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常识读书笔记(实用6篇)

最新常识读书笔记(实用6篇)

ID:4413199

时间:2023-10-09 01:01:19

上传者:笔舞 最新常识读书笔记(实用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常识读书笔记篇一

管理的常识阐述了从绩效角度出发的管理观、管理要解决的3个效率问题、如何有效管理以及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看管理的常识,大家的感悟有多深呢?不妨先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管理的常识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这本书不是管理的理论教本,而是一本以管理的目的和作用为核心的实践指南。这一部分所讨论的管理常识,貌似“常识”,却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非得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慢慢体悟。

关于组织

组织是实施管理的平台和环境。因此,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组织,有助于对管理的理解和实施。书中这一部分所介绍的核心是:组织为目标而存在。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作为企业的组织,其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了。

关于组织结构

书中提到,组织结构就是权利和责任的关系匹配。可见,组织结构是管理的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我所服务的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本书中所谓的“事业部制”结构。书中指出计划管理可以弥补“事业部制”结构中存在的重复和浪费现象。读到此处,我就理解了为什么公司一直很重视各项计划(尤其是生产计划等)的制定和实施。本书后面的计划管理部分,则是详细而具体地阐述了这一点。

关于领导

这一部分介绍了对领导力的理解、领导的艺术和魅力等内容。对于领导的权力,书中提到5点:法定权、专家权、奖赏权、惩罚权和统治权。我认为其核心就是奖赏权和惩罚权。这也就是为什么,《孙子兵法》中提到了“知胜负”的依据之一是“赏罚孰明”。

此外,本书中提到的“向上管理”的观点、技巧和注意的问题,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来说,这些应该是非常实用而有指导意义的。例如,“利用好上司的资源和时间”,往往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重要而紧急的问题,而且加强沟通也有助于领导者管理目标的有效实施。

“发挥上司的长处”这一点,我个人更是体会颇深。根据我自己的经验,遇到一些重要的工作,打不开思路的时候,集思广益,听听上司的见解和意见,往往能够理清思路、有的放矢。

一、 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 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 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三、 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 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合二为一,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五、 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企业资源

管理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得到企业资源并有权力运用这些资源,要把所有的资源放在一线,并尊重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大的浪费是资源集中在二线管理者手中。

通过读书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余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培养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一书是高德拉特(eliyahu m. goldratt)和科克斯(jeff cox)合著的一部描述制造管理专著,其以小说的手法,揭示了新形势下有关“制造”的全球新法则,高德拉特博士以他本人独创的“toc制约法”(theory of constraints),为世人提供了一条有可能优于“jit”(just in time)的更优秀的制造业新法则,而且能够让企业在相比较情况下投入更少而达到效果。

传统理论认为,企业管理中,只要其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或每个程序各自能持续改善做到最好,那么企业整体必然会有更大的改进,高德拉特博士却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认为,应该把企业视为一个系统,首先必须掌握和妥善处理这个系统内各个环节之间的互动关系,整个系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否则,单单各自改进每个环节,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整体效果。

高德拉特博士同时告戒我们大家,不能盲目地死抱这些“金科玉律”,必须以崭新、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企业的现象,寻找它们背后的规律、法则和秩序。个人总结了书中一些观点如下:

1、局部规模的经济性不一定总体就是最优的。如,合乎经济效益的采购就有可能会占用更多的现金,形成不合理的库存;某个制造环节的最大产能可能无助于总体产能,相反会造成过多半成品库存,如上等等。

2、要让所有的资源配置的原则统一于最终赚钱的目标之下(但需要权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个人以为)

3、传统衡量绩效的财务指标有净利润(np)、投资回报率(roi)和现金流量(cash flow),制造业的衡量绩效的财务指标应该是有效产出(throughput)、存货(inventory)和营运费用(operation expense)。有效产出是整个系统通过销售而获得金钱的速度;存货是整个系统投资在采购上的金钱;营运费用是系统为了把存货转为有效产出而花的钱。个人以为,这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所在。

4、表达目标的有效方式是:增加有效产出,但同时减少库存和营运费用。要根据目标来维持产能,实现一个均衡的生产系统,并且要把产能调节到与市场需求均衡的地步。

5、由于流程各个环节存在依存关系,因此,尽量消除或避免上游环节的波动显得异常重要。

6、不应该在产能和需求之间寻求平衡,更重要的应该是在生产的流量与实际需求实现平衡。

7、为实现整个流程的效率最大化,单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可以有些浪费,效率可以有适当的降低。

