试一试!(女同学摇头晃脑地读)

师:你们看看“叽叽喳喳”这个词语,认真观察一下,它的特点是什么?生1:很吵的。

生2:四个字都是用“口”字旁的。(学生没有能够思考出来,教师指导给予提示)

师:还有吗?这个词语的特点是怎样的?前面两个字?,后面两个字?师:怎么样的形式?

生3:是aabb的形式。

师:说对了!(板书aabb)前面两个字相同,后面两个字相同。我们以前学过的,你还会说哪些像这样的aabb的词语?(出示填空题,帮助学生积累)生4:蹦蹦跳跳。

师:真会学习!书本上就有。全班读一次。(生齐读“蹦蹦跳跳”)生5:开开心心、高高兴兴。

生6:快快乐乐。

生7:进进出出、明明白白。

师:有那么多,我们要学会记住它。

生1:捕捉害虫。(教师在演示课件,小鸟在捕捉害虫)

师:树上长了很多的害虫。小鸟它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谁来读读。(一生读)

生接话:绿油油、红通通(全体齐读“扑棱棱”)

师:谁可以读出它是一只机灵的小鸟?(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小鸟它有什么作用?

生1:捕捉害虫(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然后板书:捕捉害虫)

生2:保护翠绿的树苗。(师板书:保护树苗)

师:小鸟的作用真大,谁能读出它地捉虫子的样子?(一生试读)

师:我听出来了,又勤劳又机灵!你能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能够把树苗读得更翠绿一点吗?生抓住“翠绿的”这个词再读一遍。师:读得真好啊。他把“机灵的”加重音来读了,请第三组同学来试一试。第三组同学有感情地练读。

生:“足”字的一撇一捺做偏旁时变成一竖一提。(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里工整地范写)

生1:第一个写得很端正,第二个的“足”字旁要改正

师:观察得真仔细。请把你的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生拿书出来)生2评:写在田字格的中间了,笔画都写得很好。

师:嗯!大家向他学习好吧?小鸟又活泼又机灵,我们要保护它,你看谁来了?(师出示课件)

生:“红领巾”!——少先队员来了!他们爱护小鸟,来放鸟巢、树木牌。师:哦,原来你们都明白了!红领巾就是少先队员!小鸟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谁愿意来读读这一部分?(一生读)。

师:如果你的声音能够响亮一点就更好的!谁再来读一读?

生:(大声地读)清晨,林中谁来得最早???“红领巾“真好!

师:多响亮!谁能有感情的读读呢?

(生有感情地读)。

师:题目应该加上什么标点?怎样读?

生齐答:叹号。(生练读两种语气:句号和叹号。)

师:谁再来夸夸“红领巾“?(请了四个学生读,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三、自主表现,回归课文深化主题。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全套篇五

1、理解母狗的形象。

2、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3、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作者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04~19-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年去彼得堡,拜见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

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自尽。

教学过程

1.你能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吗?

解析:叙述了母狗生子、失子和念子的一天。

2.文中处处都能体现母狗对小狗的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分析划线词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01.母狗整天抚爱着它们,用舌头舔遍它们的全身。

解析:表示舔的认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爱子之情。

02.母狗从一个个雪堆边跑过,紧紧地跟着自己的主人……

解析:表示和主人的距离近,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03.它觉得房顶上面的月牙儿正像是它的一条小狗。

解析:月牙儿是美的,自己的小狗也是美的。把思念小狗之情寄托于月牙儿,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04.只有一颗颗金色的星星滚动在眼中,滴落在雪上。

解析:用金色的星星比作眼泪纯洁而晶莹,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洁。

3.文中除了母狗,还出现了哪些形象?

解析:还有主人和人们。

4.主人和人们对母狗的态度是怎样的?

解析:主人和人们都是:残忍,冷酷无情的。如:主人板着脸,把小狗抓来,塞进了一条口袋。人们嘲弄地向它扔石头。

5.小结

写母狗的遭遇和悲痛,写人们的冷酷和残暴,实际上是写社会上人与人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诗人表现出对母狗的真挚的爱,也寄托了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总结

诗的艺术特点

(1)诗人善用对比,使对立的形象更加鲜明。

(2)笔触细腻的刻画了母狗的形象。

(3)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母狗对小狗的爱和母狗内心的凄凉。

(4)巧妙插入两处景物描写,以哀景衬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写得十分凄美。

练习

1.第一二节写母狗得子之喜,联系起来看,两个表时间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解析:“早晨”“和黄昏”两个词语,突出母狗舔小狗的时间之长,充分表达母狗的爱子之情。

2.结合语境说说“踉跄”一词表达了母狗怎样的心情。

解析:表达了母狗失去狗崽的极度悲痛之情。

3.母狗望着高空,发出悲鸣时,月牙儿有怎样的表现?