8、五步法则:1)找出系统的制约因素;2)决定如何挖尽制约因素的潜能;3)其他的一切配合上述决定;4)把制约因素松绑;5)警告!假如步骤四打破了原有的制约因素,那么就回到步骤1),千万不要让惰性引发系统的制约因素。

9、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发现并找到事物或流程运转的内在秩序,顺应这种秩序,必将能大幅改善绩效。

10、管理者所面对的不只是技巧问题,而是一种思考过程——系统化思考问题的过程。

书中所提到的一些toc的法则,有的简单到甚至接近于常识的地步,这正是toc最大的特点和威力所在。读完此书后,个人认为,虽然书中提到的观点在经典教科书中也多数涉及,但该书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易于理解。另外,书中主要提出了如何保持制造流程的有效产出、降低运营费用和保持合理有效库存,但其在如何与产品创新进行结合、经济的最佳批量与生产系统的柔性如何最好结合方面,未给出理想的答案,不能不说是略有缺憾。

在这个曾经“三讲”,现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大环境里,“关系是第一生产力”,“上面有人是核心竞争力”,陈春花的《管理的常识》,显得有些理想化。

但是,陈春花对管理的认知和论述,还是比较有借鉴、指导作用,也是完全客观公正条件下对管理的深刻、真正认知,是可以通过实践检验的,也是极具实操价值的东西。

认真读这本书,起码能够提升自己对管理工作的思考能力,能够从更全面、更高层次看待企业管理行为,是对自己价值的增值行为。

我粗略看过一遍以后,没能够有任何超出其文字范围的看法,对照自己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倒是有些感慨,但是实在不适于放在这里。但我真诚的推荐各位把这本书细读一遍,并落实到自己的管理工作中,能够对自己起到提升作用。

下面的文字,基本上是对《管理的常识》的摘抄,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什么是管理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实际上是人、物、事三者的辩证关系,是确保人与物结合后能够作出最有效的事来。

一、管理的理解

1、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不能够不做安排、不做岗位分析,不要让下属凭着自己的理解做工作而没有标准。不要让下属“悟性”“领会”“揣摩”。

2、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管理上的对错没有意义,不要用对错评判管理、评判上司。

3、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人是无法管理的,问题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清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因此无法评定、控制结果。(这个观点我不赞同,没有做事的态度,那么就总是找借口或者敷衍了事,即使给了他明确的目标和标准,他也达不到要求。事是人做的,不管人,做不好事。)

4、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5、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有权力运用人事和财务资源。高层领导远离客户会导致反应缓慢。

对绩效附则第管理观

1、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绩效包括效益和效率。无绩效即为管理资源浪费。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只有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才干才会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不能对人的品德下赌注,管理就是让人没有机会犯错。(美国的反垄断法就是让企业在能够以垄断作恶之前拆掉它,让它没有机会作恶。)但是,在招聘和提拔时要以德为先。

2、管理是一种分配行为,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注意要等分即责权利对等。

3、管理始终为经营(目标)服务。经营能力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是把事做正确。经营决定管理做什么,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

三、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管理就是为了提高效率。

1、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弗雷德里克·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阐述获得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4条原理: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与员工沟通,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

2、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即要求权力表现出专业能力,承担职责。

3、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管理者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培养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方面,用激励的方式触动和推进员工工作、成长。激励要以团队精神为导向。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的激励就是有效的激励。

劳动效率、组织效率、个人效率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

四、如何能管理有效

彼得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3个特征:时间管理、系统思考、培养人。

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绩效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责。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和下属)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不能够以自己的工作替代同事。

五、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包括计划管理(后续专门一章讲解,计划管理是其他管理的基础)、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

计划管理是资源与目标匹配,三个关键元素:目标(是基准)、资源(是对象)和两者匹配的关系(是结果)。

流程管理是解决人与事匹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决定了我们更喜欢职位(无责任的权力)多过流程。实现流程管理要改变习惯:打破职能习惯,培养系统思维习惯,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组织管理是权力与责任匹配。专业化和分权。分权不是授权,分权是分配者不再拥有这个权力。

战略管理是解决企业核心能力的问题。核心竞争力是: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作出关键贡献,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文化管理是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人事制度-人的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

计划管理、流程管理和组织管理是基础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是更高层面,不要当作基础来做,否则适得其反。