解析:细细的月牙儿“溜过天顶,偷偷躲进田野和丘陵”。

4.月牙儿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全套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了解作者及本首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而了解毛泽东诗词的一半风格。

2、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和气氛,理解、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3、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和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4、学习本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看”和“忆”二字在词中的作用。

2、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3、鉴赏这首词优美的意象。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介绍词的知识,介绍作者,对课文标题进行解读,对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介绍。

2、反复朗读诗歌,品读其中的诗味,了解诗歌的大体内容,诗歌分为上下两阕,可以分别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和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

3、明确这首诗歌的结构,由四幅图画组成,分别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以及中流击水图。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对它的大体内容有了了解,我们知道这首诗歌呢一共描写了四幅图画,分别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地看一看,诗人是如何描绘这些图画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幅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立”字前面加了一个“独”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甲同学,你来回答。„„嗯,他说,“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不错。那么,诗人“独立”在何时何地呢?这位同学,你来说。„„她说,“寒秋”二字表明诗人独游的时间,“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很好。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这开头三句,写的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是“独立寒秋图”。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一幅“湘江秋景图”,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这位同学,你来说。„„好的,他说啊,诗人是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方面来进行描绘的,是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写山色。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是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及其附近的许多山,“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又与“寒秋”二字呼应,“万”写山之多,“遍”则写出了什么?„„对的,红之广。“层林尽染”四个字,表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成了红色,这里就是刚刚我们同学说的山上的景色,是静景对不对?接下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两句,“碧透”二字写出了江水的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百舸”说明船多,“争流”就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出来了,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是的,动静结合的手法,“漫江碧透”是静景,“百舸争流”呢则是动景,这里写的,是江上的景色。接下来再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哪两个字用得好?„„“击”字和“翔”字,为什么?好的,这位同学,你来回答。„„哦,她说,“击”字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的雄姿,“翔”字呢则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是的啊,“击”写出了鹰的矫健和疾速,而“翔”字则写出了鱼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浅底”是不是说水很浅呢?„„对的,不是啊,这里的“浅底”,是因为水清,所以呢才显得浅了,我们要注意体味诗人写作的深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两句写的分别就是天空和水中的景色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句就是对上面的总结,万物都是一幅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样子。同学们找一找,在这幅图里,诗人用了哪些意象?„„“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等,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呢?„„这位同学说啊,这些意象的画面都很壮阔,是的,有远望,又有近观,有仰视,也有俯视,作者把众多意象并列在一起,组成一组意象群,动静搭配,远近结合都十分自然,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在从第二幅“湘江秋景图”到“峥嵘岁月图”之间,诗人巧妙地加入了过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怅”字,为什么我们说它富有表现力?„„刚刚这位同学说,“怅”本身是不如意的意思,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绪。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到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诗人为什么要发问呢?„„这位同学说啊,这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思绪万端。还有别的说法吗?„„她说,诗人是个哲学家,在作哲学的沉思,这种发问表现出诗人情感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这两位同学的见解都很独到,联系下阕,我们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第三幅图,在哪里?大家找一找。„„嗯,对了,就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第四幅图,是“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完这四幅图画之后,将对诗人借这些图画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进行讨论,并进一步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思想: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第二课 雨巷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几个主要意象?

2、讨论诗中的“姑娘”究竟代表什么?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首诗歌,弄清了这首诗歌的字词和节奏韵律等基本的东西,2、找出了如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等等充分表达诗人忧伤感情的词语,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忧伤。

3、通过举例(明月、红豆),学习什么叫做“意象”(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体形象” )。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戴望舒的《雨巷》。

同学们,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呢?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戴望舒的《雨巷》,品味这种饶有韵味的情致(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意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分析《雨巷》中几个重要的意象。

诗中最明显的意象是什么?„„雨巷,对的。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这位同学你来说„„迷惘、惆怅的感觉,很好。我们可以看到,它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让人产生伤感,这是一条空巷,阴暗潮湿,而且残破,人的伤感惆怅倍增。