(没做好基础管理就在企业里鼓动中层搞战略、鼓动全体搞文化,是作死。老板出去一交流、培训,回来头脑发热就大搞特搞,结果没有基础管理支撑,导致影响企业效益和发展,是很多好东西在企业里做不好的原因,如现在恨不得全面搞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云计算、o2o,都属于跨阶段管理,后果不会好。)

常识读书笔记篇二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8、【四书】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9、【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0、【八股文】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1、【六子全书】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12、【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3、【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4、【竹林七贤】

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5、【饮中八仙】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q、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16、【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17、【扬州八怪】

郑板桥、汪士慎、李w、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18、【北宋四大家】

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19、【唐宋古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常识读书笔记篇三

柔弱的小草能从坚硬的石头中破土而出,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不慎掉入水中,就可以使一个生命而终。所以,防溺水是我们不行忽视的问题。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生命,防溺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掩护生命人人有责!

每到烈日炎炎的夏天,许多同学会去不熟悉的水域游泳,这十分的危险。就如2008年,3名小学生一同去一条不熟悉的湖里游泳,因体力不支而身亡。因为几个儿童的死亡对社会、家庭和学校带来了几多的绝望。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危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现在,小学生溺水死亡人数占全国溺水死亡人数的60%以上,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学好防溺水的宁静措施,使这些危险随风而去。

当我们游泳之前,最重要的是做好热身运动。每次游泳之前都要先热身。如果没热身就很容易使身体上的某些部门抽筋。如果遇上抽筋,各人也没关系张。如遇到脚趾抽筋,该如何自救呢?首先要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将脚趾来回上下摆动,使抽筋获得舒缓后,再游回岸上。

再我们身边有许多溺水事故,当看到有人不慎溺水时,作为青小学生,不能私自下水救人。因为小学生可能会因为体力不支,导致多人身亡。我们应该尽快找来大人,让大人下水营救。这样才气到达救人的目的。

宁静伴我行,防溺水,从我做起,从心中做起。

常识读书笔记篇四

读了《国学常识》,学经典知识,对我个人来说,有不少收获和体会。一方面,从国学经典中获得了许多新知识,提高了自身素养,特别是书中的管理理念,可以学以致用,对于我做好车间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确实有用;另一方面,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要学。《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通过不断交流、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长足提高。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作为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暴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踏实。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他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特别想感受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古汉语文学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经典拿出来细细品品,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我一直认为学习掌握一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常识读书笔记篇五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常常反思方法。有时我会很困惑,我应该怎样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呢?除了课本知识,我能给学生留些什么呢?教学相长,这些年,我从学生那里学了些什么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打开了吴非老师的《照亮校园的常识》这本书,我知道,从这本书里,我一定会找寻到那些曾被我忽视过的常识。

常识是什么呢?吴非老师说:常识是无数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去了解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努力探索,经历各种挫折和失败,以教训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是人类的生存法则和智慧。常识即是良知。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首先,教育必须教会学生生存。生活要继续,学生总得离开学校,因此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懂得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在离开课堂后,还能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了解社会、获取智慧与人生经验,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会生存”。其次,教育要教会学生选择。当今信息时代,我们每天很轻松的就能获取大量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我们该相信什么?摒弃什么?教育,帮助人们摆脱蒙昧,是为了人的解放。照亮校园的常识,正是我们判断选择的启明星,这些常识能指引我们有尊严地活,创造并享受生活。最后,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审美,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生命之美,培育学生富有人道精神――开启学生的智慧之光,孕育高贵精神。

常识的第一个属性是简易,它们大部分是简简单单的知识,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掌握教学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把最基本的知识讲清讲透,鼓励学生从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从物理知识中思考生活中的规律。

常识的第二个属性是变易,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类积存的智慧和经验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提升。物理学也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常识一定要紧扣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常识的第三个属性是不易,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变化,教育都有自己不变的规律――那就是要找寻良知,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培育学生成长、成才,培育学生的审美激情,引导学生以庄严的态度对待生命和世界,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事业和未来。

生活在新时代,我们都站在巨人的肩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两千多年过去了,这样的常识仍没有过时,我想它永远也不会过时,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辅助孩子们茁壮成长,扬弃我们的文化遗产,把我们伟大的事业和民族延续下去,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常识读书笔记篇六

20xx年过年前我们袁校长给我们老师们准备了一本书《照亮校园的常识》,希望老师们在寒假能够多看看多体会,来年在教学中学习使用,让老师们也能像吴非老师写的一样:能够照亮校园。