接下来看,“撑着油纸伞”,这里有一个什么意象?„„油纸伞?对的。同学们看到油纸伞会有一种什么感觉?„„怀旧、美丽,不错。油纸伞本身就给人怀旧、神秘的感受,而这时呢,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就更加增添了怀旧、朦胧的情调。

还有哪些意象?„„丁香、姑娘。还有吗?„„其实在这整个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个“我”的意象。我们先来看丁香和姑娘这两个意象。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形状像结,花紫色或白色,花虽美,但容易凋谢。自古诗人对着丁香往往生出伤春之情。如:李璟的《浣溪沙》中有这样的诗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代表着一种愁绪,在诗中作者用丁香花来比喻姑娘,是想说明什么呢?„„丁香花姣好但容易凋落,那姑娘„„对的,姑娘美好但转瞬即逝。我们来讨论一下啊,这位“丁香般的姑娘”只是代表作者喜欢的姑娘吗?还有没有别的含义?„„有的同学说就是姑娘,有的说还有别的意思。这位同学你来说,还代表什么?„„她说还代表了作者所追求的一种人生理想。很好,这里要和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雨巷》创作于1927年夏天,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造成了全国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积极响应革命、向往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峰堕入了低谷。后来戴望舒隐居上海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这个时代的忧郁。所以这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还象征着诗人当时难以实现的一种人生理想。

最后看“我”这个意象,就是指一个有所追求的知识青年,孤身一人,默默彳亍(chi chu)着,“我”既有对丁香姑娘的期盼,也有对眼前现状的迷茫,还有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这里的“我”就是代表着大革命失败后理想破灭的一代年轻人。

我们已经对诗中的重要意象进行了分析,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体味诗人那种彷徨又幻灭的情绪。

接下来的任务是通过这些意象来归纳诗歌的象征手法(象征就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通过对“我”在雨巷中寻找“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心绪的描写,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一代年轻人理想破灭后的彷徨和幻灭。

布置作业:将《雨巷》改写为一篇散文。

第三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和通过叙事来抒情的特点。

2、把握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大堰河的深沉的情感。

3、学习并体味本诗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首诗歌的主题

2、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3、学习这首诗的表现特点 (1)叙事性的写实手法

(2)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深化诗意

(3)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倾泻感情

(4)学习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的特点及在形式上的自由表现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的感情。

2、对诗歌的感情线索有一定理解(怀念与痛悼——眷恋与感激——同情与控诉——讴歌与赞美)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对诗歌的结构以及诗歌的感情线索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我们来具体看一看大堰河是怎样一个形象,诗人是如何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层,也就是一到三节我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部分朗读一下。„„好的,读完了,这一层介绍了什么?„„是的,介绍大堰河的身份,她是我的保姆,我是她吃大堰河的奶长大的她的乳儿。

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的深情回忆了。诗人得到了大堰河怎样的关爱呢,我们来看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八个。主画面是什么呢?这位同学,你来说。„„主画面是“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很好。这八个镜头表现了大堰河什么样的品质?„„勤劳,很好,还有吗?慈爱?是的,“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很明显地体现了她的慈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八个镜头,也就是八个场面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和慈爱。

我们接下来再看,第五节,“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谁能来说一说,这里这样有什么效果?„„你来说,哦,对的,她说,这是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间接地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依依不舍和疼爱。是的,这里的“哭”字,把大堰河的善良和对乳儿的疼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再看,接下来那一节还有对大堰河的描述?„„第7节,是的,依然写的是大堰河劳作的场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大家注意体会这种感情。„„读得饱含深情啊,不错。我们看,这里用了六个“她含着笑”,描写她进行各种劳动。这里说明了什么?这位同学你来说。„„她说,表现了大堰河对生活的满足。是的,大堰河“为了生活”“流尽了乳液之后”,“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做各种各样的活,十分辛苦,却含着笑,说明她对生活真的是非常容易满足啊。这一节呢,诗人用了排比的手法,依然是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勤劳善良,命运悲惨但对生活十分容易满足的大堰河形象。

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他又带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来看第8节,这里还是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如切糖,贴画等等,但是这里写到了一个梦,这里的梦有什么作用?„„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为什么?这位同学你来说。„„大堰河的梦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生活幸福美满。那么大堰河希望有“娇美的媳妇叫她婆婆”的愿望实现了吗?是的,没有,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之后还是死了。大堰河死后丈夫和儿子们都很悲伤,但是她死的时候只有“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说明大堰河的一生,其实是悲惨的,生前付出何其多,生后得到何其少?诗人想到这里十分心酸,对大堰河充满了同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命运悲惨但容易满足的大堰河形象,她也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妇女形象的代表。诗人用包含深情的笔调,描绘了这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应当认真去体会。

分析诗歌的自由形式;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色。

2、积累“若”“鄙”“微”“之”等重要词语,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处处为秦着想;利用秦晋矛盾)

2、如何从“志士、勇士、辩士”这三方面对烛之武的形象进行分析?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熟读课文,翻译文章,疏通课文的大概内容,弄清楚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2、得出文章内容的大体线索。(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军撤离)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烛之武退秦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借助于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理清了全文的线索,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好的,他对这篇文章看样子已经很熟悉了,这篇文章遵循事情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军撤退四个部分,大家认为这篇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哪里?„„对的,是“说退秦师”。现在我们就看具体地看一看,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这样写道“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啊。„„好的,大体上不错,要注意“若”是如果的意思啊。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烛之武态度的冷静,还有呢?谦卑?嗯,好的。他说“郑既知亡矣”,表明他对秦国的臣服,满足了秦穆公横蛮的大国之心啊。接着他又说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麻烦您的下属了,把自己显得很谦卑,对秦主很恭敬。这是第一层。

接下来,他开始来分析利弊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里分析了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的难处,处处为秦国着想,说出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而晋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这里说明了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这是第二层。这样的分析可谓是合情合理,推心置腹,不由得秦伯不动心。

接下来,我们看,由“若”字引领,烛之武提出了他的建议:“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里烛之武是想说明什么?„„是的,他想说明保全郑国才对秦国有好处,郑国可以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随时供给秦国使者缺乏的东西,这是第三层。

接着,烛之武开始追述晋背秦的史实了,他说“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是说,秦穆公曾经有恩于晋文公,晋文公也答应要把焦、瑕两邑送给秦国,但是却背信弃义,一回国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第四层。这里烛之武的意图是什么?„„对的,是为了制造矛盾,以此瓦解秦晋联盟。

接着,烛之武又由历史回到现实了,他说“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他这里呢,陈述了晋国贪得无厌的现实,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说明,如果郑国灭亡,晋国必然会进一步进犯秦国。秦穆公听到烛之武的分析,觉得句句在理,必然会打消攻打郑国的念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烛之武首先以臣服的姿态,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亡郑不利于秦反利于郑,存郑才利于秦,而进一步用历史上晋国的背信弃义和现在的贪得无厌来进一步证明保全郑国的好处,处处推心置腹,句句合情合理,自然能够说服秦穆公。这也提示我们,要想说服别人,必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我们可以看到,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说客。

接下来,可以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如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详略得当等等。

第五课 荆轲刺秦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创作背景与写作特点。

2、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文,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2、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以及“荆轲刺秦王”发生的时代背景。

2、翻译疏通本文,了解文章大概的结构脉络。(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荆轲刺秦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荆轲刺秦王》的学习,上节课,我们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并理清了全文的线索,我们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这位同学„„看来他对课文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即: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临别,秦廷行刺以及行刺失败。现在呢,我从文中截取几个场景和同学们一起来品读,我们来看一看,文中是如何刻画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

首先第一个场景,是荆樊会面,也就是行刺准备,这个场景在文中哪里可以找到?„„是的,第三自然段,现在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荆轲是如何劝说樊於期的。„„好,读完了,同学们,荆轲是如何劝说樊於期的?„„用了三个问句?对的,我们具体来看一看,荆轲是怎么发问的。“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这里,荆轲直接指出了樊於期的处境,秦国杀掉了樊於期的父母族人,现在又要用重赏获得樊於期的头颅,这里荆轲是站在樊於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的,善于推心置腹,他这种设身处地的思考触动了樊於期的伤感,对他多了一分亲切信任。在指出了樊於期的困境之后,荆轲接着问了“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这里,他进一步试探,在指出樊於期困境之后跟他说“我现在有一个妙计,可以一举两得,将军要不要听呢?”樊於期自然很乐意听一听,荆轲于是趁热打铁,和盘托出了行刺的打算,发出了第三问“将军岂有意乎?”实际上也是在征求樊於期的意见,樊於期也不失为一个英雄啊,马上就自刎了。