本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简明的常识》、《照亮校园的常识》、《课堂的常识之光》、《教师是守常识的学习者》。对于我这个已工作将近10年的“老”老师来说,读起这本书,一个个“恍然大悟”和“原来如此”不断迸发而出。的确,我们不断提升各种能力,想各种办法解决各种问题,反而忽视了教育、校园、课堂中的常识,所以很多教师才会变得无从下手,又或者是挣扎于繁琐疲惫的教学工作中无法自拔……。的确,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常识应不断地被关注,被重新认识,特别在出现失误和遭遇困境之际,理性的反思总能促使人们回归简明的常识。尊重常识,必然能发现常识在不同情境中所呈现的丰富。我相信,这本书会是一场“及时雨”,为每一个新上岗或青年教师带来点启示,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带来帮助和引领。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下我的读书学习和感受。

作为一名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之前,必先要了解教育常识。是培养“人”,还是培养“才”、要在童年期尽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力、习惯如何养成、如何避免应试教育败坏人的思维、家庭阅读对孩子的榜样引领等等,这些关乎学生学情,关乎家庭的认知,关于习惯,关于社会的思考,是所有教育、教学的敲门砖,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尽其所用。

正如作者说的,“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是了解常识,尊重常识。”基础教育是人一生的底子,那张白纸上最早打上的底色,注定要成为终生记忆。的确,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就听过身边的很多人都认为小学教育很轻松,没有初中阶段的繁杂,更没有高中的升学压力。一位负责的好老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积极正面因素来为他们的校园记忆增光填色,在今后的多少年后,他的学生回忆起来,无论教师对他(她)们严厉或亦温柔,都是一段充满感激的教育回忆。在《照亮校园的常识》这一章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比成功更有价值的'是趣味》一文。虽然我们的教育总是在倡导减负,素质教育,可多数学生依然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

没有智慧和情感,教育就没有发生。“带着恐惧学习,不可能享受学习的趣味,更不可能有创造思维。”对于这句话,我不能同意更多。校园是迸发情感和智慧的地方,而作为教育的执行者,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被“教育”的机器,单纯地“灌入”与“输出”,而抹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以及对学习和成长的美好期望。读这一板块的文章,发现自己有很多做得不妥的行为。学校要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是来接受教育的,是来改变自己的,在学校他们将开始不同与家庭教育的学习,他们将成为——人。说起来确实有些道理,如果说学前教育的任务是“育儿”,那么中小学的教育应该把学生当人,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需要“监护”的孩子。

课堂,更离不开常识。在《课堂的常识之光》这一章中,“如果多给学生一分钟时间思考”、“少学与多习的矛盾”、“优雅而有趣地学习”、“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合理的作业负担”等等,课堂上的问题和困惑,作者一一给老师指明了方向。如果老师的课堂提问,能多给学生留点思考的时间,耐心一些,让他们能从容的思考,会更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一堂课的精彩之处并不是老师的“表演”如何完美无缺,而在于是否教到了学生的心坎儿上。不要只注意教师的“高效”及“聪明的学生”,要观察学生思考的质量。学生有反应,有犹豫不决,有质疑,有惊讶……都说明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思考,这无疑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效果。

期待着每一节都能发生着“吵成一团”的效果,学生为一个问题争论激烈,各种观点针锋相对,形成一波又一波的交锋,而教师观察学生思维的最好机会,就是学生在自由言说时的表达,相信学生也能通过这种形式,学到比教师“教”的更有趣的东西。对于教师本身,作者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常识参考。“一位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特征,在于他自身是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应该是自觉的学习者。教师的专业功底不可能是静止的一桶水,而应当是奔腾的江河或者是海洋。教师应当比一般人更善于学习。他是“教”者,就必然“会学”。老师的专业素养可以慢慢提升,但是,教师的“精神底子”不能太差。讲台前站着一个粗俗无趣的人,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便是噩梦的开始。所以,相对于各种培训和进修,我们更应积极倡导教师的个人学习,教师不仅仅是教育的执行者,教师必须属于个人的思考,必须经常和“问题”共处。回想一百多年来,国内的基础教育靠着一批批堂吉诃德式的有识之士不计个人得失、拼命硬干,忘我工作,才有了后来的发展基础,无论做什么样的教师,奉献精神始终必不可少,也期待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能涌现出更多的堂吉诃德式教师。

最后还是引用吴非老师的话:教师是守尝试的学习者。

关闭