在这个场景中,荆轲是直接提出让樊於期献头的吗?„„不是,荆轲在这里是采用了一定的策略的,他从樊於期的处境出发,动之以情,然后再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来晓之以义,观察樊於期的反应,当樊於期急于知道办法的情况下,又循循善诱地提出让樊於期献头的建议。他这里使用的策略是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诚感动了樊於期。在这幅画面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沉默)我们看整段都是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是不是?那么„„是的,他使用的就是对话的手法。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场景,也是最为惊心动魄的场景,就是秦廷行刺。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行刺的过程,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对的,从课本20页的第二自然段开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和秦武阳一起去面见秦王。我们来看二人的表现:“秦武阳色变振恐”,说明什么?„„对的,说明秦武阳很紧张,惊慌。那荆轲呢?荆轲是“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说明他„„很镇定,还有吗?是的,还有很机智,对秦王说秦武阳是因为天子的威严所震慑,很聪明地圆了谎。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荆轲的镇定和机智?这位同学你来说„„对的,很好,用了对比的手法,荆轲和秦武阳的对比,非常明显。

我们再看,荆轲刺杀秦王的一系列动作:“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这些动作,都表现了荆轲的„„勇敢,对。那么这里也运用了对比吧?是不是?荆轲和谁的对比?„„秦王,是的,在荆轲的进攻之下,秦王也显得惊慌失措,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这些动作都显得秦王的惊慌啊。由此可见,荆轲是既机智冷静,又勇敢无畏的。

综上所说,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是的,他是一个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机智冷静,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人。

好了,现在有一个问题了,既然荆轲如此的勇敢,那么为什么他的行刺还会失败呢?这个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把它作为今天的课后练习题。

讨论:

荆轲为什么会失败?

如何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第六课 鸿门宴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

2、积累“因”“如”“谢”等重要词语及词类活用现象,掌握重要句式。

3、理清文中主要人物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5、正确分析评价刘、项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正确评价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简要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

2、举例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语言精练,富有个性,本文的动作描写即无声的语言,用无声的语言来表现有形的思想)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介绍《史记》的相关背景知识,对作者司马迁进行介绍,然后再对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进行简单地介绍。

2、疏通课文,理解新字词的意思,尤其是一些虚词的意思及用法。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鸿门宴》。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鸿门宴》进行了初步的学习,理清了这篇文章的大体脉络,今天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鸿门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征。

我们先来看第一段,当听到曹无伤说刘邦有在关中称王之心时,项羽的反应是怎样的?„„“大怒”,对的,接着马上就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里我们看出,听到这样的话,项羽马上就要发兵攻打刘邦的军队,这说明他?„„急躁,是的,简直就是急不可待了,他遇事浮躁,根本就没有深思熟虑就要攻打刘邦。还有没有?„„大家看,项羽说了一句“击破沛公军”,他还没有攻打,就知道自己一定能够击破沛公军了吗?这说明他„„对的,非常自负,又轻敌。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段,里面有哪些人物?„„项伯,张良,刘邦?我们主要来看刘邦。刘邦听到张良告诉他项羽将要派军攻打他,他的反应是什么?„„“大惊”?很好,他害怕了,马上就问张良“为之奈何”,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以抵挡项羽,希望张良呢能给他提些建议,我们看到,刘邦是一方诸侯,而能够向张良不停地发问“为之奈何”,这说明他„„是的,能够虚心求救(板书)。张良提出让他当面和项伯说清楚,接下来,刘邦就开始筹划和项伯见面了,他不断地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孰与君少长?”又以兄之理对待项伯,要约为婚姻,大家看,他为了取得项伯的信任,不惜做了这么多事,说明他是非常善于笼络人心的(板书),还说明他„„是的,灵活,随机应变(板书),有心计(板书)。接着,他又对项伯说了一番似乎很“情真意切”的话“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入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大家说,他真的是在等待项羽吗?„„不是。他说自己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事故,大家觉得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假话项伯竟然也相信了。刘邦接着又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他说自己天天都盼着项羽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刘邦就用这样的谎言骗了项伯,说明他真是一个很„„虚伪(板书)对的,这里又证明了他的虚伪。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项伯回去对项羽禀报,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劝说项羽要善待刘邦,项羽竟然马上答应了他,他耳根子很软对不对?之前还是大怒要征讨刘邦,现在马上改变了想法。接下来,在鸿门宴会上,项羽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看第三段。

刘邦来了,继续虚情假意地向项羽表白自己的心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羽信以为真了,马上就说出了告密者“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项羽几乎没有一点防范意识,说明他是胸无城府,毫无心机的人(板书)。他们接下来饮酒了,范增数次暗示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让他杀掉刘邦,但是项羽的反应呢?„„“项王默然不应”,我们来说说,这里的“默然不应”说明项羽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额?这位同学,你说。„„哦,她说项羽此刻在犹豫,是的,一边是曹无伤和范增的说法,另一边又是项伯的劝说和刘邦自己的表白,所以项羽犹豫不决(板书),不知道应不应当杀掉刘邦。他的这种犹豫恰好给了刘邦可乘之机,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

(以上十分钟的内容应该足矣,故不再赘述)

接下来应当继续分析项羽对无理的樊哙的态度,说他礼待义士,显示出他重视义气,大度宽容,不拘小节(板书)

然后分析刘邦的不辞而别,说明他的奸险狡诈,很有心机,后来回去之后马上杀了曹无伤,也说明他狡诈,绝不软弱犹豫,具有战略眼光。

分析完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之后,也可以再顺带提及樊哙、范增的形象。然后再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出色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在对比中烘托人物形象;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等等)

第七课 记念刘和珍君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课文中心。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学习写人叙事的技巧。

3、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

2、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应如何正确鉴赏本文深刻的内涵。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八一三”惨案的史实。

2、介绍作者鲁迅以及解题“记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3、梳理基础知识,探索文章结构(

1、2节交待写作缘由—3-5节交往始末、遇害事实以及遇害的经过—

6、7节记念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理清了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这节课,我们首先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值得专门来记念一下她呢?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关于刘和珍的描写出现在哪些地方。„„好了,大家看完了,哪些地方有关于刘和珍的描写?第1节,3、4、5节,很好,那我们具体来看一看这些段落。

首先来看第一节,这一节交待的是„„对的,写作的缘由。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点东西,因为“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从这里我们得到对刘和珍的初步印象是?„„对的,刘和珍喜爱看鲁迅的文章。接下来作者写了“在这样的生活艰难里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刘和珍“毅然”的行为,表明了她是一个怎样的青年?„„追求进步,追求真理?很好,鲁迅先生的《莽原》是一部进步的刊物,在当时发行是重重受阻的,但是刘和珍是“毅然”预定了全年的刊物,说明她有一腔热情追求真理。

再看第三节,作者开始回忆,他第一次知道刘和珍的名字,是知道她敢于反抗校长的时候,她是勇敢无畏的,但是作者见到她时,却发现她“常常微笑着”,在偏安于宗帽胡同时,她来听作者的讲课,也是微笑着,这说明她一直很„„乐观积极,不错。可是刘和珍在虑及母校前途时的表现是怎样的?„„“黯然至于泪下”,这说明她„„有责任感?善良?是的,这些品质都可以体现。

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到刘和珍是“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呢?这位同学你来说。„„她说,用刘和珍的微笑和蔼与反动政府的暴行作对比,很好。刘和珍是一个“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人,然而却遭到了反动政府的“虐杀”,“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通过这样的对比,突出了反动政府的残暴,我们看第四节,“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作者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与和蔼,这样一个温和、谦卑的人怎么会成为一个暴徒呢?作者是在从侧面揭露反动政府的谎言,也是对他们进行控诉与批判。

接下来,第5节,作者写到刘和珍去请愿,是怎样的?对的,“欣然前往”,这个词很形象,表现了刘和珍什么样的性格?„„有正义感,勇敢无畏,这些正是刘和珍为代表的请愿者们的品格,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敬佩,赞美?是的。这里表现得很明显,在第3节的第一段他说“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又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这里有没有矛盾?„„没有?为什么?这位同学„„他刚刚的意思是,因为刘和珍敢于欣然前往情愿,并献出了生命,而我却苟活到现在,与她相比,自觉不如,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我们来看看,文中用了哪些具体的手法来描写刘和珍?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具体分析)

我们要明确的是,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纪念刘和珍吗?当然不是,他是为什么呢?„„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是为了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来评价“八一三”惨案,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而是先说明写作缘由,再对刘和珍的表现进行描述,最后评价这次事件的教训以及对于将来的意义,在写作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笔力。

接下来应当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赏析,最后鉴赏本文的内涵。

第八课 小狗包弟

一、教学目标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主旨。

学习本文以叙为主、叙中带议的写作方式和白描手法。

揣摩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深入理解作者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识,以及对那个特定时代的思索。

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自我反思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3.本文风格质朴自然,读来却感人至深,想一想:奥妙之处在哪里? 4.理清作者对小狗包弟感情态度的前后变化过程。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讲课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巴金的《小狗包弟》。

同学们家里喂养过小猫、小狗一类的小动物吗?„„大多数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可是,在三十多年前的那场“文化大革命”期间,喂养小动物可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就连花也不能养,菜也不能种,甚至不能读《论语》,不能读《孟子》,不能读唐诗宋词,当然更不能读外语。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巴金先生讲述的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与一只小狗有关的故事,翻到课本32页,巴金的《小狗包弟》。

首先呢请大家默读这篇课文,初步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读完了,觉得这只叫包弟的小狗可爱吗?„„可爱?体现在哪些地方呢?„„文章第二自然段写到,“这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它在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生2:它在主人会客时,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得客人发笑。

生3:它很亲近主人。巴金夫妇有一年到广州过春节,走时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主人出来,天天如此,从不厌倦。当看到主人回来时,不住地摇头摆尾,非常高兴,十分亲热。

你们看到的这些地方是表现出小狗的可爱。可是第三段写小狗见到陌生人会吠叫,这不也挺令人讨厌吗?这位同学„„她说,后面写了“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这里的“一声”、“就”,可见这小狗很听话,很可爱。

很好,那么,对于这只如此可爱的小狗,作者的对它的态度有没有什么变化呢?„„有?是怎样的变化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第7自然段。作者怎么写的?他说啊„„“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我们前面说过,在文革期间是不允许养小动物的,这时候,我开始变得„„对的,用书上的原话来说,“听到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这时候,我的心情开始变得忧虑(板书)了。

我们接下来看第10自然段,“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是的,我变得轻松了(板书),因为没有包弟这个“大包袱”了。接下来看,作者一直都这么轻松吗?„„没有,他送走包弟之后,睡不着觉了,“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作者心情变得沉重了(板书)。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看,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这里,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是的,是自责和歉疚了。

在这一段话中,我们要着重理解的一句话是“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位同学,你来说说。„„很好,她说,作者是在解剖自己的行为。是的,作者呢,是在对自己为保全一家人而送包弟去解剖的行为感到羞耻,是一种道德和良心的谴责。

由此处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在文革期间,为了保全家人而不得不逆来顺受的事例是普遍存在的,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着眼点,也就自然不在与小狗包弟,而在与揭示文革期间被扭曲的人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勇于反思自己,解剖自己心灵的正直的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作者既然是为了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又要写一条小狗呢?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创伤”具体指代什么?(“创伤”有三个含义:一是对物是人非的景色的触景生情,其次是对已故的妻子和包弟的思念,还有当年为了保全全家将包弟出卖而感到无比的忧伤)

风格质朴,感人至深的原因在哪里?(以情见长、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九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和行文思路,理清本文“总-分-总”的结构。

2、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注意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情感。

3、品析本文详略得当的材料处理方法和描写人物的精要不繁琐的点睛描写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

2、把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3、把握本文情感表达的特点。(直接表达;半直接半含蓄地表达;完全含蓄地表达)

4、怎样看待本文简练的文风?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精彩生动的细节描写,领悟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在前面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我们接触到,陶渊明用“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句诗来评价荆轲。那么对像梁启超先生这样的人,我们同样是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梁实秋先生的文字,进一步走近这位大人物。请大家翻到课本36页,一起来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首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来浏览一下这篇文章,我们看一看梁任公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华横溢?修养良好?开朗直爽?很好,那如果用文章中作者的一句原话来说是怎样的?这位同学你来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很好,那我们就具体从梁实秋先生的这篇文章中来看,哪些地方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特点。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特点我们比较好理解,在第一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梁任公“有学问,有文采”?„„对比衬托?具体哪些对比和衬托?用别人的演讲来与梁任公演讲来对比,还有呢?„„对的,在第二自然段用他的文章和演讲来对比,衬托他演讲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这里都体现了梁任公是以为有学问的学者。

以上提到的是演讲之前,那么我们现在正式来看看这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演讲。我们从梁任公本身的精神气质以及演讲的魅力两个方面来看一看。

现在大家来找一找具体梁任公的演讲有哪些特点。他的外貌是怎样的?外貌描写(板书),他的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是„„风神潇洒,眼神呢?„„光芒四射„„很好,我们在第三自然段可以找到。现在我们看第四自然段,具体来看看他的演讲。他演讲的开场白有什么特点?„„独特、简短?很好,在文章哪里可以找到?(念第四自然段开场白的内容)这里我们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作者的原话来说是?谦逊又自负,很好。那我们同学自己还从中读出了些什么吗?„„对的,还读出了他的幽默风趣。他演讲的声音呢?„„沉着而有力,宏亮而激亢的,这样的声音对他的演讲有什么作用?„„是的,增添了感染力。

接下来我们看他演讲的内容,开始讲了一首《箜篌引》,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说他“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景,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而“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这说明,他的演讲内容怎样?„„很好,这位同学说他的演讲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说明他博学,是的,还生动对不对?讲一首诗的内容都像“活画出了一出悲剧”,说明他的演讲是十分生动形象的。

我们再看梁任公演讲时的表情,作者说这是一种„„对的,是一种表演。“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尤其是讲到《桃花扇》和杜甫的诗的时候,他是真的十分投入了,以至于“悲从中来,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从这几句精彩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说的梁任公的第三个重要特征了,是什么?„„很好,是热心肠。这里说的“热心肠”并不是形容对人友善,乐于助人之类的,而是指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联系当时梁任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亲身经历可以看到,这些古籍中的内容感动了任公先生,才使他有这样的表现,所以我们说他是一位性情中人,每次演讲都是酣畅淋漓。

文中还有关于梁任公的一些动作描写也非常传神,我们来看他的一连串动作,“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他的这些动作是很连贯而又传神的,还有第7自然段中描写的一系列动作,都表现出了他的演讲十分富有感染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自己来归纳一下梁任公的性格特征,有哪些?„„学识渊博,博闻强识,修养良好,热心肠,风趣幽默,谦逊自负,稳健潇洒等等,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借这次难忘的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以上的性格特征。

接下来将具体分析几个具体的语段,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任公的亲身经历来讨论梁任公为什么在讲到这三篇古代作品的时候会如此动情。

第十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品味语言平实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和内涵。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2.3.4.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这篇文章中,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以及赏析文中重点语句。

三、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

四、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申报的是高中语文。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第十课《短新闻两篇》之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同学们,关于新闻文体的要素及特征,以及标题的含义,我们刚刚已经讲过。现在我们要来着重探究的问题是,文章是如何将现实场面与历史场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再来阅读这篇文章。

谁能告诉我这篇文章描写了几个场景?„„四个?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这四个场景的?„„是的,显而易见,按照的是时间顺序。那么第一个场景是什么?„„很好,是“4点30分,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在这里,现实与历史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位同学,你来说。„„他说是由港督府降旗及末任港督的离任联系到港督府的历史,很好。这里由港督府降旗联想到港督府的建立以及历史,在现实场景后补充了历史的材料,使得这种现实场景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啊。

第二个场景是什么呢?„„是“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这次告别仪式上,开始了当天岛上的第二次降旗。7点45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作者写道“156年,„„降下了米字旗。”这里写了156年前英国军队在香港的升旗,这是历史的场面,又写了今天英国军队的降旗,这是现实。同学们说说,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很好,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呢?„„不错,是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以及一次升旗与降旗的对比,说明了„„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已经结束了。这里作者的语言也同样是庄重的,庄重之下还有„„对的,同样是欣喜。

接下来第三个场景,是写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这里和上面用了同样的对比的手法对不对?是的,也是用一升一降,现实的场景,说明香港的回归。

所以总的来说,作者在记叙香港回归的这一现实事件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历史画面,向人们呢重现了历史,让人们记住历史,使文章,也使香港的回归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具有了一种沧桑而厚重的感觉。用过去屈辱的历史,更能突出现今的来之不易和珍贵,也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接下来可以分析一些具体的语句,说明其深层含义。语言的意味:含蓄而庄重。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全套篇七

教学背景

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

(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

一、作者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3~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

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分析第l段并分析。

1、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

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4、提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

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2、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三)、诵读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1、中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么做”)

教师点拨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对举(对比)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五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尝试,读、析、讲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无法从文言文的新课教学过渡到写的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大的不足。拟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次尝试这种结合,希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全套篇八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